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治误区_第1页
糖尿病诊治误区_第2页
糖尿病诊治误区_第3页
糖尿病诊治误区_第4页
糖尿病诊治误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市健康教育專家 镇海老年大学 王作豪,糖尿病诊断、治疗、饮食中的几个误区,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年龄20岁的中国人群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9.7%和15.5%,以此推算目前中国有9240万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有1.48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世界糖尿病联盟(IDF)特此发表声明,宣布更新2009年第四代中国糖尿病版图,并指出中国已经取代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2011年11月24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11)大会开幕式上作主题报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日前表示,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10年翻了近两倍,达9.7%,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高过世界平均水平的6.4%。同时,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在扩大,约有1.5亿人。,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糖尿病发病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如今,每天都有约16000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有约3000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华人糖尿病前期转化成糖尿病的危险居世界前列,高达10%,是世界平均值5%的2倍。糖尿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第一大杀手,且发病年龄有日益年轻的趋势。,调查显示,每十名成年中国人中就有一人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另有16%的人已处在患病的边缘。这一结果与美国11%的患病率已十分接近,超过了德国和加拿大等其它西方国家。中国现在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世界最大的糖尿病人群。报道称,过去30年的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医生杨文英说,中国现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教育现状非常落后,有许多患者在得了糖尿病许多年之后,仍然不知怎样检查、怎样正确处理自己的糖尿病。另外,目前社会上仍经常可以见到各种欺骗性宣传,常常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误入歧途。下面就几个最常见而且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做简单阐述。,重空腹血糖轻餐后血糖,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一,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空腹血糖只能代表夜间至次日早餐前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多年来的糖尿病防治经验告诉我们,尽管空腹血糖控制良好,如果餐后血糖长期不能处于正常范围,则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等还是难以幸免。餐后高血糖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地位。,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一、餐后高血糖为糖尿病最早出现的异常糖尿病初期往往空腹血糖还为正常,或仅略高一些,但餐后出现较明显高血糖。其原因是空腹时维持血糖正常仅需少量胰岛素,胰岛细胞尚能应付。进食后,食物吸收,引起血糖急骤升高,此时需胰岛细胞迅速释放大量胰岛素才能使餐后血糖控制至正常范围,如果细胞的能力下降,反应不足,不能达到这种要求,餐后血糖则会超过正常,即出现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1. 以FBG7.0mmol/l, 糖尿病患病率为3.16%以2hPBG11.1mmol/l, 则糖尿病患病率为16.28%仅测空腹血糖会漏诊大多老年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二、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最大,引起的不良后果最严重,为糖尿病并发症主要的危险因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对于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糖尿病人如只控制空腹血糖,而餐后高血糖控制不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三、医治糖尿病,以控制餐后高血糖作为目标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多年来医治糖尿病都是以控制空腹血糖作为治疗目标,这样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有研究开始以控制餐后血糖作为治疗的目标。和以控制空腹血糖作为治疗目标的病人相比较,以控制餐后血糖目标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得列为显著一些,临床上的效益也更明显一些。怀孕期糖尿病病人是以控制餐后血糖为治疗目标的。,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因此,在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之后,不仅需要经常性地检查空腹血糖和尿糖,更应不怕麻烦地监测餐后血糖。而不能片面地只重视空腹血糖,也不能片面地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就行了。,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二,重血糖轻糖化血红蛋白,血糖仅能反应10-15分钟内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能反应3个月的血糖总体水平,而且主要反应餐后血糖水平,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三,重血糖轻其他必要检查,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病因性的代谢性疾病。 长期发展可产生严重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导致多种器官特别是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出现功能异常甚至衰竭。