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讲义_第1页
《孟子》导读讲义_第2页
《孟子》导读讲义_第3页
《孟子》导读讲义_第4页
《孟子》导读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孟子生平 二 孟子 简介 三 性善论 四 仁政思想 五 民本思想 六 大丈夫人格理想 七 影响及评价 一 孟子生平 孟子 约前 372 前 289 邹 今山东邹城 人 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 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后世并称为 孔孟 且称其为 亚圣 孟子故里邹国世代 相传 在农历四月初二纪念孟子诞辰 1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西汉时代 司马迁 史记 的 孟子荀卿列传 是关于孟子的最完整的资料 孟轲 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 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 适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则见以为 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 秦用商鞅 富国强兵 楚 魏用吴起 战胜弱敌 齐宣王 威王用孙子 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 连衡 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 乃述唐 虞 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 序 诗 书 述仲尼之意 作 孟子 七篇 2 受业子思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 子思 的门人 他推崇孔子 认为 自生民以来 未有盛 于孔子也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 后来家道衰微 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 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孟母教子甚严 其 迁地教子 三断机杼 等教子故事 成为千古 美谈 曲阜孔庙清朝雍正题 生民未有 匾 3 孟母教子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 选择良好的环境 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 事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 三字经 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 虽经明 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 而孟母三迁 断机 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多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设农历四月初二为 中华母亲节 坟地 集市 学宫 沽肉示信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 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 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4 治学 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 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 其老 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 通过学习 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于是 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醉心研究 终于名声大噪 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 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 鲁这样的小国 很难实施孟子 仁政 的抱负 5 孟子周遊列國 四十多岁时 孟子肩负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 的历史使命感 带领弟子周游列 国 推行仁政 他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 的政策 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 孟子来到膝国 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 十分 感兴趣 遗憾的是 膝国是个小国 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 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 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 仁 政 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 孟子放 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 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 40 多岁时 开始周游列国 宣传他的 仁政 等思想主张 到过宋 齐 魏 鲁 滕 等国 稷下学宫 公元前 319 年 齐宣王继位 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 稷下学宫 一时间 汇集了上千名 士 成为当时政治咨询 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孟子再次前往 齐国 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 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 孟子吸收各 家所长 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 较全面 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 尊贤使能 以民为本 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 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 一个重要标志 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 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 侯 与孟子产生了分歧 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6 身后荣辱 孟子去世后 经历代学者推崇 确立儒学嫡系传人之地位 西汉时期 孟子 一书已经广 泛流传 东汉首称孟子为 命世亚圣之大才 唐朝的韩愈著 原道 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 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 道统 的人物 之后出现了 一个孟子的 升格运动 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时 孟子 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 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 邹国公 被批 准配享孔庙 南宋朱熹又把 孟子 与 论语 大学 中庸 合为 四书 其实际地 位更在 五经 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 1330 孟子被加封为 亚圣公 以后就称为 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 孟子节文 删掉 孟子 里的章句 如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等 孟庙 亚圣庙 在邹城市城南 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 殿宇 64 间 占地 60 余亩 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 上 为庙内主体建筑 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 二 孟子 简介 回到邹国时 孟子已六十多岁 从此不再出游 而在家乡兴学办校 广收门徒 与万章 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 编著 孟子 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 活动及其思想学说 司马迁认为 孟子 为孟轲自撰 孟轲所如不合 退与万章之徒序 诗 书 述仲尼 之意 作 孟子 七篇 见 史记 孟荀列传 但也有观点认为 从书中用语来看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 共七篇 梁惠王 上 下 公孙丑 上 下 滕文公 上 下 离娄 万章 上 下 告子 上 下 尽心 上 下 孟子 主要思想 性善说 是孟子思想的基石 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 都具有 四心 即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施仁政 行王道 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主张 以德服人 反对暴力治国 认为 只有用 德 才能使人 心悦诚服 重民轻君 是他 仁政 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 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 他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 