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蛔虫_第1页
总论+蛔虫_第2页
总论+蛔虫_第3页
总论+蛔虫_第4页
总论+蛔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寄生虫学(总论),Medical Parasitology,中南大学 徐绍锐 Department of Medical ParasitologyEmail: Tel:82650556,一、What is Medical Parasitology?,(一)定义:研究寄生在人体内和体表上、有医学意义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包括阐述寄生虫的:生物学(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理生化)生态学(分布、与外界环境和人体的关系) 致病机理(怎样致病)实验诊断(病原学、免疫学检验)流行规律(环节、自然/社会因素、特点)防治原则(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病原生物学,Preclinical Public Health & ClinicalBiology Medicine Preventive Medicine Medicine,Pathogenic Biology,Medical Parasitology &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Microbiology,Biology,Biochemistry,Anatomy,Histology,Physiology,Immunology,医学寄生虫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Medical Parasitology,Public Health & ClinicalPreventive Medicine Medicine,(桥梁课、应用课),课 程 简 介课程时数:40学时,理论20学时、实验20学时实验课地点:后栋2楼东区理论授课形式:多媒体教学考核(考试): 考试分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试,各占 70%和30%;理论考试为闭卷考,实验考试 为标本考试,长学制同学要求部分英文试题,教 材(推荐以下教材和阅读参考书,见教材附录2) 1.汪世平主编:医学寄生虫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版),20092.汪世平、叶嗣颖主编:Textbook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英文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次印刷3.高兴政主编医学寄生虫学应试指南(第2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吴忠道、汪世平主编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3月5.高兴政主编:医学寄生虫学北京大学出版社6.詹希美主编:人体寄生虫学(8年制)人卫出版社,20057.李雍龙主编:人体寄生虫学人卫出版社 7版, 20078.殷国荣主编: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 3版, 20109. Gerald D Schmidt & Larry S Roberts. Foundation of Parasitology (Third Edition),8th ed, 200910. David T John et al. Medical Parasitology (Ninth Edition),2007,网络资源 推荐学习网站(见教材附录1)1)中南大学人体寄生虫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站:/JPKC2007/CSU/29jishengchong/INDEX.HTML2)人体寄生虫学双语教学现场录像:/resource/main/source_search.jsp?source_title=寄生虫3)人体寄生虫学双语教学资源网站:0/biology/news/home.aspx4)The Parasitology Images List:.au/LIFESCI/darben/paramast.htm5)CDC Division of Parasitic diseases,/ncidod/dpd/search/default.htm6)Microbiology online:/course/zol/316/help.htm,国内有关寄生虫学的专业杂志、学会,寄生虫学报冯兰洲主编 1964 出版3期停刊(第一本专业杂志)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1994 复刊更名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中国人畜共患病学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热带医学杂志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实用寄生虫病杂志/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杂志学术团体: 1934 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分会) 1988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分会) 1994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 1997 中国地方病协会(血吸虫病专业委员会),寄生虫病:早期人类的主要疾病 从智人(homo sapiens)出现开始,寄生虫就与人类共存,寄生虫病发现/研究历史简介,古代人类的常见病,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就提到过绦虫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描写过包虫病患者的摘除手术阿维辛那医生(塔吉克,公元981-1037年)记载了3类寄生虫及治疗方法:长虫(可能是牛带绦虫)或扁虫(可能指牛带绦虫的体节),用山道年及绵马治疗;小虫(可能指蛲虫),用盐水灌肠治疗;圆虫(可能指蛔虫),用绵马等药治疗,我国古医书有关寄生虫记载最早可追朔到内经,成书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秦汉时代 