,每3个月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 每半年查1次眼底 每半年查1次血脂 经常测血压做心电图,糖尿病诊断误区之四,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症状。,正确观念: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症状。专家分析:所谓“三多一少”症状,指的是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这些表现的起因是高血糖。一般而言,当血糖水平超过10毫摩/升时,尿中才会有糖。也就是说,若患者有“三多一少”症状,血糖大多在此水平以上。此外,由于老年人排出糖分的能力有所下降,故当老年人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血糖水平更高,一般在1315毫摩/升。而血糖水平低于10毫摩/升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专家提醒:国内几家大医院曾做过调查,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约3/4的患者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因此,建议无任何症状的中老年人在做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病就医时,都不妨查一次血糖。,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五,尿糖阳性可以诊断糖尿病,尿糖阴性可以排除糖尿病,尿糖阳性可以诊断糖尿病,尿糖阴性可以排除糖尿病。正确观念:没有血糖指标,仅凭尿糖阳性,不能诊断糖尿病,更不能因为尿糖阴性而排除糖尿病。分析:尿糖不能精确地反映血糖水平,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因为如前所述,血糖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超过10毫摩/升,老年人更高)时,尿糖才会阳性,血糖低于该水平的糖尿病患者的尿糖可以为阴性。此外,尿糖的有无与进餐时间、排尿时间、尿量多少,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均有关。专家提醒:尿糖可以作为筛查糖尿病的工具,当发现自己尿糖呈强阳性时,应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测血糖。,糖尿病诊断误区之六,袖珍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正确观念:糖尿病诊断的依据来自于静脉血糖的测定结果。专家分析:糖尿病的诊断是很严格的,一定要空腹血糖7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 11.1毫摩/升。如果空腹血糖为6.9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为11.0毫摩/升,就不能被诊断为糖尿病,而只能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血糖仪测定血糖的优势是快速、便捷,但其血样本是含有红细胞等多种成分的毛细血管血,与用实验室方法测得的血浆或血清的血糖值有差异,一般要低15%左右。这种差值对监测血糖控制好坏无多大影响,但用于诊断就不行了。专家提醒:袖珍血糖仪可以用作初筛和监测血糖控制好坏的工具,而确诊糖尿病还需抽血检查。此外,血糖仪的种类很多,不同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值会有一些小差异。,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七,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及年轻人不会得。,正确观念:糖尿病年轻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专家分析:糖尿病曾被看作为是老年病,因而以前医生们往往忽略在中青年中筛查糖尿病,这其实是错误的。近些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出现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据北京儿童医院的教授介绍,几年前,该院很少见到糖尿病患儿,但现在不同了,该院每年都可以见到1020例2型糖尿病患儿。国外资料显示,近20年来,3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在美国,年轻人患2型糖尿病是很常见的。专家建议:肥胖或超重中青年人,应定期查血糖,以便尽早发现糖尿病。,糖尿病诊断误区之八,血糖偏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算糖尿病,不必干预。,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九,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正确观念: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专家分析:由于糖尿病早期仅表现为血糖升高,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若不及早发现、积极干预,其眼、肾、周围神经并发症将在810年后出现;肾衰、失明、足坏疽、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将在15年后陆续出现。如果能在糖尿病早期接受正规治疗,不但血糖可以控制得较好,还能大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反之,等出现了心、脑、肾、眼等并发症之后再治疗,即使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糖尿病诊断误区之十,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专家分析:由于糖尿病早期仅表现为血糖升高,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若不及早发现、积极干预,其眼、肾、周围神经并发症将在810年后出现;肾衰、失明、足坏疽、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将在15年后陆续出现。如果能在糖尿病早期接受正规治疗,不但血糖可以控制得较好,还能大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反之,等出现了心、脑、肾、眼等并发症之后再治疗,即使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专家提醒:在临床上,不少糖尿病患者是以“并发症”为主诉(如眼睛看不清,手脚发麻)来就诊的。这些患者虽看似“新人”,但实际上都已经有58年的糖尿病史,最佳治疗期已过。因此,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痛风、血脂紊乱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以及40岁以上成人,应定期查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做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干预。,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一,用药时间、方式不正确,口服降糖药应注意和进食的关系,如:饭前、饭时、饭后。