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提倡乐 以天下 忧以天下 生命与义 都是人所珍贵的 当生命与义不可兼得时 应当舍生取义 在教育思想上 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 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 认为尊贤使能 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孟子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 他的王道 仁政学说 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则 他的良知说 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 他的养气说 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 料 他的仁者无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思想 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则 他关 心农业生产 使人民不饥不寒 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 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 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 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三 性善论 孟子 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孟子 性善论 是对孔子 仁 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是在人与动物的比较中界定 性 与 人性 的 他所说的 人性 就是 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者 离娄下 1 性与命的区分 孟子对人的道德属性和自然属性 即他所谓的 人性 与 性 是有着严格区分的 他说 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滕文公上 一味满足人的自然 属性 即 性 而不进行道德教化 人就会变得同禽兽相差无几 足见作为人的生理欲求 的 性 为陷人于不仁不义的罪恶之源 所以 一提到 性 和 欲 他就告诫人们要 忍 要 寡 滕文公上 尽心下 而一谈起 人性 或 四心 时 则视为 善端 并赞美备至 极力主张要 养 要 存 要 扩充 尽心上 公孙丑上 可见 性 和 人性 在孟子心目中是泾渭分明 不容混淆的 他并不把这些看作人的本质属性 因而也不认为它属于 人性 只称之为 性 口之 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尽心下 他所说的 性 显然就是人的感官和肢体的生理欲求 即人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而 人 性 则是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的道德属性 集中表现为能够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仁义 礼智等善德 孟子所言人生而即有之 性 有两种意思 一为耳 目 口 鼻的生理欲望 又将之归为 命 一为仁 义 礼 智 所谓善性的主要内容 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 人心所固有的 是人的 良知 良能 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孟子曰 口之于味 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有命焉 君子不谓 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 智之于贤者也 圣人之于天道也 命也 有性焉 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曰 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 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 是求无益于得也 求在外者也 耳 目 口 鼻之欲 与 仁 义 礼 智之善性 孟 子以为此类耳目之欲 在生而即有的这一点上 固可称之为性 但当其实现时 则须求在 外 所以他谓之命 而不谓之性 当仁义礼智是求在内 其主宰性在人之自身 故孟子谓 之性而不谓之命 孟子所指 性 的范畴是善心 善心则源自于 四端 孟子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 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在此意义上 性 是一个接近于本性 本质的概念 孟子 所谓的 性善 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 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 性 2 善之四端 孟子认为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了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 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 善端 这种 善端 是先验的 超功利的 这就是孟子著名的 四 端 说 恻隐之心 仁 羞恶之心 义 辞让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 然也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 是非之心 非人也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 也 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 始达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3 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尽心上 4 天爵与人爵 孟子曰 有天爵者 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 乐善不倦 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 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 以要人爵 既得人爵 而弃其天爵 则 惑之甚者也 终亦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 5 所欲 所乐和所性 孟子曰 广土众民 君子欲之 所乐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 君子乐之 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 虽大行不加焉 虽穷居不损焉 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 其生色也 睟然见于面 盎于背 施于四体 四体不言而 喻 尽心上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广土众民 富有四海虽然是任何君子之所欲 但是却不一定是君子之所乐 对于君子而然 所性 即是根于心的仁义礼智等德性 其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富贵死生等得与不得 而 是在于内心之道德的应该与不应该 君子的人生 内根于理性之乐 外行于仁义礼智之道 是非常光明的 所以不论是谁见了 君子 不论是迎其面 还是随其背 看君子的人都会认识到君子人生的光明伟大 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6 人皆可以为尧舜 曹交问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 有诸 孟子曰 然 交闻文王十尺 汤九尺 今交九尺四寸以长 食粟而已 如何则可 曰 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 力不能胜一匹雏 则为无力人矣 今日举百 钧 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之任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 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 岂人所不能哉 所不为也 尧舜之 道 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 诵桀之 言 行禁之行 是桀而已矣 告子下 曹交说 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 汤身高九尺 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 却只会吃饭罢了 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 这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去做就行了 要是有人 自以为他 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 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 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 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 同样的道理 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 也就是乌获了 人 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 只是不去做罢了 比如说 慢一点走 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 快一点走 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 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 不那样做而已 尧 舜之道 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 