高淳县总体规划(2000-2020)现状报告本.doc_第1页
高淳县总体规划(2000-2020)现状报告本.doc_第2页
高淳县总体规划(2000-2020)现状报告本.doc_第3页
高淳县总体规划(2000-2020)现状报告本.doc_第4页
高淳县总体规划(2000-2020)现状报告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县域发展条件第二章 人口 第三章 城镇土地使用第四章 居住与社区第五章 公共建筑与设施第六章 工业仓储第七章 道路交通第八章 市政基础设施第九章 环境保护附 录 高淳县乡镇建设概况 县域发展条件一 县域概况高淳县位于江苏省西南端,地处北纬3001431026、东经118041-119021间,北界溧水县,东邻溧阳市,西南部与安徽省郎溪、宣州、当涂三县(市)毗连。全境东西最长相距49公里,南北最阔相距29公里,土地总面积80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56.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56%,水域面积23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35%。高淳县属南京市管辖,距南京市区106公里,位于南京市域最南端,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9年,全县共辖7个镇,10个乡,6个国营场圃,及14个居民委员会,288个村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淳溪镇,县城淳溪镇域面积9.8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个多平方公里。1999年高淳全县总人口42.34万人, 其中男性22.27万人,占52.6%,女性20.07万人,占47.4%,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80万人,城镇人口11.2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6.0%,人口密度528人平方公里;全县除汉族外,共有少数民族20个,224人,占人口数的0.053%。二 历史沿革(一) 历史概况高淳县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素称“渔米之乡”。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本地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为濑诸邑,东汉时的溧阳县治就设在固城(今固城镇)。隋时以溧阳析置溧水县,离淳属溧水县。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析溧水西南七乡,设置高淳县,隶应天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宁府,太平天国属天京首,民国初期隶金陵道。1927年民国政府废道存县,高淳隶溧阳专区。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苏南三分区,后属一分区。1945年10月又属民国政府第一行政区。1949年5月高淳解放,隶镇江专区,1958年改属常州专区,1959年又归属镇江专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高淳县隶南京市管辖。(二) 建置沿革1县城高淳县县城淳溪镇,本为溧水县崇教乡的一乡镇,宋时已有高淳镇之名,以明弘治四年(1491年)建县起,县治一直设在淳溪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的中心。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曾更名滨溪镇。1945年8月28日新四军解放高淳,中共高淳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在淳溪镇,淳溪镇人民政府设在通贤街。1958年9月成立淳溪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镇的建制,淳溪镇人民政府迁址张家巷,后又迁镇北村。2乡镇区划高淳自明置县至民国初年,全县分设崇教、立信、永成、永丰、游山、安兴、唐昌等7乡,有淳溪镇、南塘市、芦溪市、戴家市、广通镇、漆桥市、银林市、固城市、东坝市(定埠)九镇。解放后,19491956年实行县、区、乡三级行政体制。1957年撤区并乡,全县划为17乡、1镇(淳溪镇)。1960年又分成15个公社和4个农林场。1981年淳溪公社恢复建制镇。19831985年体制改革后,全县分18乡、1镇、4个农林茶场。到1992年,全县共16个乡、四个建制镇。1996年10月3日,撤消双塔、保胜、西莲三乡建制,其辖区分别划入淳溪镇、砖墙乡、丹湖乡。至此,全县共有17个乡镇, 淳溪镇、东坝镇、 桠溪镇、沧溪镇、漆桥镇、固城镇、定埠镇、砖墙乡、丹湖乡、狮树乡、薛城乡、古柏乡、凤山乡、漕塘乡、青山乡、下坝乡、顾陇乡。1999年12月全县行政区划重新调整。丹湖乡、狮树乡、沧溪镇合并设立阳江镇;薛城乡并入淳溪镇;原凤山乡、原古柏乡合并设立古柏镇;漕塘乡并入固城镇;下坝乡并入定埠镇;顾陇乡并入桠溪镇,青山乡并入东坝镇,加上原有的漆桥镇、砖墙镇。目前全县共设有9个建制镇。(三) 规划沿革11984年总体规划1984年,由高淳县本地建设部门编制了高淳县城总体规划。这一规划的控制范围为东起宝塔寺,南临固城湖,西至官溪河,北抵东、西甘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这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为控制和整治池塘水面,修复保护旧城区,开发建设新区,以横向绿化带作卫生防护带,推进式地朝北扩展、向东延伸,依托旧城,使新老区有机结合,成为具有明显特色的水乡古镇。