有关各种寄生虫的名称就有十多种,如伏虫、蛔虫(长虫、食虫)、寸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膈虫、赤虫、蛲虫等 近代(十九世纪):Manson in 1879 filariasis ,Laveran in 1880 malaria parasite Grassi and Ross in 1897 malaria life cycle Bruce 1896-1902 and Chagas in 1908 trypanosomiasis Leishman and Donovan 1900-1911 leishmaniasis 1880 (Manson) 并殖吸虫 1881 (Manson) 旋毛虫(猪肉内)1882 (Manson) 曼氏裂头蚴 1873 (Kerr) 姜片虫1905 (Logan) 血吸虫 1908 (Heanley) 肝吸虫 1911-12(颜福庆)长沙卫生学调查报告:血吸虫病、疟疾等1919-20(颜福庆)萍乡煤矿工人钩虫病感染的调查与防治 1920-28:北京协和医学院设立:寄生物学组。,In England Manson became Medical Advisor to the Colonial Office and in this capacity persuaded the then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Joseph Chamberlain, of the need for providing facilities in Britain for educating doctors in tropical diseases. One consequence of his influence was the creation of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 in both Liverpool and London in 1898 The Wellcome Trust,Patrick Manson(1844-1922) “Father of modern tropical medicine”,The first President (and Ronald Ross Vice-President) of the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907),The first to discover (187779) that an insect (mosquito) can be host to a developing parasite (the worm Filaria bancrofti) that is the cause of filariasis,Alphonse Laveran,1907 Nobel Laureate in Medicine in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on the role played by protozoa in causing diseases,Ronald Ross,1902 Nobel Laureate in Medicine for his work on malaria, by which he has shown how it enters the organism and thereby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successful resesarch on this disease and methods of combating it,1920以前文献记载: 24种以上(其中:原虫5种:阿2/人滴/杜利/结,蠕虫19种:线,粪/结膜;横川后殖吸虫,西里伯瑞列绦虫) 研究特点:着重形态、生活史、现场调查及实验观察1928:洪式闾: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最早有关寄生虫病科研机构)1932;中央卫生实验院寄生虫学系(昆虫、原虫、蠕虫、 疟疾研究室,设5个疫区研究站) 在此前后:国内一些高校(上医、岭南大学、湘雅、华西、 齐鲁等)、研究机构发表了一些基础研究论著,1949: 寄生虫学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参与寄生 虫学及寄生虫病调查的人员和单位及研究论文明显增 多,成为当时医学领域引人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 洪式闾:我国人体寄生虫学的奠基人之一,寄生虫病现场 防治的开拓者(国立北医大校长) 南医 赵慰先 冯兰洲(蚊传疟疾、丝虫,白蛉黑热病) 姚永政(1936,西南“瘴气”恶性疟) 陈心陶(30年代华南蠕虫区系的调查) 中山 徐炳琨 湘雅 陈祜鑫 学科发展的特点:寄生虫学中蠕虫、原虫、昆虫三个专业分支 形成,并拥有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专家队伍。1950-2006: 我国新发现人体寄生虫64种(原17,吸22,绦6, 线15,棘2,舌2),我校寄生虫学科的发展,1949年成立为独立的教学科研实体 196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 建立湖南省重点学科 2006年 建立血吸虫病现场防治研究实验基地 2008年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2009年 湖南省优秀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单位 2009年 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十五、十一五期间主持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十五重大专项(100万)、863计划(150万) 湖南省重大专项(500万) 973计划课题(100万)、国家支撑计划(484万),内容:寄生虫学总论、线虫概述及蛔虫要求: 1.了解什么是医学寄生虫学?为什么要学习医 学寄生虫学? 2.学习医学寄生虫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慨念。 3.掌握蛔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感染阶 段、致病过程、诊断方法与防治原则。