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I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The instruction booklet of the path survey curriculum designs目 录1 设计总说明.11.1 目的和要求:.11.2 设计依据:.11.3 公路设计概况:.11.4 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21.5 路线起讫点.21.6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22 道路参数.32.1 道路等级的确定.32.2 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32.3 控制要素.42.4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42.4.1 圆曲线最小半径.42.4.2 圆曲线最大半径.52.4.3 圆曲线半径的选用.52.4.4 平曲线最小长度.52.4.5 缓和曲线技术要求.52.4.6 平曲线要素的确定.62.4.7 初步设计的平曲线加桩.92.4.8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92.5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较.92.5.1 选线的依据:.92.5.2 选线的原则:.92.5.3 两方案综述.112.5.4 方案比较.112.6 道路平面设计.122.6.1 平面选线的原则:.132.7 道路纵断面设计.13- III -2.7.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32.7.2、最大纵坡.142.7.3、最小纵坡.142.7.4、坡长限制.152.7.5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162.7.6、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162.7.7、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172.7.8、纵面线形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172.8 道路横断面设计.172.8.1 行车视距.182.9 土石方量计算及调配.182.9.1 土石方数量计算.193 设计图纸及计算说明部分.203.1 计算说明部分(附表).203.2 图纸部分(附图).20致 谢.21参 考 文 献.221 设计总说明1.1 目的和要求: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根据设计所给资料,进行平、纵、横断面设计及其组合处理,完成土石方计算与调配,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进行路面结构类型选择,并确定各结构层的合理厚度。1.2 设计依据:根据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指导书。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1.3 公路设计概况:公路等级:三级公路交通量: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5004500 辆设计年限:10 年设计车速:40km/小时- 2 -1.4 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设计车速为40 公里/小时,路基双幅两车道,宽 8.5 米。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5 路线起讫点比例尺:1:2000;公路等级:三级;起点桩号 K0+000,坐标终点桩号K0+640,坐标起点高程: 321.18 米,终点高程:321.4 米。1.6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中部,舞水中游。地理位置跨东径 1091731-1095449,北纬 270412-273824。地处武陵山南麓、雪峰山西脉与云贵高原东缘的结合地带。东倚皇榜坡,与中方县、鹤城区接壤;南界清水河,与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毗邻,西界贵州苗岭,与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相连;北靠西晃山,与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交界。县界极端位置:东起公坪镇顺溪铺村碾子垴上,西止上坪乡仲黄坪村仑贵山,南起大龙乡石榴溪村沙子吼,北至牛牯坪乡界牌村齐天界。县城东西最大距离 61.5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 63 公里。芷江北部、西部多为板系群古老的浅变质岩系组成,中东部多为白垩第三系地层的紫红色沙质泥岩粉泥岩。芷江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北受武陵山系影响,西受天雷山脉控制。地势由北西向东南倾斜,中部凹陷、最高点为北部西晃山之金顶,海拔 1405 米,最低点南端大垅乡大会溪口海拔 208 米,两地高差为 1197 米,地势比降为 21.9%,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形态中,自东向西,有四个较大的盆地。具有山丘为主,盆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特征。芷江县地处亚热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风,由于东南季风的不稳定性,境内降水季节分配不匀,春季多暴雨,四至六月份为多雨季节,五月份雨量最多(在 200mm 以上),易引出山洪爆发。该工程整个地形、地貌特征平坦,地形起伏不大,为平原微丘区,最高海拔高为358 米,河谷海拔高为 310 米,总体高差在 25.5 米左右。2 道路参数2.1 道路等级的确定根据所给资料,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以下简称路线规范)确定路线的设计等级,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设计车速为 40Km/小时,路基单幅双车道,宽8.5 米。设计使用年限 10 年。2.2 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 40KM/h,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经调查该地区近期交通量资料如下:表 2. 1 交通量资料车型分类 代表车型 数量(辆/日)小客车 桑塔纳 3000 2500中客车 东风 EQ140 500大客车 江淮 HF352 500轻型货车 成都 CD130 400中货车 解放 CA50 500大货车 黄河 JN150 400- 4 -拖挂车 五十铃EXR181 500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得小客车和中型载重汽车折算系数如下:表 2.2 汽车折算系数汽车代表车型 车辆折算系数小型车 1.0中型车 1.5大型车 2.0托挂车 3.0交通增长率:=5%道路必经点:无要求2.3 控制要素(1)道路等级:三级(2)设计车服务车速:40km/min。2.4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2.4.1 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1一般最小半径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不使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 3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段相同的路拱横坡。