规划确定了池塘水域区、旧城区、新城区、工业区和港口码头场库区等五大功能分区,旧城的道路骨架一般维持原状,新区采用棋盘式布局,建设四横六纵的干道体系;改变高淳对外交通不畅的状况,将双高线、双望线建成一级公路,建设高淳至固城直达公路和疏通水路等,并对文教、卫生、住宅建设、公共建筑、古镇保护、防洪、绿化、环保和市政等也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及建议。规划近期至1990年,人口规模发展至3.6万人;远期至2000年,人口发展至5万人左右。1984年的县城总体规划对高淳县的现状条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思想和方针,基本奠定了现有城区和县域的空间结构模式,对于用地及人口规模的预测也较合理,对高淳的城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21992年总体规划1992年的淳溪县城总体规划由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和高淳县城乡建设局共同编制,于1997年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这一轮总体规划对县域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要求产业结构由当前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至2010年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提出了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规划全县总人口至2000年为45.95万人,城镇人口14.2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1.1%;至2010年全县总人口50.42万人,城镇人口24.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4%。规划对县域城镇体系提出了一个中心、五个重点镇、九个一般镇、五个乡的“众星拱月”的设想。县城的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淳溪镇行政区域,双塔乡行政区域,薛城乡的东甘、西甘、太安行政村,古柏乡、漆桥镇沿双高路两侧各2公里的地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确定的城市的性质是江南水乡古镇,高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拟利用淳溪位居苏南、皖南之间的区位条件,加快高淳对外交通建设,使之成为地区性交通枢纽;利用县域内的湖河水体与人文古迹,把浮溪建成湖滨城市和区域性风景旅游胜地。规划用地规模,近期至2000年9.8平方公里;远期至2010年15.7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本着迎湖展开、回归水乡、建设湖滨城市的基本思想,将城市自南向北划分成三条功能带:城南带、城中带、城北带。城南带以湖滨游憩功能为主,由老街、湖滨公园、官溪河沿岸、水上娱乐场和石固河绿带构成;城中带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主要由旧城区中心和新城区中心,及大中专教育科研用地组成;城北带以第二产业功能为主,其生产用地主要由城西工业区、城东工业区和仓储区组成。1992年总体规划编制于全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高淳县的发展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布局,规划成果较完整、规范,这一规划对随后的城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对照高淳的发展现实,该项规划也显露出目标过高发展规模过大的缺陷,一部分规划内容与现实有所脱节,因此高淳县人民政府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三、自然条件(一) 地形地貌高淳县的地势东高西低,依山傍水。东部为茅山、天目山余脉结合部,大致呈东北向和西南向带状。丘陵区地面高程1535米,最高点海拔高程189米,面积446.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55.69;西部是广阔的湖盆平原,为固城、石臼湖环抱,河网稠密,高程为57米,面积355.3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44.31%。(二) 气候高淳县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型,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但高淳县地理位置特殊,受东高西低地势影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不仅有洪涝、干旱、冻害、台风影响,还有春秋季连续阴雨、夏季高温热害以及冰雹、雪灾等,其中洪涝、干旱影响面大,危害较重。1气温1993年1997年年平均气温16.40C,一般1月最冷,平均气温3.20C;7月最热,平均气温28.90C。寒暑相差25.70C,变化较为显著。2雨量1993年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1070.3毫米,雨量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夏季雨量平均428.6毫米,占全年40。大部分集中于梅雨季节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春季(3-6月)次之,为311.6毫米,占全年29;冬季(122月)最少,为144.7毫米,占全年14。空间分布上东部丘陵地带雨量较少,西部圩区雨量相对较多,雨量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易引发西部洪涝、东部干旱的自然灾害。3日照年日照数2128.1小时,日平均日照时数5.83小时,农作物生产有充足的光热能量。4霜期全年平均无霜期245天,一般在11月中旬见初霜,3月底4月上旬终霜,最早初霜日11月8日,最迟终霜日4月5日,霜期短利于农作物生产。