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理论总结范文 书法理论总结绪论 一、书法概念:古人说:汉杨雄:“书心画也。 唐张怀瓘“书者,法象也。 元郝经“书法即心法也。 清刘熙载:“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也。 今人说造型艺术、线条艺术、抽象艺术、表现艺术。 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 其内涵1表现对象汉字2表现内容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3表现形式书写 二、对书法的称谓汉代以前“书”东汉后期“书艺”魏晋南北朝“书道”唐朝“书法”宋朝“法帖” 三、书法发展的几个时期1原始萌芽时期史前至夏2发展史时期殷商至西汉3成熟期东汉至南北朝4繁荣期隋唐至清代 四、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有人探索了。 历史上关于汉字的起源得传说,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1仓颉造字说,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也,而仓颉度传者,一也。 2结绳说3起一成文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是宋代郑櫵。 关于造字传说1伏羲画卦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2神农结字说3仓颉造字说,黄帝时代 五、汉字的结构六书前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东汉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东汉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绌,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第一章先秦、秦代及西汉书法(萌芽、发展期) 一、书法的原始萌芽期史前书法夏以前及夏文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汉字刻划符号,是史前的书法艺术,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陶是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的材料,其本身就包含有审美意味,先民们在制陶时,把均衡、对称、和谐、变化、节律等作为造型艺术的朦胧审美意识,又把游戏模仿等原始艺术形式,用简单刻划的线条形式装饰在陶器上。 二、发展时期:殷商至西汉 1、甲骨文又称卜辞、卜文、贞卜文,指上古时期目前发现最早的商、西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 甲骨文的分期1丁武时期大字交多,风格雄丽,刚劲挺拔。 2祖庚祖甲字体大小适中,横款整齐,字形端正,风格拘禁3麜辛康丁笔力凝练,沿前期工整发展,但流于草率,横款爽朗不齐,有烂漫之致,颓废的感觉。 4武乙文丁前期是粗俗古朴,表现出一种劲峭的风格。 5帝乙帝辛细小工整,细密,放逸俊秀,一丝不苟。 甲骨文总特点线条多为直线,棱角清楚,结构对称匀衡,纵写成行,横写有列于无列并存,显示出瘦硬刚劲,古朴又烂漫的情趣。 2、金文定义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钟鼎盘里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吉金文、青铜文”因为钟鼎上铭文有凹凸之分,一般把“凹”为“款”,把“凸”为“识”。 所以又叫钟鼎款识,周和商共有6000多件,商代钟大约1000多件。 金文特点沿袭商代旧体,早期笔画首尾略尖,到了中后期,笔画圆匀不露锋芒。 中后期代表作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等。 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特点开始讲究藏锋,笔势圆润,行笔由方折转为圆匀,结体朴茂,章法布局,疏朗开阔。 司母戊鼎司母辛鼎特点笔画雄强,浑厚、气魄、笔画尖起尖收。 3石鼓文最早的石刻,传说是佝偻碑目前发现的是石鼓文。 定义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刻在十个大小不等,高度和直径大约有二尺的圆形石头之上,是以四言诗的韵文形式刻在石鼓上,因为形状是圆故又称碣,是我国最早的石刻现存资料,可以称作石刻之祖。 内容主要是歌颂秦国政事之明、争战之功、将士之猛、田园之美、游猎之盛等。 石鼓文特点是大篆的典型,沿西周金文风格向前发展,他端庄浑厚,笔画粗细均匀,结体严谨,质朴,可以隐约看出他是在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对小篆影响,显而易见的。 4、小篆秦统一后,李斯统一文字,世称“小篆”秦李斯的小篆,因为笔画纤细有力,线条浑圆,又被称为“玉箸篆”。 与大篆相比,其笔画匀称规范,字形结构较稳定,严谨统一。 秦六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驿山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 目前留有拓片的是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驿山刻石、会稽刻石。 四种,称为“泰四刻石”。 小篆特点线条上粗细均匀,圆转腕畅,无论笔画长短,都显示出粗细划一与纯净简约的美感,笔画起收不再有露出的尖锋,而是藏头护尾,结构上字形修长,左右对称,上密下疏,基本上都是长方形。 线条粗细统一,整齐划一,使文字最终脱离了象形的表意范畴。 结构左右对称,结构环抱,上密下疏,都为后来行书、楷书结体提供有利的借鉴。 5、西汉书法汉代人的墨迹,主要是书写在简牍和帛之上。 1901年初,英籍旬牙利人斯坦因到我国西部考察,在发现40余枚简牍,这是第一次考古出土的简牍。 蟉篆西汉中叶后,文字逐渐向平方整齐一路发展,笔画多带隶意,端重丰腴,整体生拙朴茂,不设纤巧,并随形布势,章法上疏密对比,自然生动。 西汉时期刻石西汉时期刻石比东汉时期少,比较同时期的简牍帛书墨迹,西汉石刻呈现出两大特点1由于刻石往往出于典重的目的,因此篆书使用较多些,字形也比一般简牍帛书字大的多;2由于刀凿与历史久风化原因,在线条和质感上呈现出不同墨迹斑驳生拙风貌,这是后代书法家以笔带刀,学习这些刻石时所热衷取法的“金石气”。 西汉最早石刻群臣上?刻石字为篆书,但文字有隶书意味,结体于圆劲中见奇放,有高古之气。 西汉最著名鲁孝王五凤二年刻石古隶点画烂漫,浑厚天成。 线质完全不同于简牍帛书墨镜的圆润光滑。 简帛墨迹西汉早期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阜阳汉简银雀山竹简西汉早期的隶书,盛承秦隶之风格,其结体与用笔略具篆书体貌,笔画还没有明显的波澜变化,而且兼用侧锋、露锋,字体更见扁向,略带有波挑的笔画,竖画多被缩短,偶然有较夸张的长竖出现,也略带弧形斜势,给人一种自由飞动雄健的美感。 西汉中期居延汉简江陵汉简提按用笔,有节奏,波挑稳妥,间架紧凑。 敦煌汉简笔势圆劲,富有弹力,书体秀劲宽绰,勃有韵致。 西汉晚期武威汉简等出现了不同风格,文字的形态扁方舒展,笔画运行已有明显规律,蚕头雁尾所谓的横捺笔画书写,和结体上“雁不双飞”的处理,都有明显的讲究。 第二章东汉及魏晋南北朝书法(成熟期) 一、东汉时期碑原指竖立的石头,后特指刻文字的竖石,其正面曰“阳”背面曰“阴”顶部称“碑额”底座称“蚨”左右称“侧”。 