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提纲.doc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提纲.doc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提纲.doc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提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集权 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君主专制 体现了君与相的关系,关键是加强皇权,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是专制主义演进的重要内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唐朝藩镇割据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唐玄宗时期设置节度使,地方势力严重威胁中央,出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受到地方分权的极大挑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收精兵: 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削实权: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制钱谷: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交中央掌控。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 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剥夺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没出现过严重的地方割据。4、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权力: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间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确立于元,行至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武帝削弱相权、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汉武帝削弱相权的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能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进产生了深远影响。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 、宋代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中央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两手齐抓。 在中央,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宋代加强专制皇权的目的: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 军权政权财权中央1、兵权收归中央,建立禁军。2、设枢密院,削弱宰相军权。削弱相权(中书门下);设参知政事1、设三司掌握中央财政,分割宰相财权。2、地方财政归中央掌握。地方“杯酒释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1、派文臣任州郡长官。2、设通判向朝廷奏报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输入中央。、宋代加强专制皇权的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4、元朝的中书省 元朝废三省,以一省制即中书省取代三省制。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专制统治 ;、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选拔标准:门第声望。、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的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的发展演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的意义:、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评价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选官、用官上的优劣为什么说科举制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1、优劣:、察举制重视人才的品德和实际能力,但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评选方法,随意性太大,不利于公平公正。、九品中正制使地方士族垄断政治权力,不利于人才的选拔。、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特权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素质。2、自唐代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