5风向受季风影响,县域主导风向东北偏东,出现频率18,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秋冬春三季,年平均风速2.0米秒,年平均静风频率6.2,主要出现在夜间。(三) 地质高淳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南京凹陷的边缘地带,溧高褶皱背斜一翼,自南而北斜穿县境,形成东部丘陵地区。由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后期断裂作用影响,溧高背斜西北翼下沉,产生了包括固城湖、石臼湖、丹阳湖及西部圩田区一片广大凹陷盆地。尔后,在水阳江、青弋江江水泥沙沉积作用下,逐渐形成内陆湖盆沉积。(四) 土壤高淳县土壤分7个土类,12个亚类,18个土属,44个土种,其中以水稻土类为主,占土壤面积的66.88%,耕地面积占73.4%,其次是黄棕壤土类,占土壤面积的17.8%。(五) 水文资源高淳县域内沟汊纵横,水域辽阔,地表水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水阳江,胥河、运粮河、官溪河、石固河、港口河、漆桥河、漕塘河、沛桥河、松溪河、桠溪河等,分属水阳江、太湖两大水系。胥河、官溪河经固城湖相连,东西向横穿县内,茅东闸为两大水系之界,西部属水阳江水系,流域面积597.5平方公里,以低洼圩区为主,兼有部分低丘,河湖既是圩区排涝的过水通道,又是农田灌溉之水源,圩区内沟网纵横交错,既是农业生产主要水道,又是农田灌溉水源,也是水产养殖的基地。丰水年,因要承受水阳江上游7346平方公里的洪水,且当涂出口不畅,固城湖、石臼湖洪涝灾害严重。东部属茅山、黄山余脉,系太湖湖西水系的低山丘陵。除几条撇洪山河外,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20座,共有库容920万方,零星分布其中。枯水年,丘陵山区库塘普遍蓄水不足,干旱严重,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困难。根据孔探测结果表明,高淳县地下水比较贫乏。(六) 其它自然资源1矿产高淳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泥炭、耐火粘土、石灰石、铁矿、有色金属矿、石墨等。除泥炭分布在圩区湖滨外,其余矿产全部分布在固城、漆桥、顾陇一带,储量上千万吨,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2农业粮食种植是高淳县农业生产的重点,农作物品种齐全,有稻、麦、油、棉、麻、瓜果等。“八五”期间,粮食年均种植面积65.46万亩,占同期耕地面积69.15%。1993-1997年5年累计种植粮食作物315.5万亩,其中水稻210.34万亩,小麦76.47万亩,油菜106.74万亩,棉花0.44万亩。3水产高淳县共有水面27.12万亩,水域类型齐全,固城湖、石臼湖水域广阔,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河沟纵横交错,水产资源丰富,水产业居于高淳县三大优势产业之一。1997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11.80万亩,水产品总量20135吨,尤其是特种水产(如鳖、蟹、虾等)丰富,河蚌育珠水平较高,年盛产珍珠2.6吨左右。4林业高淳县林特产业近年持续稳定发展。1997年底,全县林业用地71531亩,其中用材林47897亩,经济林23634亩,林木复盖率10.89%。东部丘陵地带以材林为主,栽培林、桑、茶果、竹类为重点,面积占全县经济林的66%,西部平原地区以经济林和林网绿化为主。5畜禽业高淳县畜禽业近年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生猪饲养形成以桠溪镇、顾陇乡为龙头的母猪、肥猪生产基地,形成一批规模猪场和养殖专业户。1997年,丘陵地区菜牛饲养量达2850头,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养牛呈发展势态,97年底突破10万头,家禽生产形成了以固城湖、石臼湖、龙墩水库、漆桥河一带饲养水禽和顾陇、下坝等地饲养菜鹅的产业带,饲养量453万羽,500羽以上饲养大户有47户。到1997年,全县畜禽生产总产值1.55亿,占农业总产值22.5%。四、人文资源高淳境内地面胜迹、地下文物遍及城乡。由于高淳县历史悠久,各种历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其中也有不少的革命遗址。 资料出处:高淳县志第二十三篇,第四章文物胜迹(P683-P684)。(一) 近现代遗址1太平军东坝军营遗址军营营垒位于东坝镇东,地名“龙华寺”岗,遗址高出地表3米左右,圆形,中心直径62 米,外围设二道宽约8米、深约3米的壕沟。在壕沟之间,修宽8米的壕墙一道,由于太平军建都南京,东坝即成为清军和太平军争夺之地,太平军在东坝周围筑东、西、中三垒,营垒面积9498平方米,是目前全省保存太平天国时期营垒最完整的一处,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吴家祠堂)吴家祠堂原名吴祠宗祠,1938年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从皖南南陵出发东征,6月3日抵达高淳,司令部设在吴家祠堂,是陈毅开辟茅山根据地抵达江苏境内第一站。陈毅在高淳期间,留下诗篇东征初抵高淳。19861990年经全面维修,内设县文物保护所,常年向游客开放,成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县保留至今最完好的一组清代建筑。除了上述两个较为大型和完整的遗址外,还有陈毅居住旧址、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孔华亭烈士墓、游山烈士墓等革命遗址。(二) 古遗址1商周富家山“湖塾文化”遗址富家山位于东坝乡中村,是相当于商周的“湖塾文化”台型遗址。1968年收集磨光石器近百件,是高淳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距今约3500年。