汉隶即汉代隶书,一般字体扁平,波折明显,是隶书的典范形态。 隶书虽然产生于秦代,但其成熟及发展高峰都是在汉代,而汉以后,又出现了并广泛使用了新书体楷书,所以“汉隶”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统指由典型隶书特点的书法作品。 1汉代书法艺术代表碑刻及其特点1摩崖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 代表作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2石经把周易、论语等经书刻在碑上,用隶书刻就。 代表作;熹平石经3碑刻代表作汉碑“三杰”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骞迁碑代表碑刻的特点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自己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 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礼器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 无额。 四面刻,均为隶书。 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 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 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 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 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 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 (平碑记)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 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东汉隶书。 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 又称史晨前、后碑方朔评之谓“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碑文几及千字,气象和穆,笔意遒炼,笔法古朴厚实,为著名汉碑之一。 康有为评此碑为虚和类,是在分隶书体汉碑中具有清秀俊雅风格,笔法至 二、三分笔,折笔趋圆,柔和蕴润,为后世效法之楷则。 此碑拓本甚多,仅明初至清中叶就不下百余本,可见称其为汉碑逸品之语焉不过。 汉碑以称古意为先。 此碑古厚于分隶,如此自然含蓄蕴藉,须“法”、“意”双璧。 近代书法评论家杨守敬在平碑记中对此碑的评语说“若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不可及,此种是也。 后世临碑者,多以此碑字数多,规矩端肃,是汉隶中最为杰作之一,视为学写隶书的入门范本。 石门颂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 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 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乙瑛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 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清康有为建初以后,变为波磔,篆、隶迥分。 于是衡方、乙瑛等碑,体扁已极,波磔分背,隶体成矣。 (广艺舟双楫)清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虚和则有乙瑛、史晨。 (广艺舟双楫)。 张迁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 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 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最早著录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 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其为后为摹刻。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刻碑书风朴茂端直,非汉人不能为,再加上自然剥落的痕迹,更非人为,碑为原刻。 年出土的鲜于璜碑与此碑风格相近,而鲜于璜碑早张迁碑年,二者均为汉隶中方笔之典型。 2、汉代书法理论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在问神中指出“书,心画也”。 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草书势东汉崔瑗。 代表作还有篆势。 第一位书法理论家东汉蔡邕。 代表作笔赋、笔论、篆势、九势名句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 第一部书法批评非草书东汉赵壹。 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3、汉代书法家张芝“草圣”代表作章草秋凉平善帖今草冠军帖二月八日帖杜度、崔瑗等擅章草。 草书地位1在当时士大夫文人中间,形成了一股摹写草书的风气。 2使张芝以及后来的追随者,形成了一个传世的今草书派,草书作为一种古代纯粹艺术形式,从此开始正真出现在书法艺术中了。 二、魏晋南北朝1魏: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书体。 书法家钟繇“正书之祖”又称“钟元常”、“钟太傅”代表作品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碑刻天发神谶碑、上尊号碑、三体石经(古文、小篆、汉隶)2行书的昌盛1西晋代表书家索靖;善草,作品七月帖、出师颂、急就章、月仪帖等卫瓘善行、草。 卫觊之子,卫恒之父作品,顿首州民帖。 2东晋书家:四大世族王、谢、郄、庾王王导、王廙、王羲之、王献之。 谢谢尚、谢安、谢万等郗郗鉴、郗愔、郗昙等庾庾翼、庾亮灯卫卫恒、卫铄(卫夫人)等三希堂法帖(乾隆翻刻)三希堂晋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及成就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书法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 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 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 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章草隶书的草体,又称“隶草”,它解散了隶书,注重书写便捷,从简从速,但又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的某些笔画特点,末笔常用隶书典型的波挑收尾。 