应用胰岛素时应注意注射的部位、注射方法、时间。,磺脲类药物,非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注意所有磺酰脲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这类药应在餐前30分钟左右服用,双胍类药物,现主要应用二甲双胍。 降低空腹血糖20%以上,餐后血糖降低更明显。,注意体形偏胖者首选双胍类药物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这类药应在就餐时或餐后服用,a -糖苷酶抑制剂,2型糖尿病: 单独、联合用药1型糖尿病: 联合胰岛素治疗 主要降低餐后血糖,注意事项: 进食服药,不进食不服药,餐前即刻或吃第一口 饭时口服 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减少胃肠道反应,胰岛素增敏剂,促进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 低血糖 种类: 匹格列酮 罗格列酮 注意事项: 无胰岛素存在时,不具备降糖作用(不增加胰岛素 生成) 需早晨空腹时服用,这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比较长, 故每天仅需服用一次,胰岛素促泌剂,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类似于磺脲类 主要特点:快速促进胰岛素分泌。 与磺脲类的区别:是药物与胰岛细胞的 结合位 点有所不同。,注意事项: 餐前520分钟服用口服,不进餐不服药,瑞格列奈(诺和龙) 0.5 - 2mg 3/日那格列奈(唐力) 30 - 180mg 3/日,品种及剂量,人 胰 岛 素,短效:诺和灵R,优泌林R中效:诺和灵N,优泌林N长效:长效优泌林预混:诺和灵30R,70/30优泌林 诺和灵50R,50/50优泌林,注意事项: 餐前15分钟皮下注射,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二,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心存恐惧尽量靠吃药控制血糖,实在控制不住了再打胰岛素,错误观念:胰岛素是激素,打上之后再也离不开了。,近20年来,医学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严格控制血糖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得血糖达标治疗成为一种共识,而胰岛素治疗无疑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过去,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采取的是“阶梯治疗”的模式,往往将胰岛素的应用放在最后一步。但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已经越来越积极,因为众多研究证实,尽早用胰岛素可以保护胰岛细胞的功能;并且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具体应用步骤,最新的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临床指南”明确指出,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应立即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在此基础上,如果HbA1C7%则可加用胰岛素或者其它口服降糖药治疗,并且认为胰岛素的治疗是“最有效”的。另外,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发布的“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管理”共识还指出,如果患者出现以下5种情况,即空腹血糖水平大于13.9mmol/L;HbA1C10%;存在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有口渴、多尿和体重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血糖16.5 mmol/L,中任一情况时,就可能是1型糖尿病,或是胰岛素严重缺乏的2型糖尿病,宜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尽快降到目标范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具体应用步骤,最新的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临床指南”明确指出,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应立即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在此基础上,如果HbA1C7%则可加用胰岛素或者其它口服降糖药治疗,并且认为胰岛素的治疗是“最有效”的。另外,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发布的“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管理”共识还指出,如果患者出现以下5种情况,即空腹血糖水平大于13.9mmol/L;HbA1C10%;存在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有口渴、多尿和体重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血糖16.5 mmol/L,中任一情况时,就可能是1型糖尿病,或是胰岛素严重缺乏的2型糖尿病,宜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尽快降到目标范围。,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不存在成瘾问题。即便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并不代表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而是实际病情所需(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专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越来越积极。因为早期应用胰岛素不仅可以使血糖尽早达标,减轻高血糖毒性,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保护和修复,有效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2周)强化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不用药物治疗,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便可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部分对磺脲类药物产生继发性失效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以后,口服降糖药可以重新恢复药效而停用胰岛素。专家提醒: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是“阶梯治疗”, 使用胰岛素往往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其实,这种阶梯式的治疗模式过于保守,不利于血糖迅速达标,也不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可能错过胰岛功能修复的最佳时机。