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常见皮肤病_第1页
军队常见皮肤病_第2页
军队常见皮肤病_第3页
军队常见皮肤病_第4页
军队常见皮肤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时常见皮肤病防治 带状疱疹 本 病 简 述 带 状 疱 疹 ( Herpes Zoster) 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A)感染引起,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 。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Etiology and Pathogenisis) 1、病原体 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A) 2、传播途径及发病机理 VZV 呼吸道黏膜 血 液 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 水痘 隐性感染 ( Varicella) 脊髓 后根神经节 机体抵抗力下降 VZV被激活 沿感觉神经下行 支配区域的皮肤 复制 水疱 神经炎 二、临床表现 ( Clinlic Manifestation) (一)典型表现 1、前驱症状:低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全 身症状 ; 2、基本损害:红斑及簇集性水疱; 3、皮损分布: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 单侧分布,不超过体表中线 ; 4、自觉症状:剧痛; 5、病程有自限性, 2-3周,水疱结痂、脱落。 1、 眼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 三叉神经眼支受累,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疼痛剧烈 。 (二)特殊表现 2、耳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oticus): 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为 Ramsay 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神经痛可持续超过 1个月以上,称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三、治疗 (treatment) 治疗原则 抗病毒、消炎止痛、营养神经、镇静、局部对症治疗。 1、抗病毒: 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 2、消炎止痛: ( 1) 非甾体抗炎药 ( 2) 糖皮质激素:强 的 松 3、营养神经: 口服或肌注维生素 B1和 B12 4、镇静 5、局部对症治疗 ( 1)外用药物治疗 疱疹未破: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 疱疹破溃: 3%硼酸溶液湿敷 ( 2)眼部处理: 外用 3%阿昔洛韦眼膏、 碘苷(疱疹净)滴眼液。 ( 3)物理治疗: 如紫外线、频谱治疗仪、 红外线等局部照射, 虫咬皮炎 Insect Bite Dermatitis 简介 虫咬皮炎 为螨虫、蚊、臭虫、跳蚤、蜂等昆虫将 口器 刺入皮肤吸血,或将 毒汁 注入人体,引起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 共同特点 叮咬处有针头大 咬痕 ,皮损部位与叮咬部位一致, 奇痒 难忍,严重程度与昆虫种类、数量和患者的敏感性相关。 丘疹样荨麻疹, 病因学上属虫咬皮炎,是节肢动物叮咬后发生的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 病因 虫咬皮炎 蚊 螨虫 臭虫 跳蚤 蜂 其它 病因与发病机制 螨虫 农民收割谷物时被蒲螨叮咬皮肤所致皮炎称谷痒症 ;粉螨及尘螨不吸血液而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 。螨 叮咬 及 分泌物、排泄物 或螨蜕皮 等的 过敏反应 可致皮炎。 蚊 主要有按蚊、库蚊和伊蚊,仅 雌蚊 才叮人吸血 。人体表的水分、温度、 CO2 、雌激素及汗液中分泌的乳酸都能吸引蚊虫。 病因与发病机制 臭虫 白天隐蔽,夜晚可爬到人皮肤上 吸血 。在吸血时无疼痛感,在早上起床时可发现内衣或床单上有血迹。 跳蚤 体小,有刺吸式口器,后腿较长,有超强跳跃能力。最常见的叮人跳蚤是猫蚤和狗蚤,此外还有人蚤、鼠蚤和鸡蚤等。 蜂 种类极多,其尾部毒刺螯入皮肤而致病。 蜂毒 含组胺、透明质酸酶、磷脂酶 A及含酸性磷酸酶活性的高分子物质等。 临床表现 螨虫皮炎 (mite dermatitis) 皮损为水肿性风团样丘疹、丘疱疹或瘀斑,其上有小水疱,偶为大疱,常伴抓痕与结痂。 严重者有全身症状,个别可发哮喘、蛋白尿,血嗜酸粒细胞增高。 蚊虫叮咬 (mosquito sting) 可毫无反应,或出现瘀点、风团、丘疹或瘀斑,自觉剧痒。婴幼儿被叮后可发生血管性水肿,包皮、手背、面部等暴露部位易受累。 严重者发生即刻过敏反应、延迟过敏反应甚至全身反应。初到疫区者常发生风团样丘疹,可延续一周左右。 临床表现 臭虫叮咬 (cimicosis) 臭虫叮咬释放的 唾液中含蛋白 可引起过敏反应,数时后出现风团样丘疹和瘙痒。皮损中有针头大小出血性瘀点或水疱、大片红斑或紫癜,伴剧烈瘙痒和疼痛。可形成线状损害。因搔抓而有色素沉着。 跳蚤叮咬 (flea sting) 在跳蚤的吸血处形成带出血点的红色斑丘疹,蚤唾液过敏者可有水疱、多形性红斑或紫癜。腿及腰部易被叮咬,损害成群分布。 