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周益民 教学现场:一、铺垫定向学习课文前,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默写完毕进行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了吗?(生:不是)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什么隐患。(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教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这样(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播放课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二、研读探究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生:我选择“紧张”。师:换个角度再想想。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首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怎样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学生读书体会,读后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生:这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师: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生答略)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生:千钧一发生:危在旦夕生:万分危急师:火焰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的?(朗读该句,指导用虚声表现险情,着重指导读好“微弱的光”“最可怕的东西”“提到了嗓子眼上”)师:面对险情,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生: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师追问:怎么一样?)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生: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默读课文,口头填空。(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轻轻)把蜡烛吹熄。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镇定)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学生口头填空)师:看看他们三人的表现,这方面有一样的地方吗?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师:选择一个人物说说。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很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法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师:杰克默默坐待着什么“厄运”?请“瞻前顾后”思考。生: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坐待”。(教师指导朗读)生: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师:“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你们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生读)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生:我想说,好险哪!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生齐读第7自然段)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她的表现,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情,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生:我觉得他们一家都很有智慧。他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指导学生分别体会杰克、杰奎琳的表现)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师:有不同观点吗?(学生开始沉思)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生:还有母亲呢。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生:在课文中。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对,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综合想象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师: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们当时的心理,好吗?(生:好)我先说还是你们先说?(有学生说老师先说)师:好,那我就试着说说当时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这可怎么办才好? 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杰克、杰奎琳,你们可千万不能慌。 得赶快想个法子,不管怎样,一定要镇定,不能让敌人瞧出破绽。哎呀,杰克,你干嘛站起来,你要干什么?杰克,真是好样的。蜡烛啊蜡烛,你烧得慢一点儿怎么,强盗们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蜡烛,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就要烧到金属管了,快想法子,决不能让情报落在敌人手里!杰奎琳的眼睛在发亮,哦,她说话了。谢天谢地,敌人没怀疑。情报保住了!狗强盗,你们要完蛋了!(学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还比较成功,请你们给我总结总结经验吧。生:周老师想象的内容很合理,是有根据的想象。师:你真了解我,我想象时就注意了“瞻前顾后”。生:我觉得周老师想象的内容紧张但不慌张,而且声情并茂。师:谢谢夸奖,我一定再接再厉。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杰克、杰奎琳中任选一个,当然也可以挑战我,选择伯诺德夫人,“瞻前顾后”,想象心理。(学生在小组里热烈想象描述,后指名数人全班交流,略)四、课后作业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几个人合作,将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成尚荣周益民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充满了智慧,应该充分肯定是一堂好课。这堂课的智慧在哪里?首先在于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整堂课充溢着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充分信任。他和同学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今天的这堂语文课,给我具体地感受到周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亲切、宽松。周益民老师把理念内化了,已转化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他人格的一个特征。因此他这种对孩子的爱是自然的,是真实的,是真诚的。爱和美德是一种智慧,智慧来自教育理念。第二,语文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要有个性体验,应该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种多元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显现了价值的多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离开文本,离开文本的语境,离开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去多元探索,没有对基本价值观共同的、深入的认识,我们学生的价值观怎么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怎么去落实?周老师紧紧把握住这半截蜡烛如果保不住就会怎么样,情报站被破坏了,机密泄露了,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就不能存在了,暗含着要爱自己的祖国,要爱自己的民族,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去维护祖国的荣誉,去维护祖国的尊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对祖国处在危急时刻每一个人所共同承担的责任。这些话周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但是他已经反复让学生朗读了。分析母子三人的表现,他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语文课不是不要思想品德教育了,问题是怎么去体现。我以为周老师处理得非常好,他是有智慧的,是有深度的。第三,智慧在周老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握上。课堂要生成,就像周老师讲的往往有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是这“无法预约的精彩”怎么生成,生成以后怎么去把握?需要在对课文深入理解、分析把握的基础上才可能生成,否则这个生成是偶然的、随意的。而且这样的生成一旦冒头不能敏锐把握住。周老师抓住两个词语“绝密”“绝妙”,抓得好。当然后面扣得不够紧。这个“绝妙”不仅指母亲把情报放在半截蜡烛中是绝妙的,后面三个人去保护它也都是非常绝妙的。他点得还不够到位。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听写,不是直接报词语,是根据意思概括出词语。再比如“母子三人保护半截蜡烛的做法是不同的,但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好,当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首先说说不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各有各的智慧,这篇课文给我感觉母子三人都是有智慧的。