,简而言之,适时的胰岛素治疗是控制代谢紊乱,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存的需要,所以大家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在病情需要的时候积极的接受胰岛素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胰岛素使用适应征,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药失效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严重疾病 (如结核病)肝肾功能衰竭妊娠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等),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应用指征扩大,空腹血糖13.8mmol/L 胰岛功能衰竭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休息疗法,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低血糖反应皮下脂肪营养不良胰岛素过敏眼屈光不正,胰岛素性水肿(46周)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进行胰岛素治疗的利与弊,利: 降低空腹及餐后高血糖 减少肝糖输出 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葡萄糖的氧化及贮存 改善脂质代谢异常,弊: 体重增加 低血糖,降低一切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特别提示 :,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长期在口服药物刺激下的人体胰岛,使用外来胰岛素后,可得到很好的休息,胰岛功能恢复一段时间后,部分病人仍可能继续接受药物刺激,发挥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急症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可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三,治疗糖尿病,只要血糖达标就够了,正确观点:治疗糖尿病,必须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均达标。专家分析:在我国大城市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合并高血压,2/3患者有血脂异常,3/4患者存在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血糖就好比是一根藤上结着的四只毒瓜,仅对付其中的一个(血糖),而不“一举歼灭”,根本无法收到良好的疗效,也阻止不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专家提醒:糖尿病的科学治疗应该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降脂、降压和降糖并重的综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若能努力将体重减轻10%15%,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治疗误区之四,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哪怕血糖低点也不要紧。,正确观点:血糖不能降得过低,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专家分析: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升,称为低血糖。(糖尿病为3.9毫摩/升)。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仅一次严重低血糖发作就有可能会诱发脑梗死、猝死。因此,血糖不能无限制地降低,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专家提醒:老年人降糖不能过快过猛,一般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7毫摩/升(12014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8.910毫摩/升(160180毫克/分升)即可。年轻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血糖控制可严格一些,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1毫摩/升(11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6.7毫摩/升(120毫克/分升)。,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五,擅自模仿其他糖尿病患者用药。,降糖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多种相关要素,如药物性能、患者的年龄、体重、肾脏、肝脏、心血管等状况。因此,降糖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切忌自作主张。 药物价格高,降糖必定好。药物价格高,其控制血糖的效果不一定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治疗应该注重个体化,所有药物的选择,因人而已,只有适合自己的病情的药物才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新药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投入,因为要获取最大利益,所以投放市场时往往定价较高,其实一些老药如人胰岛素制剂控制血糖效果好,价格低,副作用小,应大力推广。,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全面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还需要饮食,运动等其他方面的配合配合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综合征。它的机理非常复杂,不同原因造成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不仅造成高血糖,还会引起体内脂肪及蛋白质等的代谢紊乱。随着病情的发展, 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只有采取科学的综合性治疗才能 有效控制糖尿病带来的危害,综合性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监测及教育与心理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大概在遗传风险背景下,许多环境因素如营养过度、久坐的生活方式以及接连发生的超重和肥胖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不足为奇的是,逆转或改善这些因素所采取的干预已被证实能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有益影响 。