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斑羚飞渡心得范文 斑羚飞渡教学心得海子街二中张万清依据我们语文科组新课程理念科研探索目标来设计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课型特点来安排每一节课,确实有效地探出一条普遍实用的教学路子。 探索一种教法“师生互动,点拨研讨”;引导一种学法“如何整体把握;如何表达得更好”。 一、文本解读这是一篇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优美散文。 文章叙写的是七八十只斑羚在后有猎人追捕,前是悬崖峭壁的绝境中,在镰刀头羊的指挥下,用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成功飞渡摆脱绝境避免了种族灭绝的神奇故事。 歌颂了老斑羚为了拯救种群临危不惧,舍身救种群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告诉我们取得生命生存的艰难,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提醒人们注意身边的环境,盲目地捕杀野生动物,同样会给人类自己带来生存的危机,人们要学会爱护动物,爱护动物等于爱我们自己。 文章展示的是动物世界极其悲壮而又神奇的一幕,故事本身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这群斑羚用他们的牺牲精神和神奇的智慧高唱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1、依据新课标确立教学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所以我们要简化教学的头绪,加强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突出教学的重点。 本课教学应抓住飞渡这一重点来引导学生感悟,学习全文。 2、依据教学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单元明确要求“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要以整体感知为主,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其次,我们目前初一的学生存在两个实际弱点一是整体把握能力较差;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偏低。 我们确立本课的教学目的包括认知能力目标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确立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难点是如何表达得更好;激发学生关爱动物。 3、依据教材的课型特点确定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故事惊险,学习本文的过程是一个欣赏品味领悟的过程。 因此,对本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赏读和体会,主要以自讲、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学要点为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交流体会文章感人的情节,激发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并采取整体感知、复述情节、交流体会、拓展延伸、设计对白、设计口号六个步骤来学习本文。 三、教学设计过程 1、故事导入,以情入境。 讲一个动物界感人的故事蚂蚁迁徙的故事。 2、整体把握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完型填空文章写了事情;我被精神所感动;师生共同归纳整体把握课文要抓住两点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复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复述;小组派代表进行复述比赛;学生评复述。 (动画穿插) 4、交流体会请同组互相交流,看看哪些情节最使你感动,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按句式发言最让我感动的是页的第段的情节,是因为。 (齐读语段,共同感受) 5、拓展到人类故事回忆表现人类崇高精神品质的故事。 教师补充现实事例。 6、设计“对白”和“独白”。 各讨论小组,展开想象,编一段老少斑羚飞渡前的心理对话。 (要求投入,合理,有感情)角色生A老斑羚;生B小斑羚 7、讨论有人说,镰刀头羊最后的死是自杀,你认为呢? 8、以“保护动物”为主题,设计口号。 9、布置作业以“小斑羚的哀鸣”为题,试给人类写一封信。 四、课后反思应该说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料的要好。 课后老师们的反应,让我感觉到大家对新课程及其带来的一些新思想、新实践也多了理解与宽容,多了跃跃欲试的期待。 1、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智慧和情趣,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应当具有六个特征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 本课堂教学设计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入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品读赏析本文语言,感知抒情散文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进而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进行个性创作,然后在领悟探究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挖掘创新潜质,力求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放飞。 2、体现“发展性教学设计”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变知识性教学设计为发展性教学设计。 所谓发展性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格局,而不仅仅是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本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复述情节、交流体会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发挥想象,设计对白,给狩猎队员写一封信,并进行能力迁移,请你设计一条以保护动物为主题的口号,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重视学生的合作研讨合作研讨旨在变静态的个体为动态的群体,变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间的综合多向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我在“交流体会、设计对白、设计口号”时都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把选择权、发言权下放给予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4、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学习教学中,我力图避免陷入一种“旁观者”的人文教育误区。 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只有在同阅读者的精神意识产生碰撞、对话时才是真实的。 文章向读者提问,读者向文章提问,并共同寻求解答,文章的意义只在阅读者向文本提问的过程中呈现。 阅读者如果把自己排除在场景之外,穿着一副客观性的盔甲,通过分析语句、段落、中心进行人文精神的学习,这显然只是在自欺欺人地操练一些人文精神的术语,离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遥远的。 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避免客观化地“冷读”课文,避免上成冷冰冰地将道德与意义标签贴在相关的文本上的伪人文教育。 在左右为难间,难免有失当之处,这从上文中也不难看出。 我环顾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自己做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在教学环节中完成了。 当然,如果这节课,能组织学生更深入地探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效果会更好。 5、利用多种手段让课堂更精彩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并配音易于达到情感上熏陶的目的。 也许是出于公开课,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我大胆的处理教材,本课的课文较长,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动画欣赏过程斑羚飞渡过程。 这些动画确实花费了我不少心思,我的设计意图是为引出课文重点语段斑羚飞渡(第九自然段)的教学。 另外,引入课文部分也制作了一个课件蚂蚁迁徙的故事。 课后在同行和专家点评时,引起了我很大的反思,引入部分该不该用“蚂蚁迁徙故事”的课件?会不会有先宾夺主的嫌疑? 6、存在一些遗憾和思考在体验感悟这一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2025年智慧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与新能源互补发展报告
- 全真模拟乐理试题及答案
- 金融行业反欺诈大数据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与优化报告
- 亲子野炊咨询活动方案
- 配管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DB65T 4398-2021 棉花耐盐防病促生菌种衣剂和滴灌肥料施用技术规程
- DB65T 4383-2021 春播玉米减肥减药技术规程
- 英语语法大赛真题及答案
- DB65T 4335-2020 伊犁马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 人力资源管理SOP标准化流程手册
- 2025-2026学年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37)
- 2025-2030中国家政服务业社区化发展与本地化服务模式探讨
- 2025年翼状胬肉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暗挖隧道坍塌应急救援演练脚本(2篇)
- 2025年Q2起重机司机模拟考试题库(附答案)
- 道路绿化监理规划方案(3篇)
- 2024年四川安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沥青混凝土供货方案及保障措施
- (高清版)T∕CES 243-2023 《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规范》
- 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题库及答案(押题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