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现场急救技术_第1页
常用现场急救技术_第2页
常用现场急救技术_第3页
常用现场急救技术_第4页
常用现场急救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现场急救措施,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顾名思义,即在呼吸或心跳停止情况下所作之急救术,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坏死(四分钟以上开始造成脑损伤,十分钟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因此施救时机越快越好。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之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的状态。,异物哽塞处理法(哈姆立克急救法),一、症状: 异物哽住患者的呼吸道而使其不能说话,不能呼吸,也不能咳嗽。此时患者可能会用一只手或双手抓住自己的喉咙,这是呼吸道哽塞的通用手势(哈姆立克信号)。二、处理:施救者站在伤患後面,以拳头的大姆指侧与食指侧对准伤患剑突与肚脐之间的腹部,另一手置于拳头上并握紧,而後快速向上方挤压。1、成人(清醒时)哽塞自行处理法:若自己发生哽塞无人相助时,设法用东西在横膈膜稍下处使劲压,例如将腹部靠桌缘或椅背,甚至可用自己的拳头,这样也能把哽塞物吐出。,2、无意识者哈氏急救法:施救者跨坐于伤患下肢处,两手手指互扣後翘起,以手掌根部置于伤患之肚脐与剑突之间,往下并往前推压五下,然后移位到伤患头侧,检查有无异物,有异物则挖出,无异物则吹气,气若能吹进则施行心肺复苏术。 3、胸戳法:孕妇或大胖子无法使用哈氏法按压剑突和肚脐之间时,改压胸骨下半部(剑突以上),余方式同上,此为胸戳法。,异物哽塞处理法(哈姆立克急救法),处理:迅速将患者移往荫凉通风之处,放低头部。解除其负荷,松开衣服,全身淋以冷水(或用冰块擦澡),直至患者苏醒为止。水浴时,同时强力按摩四肢,以防止毛细血管流血滞积,并促使散热加速。如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患者清醒後,应请医师或送至附近医疗机构检 诊,以利作进一步之治疗。 供给水份(患者意识清醒才可经口给予水份,否则应经由点滴给予),中 暑,预防:1.采取渐进式训练。2.适时补充足够水份。3.穿着易散热服装。,中 暑,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在严重热应激情况下,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表现疲乏、无力、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可有心率增快、低血压等脱水征,体温可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如不治疗可发展成为热射病。 处理及预防:与热射病同。,中 暑,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丧失钠盐后出现肌肉痉挛,可无明显体温升高。 症状:为各部骨骼肌肉发生疼痛性收缩,皮肤潮湿寒冷,全身抽搐、体温正常或稍增高。 处理方法: 1.立即给予适量之盐水。 2.不能饮用或意识不清者,可行生理食盐水静脉灌注。 3.其他与高热型同。,中 暑,溺 水,症状:呼吸困难,嘴唇和指甲呈蓝色,嘴唇和口鼻四周有泡沫,可能昏迷及呼吸停止。 处理:按心肺复苏术处理并尽速送医。 预防: 1.不要在标示禁止戏水之区域游泳。 2.不要在有暗流的地方戏水。 3.即使很会游泳也不要轻忽水上安全。,烧 烫 伤,依灼伤程度大致可分为:一度灼伤: 皮肤发红二度灼伤: 皮肤表面起了水泡(浅二度) 还能够看到毛囊孔,有血性渗出(深二度)三度灼伤: 皮肤会变为黑痂,甚至可能深及肌肉骨骼。若灼伤部份超过全身1/2,死亡率将大幅提升。,处理: 1.在患部用大量的水冲洗至少叁十分钟,直至伤口不热不痛为止。 2.衣服及其他束缚物物如手表,戒指等可造成热滞留的东西应脱去,如有沾黏应以剪刀沿伤口周围剪开。 3.如有水泡不可戳破,以避免伤口感染。 4.以干净的纱布敷盖患部以防感染。 5.“冲、脱、泡、盖、送”原则。 6.尽速送医。,烧 烫 伤,电 击,症状: 强烈的电流通过人身体中,在一瞬间人立刻就会暴毙或因休克而昏倒,身体也会有局部灼伤情形。 处理:1.切断电源,并确定伤者是否已绝缘。2.要查看患者的呼吸及心跳状况,若无呼吸心跳则实施心肺复苏术,即使患者被灼伤也要稍後才处理。3.