,在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方面,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要争取多懂一点糖尿病知识,为与糖尿病斗争武装头脑,尤其是刚被诊断糖尿病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补充糖尿病知识,认清与糖尿病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心态要平和,自暴自弃和悲伤抑郁只能加快疾病的进展,积极与医生配合使血糖控制达标,就会发现糖尿病人完全能正常地工作、生活。,糖尿病治疗误区之六,频繁换药,随意联合应用。,一般糖尿病患者采用一种疗法能获得满意血糖控制后,如无其他副反应或不便,原则上不推荐变换疗法,各种降糖药的药物作用机理不同,在考虑联合使用不同的降糖药时一定要根据不同降糖药其药理作用的差异进行联合,随意联合应用降糖药有时不能达到满意的降糖效果,而且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则上同一类药物不能联合使用,,不少患者认为,服用一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好,就再加用一种,两种若仍不能达标,就三种甚至四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想法也是不全面的,不弄清楚药物的具体种类及相互作用,就盲目地增加口服药,有可能不但达不到增加药效的作用,反而会使药物的“副作用”得到累加。,目前,临床上主张的药物联合应用原则一般是:同一类药的不同药物之间避免同时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可以两种或三种联用;胰岛素可与任何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同用。不同类型药物的降糖机制不同,合用可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从而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例如磺脲类药物主要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双胍类药物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此“双管齐下”,可以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搭配有:磺脲类双胍类、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此外,大多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药物,往往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较好发挥作用,所以用药后常常要观察一段时间。频繁换药,难以达到药物的最大降糖效果。对已得到较好控制的患者,降糖药更不要任意改动,否则会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加速口服降糖药的失效。,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七,血糖降得越快越好。,人体内环境对血糖突然下降是无法马上适应的,所以应该平稳降糖 。过分苛求血糖的严格控制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会引起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是寿命,不过高血糖的危害通常都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会威胁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却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因此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且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治疗误区之八,血糖正常可以仃药,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降糖药虽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不能擅自停药。一旦停药,血糖又会升高。分析:糖尿病是因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而起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必须靠药物来控制血糖。目前降糖药有很多种类,如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餐时血糖调节剂(速效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等,降糖疗效均不错。但任何一种降糖药物都有一定的作用时间,比如长效药物可维持24小时,短效药物一般维持68小时。用药后,血糖保持平稳,仅代表治疗有效,并不代表可以停药,更不代表疾病已治愈。虽然部分病情较轻、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停药,但也必须密切监测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就需重新用药。专家提醒:希望大家不要相信糖尿病可以治愈的说法,也不要相信偏方、保健品,更不能擅自停用降糖药,以免加重病情。,目前,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经过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九,降糖药会损害肝肾,不能长期服用,部分降糖药确实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但总的来说口服降糖药对肝、肾的影响并不大。另外,糖尿病患者在初期就诊的时候医生往往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系统的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而在长期的治疗中,医生还会建议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所以临床上真正因为降糖药的副作用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可说是少之又少。,糖尿病治疗误区之十,西药副作用大,降糖药还是中药好。,中药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降糖作用较弱,无法替代西药或胰岛素。专家分析:降糖西药种类很多,疗效较确切,只要应用适当,可使血糖很快降至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西药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并不常见,且一旦发生,只要尽快换药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即可纠正。中药降糖作用弱,无法完全替代西药。况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药并非绝对安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明令禁止几种中药用于临床。忠告:糖尿病患者不要相信不实广告宣传,认为中药安全、疗效好,若血糖不能达标,应尽快改用或加用西药,以求尽快使血糖达标。,糖尿病治疗误区之十一,无论血糖有多高,尽可能不用或少用药,实在不行再多药联用。