圆曲线半径要求如表 2.3 所示表 2.3 圆曲线半径要求 技术指标 平原微丘区三级公路一般最小半径 (m) 100极限最小半径 (m) 60路拱 %0.260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路拱 8002.4.2 圆曲线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 10000 米。2.4.3 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了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最大半径为 200 米,极限最小半径及一般最小半径均未采用。2.4.4 平曲线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 2 倍的缓和曲线的长度。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的长度不应短于 9s 的行驶距离,由缓和曲线组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 6s 的行驶距离。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车辆在 3s内的行驶距离。2.4.5 缓和曲线技术要求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1) 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过大;(2) 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3) 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4) 符合视觉要求;- 6 -因此,规范规定:平原微丘区三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 35m.。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如表 2.4 所示为平面交点相关参数。表 2.4交点 半径(m) 缓和曲线长(m)JD1 90 3535JD2 95 4545平面设计计算有关内容及计算公式(1)、交点间距、坐标方位角及转角值的计算:设起点坐标为 ,第 个交点坐标为 ,则:),(0YXJDi niYXJDi ,3 2,1 ),(122 : () : iiYL坐 标 增 量交 点 间 距象 限 角 arctg 0 , : 180 , XXYfw计 算 方 位 角 当 时 当 时当 1 : 36: iiifA时当 时转 角 i当 为 时 路 线 右 偏 ,当 为 时 路 线 左 偏2.4.6 平曲线要素的确定(1) 圆曲线要素及其计算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力的平衡式得: )(127hiVR式中:V-行车速度( km/h);-横向力系数; -超高横坡度。hi(2) 主点桩号的计算直线上中桩坐标计算:设交点坐标为 ,交点相邻两直线方位角分别为 ,) ,(YXJD21 fw和则:1: cos(80) inZHZHTfw点 坐 标点 坐 标设直线上加桩里程为 , , 为曲线起点、终点里程,则前直线上任L意点坐标为: 1 () cos(80) inXTZLfwYH后直线上任意点的坐标为: 2 () cos infTLZw单曲线内中桩坐标计算: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横距为:52 40slxRL式中: 缓和曲线上任意点到 点的曲线长;l )(HZ或缓和曲线长度。sL第一缓和曲线( )上任意点坐标YZH212 21230 cos30cos sin sssZH ssxlXfwRLlRLlYfl式中: 转角符号,右偏时为“+” ,左偏时为“-” 。- 8 -圆曲线内任意点坐标( ):YH1190902 sin cos i i sHY slLlXRfwRllf 式中: 圆曲线上任意点至 点的曲线长;l HY转角符号,右偏时为“+” ,左偏时为“-” 。第二缓和曲线( )内任意点坐标:YHZ222 222 30 cos18 30cos sin0s sHZ ssxlXfwRLlRLlYfl 式中: 第二缓和曲线内任意点至 点的曲线长 。l HZ(2)、曲线要素计算: 2243 (m) 0 68() tg () sssssLqRpTqLyR2 ()ec EpJT2.4.7 初步设计的平曲线加桩在路线选定和曲线计算完成之后,要将路线加桩,直线段为 20 米加桩,曲线段为20 米加桩。由于采用软件进行上述工作,本设计为 20 米加桩。2.4.8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计算结果详见附表 “直线、曲线转角表”。2.5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较2.5.1 选线的依据:(1) 道路选线就是根据路线的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和施工条件等,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2) 选线是道路路线形设计的重要环节,选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使用质量和工程造价。选线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2.5.2 选线的原则:(1) 在路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先进的手段对路线方案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在方案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选定最优的路线方案。- 10 -(2) 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宜轻易采用低限指标,但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3) 选线应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耕地,注意尽量地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如橡胶林、茶林、果园)等。(4) 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协调,并适当照顾美观。注意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重要的历史 文物遗址。(5) 选线时应对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的勘探,查清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当路线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6) 选线时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路线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2)占地、房屋拆迁所带来的影响。3)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农耕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而产生的影响。4) 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5)汽车尾气对大气、水源、农田所造成的影响。6)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和污染的防治措施及其对政策实施的可能性。根据给定的等高线地形图,采用纸上定线的方法研究路线的可能方案,并经过比较论证确定最后路线方案。山区路线依行经地区的地貌地质和地形特征,可能有越岭线、山坡线、沿溪线和山脊线,此时可根据地形图研究可能的路线布局型式。山区公路的选线一段应按:(1) 全面布局;(2) 逐段安排路线;(3) 具体定线三个步骤进行。图 2.1 方案示意图2.5.3 两方案综述两方案示意图如图 1 所示方案 1(即既定方案)选择路线为,沿河自然布线,通过村庄,但基本不过河流区,同时也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和破坏植被,最后展线至终点。