,Medical Parasitology,Medical Parasitology,Medical protozoology,Medical helminthology,Medical arthropodology,Human parasitology,(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i.e. Medical entomology (医学昆虫学),RBC,Protozoa: plasmodium,Trematode,cercariae,Schistosome,Paragonimus westermani,Lung fluke,Tapeworm,Nematode,钩虫,hookworm,Medical arthropod,fly,mosquito,sandfly(白蛉),flea (蚤),louse(虱),hard tick(硬蜱),soft tick (软蜱),临床上常见的种类(按寄生部位分):,*消化道(肠道)寄生虫:约 30余种 蛔虫、 蛲虫、钩虫、姜片虫、带绦虫 、阿米巴等*其他腔道寄生虫:约10余种 食道 气管 胆道 生殖泌尿 美丽筒 比翼 肝吸虫 阴道滴虫*血管内寄生虫:约5种 血吸虫、管园线虫等,我国人体寄生虫虫种:共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其它90种;常见的和较常见约80余种。,(二)内容:,*组织内寄生虫: 约20余种 脑 眼 肺 肝 肾 皮肤 肌肉(心) 管圆 吸吮 肺吸 毛细 膨结 疥螨 猪囊虫*细胞内寄生虫: 约7种 疟原虫 弓形虫 利什曼 旋毛虫 *体表寄生虫/传病媒介:约60余种 虱、蚊、蝇、蚤、蜱、革螨 注意多组织、多器官、多部位寄生问题,(一)寄生虫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二、Why should you study Parasitology?,海南 广西 福建 四川 贵州 94.7 86.2 85.3 82.0 81.0浙江 江西 湖南 广东 黑龙江 81.1 79.5 76.7 72.1 17.5%,通过综合防治, 2004年全国蠕虫标化总感染率由55.27%降到了21.4%。目前推算出的蛔虫、钩虫、鞭虫总感染人数也由1990年的5.36亿人,下降到约1.29亿人(减少了76%);我国中南部地区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高达20.156.2%;日本从1950的63.8%降到1961年的18.4%用了11年,到1995年降到0.06%则用了34年。,To be a doctor , Basic subject of medicine,1992年完成的首次调查,估算我国人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 感染人数约7亿多。土源性线虫为最.,1947年,N. Stoll 估计全球感染蛔虫者6.44亿(30%),感染鞭虫者3.55亿(16%),感染钩虫者4.57亿(21%)。 五十年后,1997年的感染者分别为12.73亿(24%),9.02亿(17%)和12.77亿(24%)。同期的世界人口则由1947年的22亿增加到1996年的56亿和2000年的60亿。可见,肠道线虫的流行状况并无改变而实际感染数则显著增加,基本上都在发展中国家,对重要器官的损害,(二)寄生虫感染的后果: 导致劳动能力与生活质量下降致畸、致残、致死、诱发癌变。,脑,眼,肺,肝,心,眼,脑,Schistosome,皮肤肌肉受损,影响生长、 发育 /致畸,Accoding to WHO statistics , parasites are the cause of more human deaths than anything else apart from HIV/AIDS and TB, one living person in ten suffers from one or more of eight major tropical diseases: malaria, schistosomiasis, lymphatic filariasis, onchocerciasis, leprosy, sleeping sickness,Chagas disease,and leishmaniasis ,(三) WHO/TDR focuses on infectious diseases,WHO/TDR控制10种热带病中,7种为寄生虫病*,世界卫生组织传染性疾病规划主要目标疾病,疟疾血吸虫病和肠道寄生虫感染丝虫病 (淋巴丝虫、盘尾丝虫)利什曼病锥虫病 (睡眠病、恰加斯病)麦地那龙线虫病麻风病结核病灰髓炎、艾滋病、登革热等,A top ten” of human parasites, based on WHO estimated 受威胁人口 流行国家 deaths.万 dalys(疾病负担.万)Malaria 24 亿 100 115.68 4273.86Schisto 6.5 亿 74 1.4 176.5Trypanosomes 6000万 36(非洲) 5.24 165.44 Filaria 10 亿 80 135.1Ascaris 0.38 131.44Trichuris 0.24 115.64Hookworm 0.46 104.92Dalys: Disability adjuststed life years (伤残调整寿命年),反映寄生虫病对健康损害的程度,Tropical diseases are still neglected by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medical education, and are still relatively isolated from the mainstream of modern biomedicine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well a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ncluding China, but they remain one of major health problems in the world and particularly, still rank exceedingly high in mos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Still neglected !,WHO: 目前寄生虫病仍属于被忽视的疾病( NTDs) Ref.