,:提倡早期联合用药,力争半年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9%,则需联合用药,以尽快降低血糖、减轻高血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配合医生治疗,力争在半年内,使糖化血红蛋白6.5%。单药治疗不能达标时,应尽快联合用药。口服药不行,应尽早加用胰岛素。,糖尿病治疗误区之十二,过分依赖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全面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还需要饮食,运动等其他方面的配合配合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综合征。它的机理非常复杂,不同原因造成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不仅造成高血糖,还会引起体内脂肪及蛋白质等的代谢紊乱。随着病情的发展, 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只有采取科学的综合性治疗才能 有效控制糖尿病带来的危害,综合性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监测及教育与心理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大概在遗传风险背景下,许多环境因素如营养过度、久坐的生活方式以及接连发生的超重和肥胖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不足为奇的是,逆转或改善这些因素所采取的干预已被证实能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有益影响 。,在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方面,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要争取多懂一点糖尿病知识,为与糖尿病斗争武装头脑,尤其是刚被诊断糖尿病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补充糖尿病知识,认清与糖尿病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心态要平和,自暴自弃和悲伤抑郁只能加快疾病的进展,积极与医生配合使血糖控制达标,就会发现糖尿病人完全能正常地工作、生活。,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一,控制饮食就是少吃饭,不吃甜食,副食多吃点不要紧。,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总量控制,除了控制主食外,副食控制同样重要。专家分析: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要控制饮食,主要是为了减轻胰岛的负担,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控制总量,包括主食、副食、油、蔬菜及零食摄入的总量,同时注意营养均衡。虽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副食中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同样有一部分会转变为葡萄糖,成为血糖的来源。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若仅少吃主食,而对副食不加控制,同样会引起血糖升高。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确定每日总热量的前提下,保持饮食平衡,注意糖、蛋白质及脂肪的合理比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的营养要全面,搭配要合理,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2%20%,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主食占50%60%。所以主食应该合理地吃,其他食物应该适当控制。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原则是:1、控制每日摄入食物的总热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好。2、食物的成分应该是低脂肪、适量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其中高碳水化合物是指主食。3、高纤维饮食。多选择如粗粮、蔬菜等食物,利于血糖和血脂的下降及大便的通畅。4、清淡饮食,少盐多醋。5.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二,只要用上降糖药,饮食放松点没事。,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无论何时,都应遵守。专家分析:饮食管理是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其他治疗的基础。不论糖尿病属何种类型、病情轻重如何、有无并发症,或是否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都应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若不控制饮食,即使多吃再多的药,也难以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相反,降糖药物用多了,还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及其它不良反应。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应在坚持合理用药的同时,做到合理饮食,保证粗杂粮、细粮以及荤素的合理搭配,多食蔬菜,饮食清淡,少吃高热量食物及零食,杜绝可乐、甜食等“甜蜜杀手”,并积极戒烟限酒。,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三,“无糖食品”,糖尿病患者可以随便吃。,正确观念:“无糖食品”同样要控制。专家分析:“无糖食品”这个名称很容易让糖尿病患者产生误解,认为“无糖食品”不含糖,对血糖无影响,可以随便吃。事实上,“无糖食品”指的是不含蔗糖的食品,并不是没有热量的食品。目前,市场上“无糖食品”大都由淀粉组成,且通常不控油,糖尿病患者若摄入过多此类食品,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的头脑中必须有“控制总热量”这个观念。所有食物,无论是主食、副食、水果,还是所谓的“无糖食品”“低糖食品”,都有热量,都必须限量。,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四,细粮含糖高而粗粮低,面粉、 大米、 玉米、 小米含糖量分别75%, 74%, 74% 和 76% 1.粗粮含植物纤维丰富 2.植物纤维丰富可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进食100克馒头90%变成血糖,同量窝头仅80%,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五,饮食控制已非常严格,吃点零食充饥没有关系,有的人三餐控制比较理想,但由于饥饿或其他原因养成吃零食的习惯。但又不敢吃饼干、水果。认为花生、瓜子等食品不含糖,吃点没关系。 瓜子花生含糖低,但含脂肪高 100克花生所含的热量=200克馒头 脂肪在体内可变成糖 吃30粒花生米炒菜不放油,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六,甜食、水果含糖高,从此不再问津。