草书一种结构简略,行笔流畅的书体,由章草演变过来,到唐代,在张旭、怀素笔下更加放纵,其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 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书法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章草)“二王”王羲之“书圣”、“王右军”代表作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平安三帖、孔侍中帖、初月帖、十七帖、乐毅论等。 王献之羲之第七子“王大令”代表作中秋帖、鸭头丸帖、廿九日贴、洛神赋十三行、地黄汤帖等。 行书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 兼有楷、草两体的某些特点。 既较楷书书写自由,又较草书工整,易识易写,广为流传。 楷书也叫“正书”、“真书”它是通过保持汉隶的结体,省改其波磔,同时增加章草的钩趯,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帖本意指绢帛书卷前面的题签。 其意义延伸经历了三个扩展阶段 (1)由作品标签扩展为帛书本身。 (2)由帛书扩展为汇集名家书家的刻帖。 (3)由刻帖扩展为一切装裱成册的作为研习书法之用的书写、椎拓、影印的文字。 “北碑南帖”南北朝时,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所以帖多,北朝没有禁令,所以碑多。 故历来有“北碑南帖”之说。 帖宜于行草,故以流美为能,温婉妩媚,风流妍妙。 碑宜于楷隶,故以方严为尚,豪放劲健,质朴厚重。 “北碑”又称魏碑,指北魏时代,在北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种种碑版,基本上属于楷书,书法史上称北碑上的楷体为“魏体”。 主要分四大类 (1)龙门造像龙门四品、龙门二十品等。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於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 (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 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 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 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 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 (2)云峰刻石郑羲下碑、登太基山诗、登百峰诗等。 (3)四山摩崖尖山摩崖、岗山摩崖、葛山摩崖、铁山摩崖等。 (4)邙山墓志元倪墓志、元显隽墓志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 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 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 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结体宽博,气魄雄伟。 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 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 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 是“真文苑奇珍也”。 其他崔敬邕墓志、张玄墓志、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中岳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碑等。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有称张玄墓志。 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通俗称张黑女墓志。 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三一年)十月,出土地无考,原石又早已亡佚,现存乃清何子贞旧藏拓本传世。 是志楷书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 其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内紧外松,多出隶意。 此墓志虽属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 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兼施,以求刚柔相济,生动飘逸之风格,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 代表书家郑道昭郑羲上下碑、论经书诗等郑述祖、道昭之子天柱山铭、云居馆题记等南朝碑刻瘗鹤铭和“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 “千字文”南梁,安成王侍郎,周兴嗣撰,叙述了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道,为一千多年来启蒙的教科书和书法家临习创作的典范文。 南陈名僧智永和尚(王羲之七世孙)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遍施浙东诸寺。 有智永真草千字文传世。 墓志墓中记载死者姓名,籍贯和生平的石刻,形状呈方形,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 是北魏以后墓志的定制。 南朝四家 (1)宋羊欣笔精帖论著采石来能书人名录。 (2)齐王僧虔王琰帖、御史帖等。 论著书赋、论书、笔意赞、答高帝论书启等。 (3)梁萧子云千字文(草书)史孝山出师颂(章草)进写古文启(正书)等。 (4)陈智永真草千字文、仿钟繇宣示表等。 第三章隋唐清(繁荣期)隋朝统一中国后,在朝廷置书学博士,唐朝专立书学,以书为教,以书取仕。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李世民晋祠铭。 楷书初唐四大家 1、欧阳询,又称“欧阳率更”、“欧阳渤海”。 论著三十六法、八诀、传授诀、用笔诀。 代表作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普诞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温彦博碑。 行书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史事帖、行书千字文等。 隶书房彦谦碑。 2、虞世南,又称“虞永兴”。 论著书旨述、观学篇、笔髓论等。 代表作楷书孔子庙堂碑、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3、褚遂良,又称“褚河南”。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 史载此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 唐太宗曾经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再与我论书法。 