临床表现 蜂蜇伤 (bee sting) 蜇伤部位可立即有明显疼痛、烧灼感及痒感,很快现红肿,中央一瘀点,甚至形成水疱、大疱损害,偶可致组织坏死。 被多数蜂蜇伤时可有大面积肿胀,少数有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因组胺作用可产生肿胀性红斑、风团、血管样水肿,严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蜇后 7-14天可发生血清病样迟发型过敏反应。 虫咬皮炎 病因 白纹伊蚊 臭虫 诊断 皮损特点 昆虫暴露史 昆虫叮咬与季节和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关 预防 注意个人防护和职业防护,避免接触宠物、家禽等,可用含除虫菊酯类得杀虫剂。 高敏人群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盒(肾上腺素、注射器及抗组胺药物等) 治疗 症状轻者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内服抗组胺药物;症状重者可短期口服泼尼松。 蜂蜇后立即 拔除毒刺 ,再用水冲洗,局部放置冰块或冷湿敷 ;积极抢救中毒严重、有明显全身症状者(肾上腺素和激素 )。 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是由过敏原 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原而引起皮肤 红肿、发痒、风团、脱皮 等皮肤病症。 概 念 过敏原分类 接触过敏原 吸入过敏原 食入过敏原 注射入过敏原 过敏原举例 各种动物皮毛 : 某些动物如蜂类、水母、恙粉尘螨、蝶、蛾等 植物性: 主要包括芥子、巴豆、大蒜、荨麻、除虫菊等 过敏原举例 化学性物质 药物、染料、洗涤剂、油类、化妆品、化学纤维、塑料制品、化工原料、避孕用具、表带、染甲油等 主要表现 多种多样的皮炎 主要表现 多种多样的湿疹 主要表现 俗称 : 风团 风疹团 风疙瘩 风疹块 荨麻疹 风疹 荨麻疹 化妆品性皮炎 概念 : 化妆品皮炎由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炎症,称化妆品皮炎。 化妆品性皮炎 症状 : 轻者局部皮肤瘙痒,少许零散的小红丘疹,红斑及轻度肿胀 化妆品性皮炎 症状 重者局部皮肤水肿,有弥漫性红斑大小不等的水疤,甚至渗液糜烂 化妆品性皮炎 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 宜 : 牛奶、淡水鱼、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忌 : 咸水鱼、虾、蟹等 化妆品 性皮炎 注意事项 使用方面 -宜 : 做皮肤斑贴试验 -忌 : 频繁更换化妆品 含香料过多及过酸过碱的护肤品 化妆品性皮炎 注意事项 有过敏性皮炎者 宜 : 用温和的洗面奶洗脸,不涂任何护肤品或用手指在脸上作一些轻柔的按摩 过敏性皮炎家庭护理 尽可能地了解皮炎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配合医生的治疗,树立治愈疾病信心。 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鱼、虾等海味。 过敏性皮炎家庭护理 避免用手搔抓局部 避免用热水或肥皂水去清洗局部 避免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局部涂抹(特别是用激素类药物在局部涂抹) 治法 舌下含服脱敏治疗 舌下含服脱敏治疗是将诱发过敏的物质 (如尘螨活性蛋白 )制成不同浓度的脱敏液 治法 舌下含服脱敏治疗 用患者能适应的小剂量每日给药(将脱敏滴剂滴于舌下,使其慢慢吸收, 1 3 分钟后咽下 ),逐渐增大剂量,达到维持水平后持续足够时间,以提高病人的耐受力 。 疥 疮 由疥虫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易在集体和家庭中流行 病因学 疥虫 :皮内寄生虫 人型及动物型 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染 临床表现 部位:皮肤薄嫩处 ,常对称。婴幼儿尚可 发生於头面、掌跖部。 皮疹:丘疹、小水疱、隧道、结节。抓 后有抓痕、血痂、湿疹样变 . 自觉症状:剧痒,夜晚为甚。 诊断 接触史 皮疹部位 皮疹特征 自觉症状 查疥虫 预防 注意卫生 隔离患者 接触者同时治疗 消毒衣物用品 外用治疗 10-20%硫磺软膏(婴幼儿用 5%) 40%硫代硫酸钠溶液,继用 2%盐酸溶液。 25%苯甲酸苄酯乳剂。 疥得治( 1% -666霜剂) 中药:雄黄洗剂(雄黄、百部、川椒、月石、苦参) 疥疮结节:涂药、局封、冷冻、切除。 内用治疗 止痒 抗感染 湿疹 ( eczema) 湿疹 ( eczema)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复杂,它的致病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一种 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素质,这是受遗传因素支配的,故湿疹常发生在特定的人群中,但亦受健康情况及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影响。 诱发因素 1.外因 2.