杨老95岁发表的文章,被忽略的热带病(NTD)(已开始受到人们关注),2003年,第一次柏林会议,呼吁全球关注NTD,实施综合干预2004年,巴黎论坛,建立全球疾病控制的合作机制2005年,第2次柏林会议,确定了NTD综合防治策略和技术路线;WHO成立了热带病防治处2006年,成立NTD全球网络2007年,第一次NTD全球合作组织会议在日内瓦召开;WHO制定全球抗击NTD2008-2015规划;PLoS_NTD杂志创刊2008年,美国设立“被忽略的热带病的总统基金”,Burden of disease due to NTDs,World Health ReportLymphatic Filariasis 5,654,000Soil-transmitted helminthiasis 4,706,000Kala-azar 2,357,000Trachoma 2,329,000Schistosomiasis 1,760,000African Sleeping Sickness 1,598,000Onchocerciasis 987,000Chagas Disease 649,000Leprosy 177,000Buruli Ulcer 100,000Guinea-worm 100,000 Total Neglected Disease 20,217,000HIV-AIDS 84,429,000Malaria 42,280,000,Revised estimates (The Lancet)Hookworm disease 22.1 millionAscariasis 10.5 millionTrichuriasis 6.4 millionLymphatic Filariasis 5.8 millionSchistosomiasis 4.5 millionTrachoma 2.3 millionLeishmaniasis 2.1 millionTrypanosomiasis 1.5 millionChagas Disease 0.7 millionOnchocerciasis 0.5 millionLeprosy 0.2 millionDracunculiasis 0.1 millionTotal 56.6 million,全球疾病负担居前的十类疾病,1 下呼吸道感染 91.42 HIV感染/艾滋病 84.53 单项抑郁症 67.34 腹泻病 62.0(WHO估计世界各地贾第虫人群感染率 1-20%,我国感染人数约2850万) 5 缺血性心脏病 58.66 NTD(被忽略的热带病) 56.67 脑血管疾病 49.28 疟疾 42.39 道路交通事故 38.710 结核病 34.7,排名 疾病名称 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X106),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2006年血吸虫病防治条例(54条),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6-1967)第26条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分别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危害人民的最严重的疾病,例如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脑炎,鼠疫,白喉,疟疾,天花,霍乱,肺病,性病,麻风和厂矿中的主要职业病(铅苯中毒和矽肺等)。,湖南:“一年准备,三年战斗,一年扫尾”五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1956.5.5第1届血防会议),(四)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疾病(发病人数) 1950年 2006年 2008年 1.疟疾 (1829县市) 3000万 64178 264782.血吸虫病 1160万 84万 39万3.丝虫病 3099万 1994年基灭(10万,1999)4.利什曼病 53万 58年基灭(2708例/5省) 524 5.钩虫病 感染率高达70%, 1.9 亿 3930万(04年),2004年:包虫病60万(700万人血+)、蛔8593万、钩3930万、鞭2909万、2005年第2次寄调:带绦虫55万、肝吸虫1249万(囊、旋、广管、弓、隐),三、寄生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1 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疟疾、血吸虫、包虫: 23个省917个县有病例报告,06年比05年上升51.7% ,安徽、河南、云南、海南、湖北占全国发病95.4%(61244/64178)。,2008年全国报告 26 478 疟疾病例,间日疟占95%。安徽省报告病例数占50%。其后依次为云南、河南、海南、贵州、湖北等省。,全球疟疾现状,全球40%的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年发病3亿至4亿, 死亡150-270万, 9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每天死亡约3000人。在非洲,20-40%的门诊病人和10-15%的住院病人是因为疟疾。严重疟疾併发症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为10-30%。,中国血吸虫病防治面临的挑战,传染源种类多,虫卵污染严重,以耕牛最为重要。目前主要流行于广阔的湖沼地区和环境复杂的大山区,钉螺控制极困难。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存在钉螺的潜在威胁。流行区人口密度高,因农业、渔业活动及日常生活而接触疫水在所难免,再感染机会甚多。水利、生态工程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可能对血防规划形成新的挑战。人群对血防活动的依从性下降问题。,4 新的流行趋势以及抗性虫株的出现: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增加:管圆、旋、肺、肝、囊等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感染增加:弓、粪类圆等,罕见寄生虫感染增加:广州管圆、棘颚口等,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1961年哥伦比亚首例,二十余年来在 南美、东南亚和非洲广为扩散。,5 寄生虫感染误诊、误治: 诊断水平不高、感染史不明、寄生虫病意识不强。 