2春秋固城遗址地址位于固城镇,属省、市、县级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载,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为濑诸邑,公元前538年,楚伐吴,遂陷此城属楚。公元前506年,吴王命伍子胥伐楚,烧毁固城,其地复属吴,秦汉时为溧阳县城所在地。由于固城建造时,城墙坚实,固若金汤,所以取名固城。城址内外,常出土春秋、西汉时文物。现城内违章建筑较多,破坏了古遗址及周围的环境风貌。3高淳老街高淳县淳溪镇中山大街,原名正义街,俗称老街,系明、清建筑群。街道东西走向,全长800多米,面宽3.7米。近年老街东南段保存风貌较好的长345米,即东自江南圣地,西止通贤街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街。店铺房屋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桁、镂窗,风姿古朴,造型别致。总体建筑既具本地风格,又有徽州风貌。淳溪明清老街为苏南地区保存不多的古街道之一,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每年达20多万人次。4南城遗址南城,又称“牛城”,“开化城”。城址位于顾陇乡北。相传北宋末年岳飞部将牛皋曾在此与金兵鏖战,大败金兵,故有“二牛城”之称。5晋代古柏古树在古柏乡政府院内。“四方宝塔一字街,倒载柏树石牡丹”, 历史上颂此柏林为高淳四宝之一。古柏原在寻真观内,相传为晋代许真君所倒插于练丹井中复活,高达十米,树围4.42米。干似枯朽,而树叶卷茂,似根盘群直上,势若虬龙,故名奇迹,乡政府地以树命名。惜1980年大风将树吹倒,扶植未复苏,现枯干,为县级文物之一。(三) 古建筑1保圣寺塔该塔位于高淳县城东,省、市、县级文保单位。志载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南宋绍兴四年重修。明清八次修缮。塔体四方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造形如玉笋拔地,是江苏仅有的2座古代方塔遗存之一。2花山玉泉寺位于固城境花山,相传建于宋,因寺后“峻岭盘旋、飞泉清洌”,故寺以泉名。寺庙环境幽雅,游客常年不断,为县级文保单位。3东坝戏楼位于东坝镇胥河北岸,坐南朝北, 前有1605平方米广场。戏楼是东岳庙附属建筑,仿殿宇式建筑,砖木结构,为省级文保单位。4沧溪戏楼戏楼坐东朝西,原是沧溪镇三元观道观的前进建筑,建于清代,面积150平方米,1997年重修如初,是省、市、县三级文保单位。沧溪镇利用这处场地规划成地方文化活动场所。5万寿台戏楼戏楼位于固城刘家垅村,原祠山殿前建筑,至今原貌未修,损坏严重,为县级文保单位。6襟湖桥座落在高淳县城南官溪河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隆庆六年改建成土拱石桥。全长77.7米,净跨56.6米。桥的南襄,建高三层的楼阁,名“观音阁”。阁于1958年拆除,改建公路桥。1989年又将中间三拱拆改泄洪。现为市级文保单位。(四) 古墓葬1马力村古墓葬群位于顾陇乡马力村,村东有一片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的群葬墓地。1976年10月,南京博物馆考古队清理土坑墓180多座,发掘大墩2个,获得以印纹陶为主的各类文物800多件,纹饰美观大方,其件均藏南京博物院。2双女坟该墓位于固城镇李家村南,墓为砖石结构,前有墓门,后室有并列双通道。相传墓主系家姐妹俩,出身富户,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双双含恨自尽。志载韩国人崔致远入唐求学,于唐乾符年间任溧水尉。他来双女坟凭吊后,夜梦二女与之饮酒赋诗,喜结良缘,醒来突发灵感,写下长诗双女坟及碑文双女坟记,又创作传奇故事仙女红袋,成为中韩史上美谈。崔致远回国后志力文化事业,成为韩国文学鼻祖,相当于中国孔子的地位。双女坟在促进中韩文化和旅游的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现为县级文保单位。五民俗文化(一) 时令节日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这些中国乡镇普通的传统节日外,还有一些当地特殊的节日。1立夏民间有“送夏”之风俗,即父母亲向出嫁不过一年的女儿,赠送凉枕、羽毛扇和夏季服装等礼物。是日,持秤置筐秤人,看体重变化。2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谓之“浴佛节”。高淳今昔均有吃“乌饭”之习惯(用南天烛叶法煮糯米,呈“紫色”,原为道家常用的“青精饭”)。解放前,民间有买活乌龟,乌龟“放生”谓之“做善事”。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解放前,各地有“盂兰胜会”组织。新名登场,户户置菜祭祖,解放后农村仍保留“家祭”之举。4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日,俗称“十月朝”。解放前,民间和清明节一样都得上坟地祭扫,各宗祠亦备祭品扫墓,以示对祖先缅怀。解放后,祠堂绝大多数已拆毁或改作他用,不再设宴祭祖,乡间扫墓有的仍沿旧例。5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相传为释迦牟尼成道日。解放前,每逢是日,各寺庙钟声齐鸣,焚香诵经,取香谷果实煮粥供佛。因“粥”与“祝”谐音,故民间效仿之。是日,多用糯米加红枣、红豆、黄豆、青豆、薏仁米、桂圆、莲子合成煮粥,寓意“八宝俱全”。解放前,男女婚配,以此日为天生“良辰吉日”,毋庸选择。解放后民间尚有吃“腊八粥”的,以示庆丰收。(二) 婚丧喜庆1婚嫁解放前,高淳县男女婚配多受封建礼教束缚,从订婚至结婚,其礼数极为繁琐。解放前由于贫富悬殊,民间习尚收养多胎女孩为子日后成婚,俗称“童养媳”。还有“换亲”、“抢亲”、“冲喜”等一系列封建婚姻陋习。解放后,高淳历来的封建包办婚姻得以废止,男女自由恋爱,婚礼从俭而简。2丧葬高淳县居民历来习棺木土葬。解放后,随着人民觉悟提高,丧礼中迷信色彩减少。60年代中期实行火葬,1984年起,全县先后建起骨灰盒存放室,称为“安息堂”。3生育孩子出生后,男主人必备红色蛋7至28只不等向孩子的外祖父母和亲戚报喜,约定接生员给婴儿洗沐日期,邀亲友赴宴。解放后,妇女生孩子礼俗沿袭旧习。