你穿尧的衣服 说尧的话 做尧的事 你便是尧了 你穿 桀的衣服 说桀的话 做桀的事 你便是桀了 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 不为 与 不能 的问题 孟子反对人 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要求自尊自贵 7 人有不善的原因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外界影响 由于外部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恶劣 一般人民即丧失人常有的善心 进而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恶由此产生 所以 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 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如果人们温饱的 问题得到解决了 不但是王道之始 而且是向善之始 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 人固有的善心 因不知运用 思 的作用 而亡失了 本心 所以 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 有的人能够扩充它 加强道德修养 有的人却自暴自 弃 为环境所陷溺 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 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 那就是 自暴 自弃 自贼 四 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治思想是对孔子 为政以德 继承与发展 也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 人 都有不忍人之心 实行于政治方面 就是不忍人之政 亦即仁政 有时也称 王道 王 政 等等 孟子 仁政王道 的思想非常丰富 具体 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在经济上 实行井田制 制民之产 薄其税敛 减轻征税 取于民有制 在政治上 尊贤任能 他说 尊贤 使能 俊杰在位 则天下之士皆悦 而愿立于其朝矣 公孙丑上 不信仁贤 则国 空虚 尽心下 宽省刑法 重教化而轻政令 他说 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尽心上 不教民而用之 谓之殃民 殃民者 不容以尧舜之世 告子下 1 养民 制民之产 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梁惠王上 民之为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滕文公上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 衣食 教育等基本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仁 政必自经界始 滕文公上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 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 载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梁 惠王上 2 使民以时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 不违农时 为前提 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 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梁惠王上 当时战争不断 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 频繁的战争 必然贻误农时 影响农业生产 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则反映了注重保 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3 取民有制 主张薄税轻敛 取民有制 滕文公上 省刑罚 薄税敛 梁惠王上 不能滥 征 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 说 易 治 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 使富也 尽心上 他把 什一之税 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 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 不能再提高 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 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 有布缕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 尽心下 征布 征粮 还要征劳役 三重负担 加在一起 人民是不堪忍受的 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 尽心下 他要 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 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 尽心下 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 辟 土地 充府库 的所谓 良臣 是 民贼 告子下 4 教民 教民 向人民施以教化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育之 滕文公 上 人之有道也 饱食 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也 圣人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 滕文公上 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教化可以使人 明人伦 从而达到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5 王道 孟子所谓 王道 即 以德行政者王 他列举商汤 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 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 以 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上 在孟子看来 实行王道之治就是 保民而王 就是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梁惠王下 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凡不以 王道 治国者 便都被他视为 罪人 视为 独夫民贼 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6 王政 以 王 作为政治思想 就叫作 王政 孟子对曰 夫明堂者 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 则勿毁之矣 王曰 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 耕者九一 仕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 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 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 必先斯四者 梁惠王 7 仁者无敌 孟子对曰 王如施仁政于民 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 民归之 犹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 信能行此五者 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 则无敌于天下 得道者多助 失道 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公孙丑 五 民本思想 民本 一词来源于 尚书 五子之歌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及 春秋谷梁传 民者君之本也 等语 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 并成为他 仁政 理论的一块基石 他对 梁惠王 齐宣王 滕国公都说过仁者无敌的道理 1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说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尽心下 朱熹解释说 国以民为本 社稷 亦为民而立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 孟子接着上文说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率兽而食人 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pi o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 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梁惠王上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 则冻馁其妻子 则 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 士师不能治士 则如之何 王曰 已之 曰 四境之内不治 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下 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有诸 孟子对曰 於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 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下 2 民心决定论 孟子从桀 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 桀 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 