首都医大主编:寄生虫病误诊病例分析人卫社,2 旧病再现、死灰复燃:黑热病,3 新现寄生虫:与宿主关系还不清楚(人芽囊原虫),6 提高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对未知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能力,主要解决病原问题,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技术能力的第一体现。(要求不仅能够发现、检测和鉴定已经报道的寄生虫病,更要有检测和鉴定未知病原体的技术能力和意识。 要求我们能使用国际性语言,通过网络、远距离地进行异地监测与分析。 能利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病原体进行实验室监测;同时还要求我们结合流行病学知识进行现场调查,在发现新病例、确定流行范围、寻找传播来源和传播链(种类、分布、流行规律等,分清是外来输入的还是当地原有的)、确定不同暴发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预警、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学习寄生虫学的重点与方法,重点掌握:生活史,如何进入人体(感染阶段 方式 途经)经何部位移行(移行途经)寄生何部位(寄生阶段 方式或习性)何致病阶段、损害部位及其机制如何离开人体 (离体阶段与途径)与外界关系或流行特征,预防措施,致病性及其受损害的脏器或组织,病原学诊断,提出防治原则,致病诊断防治,掌握基本概念、掌握与诊断有关的寄生虫形态与常用技术,Morphology, Life cycl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Diagnosis,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一)共生(symbiosis) P.7 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 根据利害关系可分为: 1、互利共生(mutualism)如牛胃纤毛虫 2、偏利共生(共栖,commensalism)如结肠内阿米巴 3、寄生(parasitism) 如蛔虫/人 一方得利,另方受害,五、应该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1.向他种生物提供 a.营养来源 b.居住场所2.受他种生物危害3.某些较高等动物 (淡水鱼、虾、螺),(三) 宿 主 (host),(二)寄生虫 (parasite)1.依靠他种生物提供 a.营养来源 b.居住场所2.使他种生物受害3.某些低等动物,1.专性寄生虫 一个阶段或整个生活史时期营寄生生活者2.兼性寄生虫 可营自生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者,如粪类圆线虫3.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这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出现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如弓形虫、隐孢子虫、肺孢子虫和粪类圆线虫等。,依寄生虫与宿主关系,可将寄生虫分为:,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的无性或幼虫阶段寄生的宿主(血吸虫/钉螺)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寄生虫的有性或成虫阶段寄生的宿主(疟/按蚊 血吸虫/人) 3.保虫宿主/储蓄宿主(reservoir host)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其他脊椎动物,在该动物体内的这些寄生虫可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血吸虫/牛),(四)宿主的类型 P.8,4.转续宿主(transport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成熟,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并存活,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后,便可发育成熟。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之为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如肺吸虫囊蚴,正常宿主,如人、猫、犬,成虫,非正常宿主,童虫,如野猪,医学原虫 单C 原虫:阿、疟、利、阴、结、贾第 孢子虫、锥虫、弓形体 线虫:蛔、钩、鞭、蛲、丝、旋 吸虫:肝、姜、肺、血等 绦虫:猪、牛、曼、细等 昆虫 蚊、蝇、蛉、蚤、蚋、虻、蠓;虱、蟑、臭/ 蜱螨 蜱、 疥、恙、革、蠕形螨、尘螨,扁虫,医学蠕虫 多C,医学昆虫(节肢动物),(五)寄生虫的分类 P.7,寄生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全过程 特点:具有严格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六)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 cycle) P.9,类型:1.直接型 (蛔虫等土源型蠕虫) 2.间接型 (疟原虫、丝虫等生物源性蠕虫)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表现在形态、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1)夺取营养,影响吸收 绦虫、蛔虫 (2)机械性损伤 破坏 疟原虫对RBC的破坏 (物理) 压迫 猪囊蚴在脑癫痫 阻塞 蛔虫入胆胆管阻塞(3)毒素作用 钩虫分泌抗凝血素伤口出血 阿米巴溶组织酶肝脓疡(4)免疫病理 变应原 粉螨 哮喘 血吸虫病-血吸虫卵肉芽肿,(七)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P.15,2.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P.15(1)先天性免疫 (如人对鸡、猫、犬的蛔虫、原虫)(2)获得性免疫 部分免疫力(非消除性免疫) 伴随免疫 、带虫免疫3. 宿主与寄生虫作用的转归 二者作用结果 寄生虫:寄生、被排除、死亡 宿 主:带虫、发病、死亡,1.慢性感染:感染较轻,或少量多次感染(宿主已有一定免疫力),或未经治愈,病人表现出轻度症状或体征并感染持续存在的现象。