4建屋高淳县民间住宅历来是“七木落地”或“五木落地”的三间平房造型,以取向南者居多,占地面积约70-90平方米。解放前,县内除宗祠、寺庙、店铺和少数富裕户为青砖小瓦砖木结构外,乡间不少是以竹代木,垒土为墙之茅屋。解放后,黄砖、平瓦木结构平房如雨后春笋,城镇建房向多层发展。 高淳县志第二十六篇第四章风俗习惯(P744-P745) 六社会经济发展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淳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3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工农业总产值6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收入7.6亿元,增长8.3%。表1 1 高淳县1995-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统计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全县(亿元)所占比例(%)全县 (亿元)所占比例(%)全县 (亿元)所占比例(%)全县(亿元)所占比例(%)总计20.1910023.410027.0910030.43100第一产业6.9434.47.4530.88.5528.1第二产业8.1840.59.440.71.1140.9812.5441.2第三产业5.0625.16.5287.5828.229.330.7(一) 农林牧渔业199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2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粮食总产量27.6万吨,仅比上年下降3.7%,与丰收的1996年基本持平,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 油料总产达到2.99万吨,棉花总产量为85吨,蔬菜总产量为13.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林业生产保持稳定。1998年全县造林面积为2265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5.18万亩。各种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年末实有茶园1.02万亩,果园8640亩,桑园1080亩。牧业生产发展较为迅捷,1998年全县生猪饲养量为36.42万头,比上年增长11.7%,家禽、牛、羊数量均有较大提高。水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养殖结构不断优化。1998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215万吨,比上年增加6.8%。高淳农业基础地位巩固,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98年,县财政用于农业投入为2608万元,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2.11万千瓦。(二) 工业和建筑业高淳县工业生产保持了增长势头。1998年全县工业立足于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1998年,全县共实现工业利润1265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7.6%;利税总额22719万元, 比上年增17.1%。建筑业是高淳特色产业之一。1998年,全县建工队伍承建高层建筑19幢,面积达4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0%。(三) 运输邮电业近年来高淳县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1998年全县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达32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水运业从民间自发所办逐步转变为有组织、有规模的行业行为,目前有船舶1968艘,共65万吨位。1998年,全县邮电业务量为4579万元,共完成各种函件102.7万件,完成程控电话扩容1.2万门。98年底,高淳县共有电话用户29022户。(四) 财政、金融、对外经济高淳县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98年,全县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16138万元,上交中央收入完成5318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07万元。当年财政支出为17050万元。1998年底,高淳县各项存款余额162176万元,比年初增1201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62864万元, 比年初增加11547万元;现金收入387467万元,支出398528万元。高淳的对外贸易经济也有所增长。1998年底,累计批准三资企业62个,实际利用外资1408万美元。98年全县出口创汇达2550万美元。(五)人民生活1998年,全县居民生活费用指数为99.26,较上年市场物价有所回落。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为6517元,比上年增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比上年增6.2%。1998年,全县新建职工住宅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倍,新建私人住宅23.57万平方米。三年共出售公房5215套,达38.8万平方米。高淳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较好,1998年计划生育率达99.46。 