内因 (一)内部因素: 体内存在慢性病灶如慢性胆囊炎 、 扁桃体炎 、肠寄生虫病; 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 、 妊娠等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 、 过度疲劳等; 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导致小腿湿疹; 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 , 每一个体对各种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均与遗传有关 , 此可随年龄 、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 (二)外部因素: 食物方面如鱼 、 虾 、 羊肉等过敏; 吸入物如花粉 、 尘螨 、 毛皮 、 微生物 ( 细菌 、真菌 ) 等; 物理因素如日光 、 炎热 、 干燥; 化学因素如化妆品 、 肥皂 、 合成纤维等 。 临床表现 通常按皮损的表现将湿疹分为三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慢性期 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都具有明显的病变特征,而亚急性湿疹则是急性湿疹的缓解过程或是向慢性湿疹过渡的表现。 (一)急性湿疹( acute eczema) 好发部位:面 、 耳 、 手 、 足 、 前臂 、 小腿外露部位 ,严重者可弥漫全身 , 常对称分布 。 皮损形态:多形性 , 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 、 丘疱疹 , 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 , 常融合成片 , 境界不清楚 , 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 , 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 , 有明显浆液性渗出 。 自觉症状:瘙痒剧烈 , 搔抓 、 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 。 合并症:如继发感染则成脓疱 、 脓液 、 脓痂 、 淋巴结肿大 , 甚至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 (二)亚急性湿疹( subacute eczema) 起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 。 皮损形态:红肿及渗出减轻 , 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 , 皮损呈暗红色 , 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 自觉症状:有剧烈瘙痒 。 病程:再次暴露于致敏原 、 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急性发作;如经久不愈 , 则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 (三)慢性湿疹( chronic eczema) 起因: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 , 也可由于刺激轻微 、 持续而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化 。 好发部位:于手 、 足 、 小腿 、 肘窝 、 股部 、 乳房 、 外阴 、 肛门等处 , 多对称发病 。 皮损形态: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 、 抓痕及鳞屑 , 局部皮肤肥厚 、 表面粗糙 , 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 、 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 自觉症状:亦有明显瘙痒 , 常呈阵发性 。 病程:病情时轻时重 , 延续数月或更久 。 防治 (一)预防: 1、 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 , 暴力搔抓以及对患者敏感的物质如毛皮制品等 。 2、 避免服用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鱼 、 虾 、浓茶 、 酒 、 辛辣食品 , 但不可盲目忌口 。 (二)治疗 内用药物治疗 目的在于抗炎 、 止痒 。 可用抗组胺药 、 镇静安定剂等 , 一般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可用钙剂 、 维生素 C、 硫代硫酸钠等静脉注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有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 (二)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应充分遵循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 急性期无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氧化锌油 , 渗出多者可用 3%硼酸溶液作湿敷 , 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 可和油剂交替作用;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 、 糊剂 , 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 , 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可选用软膏 、 硬膏 、 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 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脓疱疮 ( impetigo) 概念: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或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或两者混合感染 。 