- 12 -方案 2(比选方案)穿过重丘区,起伏严重,施工难度大,且挖方填方较大。同时过的河流比较多,路线虽然比方案一长,但是经过的河流较多,造价较高,因此选择一方案。2.5.4 方案比较 方案 1 的优点:因为方案 1 基本避开了山丘高差大的地区而沿平坦地带走,所以减少了大量的挖方量;路线行进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视线通畅,驾驶时视觉感受较好;路线行进方向高差较小,有利于设置标准较高的纵断面,有利于行车;路线较短,有利于降低造价。方案 1 的缺点:因为经过的是水田,需解决可能发生道路路基进水导致的稳定性下降的问题,故不宜以低填方通过,为了保持路基填土最小安全高度,不可避免的会有大的填方量;较高路基占用的水田面积较大。同时通过管线,需要设置相应的防治破坏措施,从而加大了造价和施工的难度。方案 2 基本不过村庄,有利于减少噪声污染,同时也是沿等高线放线。方案 2 的缺点:路线较直,长度较长,造价高因为经过重丘,开挖路基较多,施工难,不够经济,挖方量很大;施工难度较高;地形复杂,施工不便,施工速度较慢;路线沿线地面高差较大,道路坡度较大,纵断面不理想;路线在较长挖方段中通过时,容易出现视距不够、视觉压抑等问题;较大的挖方量和较高的挖方高度,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工程地质危害。2.5.5 两方案比选结果 综合比较以上两方案各自的优缺点,最终选择方案 1 为最终设计方案。2.6 道路平面设计根据小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所确定的路线方案,即可在较大比例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详细的精确定线,此时可按交角点的偏角,结合地形地物确定平曲线半径及其要素,鉴于时间所限,平面设计长度可取 1 公里。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为道路线形的基本组成要素,诸如直线最大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段长度的规定等均应从行车安全视觉舒顺出发满足要求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平面线形的桩距应按照规定并对地物及地形变化给予加桩。曲线段的设置影响平面视距,此时应结合纵横断面的设计进行视距的验算,取得视距的保证。2.6.1 平面选线的原则:(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可能的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为了采用较高指标而使得工程量过分增大。(3)、选线应能满足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保证路线能够加强居民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应注意同农田等基本建设相配合,尽量少占用农田,避免可多的拆迁工程。(4)、在选线过程中,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泥沼及排水不良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如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2.7 道路纵断面设计沿着路中线竖向剖切、再行展开即得到了路线的纵断面。路线纵断面一般情况下是一条在竖向上有起伏的空间线形。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确定纵面线形的竖向位置与形状, 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经济与舒适的目的2.7.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中的各项规定与要求。- 14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规范中的极限纵坡值,并留有一定的余地。 (3)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地下管线、气候和排水等进行综合考虑,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4)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尽量减少土石方及其它工程数量,以降低工程造价和节省用地。(5)山岭重丘区的纵断面设计应考虑纵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作为就近路段的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平原微丘区的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6)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低等级公路,应注意考虑民间运输、农业机械等方面的要求。2.7.2、最大纵坡(1)概念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在山岭重丘区,它直接影响着路线的长短、线形的好坏、道路使用的质量、工程数量和运输成本等。(2)最大纵坡的影响因素各级道路允许的最大纵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以及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等因素,通过全面考虑,综合分析而确定的.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见表 2.5 所示表 2.5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2.7.3、最小纵坡挖方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良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称为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均应设置不小于 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 0.5%为宜。当必须设计平坡或纵坡小于 0.3%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注:干旱少雨地区的最小纵坡可不受此限制。2.7.4、坡长限制根据希望速度 V1 和容许速度 V2,可以得出对应于 V1 的“理想的最大纵坡”i 1 和对应于 V2 的“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i 2。(1)小于 i1 的纵坡称为缓坡,汽车在缓坡上可以加速行驶;(2)大于 i1 的纵坡称之为陡坡。1)当 ii 2 的纵坡,汽车在其上行驶时,设初速为 V1,则终速不会低于 V2;2)当 ii 2 的纵坡,应对其长度进行限制。a.最小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的限制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和布设竖曲线的要求考虑的。标准,城规规定,各级道路最小坡长应按表 2.6 选用。注:在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的匝道以及过水路面地段,最小坡长可不受此限。表 2.6 最小坡长限制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最短坡长(m) 300 250 200 150 120 100 60b.最大坡长限制 道路纵坡的大小及其坡长对汽车正常行驶的影响很大。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影响也将越大。