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中国式人际关系简述姓 名 秦凌 学 院 政法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05级 学 号 051210272 指导教师 吕舟雷 2009年5 月20 日独 创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九 年 五 月 二十 日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鲁东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二九 年 五 月 二十 日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姓名秦凌性别女院系政法学院年级05级学号051210272论文题目中国式人际关系简述课题来源教学课题类别基础研究选做本课题的原因及条件分析:原因:人际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存的中国式人际关系有其合理性,但是它具有的弊端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分析中国式人际关系,明确其利弊,将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条件:能够着眼于当前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与了解,从现实出发,以伦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对中国式人际关系有初步了解。同时,老师在这方面可以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指导教师意见:该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意选题。 签名: 2009 年 1 月 15 日院(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毕业论文任务下达书学院 政法学院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 051210272 姓名 秦凌 现将毕业论文任务下达书发给你。毕业论文任务下达书内容如下:一、 毕业论文题目 中国式人际关系简述 二、 主要内容(一)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内涵(二)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征(三)中国式人际关系形成的原因(四)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评价 (五)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未来取向三、具体要求 1基本概念的界定一定要严谨、清楚;2文章的结构布局要做到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3论述过程中论点要明确,论据充分,能够有力的支撑论点;4行文格式要规范,严格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操作;5言简意赅,语言精炼;6、严禁抄袭 四、主要参考文献改革开放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嬗变、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信用伦理及其现代解释、为中国心理方法论求答案五、进程安排阶 段起 止 日 期主 要 内 容一2009年1月2009年02月上旬确定论文题目,明确论文方向二2009年02月中旬2009年3月中旬搜集资料,进行访谈,综合归纳三2009年3月下旬2009年04月下旬整理资料,完成课题论文初稿四2009年05月2009年06月上旬修整定稿,准备答辩六、本毕业论文任务下达书于 2009 年 1 月 7 日发出。毕业论文应于 2009 年 5月 15 日前完成后交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评阅后提交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七、毕业论文任务下达书一式两份,一份给学生,一份留学院存档。 指导教师: 签发于200 9 年 1 月15 日 分管院长(主 任): 签发于200 年 月 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秦凌性别女院系政法学院年级05级学号051210272预计完成时间1月15日至5月 20日论文题目中国式人际关系简述课题来源教学课题类别基础研究指导教师吕舟雷毕业论文实施方案:2009年02月中旬2009年03月中旬 搜集资料,综合归纳2009年03月下旬2009年04月下旬 整理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2009年05月上旬2009年06月上旬 修整定稿,完成毕业论文终稿论文主要内容(提纲):一、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内涵二、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征三、中国式人际关系形成的原因四、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评价五、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未来取向 指导教师意见: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资料齐全,论文具有可行性。同意开题。签名:2009 年3月5日 2009年 3月5日 (签章) 年 月 日院(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签章) 年 月 日毕业论文结题报告姓名秦凌性别女院系政法学院年级05级学号051210272论文题目中国式人际关系简述课题来源教学课题类别基础研究指导教师吕舟雷本课题完成情况介绍(包括研究过程、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应用情况等。)第一,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以及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初步地掌握了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整体情况,并以提纲的形式初步陈述出来。第二,根据吕舟雷老师的指导意见,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论文初稿。第三,在吕老师的严格指导下对初稿进行反复的修改和订正从而完成最后的终稿。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式人际关系动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对中国人际关系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取向。该课题的探究对今后建设和谐和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指导教师意见: 论文结构较严谨,逻辑性较强,论据较为充分;语言简洁、文字通顺,符合本科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同意结题。 签名: 2009年5月 20 日) 院(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签章) 年 月 日论文成绩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院(系): 政法学院 学号:051210272姓 名秦凌论文总成绩:论文题目中国式人际关系简述 指导教师评语论文能深扣主题,结构清晰,分析较为透彻,反映出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写作能力。同意该生参加论文答辩。