,糖尿病应忌含蔗糖、葡萄糖的食物 蛋白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糖精适合于糖尿病 水果的甜度由果糖来决定,而果糖代谢不依赖胰岛素 餐后血糖10mmol/L,可加水果,甜味剂,热量型(营养型)食用需记入总热量醇糖:山梨醇、木糖醇(热量不少于葡萄糖,摄入后血糖上升缓慢)果糖:水果、蜂蜜,无热型(非营养型)甜叶菊甙:甜度为蔗糖300倍且热量低阿斯巴甜:非糖天然甜味剂 4kcal/g 甜度为蔗糖的200倍糖精,如果病人平素就喜食水果,并且病情也比较稳定时,可吃少量水果,但须减少主食的量。一般方法是,每天吃200克水果,如梨、苹果、桃等,可减主食25克。含糖量高的水果尽量不要吃,以免加重胰岛细胞负担。选吃新鲜水果,不吃含糖分高的水果罐头。尽量少喝或不喝果汁,因为果汁中膳食纤维少。,部分常见水果每百克中含糖克数,含糖量在2%左右的水果蔬菜有: 黄瓜1.5%、石榴1.68%、西红柿2.1%等。含糖量4%-8%的水果有: 西瓜4.2%、草莓5.9%、甜瓜(香瓜)6.2%、樱桃7.9%等。含糖量8%-13%的水果有: 柠檬8.5%、 鲜葡萄8.2%、李子8.8%、 梨9.0% 、 菠萝9.3% 桃子10.7%、鲜柿子10.8%、杏儿11.3%、橙子12.2%、苹果12.3%、 甘蔗12.4%、桔子12.8%等。含糖量在20%左右的水果有: 香蕉19.5%、鲜山楂22.1%、海棠22.4%、鲜枣23.2%等。,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在合理控制饮食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专家分析: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糖尿病患者若血糖稳定,在严格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除哈蜜瓜、香蕉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外,可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量少、水分多的水果,如杏、苹果、橙、胡柚、草莓等。当然,进食水果后,需扣除相应主食量,以保持总热量不变。例如,25克大米可以和2个鸭梨或苹果交换,也可以和20颗葡萄、1个桃子、10个鲜枣、2小块西瓜、2个橘子交换。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不妨牢记下列“吃水果”口诀:血糖过高不吃,血糖稳定再吃;餐前餐后不吃,两餐之间可吃;含糖量高不吃,不“交换”不吃。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吃水果前后进行血糖监测,以便掌握吃水果对血糖的影响程度。,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七,多吃了食物只要加大口服降糖药剂量就可以消化掉,一些患者在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多吃饭,此时他们可能采取自行加大原来的服药剂量的方法,误认为饮食增加了,多吃点降糖药可把多吃的食物抵消。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腺(岛)的负担。同时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可能;增加了药物毒作用,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八,烟酒的问题,糖尿病常有口渴、喝水多的表现,病友们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患糖尿病后应该控制喝水,这是大错特错的。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使糖尿病更加严重,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是非常危险的。,酒类每克中含14.64千焦(3.5千卡)热量,为高热量食物。过量的酒类可以发生高脂血症或造成代谢紊乱,使肝脏负担加重。饮酒后进食主食量减少,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使血中葡萄糖量减少,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吸烟影响微循环,容易导致糖尿病足,故提倡戒烟。 因此,正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患者,要严禁饮酒,同时积极戒烟。 1瓶啤酒=80ml干红=50克馒头,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九,糖尿病要控制喝水,多尿是“三多一少”症状之一。多尿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改善多尿的根本办法是控制好血糖。有的病人认为是喝水造成的,因此采取不饮水或少饮水的办法,这是错误的。糖尿病人由于中枢神经感受性减弱,很难感到口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易出现高渗。高渗是很危险的,这是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发病原因,死亡率很高。血液浓缩后,黏度增加,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这也是糖尿病人重要死亡原因。“进口物质”中惟有水多多益善,糖尿病人不要等待口渴才饮水,要主动多饮水。,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十,植物油多吃无妨,都知道动物油多吃有害,但单纯认为植物油有好处也是一个误区。相对来说,植物油比动物油好,但也不能随便吃。目前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动物食品摄入量有较大上升,但即便是瘦肉也含10%左右动物脂肪。另外烹调油摄入急剧增加,很多人每天已经超过50克。脂肪摄入过多,是我国居民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黏、肥胖、脂肪肝、痛风等一系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代谢性疾病增加的主要原因。近年,营养专家已经提出,正常人每天植物油摄入量应在25克以下。糖尿病人及患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病人应限制在20克以下。另外,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在体内易氧化,产生过氧化物质和自由基。自由基损伤细胞膜,除加重糖尿病及其合并症外,也与癌症有关。,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十一,只吃素不吃荤,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水、纤维素合称“七大营养素”。为保证摄入充足,我们不主张吃素,更不主张糖尿病人吃素。糖尿病人由于控制饮食,容易造成营养素缺乏,如果再吃素,对身体伤害更大。况且动物性食物的营养是植物性食物不能代替的,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优,其氨基酸比例恰当;而植物性蛋白质(豆类除外)缺少赖氨酸,营养不全面。另外,动物食品中的营养素人体易吸收,如血红素铁比无机铁吸收好,有机锌、有机硒、有机铬都比无机元素吸收好。动物食品又是一些维生素的丰富来源,长期不吃会造成维生素缺乏。动物性食物也不能随便吃。平衡膳食要求每天有250克牛奶、一个鸡蛋、3两左右瘦肉或鱼,这个数量的食品带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