细菌侵犯表皮 化脓性炎症;细菌入血 菌血症或败血症 , 或诱发肾炎或风湿热;细菌 表皮剥脱毒素 毒血症 、 表皮松解坏死 。 病情严重者 全身症状 、淋巴结炎 、 败血症 、 肾炎 。 临床表现 1、寻常型脓疱疮( impetigo vulgaris) 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或丘疹 脓疱、疱周有炎性红晕 脓疱疱壁薄,破溃后 糜烂 脓液干燥 形成黄色厚痂 6-10天痂皮脱落 愈合。(本型传染性强,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可流行) 2、 深脓疱疮 ( ecthyma) 营养不良儿童 、 老人 小腿 、 臀部 脓疱 向深部发展 表面有坏死或黑色厚痂 痂下深溃疡 疼痛明显 , 病程长 。 3、 大疱性脓疱疮 ( impetigo bulosa) 儿童 面部 、 躯干 、 四肢 小水疱或脓疱 大疱 疱内容物先清后浊 、疱壁先紧后松 可见半月状积脓 疱破后 糜烂 、 结痂 色素沉着 。 发生在新生儿时又称为 新生儿脓疱疮 ,该型起病急 , 传染性强 , 皮损为多发性脓疱 , 尼氏征阳性 , 疱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 , 可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易并发败血症 、 肺炎 、 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 ,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 组71型金葡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所致。 1、 出生 3个月内的婴儿多见 , 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咽 、 耳 、 鼻等处化脓性感染 , 皮损从口周及眼部 躯干 四肢 表现为大片红斑上的松弛性水疱 、 尼氏征阳性 皮肤剥脱后 红色的糜烂面 , 似烫伤样外观 。 2、 手足部呈手套 、 袜套样剥脱 , 口角周围可见放射状裂纹 , 皮损有明显的疼痛和触痛 。 3、 轻者 1-2周可痊愈 , 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 肺炎而危及生命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 脓液培养: 诊断 : 临床表现 细菌学检查 鉴别诊断: 1、 丘疹性荨麻疹 2、 水痘 3、 非金葡菌所致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松解症 治疗: 1、 内用药物治疗 : 头孢类抗生素 ,也可以根据药敏实验选择 , 4S患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 必要时输注血浆 、 全血 、 丙种球蛋白 。 2、 外用药治疗 毛囊炎、疖和痈 概念: 毛囊炎、疖和痈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病因: 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 菌、大肠杆菌等。 高温、多汗、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为诱发因素。 表现临床 1、毛囊炎( folliculitis) 面部、颈部、臀部、外阴 红色毛囊性丘疹 中央出现脓疱、周围红晕 黄痂 一般不留瘢痕。 秃发性毛囊炎 须疮 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2、疖( furuncle) 毛囊深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面部、颈部、臀部 单发的毛囊性炎性丘疹 以后炎症向周围扩展中央坚硬结节,红肿热痛 中央变软、有波动感 顶部有黄白色脓栓 脓栓脱落、排出脓血和坏死组织 以后炎症消退、愈合。 疖病:多发、反复发生、经久不愈 3、痈( carbuncle) 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形成的皮肤深层炎症。 颈背部、臀部、大腿 弥漫性炎性斑块 以后炎症向周围扩展 表面紧张发亮、边界不清 多个脓栓 中央变软、化脓、坏死 脓栓脱落 形成蜂窝状溃疡 瘢痕愈合。 有全身中毒症状、淋巴结肿大、败血症。 实验室检查 :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脓液培养: 诊断 : 临床表现 细菌学检查 治疗 1、内用药物治疗:青霉素、头孢 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可以根据药敏实验选择, 2、外用药治疗 3、物理治疗 4、手术治疗 丹毒 概念: 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病因: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 皮肤或 黏膜 所致。 足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