评定成绩: 签名: 2009年 5月 28日评阅人评语论文立意较新颖,分析较为透彻,语言文字通顺,符合规范性要求。同意该生参加论文答辩。评定成绩: 签名: 2009年 6月 2 日答辩小组评语答辩成绩: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注:1、论文总成绩=指导教师评定成绩(50%)+评阅人评定成绩(20%)+答辩成绩(30%)2、将总成绩由百分制转换为五级制,填入本表相应位置。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0目 录摘要1关键词1引 言1一、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内涵1(一)人际关系的内涵1(二)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内涵2二、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征2(一)泛社会性2(二)人际交往讲求中庸之道2(三)公私不分性3三、中国式人际关系形成的原因3(一)浓厚的血缘与地缘意识3(二)封闭性:不愿流动,自给自足,排斥合作,不关注外界变化。4(三)“官本位”、等级和特权意识:行政职务胜过专业技能。4四、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评价4(一)对泛社会性的评价4(二)对人际交往讲求中庸之道的评价5(三) 对公私不分性的评价5五、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未来取向6(一)由“熟人”向“陌生人”转型6(二)义利结合的走向7(三)注重时代与民族特色8结 论8注释9参考文献9谢 辞10中国式人际关系简述秦凌(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5级1班,051210272)摘要:中国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文化精神是“罕言利”。中国的农耕文化形成的地缘关系及血缘关系使中国的人际交往出现泛社会性、重中庸之道、公私不分性等特征。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式人际关系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文章对中国式人际关系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中国人际关系的未来取向。关键词:中国式人际关系;农耕文化;差序格局;社会圈 Compendium Chin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Qin L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1 Grade2005, 051210272)Abstract: The Chinese spirit of culture in the interpersonal aspects is Lee made rare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 and blood ties formed by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made Chinas human interactio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n-communi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not distinguishing the Public and private .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in society, Chinas human relationship has taken place changes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made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nd advanced the future orientation of Chin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relationships; farming culture; differential pattern; social circle引 言社会是个大群体,在这个大群体中,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并逐渐形成较和谐的社会关系。就个体而言,人格的交往、沟通是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格发展成熟则意味着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交往方式。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下有着独特的表现内容和实现形式,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式人际关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具有与其文化背景相匹配的表现内容及特征,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出新的发展取向。一、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内涵(一)人际关系的内涵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它以群居习性、守望相助、人性相通等为自然基础,以信息传递、相互理解、协调共生为社会基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下有着独特的中介因素、表现内容和实现形式。人际关系的涵义比较复杂,从社会角度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因利益相联系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关系。人际关系的内在意义也是两分的,一方面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这种关系状态的好坏直接地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二)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内涵 中国式人际关系是个人情感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人际关系,个人必须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评价之间寻找平衡。平衡的要求使中国人必须把人际交往、人情构建定位在社会评价与个人情感的双重目的上。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精神是“罕言利”。交往过程中要么是“言不谈钱,书不及利”以示君子;要么就是谈钱色变、对利讳莫如深。因此,某些基于功利考虑的工具化人际关系,情景中人一般很少显露,也不轻易谈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可谓“口所不耻,心向往之”。二、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征(一)泛社会性 中国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泛化的,人际关系将整个社会织成一个关系网络,每个人都不能逃离这一网络而独善其身,多数中国人是嵌入诸多的群体或社会圈之中的。与西方的不同,中国的社会关系机制不是法的意义上的契约关系,而是一种人情关系。注重人情,人际交往讲究亲疏远近,由此衍生了微妙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人情关联,认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五伦。