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2.2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教学任务分析教 学 目 标知识技能1、能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已知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点的坐标的规律;2、能作出与一个图形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图形。数学思考通过找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规律并检验其正确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情感态度1、通过现实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审美情趣。2、在找点、绘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解决问题是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是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重 点用坐标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难 点找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规律。关 键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动手实践,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画图时,标出正确的坐标 。学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主动性较差,不善言表,少合作,但好奇心强,有很强学习和探索欲望。数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通过北京城内天安门、地安门、东直门等的方位引入新课,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共分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新知;拓展延伸;巩固练习;总结归纳六个环节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通过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分别位于四个象限及坐标轴的一些点的对称点及坐标,寻找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研究线段之间关系发现点的坐标之间关系,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并通过一定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也使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本节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以探索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包括的有:(1)探索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2)探索关于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3)探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x轴或y轴的对称图形。另外坚持做到教师的讲解恰当、到位、有效。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上始终突出点的位置与点的坐标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教 学 流 程 安 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 探索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活动2 探索关于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活动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x轴或y轴的对称图形。活动4 巩固新知活动5 小结,布置作业。通过画一些点分别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归纳出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通过分别作出一个三角形关于直线x=1和直线y=-1对称的图形,总结关于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通过画图,掌握作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图形的方法。通过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体现用数学的意识。回顾,总结本节内容。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感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创设情境承上启下一动手画一画:已知点A和一条直线MN,你能画出这个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吗?AMN二、图片导入有关用坐标表示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例:一幅老北京城的示意图,其中西直门和东直门是关于中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应于如图所示的东直门的坐标,你能说出西直门的坐标吗? 学生通过动手画图,为探索新知识做好铺垫,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继续探究点的位置与坐标之间的关系,形成互动的氛围。由于本节课紧扣着上节课的内容,因此设计此活动既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又为学习做好准备。学生通过观察,形成感性认识和探索的兴趣。活动2 探索新知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已知点。A(2,-3);B(-1,2);C(-6,-5);D(3,5);E(4,0);F(0,-3)。2、画出这些点分别关于x轴、y 轴对称的点。并填写表格。已知点A(2,-3)B(-1,2)C(-6,-5)D(3,5)E(4,0)F(0,-3)关于x轴对称点关于y 轴对称点3、请你仔细观察点的坐标,你能发现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什么规律吗?4、尝试再找几个点,分别画出它们的对称点。5、小组合作,总结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即:点(x, 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 - y);点(x, 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 y)。提出问题,组织学生画图,参与学生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分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点关注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教师演示(多媒体),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描出点的坐标。改变点的位置,观察它们的坐标有什么关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实践。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是通过合作学习加以解决。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检验正确性的过程。并通过画图、观察点的坐标 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多媒体动画效果借助观察特征,使问题形象化而不枯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归纳出规律。活动3巩固新知1、说出下列各点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2,-3);(-1,2);(-6,-5);(0,-1.6); (4,0)。2、如下图,ABC关于x轴对称,点A的坐标为(1,-2),说出点B的坐标。3、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5,1)、B(2,1)、 C(2,5) 、D(5,4),分别作出四边形关于x轴与y轴对称的图形。ABCD4、归纳画法(1)求出对称点的坐标;(2)描点;(3)连接点。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独立完成。教师加以指导,并展示学生的成果。学生参与画图,分组讨论、交流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先求出已知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多边形的顶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描出并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归纳能力、表达能力。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让学生探究关于坐标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活动4拓展延伸mn1、分别作出点ABC关于直线x=1(记为m)和直线y=-1(记为n)对称的图形.2、你能发现它们的对应点的坐标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吗?3、归纳:(1)、点(x,y)关于直线x=m对称点的坐标是(2m-x,y).(2)、点(x, y)关于直线y=n对称点的坐标是(x,2n-y).提出问题是,巡视关注学生画图,请一些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多媒体显示事先完成的画图,供学生对照交流。 规律的发现重视学生的分析、说理,希望学生能通过寻找线段之间的关系来求点的坐标。再次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并拓展到直线x=m和y=n,使学生学会通过寻找线段之间的关系来求点的坐标,而不是机械地通过记忆规律来解决。通过总结规律使学生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形成善于总结、归纳的良好习惯。活动5巩固练习1、如图,利用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分别作出与ABC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图形.2、已知点P(2a+b,-3a)与点P(8,b+2).(1)若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则a=_ b=_.(2)若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则a=_ b=_.学生描点,观察与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倾听鼓励学生交流。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突破本节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字的作用教学课件
- 志愿者实践的活动总结
-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汉字巾课件教学课件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英额门中学九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3月份)(含答案)
- 0-3岁婴幼儿感觉统合训练知到智慧树答案
- 《高等数学上》知到智慧树答案
- 线上购物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分析
- 2025标准的智能硬件购销合同
- 2025年关于电子产品销售的合同模板
- 劳务派遣工作知识培训课件
- 无人机反制设备原理课件
- 2025年道路运输两类人员安全员考核分享题库及答案
- 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预防和管理指南(2025版)
- 2025年村干部考试试题(含答案)
- 工会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1.1认识社会生活 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山东省技工学校模拟面试全新系列题目
-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课程案例
- 2025至2030年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中学教师事业单位教师招聘化学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