表1 2 高淳县各乡镇主要经济指标(1998) (单位:1000元)乡镇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总计104591730429285513125445933347088东坝镇35567116084235490524685090固城镇64876110293470564119184352桠溪镇50910130165322463530495006湾溪镇77172227075284852189024672沧溪镇26207116882041430953383247漆桥镇42703108404023286339544079定埠镇1984365123030143020524896砖墙乡33021141368767273826303740狮树乡2150870552752287514284181丹湖乡33855105505332288023384906薛城乡41180131545339400038154904凤山乡31681105893801228045084270古柏乡626239628142372859208140漕塘乡2359871052514280817914712青山乡230345372262918119324107下坝乡1934370983068186621644609顾垅乡41209100553931425718674811 表1 3 高淳县域人口基本情况(1998) (单位:户/人/平方公里)乡镇户数人口数非农业人口面积合计男女合计13811142806422661020145450569淳溪镇217784908425748233363206453.28东坝镇7162213391112110218221550.66固城镇8635310351795713078551447.00桠溪镇8844258781342312455119761.47漆桥镇8145265261411212414113747.90沧溪镇11854375101951117999102555.36定埠镇3967131706894627669425.40丹湖乡641521627113111031647934.97砖墙乡1131238069200621800784066.73狮树乡4944166038749785442026.66薛城乡803127151144181273354730.57风山乡788025443135061193781033.10城郊所51301694688748072461古柏乡3883117796180559956316.10漕塘乡4606153338213712047331.40下坝乡4774153087995731387232.85青山乡4434144577664678764332.25顾陇乡63172081210872994061552.70 六、城乡建设(一) 行政区划及乡镇变迁1986年,高淳县设一个镇(淳溪镇),18个乡,4个场,有8个居民委员会,328个村民委员会。1988年9月撤东坝乡改镇,1989年11月撤桠溪、固城乡改镇;桠溪乡改镇后将东沟里村民委员会改为茶场。1990年4月,傅家坛林场原辖的施家、壮志、新屏3村划归东坝镇管辖。1990年5月青山茶场其原辖的胜利、青山、连心3村划归青山乡。1990年12月撤丹湖良种繁育场改西莲乡。1992年底全县辖4个镇,16个乡,14个居民委员会,327个村民委员会;比1985年多3个镇,少2个乡和4个场,多6个居民委员会,少1个村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设在淳溪镇。1993年9月28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沧溪、漆桥、定埠撤乡建镇,是年底全县共设7镇13乡7个国营场圃,有村民委员会330个居民委员会14个。1994年县城淳溪镇行政区划扩大,经省、市政府批准,于11月15日将薛城乡2个行政村、双塔乡8个行政村划入淳溪镇,淳溪镇行政区划面积从4.96平方公里扩大到9.89平方公里。1996年进行乡镇区划调整,9月25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双塔乡,将其原辖区域划归淳溪镇;撤销保胜乡,将其原辖区域划归砖墙乡;撤销西莲乡,将其原辖区域划归丹湖乡。1997年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县79个行政村区划作了调整,撤销40个行政村。至是年底,全县共设7镇10乡6个园营场圃,依次是:淳溪镇、漆桥镇、固城镇、东坝镇、沧溪镇、桠溪镇、定埠镇和砖墙乡、狮树乡、丹湖乡、薛城乡、凤山乡、古柏乡、漕塘乡、青山乡、下坝乡、顾陇乡;有288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1999年12月全县行政区划重新调整。丹湖乡、狮树乡、沧溪镇合并设立阳江镇;薛城乡并入淳溪镇;原凤山乡、原古柏乡合并设立古柏镇;漕塘乡并入固城镇;下坝乡并入定埠镇;顾陇乡并入桠溪镇,青山乡并入东坝镇,加上原有的漆桥镇、砖墙镇。目前全县共设有9个建制镇。(二) 城镇体系现状至1999年行政区划重新调整以前,高淳县的城镇体系现状布局是以全县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为依托,采用点线相结合的形式,以县城淳溪为中心,芜太运河和即将开工的芜太公路为主纽带,宁高公路和双望公路为次纽带,安排县域内的产业和人口布局,形成一个中心(县城)、三个重点镇(东坝、桠溪、漆桥)、三个建制镇(固城、沧溪、定埠)、10个乡(砖墙、丹湖、狮树、薛城、古柏、凤山、漕塘、青山、下坝、顾陇)的城镇体系现状。1从城镇的历史和发展看,由于高淳县的老城发展集中在西部地区,所以新区的发展主要向东部推进。2从城镇间的联系看,高淳县的各乡镇与淳溪县城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生产指挥上、行政管理上都与淳溪城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由于高淳县东部交通不太发达,使得部分乡镇与县城的联系比较不便。3从城镇规模上看,高淳县的城镇规模普遍偏小,高淳县县城人口只有4万多人,还只是一个较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主要原因是高淳县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离南京市区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高淳县仍处于较闭塞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以城镇化的发展也比较缓慢。