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铁 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铁 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 一 设计思想 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 结构 性质 制备 用途 的传 统模式 而是从人们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懂得应用事例着手 引发学 生思考 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本节课主要研究的是铁 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根据新课 程内容特点 学习目标的确定 学习者情况的分析可丛三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两者性质上的差异 2 从学生已有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旧知识迁移出铁 铜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3 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推测 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 Fe2 与 Fe3 的区别和转化 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思 考化学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三方面的结论要点 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 铁三角 关系 二二 教教材材分分析析 1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1 必修专题三 第二单元第二部分 重点介绍了铁的化学性质 从学生已有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旧知识迁移 出铁 铜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难点 关于铁化合 物和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 启发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转化的实质 用离 子方程式表示反应过程 增加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设计 并组织 学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可采取边讲边实验 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观察 分析实验后 总结铁的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换的知识分 析和解释 以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2 重重点点与与难难点点 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 铁离子的检验 难点 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 三 教学目标分析 三 教学目标分析 1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使学生掌握铁的化学性质 2 使学生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3 使学生了解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 使学生掌握铁离子的检验方法 2 2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用心 爱心 专心2 1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推理能力和严肃认真 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新旧知识联系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 扩展能力 3 3 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从铁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入 以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献身科 学的热情 四 教学准备 四 教学准备 1 1 学生用品 学生用品 两人一组 铁粉 0 1mol LFeCl3溶液 0 1mol LFeCl2溶液 FeSO4溶液 KSCN 溶液 新制氯水 铜片 毛笔 小烧杯 试管 试管夹 2 2 教师用品 教师用品 与学生用品相同 五 教学方法 五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六 教学过程设计六 教学过程设计 序号学习课题及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 引入课题 引出铁 铜可的物理性 质 一 铁 铜的物理性质 1 回忆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 的金属材料 2 根据铁 铜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及自己的体会 说说他们 的物理性质 填入表 3 4 归纳总结出铁 铜的应用以及物理 性质 2 二 铁 铜的化学性质 1 与非金属的反应 1 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铁 铜与非金属发生的一些反应 2 判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 指导学生铁 铜与非金属发生的 一些反应 2 引导判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用心 爱心 专心3 32 与盐酸的反应 1 思考铁与盐酸的反应 Fe 2HCl FeCl2 H2 Fe 2H Fe2 H2 2 根据初中知识得出铜不与盐 酸反应 3 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 指导学生书写铁与盐酸的反应 2 引导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43 与盐溶液 思考铁与盐溶液的反应 Fe Cu2 Fe2 Cu 2Ag Cu Cu2 2Ag 1 指导学生书写铁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引导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5注意点 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发现铁既 可以生成 Fe2 又可以生成 Fe3 特别强调 A 铜在反应中一般转化为正二价的铜 的化合物 B 铁与氧化性较弱的氧化剂 盐酸 硫酸铜溶液等 反应转化为亚铁化 合物 C 铁与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 氯气 硝酸等 反应转化为正三价的铁的 化合物 6 过渡 根据一系列学生 实验进行活动与探究 三 Fe2 与 Fe3 的区别 铁既可以生成 Fe2 又可以生成 Fe3 思考Fe2 与 Fe3 有何区别 如 何用实验方法加以鉴别 学生进行 一系列分组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分组实验验证 7学生实验一 观察 FeCl3溶液 和 FeCl2溶液的 颜色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一得 Fe2 溶液呈浅绿色 Fe3 溶液呈棕黄色 8学生实验二 0 1mol LFeCl3溶液中加 KSCN 溶液 教师指导下书写离子方程式 Fe3 3SCN Fe SCN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二得 Fe3 遇到KSCN溶液 变成血红色 Fe2 遇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反应检验Fe3 的存在 用心 爱心 专心4 9学生实验三 在试管里注入少量 FeCl3溶液 再逐 滴 滴入NaOH溶液 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师指导下书写离子方程式 Fe3 3OH Fe OH 3 分析实验三得 溶液里立即生成了红褐色的 Fe OH 3沉淀 10学生实验四 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 用胶头滴管吸取 NaOH溶液 将滴管 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 慢慢挤出 NaOH溶液 观察发生的现象在试管 里注入少量 FeCl3溶液 再逐滴滴入 NaOH溶液 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师指导下书写离子方式 Fe2 2OH Fe OH 2 4Fe OH 2 O2 2H2O 4Fe OH 3 分析实验四得 挤入 NaOH溶液后 开始时 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 这是氢氧化亚铁 Fe OH 2 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 灰绿色 最后变成红褐色 这是因为白色的 Fe OH 2 为 2价铁 被空气里的氧气氧 化成了红褐色的 Fe OH 3 为 3价铁 11 小结 Fe2 与 Fe3 的鉴别方 法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 Fe2 Fe3 直接观 察溶液 颜色 浅绿色棕黄色 与KSCN 反应 无明显 现象 血红色 溶液 与NaOH 反应 白色沉 淀迅速 变灰绿 色最后 呈红褐色 立即产 生红褐 色沉淀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得出Fe2 与 Fe3 的鉴别方法 12四 Fe2 与 Fe3 相互转化 1 思考 Fe2 Fe3 化合价升高 需加入氧化剂 2 思考 Fe3 Fe2 化合价降低 需加入还原剂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试剂引导学生思 考 Fe2 与 Fe3 相互转化需要的试剂 用心 爱心 专心5 13学生探究实验 转换类 型 实验方 案 实验现 象 Fe2 F e3 加入新 制氯水 溶液由 浅绿色 变为棕 黄色 Fe3 F e2 加入铁 粉 溶液由 棕黄色 变为浅 绿色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强化学生自主参与 实验探究的意识 14 铁三角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自主构建 铁三角 15学生实验六 毛笔蘸取少量 30 FeCl3溶液 在铜片上画一个 放置片 刻 用少量水将铜片上溶液冲 到小烧杯中 2Fe3 Cu 2Fe2 Cu2 联系制作印刷电路板的过程讲解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人民政府专业技术岗雇员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广东事业单位招聘惠州市生育服务中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村村结对帮带协议书
- 供用电热力合同范本
- 核桃采摘合同协议书
- 根据合同法回购协议
- 国航股份2025年下半年校企合作招收高中飞行学生25人(浙江省)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中天能源控股协议书
- 案情纠纷调解协议书
- 档土墙劳务合同协议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 磨光机操作安全规程
- 拉线塔施工方案
- 《童年》读书分享PPT
- 小学数学-《出入相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课件设计
- 年小区业委会工作经费预算说明
- 货运安全责任制度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二》
- 失业证明模板(通用6篇)
- YS/T 781.4-2012铝及铝合金管、棒、型材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技术要求第4部分:氟碳漆喷涂产品
- GB/T 20220-2006塑料薄膜和薄片样品平均厚度、卷平均厚度及单位质量面积的测定称量法(称量厚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