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离娄上 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 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 民心 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桀 纣之失民 实际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 汤 武无敌 于天下 就在于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 决定国家兴亡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认为君主不过是治理天下 教化人民 替 天 行道的工具 在 天 的面前 人人 平等 谁也不能任意妄为 否则必会遭到 天 的报应 孟子此处的 天 指民心民意 他引 书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来告诫统治者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 心者失天下 孟子 离娄上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 则非其上 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 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 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 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 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孟 子 公孙丑下 3 尚贤与民主 孟子认为 尊贤 是治国之本 是 仁政 的标志 他指出国家 不用贤则亡 不信 仁贤 则国空虚 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 他说 国君进贤 左右皆曰贤 然后察之 见 贤焉 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 勿听 诸大夫皆曰不可 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 然后察 之 见不可焉 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 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 然后察之 见可杀焉 然后杀之 梁惠王下 尊贤使能 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 及是时 明其政刑 虽大国 必畏之矣 尊贤使能 俊 杰在位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公孙丑上 六 大丈夫人格理想 在先秦的时候 关于理想的人格有好几个不同的观点 孔子是试图建立一种君子式的人格 庄 子是隐士型的人格 荀子是小白领式的人格 孟子给我们树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理想 呢 就是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士的人格觉醒 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 又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 国君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得到士的拥护 充分利用他们的价值 公卿大夫乃至万乘之君还应该尊重士人 因此 他们享有崇高的社 会地位 获得优厚的物质待遇 是完全应该的 孟子认为 那些当官的士人不是国君的奴 仆和工具 他们在政治领域的对话 是充分自由的 对话者之间也是平等的 相互尊重的 士可以批评君主 君主也可以不采纳士的建议 君臣关系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 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 孟子心目中的君臣观 只是政治地位的不同 人格上并无依附性 他要求自己为王者之 师 而不是王的臣仆和奴役 梁惠王逝世 梁襄王继位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梁惠王上 将大有为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 孟子初至齐国 求见齐君 齐君托辞不见 翌日 齐君要见孟子 孟子亦 辞以病 并在 托病之日吊于东郭氏 而前往景丑氏家投宿 当景丑氏责其不敬 孟子则答曰 天下有 达尊三 爵一 齿一 德一 朝廷莫如爵 乡党莫如齿 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 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 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 不足以有为也 孟子 公孙丑下 孟子虽有心致君尧舜 但不会为了名位权势 或是政治理想 而卑屈迁就 失去做人做事 的原则 陈代说 枉尺而直寻 宜若可为也 滕文公下 陈代认为为了实现政治理 想 可以不择手段获取君主知遇 甚至不惜卑躬屈膝 做君王的顺臣 孟子则认为 夫 枉尺而直寻者 以利言也 如以利 则枉寻直尺而利 亦可为与 追名逐利是一般人的 本性 但对孟子来说 义 才是人生最可贵的品质 何谓义 义者宜也 合适的就去做 不合适的就不去做 义利可以则两全则受 不可两全则舍利取义 对于当时士人不择手段 谋取富贵的现象 孟子作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 士人在任何情况下 都应当以义为 重 舍生取义 鱼 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 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 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告子下 养浩然之气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闲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 公孙丑上 有一位弟子问孟子有什么特长 孟子回答说 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位弟子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说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 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 可以叫做 知道 道就是提高精神境 界的道 另一方面 孟子叫做 集义 就是经常做一个 天民 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 把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就是孟子说的 配义与道 一个人能够 知道 而且长期 集义 浩然之气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 兄弟 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尽心上 俯仰无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大观 名联 以道殉身 孟子曰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 天下无道 以身殉道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说 天下政治清明的时份 用道义随身行事 天下政治黑暗的时候 用生命捍卫道 义 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而屈从于他人的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 就是 天下有道则见 论语 泰 伯 就是 邦有道则仕 论语 卫灵公 也就是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尽心上 但 天下无道 以身殉道 大有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论 语 卫灵公 的意思了 杀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尊德乐义 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 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 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 得志 泽加于民 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 善天下 尽心上 尽心知性知天 孟子曰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 七 孟子学说的影响及意义 秦王朝的统一及随之而来的 焚书坑儒 似乎意味着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政治的破灭 但秦 王朝的短期而亡似乎又印证了其思想的合理性 故汉统治者一上来 便吸取秦亡教训 与 民休息 西汉初年 贾谊总结秦王朝暴虐而短命的教训 提出了 闻之于政也 民无不 为本 民无不为命 民无不为功 民无不为力 贾谊集 大政上 的观点 董仲舒提出 任德不任刑 汉书 董仲舒传 的主张 其天人感应论的 灾异谴告说 表现出用 神权 来抑制 君权 的思想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 在 尊君 的前提下 表 现出 重民 的思想 如其言 且天之生民 非为天也 而天立王 以为民也 故其德 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恶足以残害民者 天夺之 舂秋繁露 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 杀 且鲜明地提出 限民名田 抑制兼并 轻徭薄赋 以宽民力 等 调均 政策 此 外 在 天人三策 见 汉书 董仲舒传 对策二中 董仲舒指出 为政之要在于 贤 能任职 教化天下 故师帅不贤 则主德不宣 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