由於触电所造成的灼伤范围大都很小,但症状却都很严重,因此要等到医师来处理。,预防: 1.不要用湿的手去触摸电线,或用湿抹布擦拭电视。 2.电灯的电线不要直接用在钉子上。 3.在平时无故不要去摸电线,并要严防小孩去摸。 4.在山中遇到雷雨时应把金属制品取下,千万不要在树下躲雨。,电 击,止 血 法,1.直接加压法:直接在伤口或周围施以压力而止血。 2.升高止血法:将伤肢或受伤部位高举,使其超过心脏高度。 3.止血点止血法:直接施压於伤口近端的动脉上。 4.强屈患肢止血法:只可使用於肘关节或膝关节以下的肢体,将棉垫置於肘窝或膝窝,再强屈其关节,并以绷带紧缚之,每二十分钟要放松十五秒,并记录最後一次放松时间。 5.止血带止血法:因为此法有引起末梢神经麻痹和血流障碍甚至肢体坏死的危险,如能用其它方法止血,就不要用此法止血。,止 血 法,止血带止血法要诀:a.止血带系於伤口上端,不可过紧,也不可过松。b.止血带不可直接缠绕於皮肤,其间应垫以布片或棉花,并置一卷垫物於动脉位置上,以 加强效果;缠绕时,不容有皮肤皱折摺存在。c.每隔15至20分钟要放松15秒。放松时应在伤口上用敷料压迫止血,凡经15秒不复出血时,可将止血带放松置於原位,以备不虞。d.伤者额头上注以“T”明显标记,伤票上要填明止血带使用时间,以供他人随时注意。e.暴露止血带,不可以任何物体覆盖或包扎,以免其他的救护者忽略止血带之存在。f.嘱咐护送者,遇有医护人员时,告知有止血带。,离断伤处理,肢体部分毁损或离断伤可在用止血带有效止血后,简单包扎伤口,并携带离断的肢体,争取在6小时内将伤病员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施行断肢再植术。断肢、指可先用干净敷料包裹,置于密封塑料袋中,低温保存。,骨折急救处理,1.应用适当副木来固定,用夹板固定患处附近及两端关节,以保持骨折部位及两端关节不动,夹板必须超出两端关节,无夹板时,以硬板、竹板或折叠的报纸代替。 2.止痛:用止痛药物如吗啡或度冷丁肌肉注射,但头部受伤及呼吸困难者禁用,且送医时要告知用多少剂量。 3.若为开放性骨折,应优先处理伤口,止血後再固定。 4.露出肢体末端,便於观察血液循环。 5.保暖并预防休克的可能。 6.若无法判定是扭伤、脱臼或骨折应以骨折方法固定之。 7.患部可用冰敷以减轻疼痛,并尽速送医。,毒蛇咬伤处理, 症状: 1.神经毒: 侵犯神经系统为主,局部反应较少,会出现脉弱,流汗,恶心,呕吐,视觉模糊,昏迷等全身症状。 2.血液毒: 侵犯血液系统为主,局部反应快而强烈,一般在被咬後叁十分钟内,局部开使出现剧痛,肿胀,发黑,出血等现象。时间较久之後,还可能出现水泡,脓包,全身会有皮下出血,血尿,咳血,流鼻血,发烧等症状。 3.混合毒:同时兼具上述两种症状。, 处理: 1.保持冷静 千万不可以紧张乱跑奔走求救,这样会加速毒液散布。尽可能辨识咬人的蛇有何特徵,不可让伤者使用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立即缚扎 用止血带缚於伤口近心端上五至十公分处,如无止血带可用毛巾或撕下的布条代替,包扎时不可太紧,应可通过一指,以能阻止静脉和淋巴回流不妨碍动脉流通为原则(和止血带止血法阻止动脉回流不同),每两小时放松一次(每次放松一分钟)。临床视实际状况而定,如果伤处肿胀益形扩大,要检查是否绑得太紧,绑的时间应缩短,放松时间应增多,以免组织坏死。,毒蛇咬伤处理, 处理 3.冲洗切开伤口,适当吸吮 在将伤口切开之前必须先以生理食盐水,蒸馏水,必要时亦可用清水清洗伤口。在将伤口以消毒刀片切开成十字型,以吸吮器将毒血吸出,施救者宜避免直接以口吸出毒液,若口腔内有伤口可能引起中毒。 4.立即送医 除非肯定是无毒蛇咬伤,否则还是应视作毒蛇咬伤,并送至有血清的医疗单位(山区卫生所或县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毒蛇咬伤处理, 预防: 1.进入有蛇区应着厚靴及厚帆布绑腿。 2.夜行应持手电筒照明,并持竹竿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 3.野外露营时应将附近之长草,泥洞,石穴清除,以防蛇类躲藏。 4.平时应熟悉各种蛇类之特徵及毒蛇咬伤急救法。,毒蛇咬伤处理,急救一般原则及总结, 胸部创伤: 若造成胸腔与外界相通,可造成致命的张力性气胸而暴毙,伤者的存活机会可能要视紧密封闭伤口的速度而定。令伤者尽量呼气,呼完後尽可能屏住气息,此时施救者尽快为患者封闭伤口。, 腹部创伤: 包扎伤口,治疗休克。当腹内肠子或其他内脏由伤口突出腹部时,切勿试行将他们推回去。必要时可搬动突出的肠子,以便盖住伤口。从急救包里取出消毒敷料盖上,并用生理时盐水将敷料浇湿,然後用绷带绕住腹部固定。严禁伤者饮食任何食物或液体。最好使用侧卧,以免吸入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