尤其是“是谁救了大家”,这个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再有让学生想象各人的心理。这一环一环紧紧扣住语文课中的主要话语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展开。特别是母亲的话突出哪个重音,实际上突出不同的重音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个性化学习。当然我希望周老师这堂语文课要更加沉稳一点,还可以再精细一点。有些词语要扣得更紧一点。“妈妈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的“急忙”,“轻轻把蜡烛吹熄”,“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小女儿“娇声地”,为什么要娇声?迷惑德国鬼子。像这些词语要抓住。依托文本,创设用语空间赵景瑞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阅读的文本就是实践用语最方便、最经常的资源。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新理念,依托文本,为学生创设学语言、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很会“借鸡下蛋”,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上课伊始,周老师启发孩子用上文本中的“绝密”“绝妙”说出半截蜡烛的特点,是在训练用语造句。听了配乐朗读课文,又激发孩子“想说点什么”,练习用生动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当教学“蜡烛就要烧到金属管”这部分时,周老师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此时的危险。“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的展现,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积累的语言。当“绝密文件安然无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时,老师又投下了一个激疑的石子:“是谁保住了机密,挽救了一家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彩的多角度辩论开始了周益民老师能够依据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学生用语的话题,展现了一个个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薛法根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 _的时候,他(她)_(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_吹熄;端走_夺回;重新点燃_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杰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诺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他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师总结、点拨朱菊花一、 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 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这半截蜡烛特殊在什么地方,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绝密”“绝妙”。 2. 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 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 感知伯诺德夫人 (1) (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 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4) 蜡烛熄灭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讨论:“似乎”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5) 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 感知大儿子杰克 (1) 可一家人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德军中尉又点燃了蜡烛,大家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此时,大儿子杰克站了起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2) (投影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得到这种感受的? (3) 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4) 母亲与儿子的努力都失败了。他们坐待着,他们在等待什么?此时此刻,一家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6. 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1) (投影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这里的“似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 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3)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认为应该突出什么?为什么?“娇声”是否可以去掉?“道过晚安”是否有必要?“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能否改成“我要拿一盏灯上楼睡觉。”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回归整体,深化感知 1. 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 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设计意图】阅读必须“读进去,走出来”,就是要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苏教版小语教材提供了“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的两种方式。课堂教学中亦可采用“短线结合”。 黄一云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0年06期教学半截蜡烛,可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 一、 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教学伊始,我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静心读题,用心揣摩,一连串的问题很快出现,提出的问题有:这到底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里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主动走进文本。 二、 探点 “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 1. 由点探险。“半截蜡烛”两次被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势相当严峻。为了让学生能融入文本,体察斗争的惊险,我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 (1) 范读设置情境。课文的第3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几处环境描写看似平常,细心阅读却触目惊心。这时候老师的得体范读,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学生很快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纷纷说道: “这是一场令人提心吊胆的战斗。” “这是一场既惊又险的战斗。” “这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战斗。” 学生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显露出来,这时候,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当时情况惊险的句子,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2) 品读置身情境。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出示: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伯诺德夫人心中的焦急。这时,学生置身在紧张的情节和气氛中,真正达到了“入其境,通其心”的境界,读出的不仅是声,而且是惊险的场面,涌动出的更是生命的灵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混凝土高温环境施工技术方案
- 供热管网及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工程方案
- 石油伴生气回收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离婚协议书中精神损害赔偿协议范本
- 民用建筑租赁合同模板(含装修改造限制)
- 2025年脑血管介入考试题及答案
- 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教育费用分担合同范本
- 离婚复婚再离婚复杂子女抚养权变更协议
- 离婚财产分割合同:女方继承全部家庭资产
- 2025年开学编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课件2篇21
- 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 中译版 欧洲规范8 结构抗震设计 第二部分 桥梁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水平四初中羽毛球大单元教学教案(18课时)
- 酒店住宿抵款协议书
- 《班会课件:如何做好一名班干部》
-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竖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2024年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配电箱安全专项教育培训课件
- 智慧医保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