把本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君臣关系,加以拟血缘化。朋友往往以兄弟姐妹相称,不是同胞胜似同胞。目前,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中国的血缘差序、血缘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也都不约而同的模拟出血缘联系,并据此形成社会关系,区分关系的远近。(二)人际交往讲求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人际交往是指个体在某群体或社会圈之中,在与他人直接交往的资源交换中,要尽量做到压缩自我,在三者及三者以上的关系网络中要维系各方面关系的平衡;在与他人的间接交往过程中,在涉及自己利益的资源个体生产与资源群体分配过程中隐藏自我,而在没有自身利益涉入的情况下则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建立维持、发展或者改善自身在该群体或社会圈中的“人缘”状况。中庸之道的人际交往核心在于既要“克己”、又要“克公”,凡事与他人保持相当的一致性,通过适度的压缩自我、隐藏自我来维系自身与众人关系的相对和谐,使自身在某群体或社会圈中获得良好的“人缘”。中庸交往实践强调个体在群体或社会圈的人际网络中,不仅需要连接重要的社会他人,还需要达成自身与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众人关系的相对和谐,以备未来的不时之需。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在根本上也就是要在各种具体情境中处理若干的“义利”关系,从而化解利他与利己之间的紧张性。总体而言,个体在各个群体或社会圈中的中庸人际实践本质上取决于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习”,由此个体在不同群体或社会圈中的行为方式也就有着相当的一致性。“中国人的关系往往被视作具有为和谐而和谐的倾向,并且和谐的达成更多的是由象征性资源的交换实现的”。(三)公私不分性 在中国式的人际交往中,按照惯例,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很少有人会先分清此为公事还是私事,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而是哪种方便、容易就用哪种,经常是公事当作私事办,私事当作公事办。在中国,朋友就是朋友,无所谓“私人朋友”和“业务朋友”的差别,托人情、走后门现象,私事会发生,公家的事也难以杜绝。一些掌权者为了彰显权威,设置各种障碍,于是有了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不正常关系的降生,这种交往实践无非是图个方便、捞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如举办活动需要别人帮忙、盖章需要帮忙得去搞关系等。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是一种低效率的关系,一年需要别人帮一两次忙,就得一年到头与别人搞关系,劳神伤财。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大于法,如果执着于法而不顾人情,会被看作是不通世故或不可理喻的,往往会出现重人情而忽视法的现象。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有近有远、有亲有疏,各个层次之间具有不平等的地位,以血缘关系和泛血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作为一种观念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不平等的差序格局中,人们期待的相互关系是领导与服从,在实际交往中很难出现平等的竞争与合作,真正的民主精神在这样的格局中很难培养出来。三、中国式人际关系形成的原因(一)浓厚的血缘与地缘意识 在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存在亲疏远近的社会关系是其主要特征,就像石子投水产生的不断向外扩散的波纹圈。在现实生活中,决定人与人之间这种亲疏远近关系的依据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血缘差序。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农耕社会里,劳动以简单的自然关系分工,男耕女织,生产经验在上下代之间传递。人际交往主要在家庭内部以及亲戚、邻里之间,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家庭及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农业经济一直深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干旱、洪涝和虫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农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马克思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作为生产个体,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风调雨顺则可以衣食无忧,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就根本求助无门。因此,有血缘、地缘的宗派亲族就成为唯一可以依赖的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农民除了相互依靠,任人唯亲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农耕文化中特别强调地缘和血缘关系,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朝内有人好做官”、“肥水不流外人田”成为人们当时的价值观,时至今日,同乡会、同学会、宗族聚会等形式,还是中国人的一大乐事。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中,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根深蒂固,难以消除,人情风、关系风随处可见。(二)封闭性:不愿流动,自给自足,排斥合作,不关注外界变化土地是农耕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古代的农民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对土地的依恋感情尤为强烈,他们满足和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加之生产工具的极其简陋,没有也不需要远距离的市场,人们的活动半径极为狭小,足不出户,一辈子就可以只生活在熟人圈子里,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极为有限,人们对自己生活圈外的事情漠不关心。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也很少像商人一样择地而居、迁移无碍,农耕社会是一个小农基础上的封闭社会形态。极端的农耕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不愿意背井离乡,乐于做小国寡民,更不需要与国际社会打交道。(三)“官本位”、等级和特权意识:行政职务胜过专业技能 在小农经济时代,等级意识和特权观念浓厚,农耕文化对人才的认识和理解上最典型的就是用“官本位”来衡量。在人们心目中,人的高低贵贱、品德能力、有无出息,很大程度是以其职位职务的高低来论定。例如古时一旦金榜题名,便意味着官运亨通,前程无忧。即使是现在,科学家出研究成果,运动员拿金牌,艺术家出作品,都会以其相应的水平和影响程度给予行政职务,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现出他们的才能。更有甚者,就连寺庙里的和尚、方丈也要有行政级别。而我国现今的户口、籍地、身份和权益及地位相结合的社会分层体制,更是强化了这种等级意识。