魏征便推荐褚遂良,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 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 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唐褚遂良书。 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结字较欧、虞舒展,笔法变化亦多。 代表作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等。 4、薛稷(山西万荣人)代表作信行禅师碑。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唐)颜真卿(唐)柳公权(唐)赵孟頫(元)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 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 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 今藏故宫博物院。 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 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 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名句“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为法矣。 代表作金刚经、玄秘塔碑、兰亭诗帖或称兰亭诗并序、神策军碑等。 颜真卿(709785)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 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代表作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帖、刘中使帖、祭侄文稿、裴将军诗帖。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 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 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 “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语地倾吐,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重复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 这正是创作成功的秘诀,也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能可贵。 在书法技巧中这是最难的技巧。 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 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 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 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 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 欧阳询书法特点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 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慎重、严谨,没有过分的表现,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也就是说是楷书研究的出发点、终点站,是历代学书者的楷模。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书法水平,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唐代草书孙过庭代表作书论、书法名著书谱(今草)、孝经(并序)、千字文、景福殿赋等。 书谱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理论著作,以历史、辩证的观点,论述了有关书法学习和审美的各个方面,系统考察了书法创作主客体间的关系,及各种书体的不同功用,提出学书要先博而后专精,主张书法审美应“兼善”、“博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提出书法创作“五乖五合”论。 贺知章“四明狂客”,“饮中八仙”之一,擅草书。 代表作孝经张旭“张长史”,“颠张醉素”,张张旭;素怀素。 草书大家,善“狂草”唐玄宗时期,张旭的字,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并称“三绝”。 代表作古诗四帖、肚痛帖、酒德颂、千字文等。 怀素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草书大家,善“狂草”。 代表作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千字文、圣母帖等。 怀素的草书圣母帖与张旭的草书肚痛帖并称。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 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行书唐太宗李世民第一块行书碑晋祠铭(代表作还有温泉铭)陈柬之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023.1-2025汽车用智能变色玻璃第1部分:有机电致变色玻璃
- 2025年物业管理师面试高频问题精解
- 2025年财务会计专员中级求职面试技巧与常见问题解析
- 2025年汽车维修技术员岗位技能测评试卷及答案解析
- 机票知识培训
- 2025年模特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家庭服务师初级笔试备考模拟题集
- 2025年交通规划师专业能力评估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材料化验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动车驾驶教练员专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理解每日一练(含答案)
- 苏式彩画古建181班授课郭佩锦37课件讲解
- 2025-2030年中国功率器件市场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基层管理培训课程
- 宇宙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技术分析
- 2025农村租地合同农村租地合同范本
- 2024考研 政治 思维导图(马原)
- 物业小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0
- 心肺复苏术课件2024新版
- 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实施方案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