4从城镇化水平上看,高淳县的城镇化水平较低,这也是由于高淳的地域条件限制以及各城镇及地域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5从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和城镇职能结构上看,城镇等级结构比较分明,城镇职能各有侧重。表1 4 高淳城镇体系现状(1999年)项目分类个数城镇名称等级结构一级:县城二级:建制镇三级:乡集镇1610淳溪东坝、固城、桠溪、漆桥、沧溪、定埠砖墙、丹湖、狮树、薛城、古柏、凤山、漕塘、青山、下坝、顾陇职能分工综合型旅游、工交型工交、商贸型集贸型21410淳溪、东坝固城漆桥、桠溪、沧溪、古柏定埠、凤山、砖墙、下坝、漕塘、顾陇、薛城、丹湖、狮树、青山规模等级4万1-2万0.5-1万4平方公里1-2 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1511淳溪东坝、漆桥、固城、桠溪、沧溪凤山、砖墙、古柏、漕塘、定埠、顾陇、下坝、薛城、丹湖、狮树、青山(三) 城镇发展战略1 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期间,高淳县要根据国家沿江发展战略,结合高淳实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加速实施科技兴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产业结构方面,今后要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改善三个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近期,由目前的“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转变,远期,逐步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在城镇人口发展方面,至2010年,预测全县总人口50.42万人,城镇人口24.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4%。2小城镇总体发展战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一个大战略”。加强小城建设能够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十五期间小城镇建设要瞄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目标,加快发展步伐,采用点、线结合的形式,以淳溪城市为中心,以宁高高速公路的开通为契机,推进全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发展方向和形式上,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发展淳溪城市和双高公路城镇点,;抓好东坝、桠溪、漆桥、固城等重要城镇的发展。加速县城东部重镇桠溪镇的发展,使之成为接受苏、锡、常发达地区辐射和经济协作的窗口;加快市场建设,促进定埠等边贸城镇的发展;发展旅游事业,开发固城湖、游山、石臼湖三个风景区,建设若干具旅游功能的小城镇。3城镇群体现状概况高淳县总面积750平方公里,城镇分布密度为3个100平方公里。一般集镇距离在5-10公里之间,中心镇距离一般在10-25公里之间,城镇地域空间分布呈东部稀疏、西部稠密。1999年时17个乡镇的镇区人口已达13.3万人,建成区总面积14.1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规模已达6655人,但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县域内城镇职能类型较多,县城淳溪镇属综合型,各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较完善;固城镇属工矿、旅游型;漆桥、东坝、桠溪、沧溪带有交通、商贸型特点;定埠、漕塘等属边贸型;其他集镇职能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是以集市贸易为主的综合型集镇,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圩区集镇,由于交通和防洪因素制约,二、三产业水平低,集镇功能不强。(四) 重点城镇1县城淳溪镇淳溪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现状建成区面积约为4.18平方公里。在淳溪城区范围内,工业向淳北路和双高公路两侧的高阜地段发展,沿湖建成湖滨大道和湖滨风光带;生活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城南,沿镇兴路和固城路西侧成为县文化教育和行政中心。2历史名镇东坝镇,县域的中心城镇之一,是宣、郎、广地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工业方面优化了产业布局,形成名牌系列产品,规划建成融旅游、交通、工业、商贸一体的综合型历史名镇,现状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3历史古城固城镇,县域的中心城镇之一,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历史悠久,是全县及宣、郎、广地区的重点建材基地,水泥建材业发达。规划建成文化旅游、工业型城镇。现状建成区0.6平方公里。4县东部区中心桠溪镇,县域的中心城镇之一,化学工业基地,近几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商业贸易活跃,是高淳与苏、锡、常地区经济协作窗口,建成工交、商贸型城镇。现状面积约为0.7平方公里。5县西部圩区城镇沧溪镇,近几年乡镇工业发展较快,与县城较接近,在服务功能上起补充作用,现状面积约为0.4平方公里。