所谓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控制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车速下降到最低允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标准规定的最大坡长见下表 2.7- 16 -表 2.7 各级公路纵坡长度限制 (m)设计速度(km/h)120 100 80 60 40 30 203 900 1000 1100 1200 4 700 800 900 1000 1100 1100 12005 600 700 800 900 900 10006 500 600 700 700 8007 500 500 6008 300 300 4009 200 300坡度%10 2002.7.5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表 1-2一般值 700凸形竖曲线半径(m) 极限值 450一般值 700凹形竖曲线半径(m) 极限值 450竖曲线最小长度(m) 352.7.6、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1)应保持线形在视觉上连续性,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使之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能安全舒适的行车。道路线形不应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为此,要避免在视线所及的路段内,出现转折、错位、突变、遮断等不好的线形。(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和心理方面保持协调。在保证有足够视距的前提下,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平原区二级公路,驾驶员在任意点上所能看到前方平面线形弯曲一般不应超过两个、纵面起伏不应超过三个。(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设计时要注意纵坡不要接近水平状态;同时,应避免形成合成坡度过大的线形。(4)注意与道路周围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5)良好的组合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适宜的景观设计还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2.7.7、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 (1)平包竖 。(2)平曲线与竖曲线对应关系曲中点与变坡点相重合最好;错开不超过平曲线的 1/4 时较好,超过其 1/4 时很差;竖曲线起终点分别置于两条缓和曲线上。(3)平、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不宜重合。(4)平、竖曲线半径大小要均匀。(5)选择适宜的合成坡度,一般最大合成坡度不大于 8%,最小坡度不宜小于0.5%。2.7.8、纵面线形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1)除 V40km/h 避免凸凹竖曲线插入小半径平曲线。(2)避免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的变曲点相重合。(3)在长直线或长平曲线内,尽量设计成直坡线。(4)避免片面上的变向点比拟面上变坡点多。(5)避免小半径竖曲线与回旋曲线相重合。(6)避免小半径竖曲线与回旋线相重合的线形。(7)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长的下坡凹形曲线路段。2.8 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1)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路堤高度,减小对沿线生态的影响,保护环境,使公路融入自然。条件受限制不得已而出现高填、深挖时,应同架桥、建隧、分离式路基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2)路基断面布设应结合沿线地面横坡、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设计。自然横坡较缓时,以整体式路基断面为宜。横坡较陡、工程地质复杂时,高速公路宜采- 18 -用分离式路基断面。 (3)整体式路基的中间带宽度宜保持等值。当中间带的宽度增减时,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以设在回旋线范围内为宜,长度应与回旋线长度相等。条件受限制时,过渡段的渐变率不应大于 1100。 (4)整体式路基分为分离式路基或分离式路基汇合为整体式路基时,其中间带的宽度增宽或减窄时,应设置过渡段。其过渡段以设置在圆曲线半径较大的路段为宜。按照平纵断面的设计,可取其中 l 公里左右做横断面设计,该段范围内所有桩号的横断面地面线,除规定的路基路面宽度外应照各桩断面的地形质情况确定边坡度、边沟形状尺寸,绘出横断面的设计线(即“戴帽子”),绘出各桩号的横断面图。路拱的型式应按道路等级、性质及道路宽度,采用直线横坡或方程式不同的路拱(横坡)曲线。高填深挖路段需设挡土墙等防护工程外,应按规定计算或参照标准图设计。2.8.1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是否充分,直接关系着行车的安全与速度,它是公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规范规定,三级公路设计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对于平原微丘区三级公路,停车视距 St 取 40 m,超车视距 Sc 一般值取 200m,低限值取 150m。2.9 土石方量计算及调配横断面设计完后,就要计算各桩号的土石方量。表面 0.25m 为腐植土,不能利用,所以单独计算。在进行土石方调运时,注意以下几点:(1) 首先考虑本桩利用。(2) 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当运距超过 500m 时,考虑采用外借的方式。土石方调配,首先按教材所述要求,将有关数据计算出,然后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上进行图示法调配,调配中要用公式:填方=本桩利用+填缺挖方=本桩利用+挖余进行闭合核实,调配完成要进行闭合验算,公式为:填缺=远运利用+借方挖余=远运利用+废方2.9.1 土石方数量计算若相邻两断面均为填方或均为挖方且面积大小相近,则可假定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其体积的计算公式为: 122(), )VFL31式 中 : 体 积 , 即 土 石 方 数 量 ( m) 分 别 为 相 邻 两 断 面 的 面 积 (-相 邻 断 面 之 间 的 距 离 ( )计算结果详见附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20 -3 设计图纸及计算说明部分3.1 计算说明部分(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殖业动物防疫及饲养责任协议
- 品牌推广战略合作协议要点梳理
- 商业摄影租赁合同
- 老年失眠中医药治疗-洞察及研究
- 阴市疾病监测与防控策略-洞察及研究
- 企业级员工品牌管理服务协议
- 公司加盟连锁合同协议书细节
- 建设工程征地合同书
- 园林绿化养护质量控制措施及考核标准
- 冶金行业EPC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一二单元教案
- 游泳社会指导员专项理论考试复习题库汇总(附答案)
- 乒乓球体育课教案1
- 工程量确认单
- 先进制造技术第1章
- JJG 966-2010手持式激光测距仪
- 中班语言绘本《点》课件
- 大数据与金融课件
- 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课件
- 新版现代西班牙语第二册课后答案
- CS4000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设备操作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