多见于蠕虫感染,虫体长期存活,是寄生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2.带虫者: 人感染寄生虫后,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者,但可排出病原体(常规方法可查出病原体),在流行学上有重要意义。 3.隐性感染:某些原虫和蠕虫寄生于宿主体内,既不引起临床症状,又不能用常规方法查出病原体的现象。,(八)寄生虫病的特点 P.16,4.幼虫移行症 P.22 某些蠕虫幼虫寄生人体后,不能继续发育成熟, 但可长期存活并游走,引起皮肤或内脏的损伤。 (人非适宜宿主:犬蛔虫、猫蛔虫幼虫寄生于人),5. 异位寄生 在正常寄居部位以外寄生的现象。 如卫氏肺吸虫的正常寄居部位(肺),但也可寄生于脑(异位);又如 血吸虫卵沉着于肝肠以外的脑、肺。,1. General information 2. Ascaris lumbricoides,线 虫 概 论,P.176,Nematodes,一、分类地位:,自由生活 大多数 (8000+) 寄生生活 少数寄生人体:已报道35种 常见的:蛔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钩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Necator americanus (hookworm) 鞭虫 Trichuris trichiura (whipworm) 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pinworm) 丝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Brugi malayi (Filaria ) 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粪类圆线虫 Strogyloides stercoralis,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Class Namatoda),二、线虫特点,(二)异体(三)大小 1cm1m ,因种而异,(一)线形或圆柱形,体表光滑不分节,外被角皮层,(四)有原体腔(假体腔),(五)消化道完全 口咽管肠直肠肛门,(六)生殖系统为管状 :睾丸 输精管 贮精囊 射精管 交合刺 :卵巢 输卵管 受精管 子宫 阴道,(七)生殖方式: oviparous (卵生)、larviparous (卵胎生),线虫体表与内部结构,角皮层cuticle,消化道,侧索,生殖器官,皮下层 hypodermis,肌层 usculature,The arrangement of the somatic muscles is of value in the systematic grouping of nematodes,Polymyarian多肌型,Holomyarian细肌型,Meromyarian少肌型,Ascaride,Hookworm,whipworm,Reproductive system,Separatefemale,Procoele,uterus,oviduct,ovary,testis,Vas deferens,Seminal vesticle,male,Digestive System,Complete,Process mouth, oesophagus , intestine, rectum and anus,三、Life Cycle,模式: Egg Larva Adult 蜕皮 4次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s larvae undergo several molts(蜕皮)(four times)Two types of roundworms soil-transmitted nematodes: 不需中间宿主(土源性线虫) Ascaris, hookworm, pinworm, whipworm, 肠道线虫多属此型 bio-transmitted nematodes(生物源性线虫) : Filaria, Trichinella spiralis (intermediate host),组织线虫多属此型,是最常见的肠道大型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蛔虫病 Ascariasis。,Ascaris lumbricoides(Roundworm)(蛔虫/似蚓蛔线虫)P.180,the large intestinal nematode,一、Morphology,成 虫 受精蛔虫卵 未受精蛔虫卵 颜 色 淡红/微黄(活) 棕黄色 棕黄色 灰白(死)形 态 长圆柱形大 小 1331cm 2025cm 中等大小 中等偏大 体 表 横纹、侧线 顶 端 口: 品字形 排列的三个唇瓣 肠管、生殖器管 内含1个大而圆的卵细胞 折光性颗粒 外壳壳厚、被蛋白质膜,主 要 结 构,Nematodes: relative size,蛔虫成虫,Adult worms,Morphology,Female,Male,受精的蛔虫卵,蛋白质膜卵壳卵细胞,Three layers: 1. outer layer : embryo membrane(卵黄膜) 2. Middle layer: chitinous layer (壳质层) 3. Inner layer: lipid layer/ascaroside(脂层),Protein membrane,chitinous layer,lipid layer,embryo membrane,Fertilized egg: 45-7535-50 m,未受精的蛔虫卵,长椭圆形,卵壳薄,蛋白质膜不均匀,内含卵黄颗粒,Unfertilized egg: 88-94 39-44 m,Unfertilized eggs are elongated and larger (up to 90 m in length); their shell is thinner; and their mammilated layer is more variable, either with large protuberances or practically none; these eggs contain mainly a mass of refractile granules.,Development of ovatemperature, moisture, oxygen,unembryonated eggs,Infective eggs,2510-15d,Enclosed larva has undergoneits first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