6商品流通型的新兴镇漆桥镇,地处宁望公路和双高公路的交叉口,交通发达,客流量大,市场经济极为活跃,规划建成商贸型城镇,现状面积1平方公里。(五) 乡镇企业的建设布局1993-1999年,全县乡镇企业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至1997末,全县乡镇工业企业551家,职工2580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7000多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1.67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5.69%,5年间乡镇企业产值年平均增幅为35.5%。围绕深化改革、转换企业机制,全县开展了乡镇企业改制工作,从1996年起,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534家乡镇企业中有483家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在项目投资上,主要围绕重点骨干企业,扩大批量、上规模及开发新品求亮点。在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的推动下,至1997末,全县17个乡镇有14个跨入亿元乡镇行列。表1 5 高淳县主要乡镇企业的布局(1998年)乡镇主要乡镇企业淳溪镇南京制药厂一分厂南京精细化工公司合成化工厂高淳县第二机油泵厂高淳县塑料洁具厂南京市高淳机械厂高淳县第二化工厂高淳县双塔砖瓦厂砖墙南京流体工程机械厂狮树南京第四中被厂丹湖南京三志制衣有限公司沧溪南京印制浅路有限公司高淳机械厂薛城南京市高淳轻工机械厂古柏南京高灵公司南京金腾橡塑总厂南京七环化工有限公司南京三贝制衣有限公司南京神相化工有限公司凤山南京市高淳化工泵阀厂漆桥南京市高淳缸套厂固城江苏省固城水泥厂高淳县医药原料厂南京高乐玩具公司南京绵源铸造有限公司漕塘高淳县第二麻纺厂高淳县漕塘砖瓦厂青山南京邮申光缆厂南京洞牛食品有限公司下坝南京仲欣服饰有限公司定埠南京金星公司桠溪南京市高淳第二机械厂高淳县医药化工厂顾陇南京市高淳家用设备厂高淳玻璃厂(六) 工业、农业基本布局1工业布局高淳县的工业门类主要有化工、机械、陶瓷、服装等;主要分布在工贸型城镇。高淳县工业发展的骨干区域主要有四大块:1)固城的陶瓷工业2)桠溪的化学工业(主要是红太阳集团)3)离县城不远的红宝丽集团(生产保温材料冰箱)4)服装,遍及各乡镇5)纺织机械其他还有农民个人的造船业以及对外建筑施工队伍(2-3万人),它们一起构成了高淳县的主导工业结构。2农业布局高淳县全县现有耕地46万亩,其中水田41万亩、旱地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1922块,保护总面积67.3万亩,其中一级农田保护面积57.9万亩,保护率86.03%;二级农田保护面积9.4万亩,其中耕地5.5万亩,保护率13.97%,建设预留地0.7万亩。农作物播种分夏秋两季,夏季以小麦为主,辅之大麦、二豆(蚕豆、豌豆)。秋季以水稻为主,辅以山芋、大豆、秋油(芝麻,花生)。播种面积播种面积 播种面积小麦10.74万亩大麦加二豆1.38万亩油菜26.84万亩蔬菜3万亩水稻41万亩瓜类2万亩山芋17万亩大豆133万亩玉米031亩由于红皮小麦、籼稻退出国家保护价,高淳县农业结构调整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化进程,培植区域特色,建立高效农业体系,形成“一乡一特”、“一乡一品”、“一村一片”的发展格局。粮食播种面积要从现在的近50万亩逐步减少到40万亩,只需满足高淳本县需求和国家计划任务即可,调整下的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调整目标的具体计划为:(1)扩大油菜种植,油菜面积稳定在28万亩左右,优质油菜比重占50%以上。(2)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三年内发展到10万亩(不计复种)。(3)发展早园竹为主的经济林果,三年内发展到2万亩。(4)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七、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路网建设1现状高淳境内有省道两条,34.5公里,县道27条,201.783公里,乡镇道路达428.5公里,全县17个乡镇和95%的行政村已通了公路,主要公路干道有228省道(由双牌石至望牛墩,境内长20.08公里)和102省道(自双牌石至淳溪,境内长14.44公里),1971年高淳至薛城公路(太安路)建成通车,使高淳增加向北通道。1977年12 月,双高公路(宝塔路)改线拓宽工程竣工。高淳县主要的道路系统是以双高公路和双望公路成“人”字形骨架,以北岭线、淳北线、古固线、黄花线、双秀线为干线,配以相当密度的支线,形成树状结构。航运方面,全县有通航里程148.2公里,共有干线航道2条,支线航道16条,其中能通航机动船的有94.8公里。航道水系在下坝坝口处一分为二,坝西自胥河中、上河入固城湖,经官溪河、运粮河与水阳江汇合出当涂口入长江,均为季节性航道;坝东自胥河下河,东入太湖,北贯苏南大运河。境内航道中,航道等级都在6级以下,沿线12个港口,其中较大港口有:淳溪、东坝、固城、花山、下坝、定埠、桠溪、蛇山8个港口。2交通建设(1) 对外交通高淳县对外交通充分发挥水运优势,重点投资陆路建设,逐步建成以芜太公路与芜太运河作为横轴,南北以宁宣公路和双望公路为纵轴,纵横交叉的“草字头”型的对外交通框架。(2) 境内交通县域东部以芜太公路为主轴,纵向以桠定线、双望线、双固线及古蛇线为纵轴,形成“一横四纵”的公路格网。县域西部以将建设的宁宣公路为主干道,现有与圩堤合一的公路,形成公路环网结构。县域内公路网形成“东部成网,西部成环”网络。水运以现有河道为主,将重要河道上的拦河坝改建为桥闸。全县交通网络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外畅通,县内成网的水陆交通网络。 3近期建设(1) 提高主干道宁高、双望公路标准,提高运输能力。(2) 改建老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