四、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评价(一)对泛社会性的评价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有积极、理性的一面。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意识,就是重视共同目标与人情关联,它蕴含有现代性的团体精神,“人和理念”应得到很好的研究与弘扬。但人情运作必须与“公平、公正、公开”的理性原则结合,以遏制人们讲人情、套关系、走后门等庸俗“公关”的蔓延。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与制度自觉,才有助于“人治”的社会走向“法治”的国家。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泛社会性使多数中国人嵌入诸多的群体或社会圈之中,摆脱这种人情关系是十分困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使得人们做什么事都必须考虑到可能的后果。处于若干群体与社会圈包围中的多数中国人感到:在中国社会中生存发展,需要尽量做到合群,一个经常得罪人、处处树敌的个体必然要四处碰壁。这就要求人们要善于运用人际关系技巧、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从而有利于整体人格的提升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二)对人际交往讲求中庸之道的评价 人际关系无论是就直接交往、还是就间接相处而言,本质上也就是一对“义利”关系。“义”的核心在于利他,甚至是舍己而利他;狭义的“利”指工具性资源,而广义的“利”则既包括工具性资源的“利”,也包括象征性资源的“名”。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在根本上也就是要在各种具体情境中处理若干的“义利”关系,从而化解利他与利己之间的紧张性。冯友兰认为“中道亦即是庸道”,并指出“儒家讲用中,做事不可过或不及,是就道德方面说中。道家讲守中,凡事都要去甚,去奢,去泰,是就利害方面说中”。由此可见,中庸之道所要解决的正是道德伦理与利害冲突之间的“义利”关系。在出现利益关系尤其是发生利害冲突的情况下,儒家伦理道德主张舍利取义,“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以达成人际关系的和谐。而道家则进一步看到了适度退让所蕴含的功利性。这种阴阳思维说明一味的争强好胜、趋利避害反而常常给自身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反之,却往往能从长远意义上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也揭示了中庸适度的舍利取义背后更深层的利己性。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而言,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是儒道互补的,人际交往的中庸之道是通过长期实施“我为人人”的人际实践,从而达成“人人为我”的社会后果,通过遵循利他的道德规范而带来利己的利益效果。从这种利他与利己的转换性来看,人际交往的中庸之道最终仍然回到了私的层面。当然,人际交往的中庸之道并非意味着所有个体在“客观为别人”的同时,其动机一定是“主观为自己”,不排除一些个体在中庸实践中可能真心接受了利他的道德规范,但其一系列的中庸实践无疑会使自身在某群体或社会圈中赢得良好的人缘,最终也将带来利己的结果。因此,“中国式人际关系在关系的运作方面带有工具性的色彩”。(三) 对公私不分性的评价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公私不分性不利于建立和谐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为公”的公共关系与“为私”的庸俗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为公”的关系在确立组织良好形象的同时,也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纯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进步;“为私”的庸俗关系只能满足个人私欲,腐蚀人的心灵,形成腐败,进而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进步。这种庸俗关系的存在会极大地影响组织活动。中国式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公共关系的开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要使中国式人际关系真正的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去,发挥其应有的推动作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转变和强化人际沟通意识,以此带动中国人擅长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为社会服务;二是努力营造一个人际交往的理性环境;三是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净化组织与公共关系协调的环境。首先,强调沟通已成为社会共识,与传统沟通不同的是,当今时代的沟通面临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有两个要点:第一,当今的沟通是以承认差异,允许不同价值观存在为前提的;第二,当今的沟通需要主动传递信息、寻求和解,而中国传统沟通恰恰与此相反。中国人的沟通通常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依靠血缘、地缘等关系,它注重团体内部的交流而不是社会意义的沟通,容易形成拉帮结派、集团对立的态势;同时,它目标明确,任何行为都有确定的即期利益,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此,中国的人际沟通本质上说是消极的和功利的,其根源在于中国社会是以“群众”而非以“公民”为基础的,强调群体足以抹杀个体的差异,当然就无所谓沟通。中国人并不缺乏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但在倡导宽容与和解的当代,沟通意念的差异必然影响关系处理能力在公共关系中的发挥。其次,改善中国人交往的感性环境,努力营造新型的理性环境。社会进步其实是一个理性化过程,它必然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普遍理性化,从而使社会更加有效地控制和调节个人、集体和整个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持社会分工、社会公正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个人自我意识、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主思维判断能力的提高都标志着个人人格发育的理性化过程。在纯粹的理性人际关系中几乎没有感情交流,一般不存在私下密切的交往。应当注意到,人格发展的层次越高,人的文化层次和需要层次越高,人们之间的关系就越松散和淡薄,这种现象是符合现代系统理论的。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公”“私”就很容易分得清楚。再次,完善法制和法律意识同样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的健全能够带来适合公共关系发展的土壤。一方面它能够在法的意义上界定社会关系的“公”与“私”,防止“以私代公”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同时又没有“法人”意义上的责任承担者;另一方面也能够确立一个游戏规则,给所有的组织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此前提下公共关系的作用将会凸显,而人际沟通意愿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真正为社会组织所重视并运用。个人自我意识、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主思维判断能力的提高都标志着个人人格发育的理性化过程。这也就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注重人情,但人情不能大于法。五、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未来取向(一)由“熟人”向“陌生人”转型 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处于全面转型的时期,由熟人向陌生人转型是其表现之一。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人的发展是以其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的,是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在熟人社会中,血缘、亲缘、邻里、乡亲、同党、宗派等关系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形式,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对此,费孝通先生在其著名的乡土中国中有通俗而深刻的剖析。熟人社会的管理活动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渗透着浓厚的人情味,在公共事务中容易发生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现象。 熟人社会植根于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也是源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商品经济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生活领域,也极大地拓展了生产关系的空间。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不断走向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流通,市场关系就是人们因商品交换而形成的社会联系。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交往方式乃至性质的转变处于紧密的相互作用之中。而社会交往范围的每一次扩大,社会交往方式和性质的每一次变化,也都是社会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交换的普遍性,使职业分工日益深化、日益多样化,生产越来越专门化,形成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依赖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市场经济通过商品交换打破了狭隘的时空限制,斩断了人们之间的血缘亲情纽带,人与人的关系纽带不再主要是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而是一种公共的、理性的契约关系。只要具有共同的相互利益需要和依赖需要,人们就会形成新的社会联系,传统社会的“熟人”关系界限被不断超越,经济的全球化又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联系起来。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其人际社会交往或交易是普遍的,无确定界限的,是以普遍的人际平等和社会公正为基本交往和交易原则的。因此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明显取向。这种转型为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二)义利结合的走向可以预见,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将会有更自由、独立、自主的人际交往权,将基于自己意愿选择交往对象。传统的基于农业社会的血缘与地缘人际关系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将逐渐减弱,而带有一定情感因素的工具化人际关系及其交往方式将会逐渐增多。在工具化人际关系中,双方按“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交往,即自己能从对方那里获得多少,自己为此又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获得与付出之差是否与对方的结果相当,等等。如果一个人认为和别人的交往对自己没有什么作用,或自己需要付出不易承担的“维持费”,便会中止这种来往。由此可见,工具化的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中比较表面化、功利化的人际关系。工具化人际关系从市场交易的角度看称得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一般都会舍弃彼此的身份、地位甚至某些禁忌,专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权衡利弊、精打细算。即便掺入一些情感或处在某种人情氛围里,双方也很容易托以“交情归交情,交易归交易”的口辞约定彼此的利益或交易界限。就此而言,居于工具化人际关系双方多少都有点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皆为利去的“俗气”。不过,也省去了不少人情债与面子账。由于多种原因,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类型中,基于实利考虑的人际关系明显增加,交往的样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人际交往缺少了情感注入、心灵相通与信念共鸣,交往的功利价值已大于精神或心理价值。因此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变化趋势,切实把强调人格尊严的社会要求与重视实利的人类习性结合起来,倡导定位于义利结合的人际交往与人情关系,以适应新的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交往方式。一般的说,务实的中国人都重视建立互利合作的人际关系,即在人际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七章 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 相似图形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2025年护理管理原则题库及答案
- 制图基本规定说课稿中职专业课-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装备制造大类
- doe课件PDF教学课件
- do-re-mi课件教学课件
- (正式版)DB65∕T 4304.1-2020 《核桃机械化加工设备 第1部分:核桃青皮脱皮机 操作规程》
- (正式版)DB65∕T 4286-2020 《温室专用施肥滴灌系统 操作规程》
- 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 浏览路线-插入新幻灯片说课稿 河大版
- 神兽越野测试题及答案
-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基因工程说课稿 (新版)济南版
- 质量月报范本
- FZ/T 52051-2018低熔点聚酯(LMPET)/聚酯(PET)复合短纤维
- 【精品】2020年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培训考试题
- 日本产业发展及文化讲义课件
- 派车单(标准样本)
- 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2021年版(原文格式版)
- 浦东机场手册
- JGJ保温防火复合板应用技术
- 幼儿园绘本:《闪闪的红星》 红色故事
- 山区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共60页)
- 小学生符号意识与模型思想的发展与培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