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对王维及其创作的影响.doc_第1页
佛教思想对王维及其创作的影响.doc_第2页
佛教思想对王维及其创作的影响.doc_第3页
佛教思想对王维及其创作的影响.doc_第4页
佛教思想对王维及其创作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目录 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 外文摘要(含关键词) 1 正文 2 一、郁抑仕途,悠然处之 2 二、皈依自然,寄托感情 5 三、营造禅境,传达佛理 7 注释 11参考文献目录 11内容摘要 郁抑的仕途经历使王维的心境及人生态度受到佛教思想的浸染,染禅心境使诗人带着特殊的“有色”感情去观察大自然的一切。在作品中,以色彩映衬出他对自然的亲近融合,营造出“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佛境。 关键词:禅境 自然 色彩 参悟ABSTRACT Because of the gloomy and depressed official career, Wang Weis mind and life outlook are affected by Buddhism. For this reason, the poet observes the nature with coloured emotion. In his works, Wang Wei uses colours to serve as a foil for his intimacy and blend to the nature, and produces the Buddhism which can only be perceived by intuition.Keywords:Buddhahood nature colour realization of truth through meditation 佛教思想对王维及其创作的影响 透视其对仕途、自然的理解 王维的诗歌与佛教禅宗有着内在联系是人尽皆知的,特别是在中年以后,诗人的心境受到佛教思想的浸染,使诗人在这种染禅的心境下创作的许许多多作品都带有佛教色彩。读王维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诗人心境及人生态度的影响,看到诗人对自然的亲近融合,看到诗人题材选择的变化,以及在表达上特别侧重于色彩营造意境、传达佛理。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在佛教禅的浸染下发生的,可以说,是佛教思想促使王维的作品形成独特的美感。一、郁抑仕途,悠然处之 据载,王维在仕途上并不很得意的,他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寻求仕途之路。终于在开元九年进士及第,顺利步入仕途。可是,任太乐丞不到半年,便因伶人擅舞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二年才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正当他振奋精神、积极进取时,又遭到李林甫等奸人的打击,置身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的官场,王维内心是极为痛苦的。天宝十五载,时王维五十六岁,王维经历了其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玄宗奔蜀,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获,迫授伪职。一年后唐军收复两京,王维亦因接受伪职入狱,险遇不测。此后,虽然官职屡有升迁,但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以禅诵为事。 二十一岁便考中进士的王维,可谓是少年得志,但或许正是因为仕途上的过早成就,再加上其内敛的性格,才使其每次在遭受外部挫折时便无法正面应对。在被贬的最初几年,王维的思想并没有消沉,在他思想的深处仍旧渴望出仕一展政治抱负。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维依然没有机会重入仕途,于是他开始厌倦官场,萌生了退隐之心,向佛之心开始萌发。在济州过赵叟家宴中,王维对赵叟“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的隐居生活极其欣赏,流露出归隐山林的念头。约在开元十七年左右,他拜道光禅师为师,从这以后,他的思想深处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张九龄被逐是王维的政治热忱和报国壮志遭遇挫折,开始动摇并走向心灰意冷的开始,但同时也加快了他佛教信仰升温的速度。这时王维所写山中寄诸弟妹一诗,记载了他的禅诵生活:“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可证明他是以禅诵来打发时光,忘记烦恼的。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佛教禅宗是较为悲观的,是美好理想幻灭的产物,王维又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知识分子,在遭受挫折后,他的政治热情很快衰退了,对生活的态度也日趋消极,在这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受佛教影响的知识分子来说,要摆脱这种痛苦,就容易从佛教中去寻求解脱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他厌倦了喧嚣纷扰的尘世生活,于是他在辋川购置别业,经常奉佛持斋,习静修禅;用佛法调理自己,驱除内心的妄念。在酬张少府中,王维写道: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情景相生,意境两谐,充分体现了王维的闲适情趣和生活理想。这也说明保持心的清静,万事不关心,一尘不染,随缘任运就是王维此时对待人生的态度。 接受伪职这一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史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极为深重的刺痛和压抑,自认为“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谢除太子中允表),“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与魏居士书)。此后,尽管官职屡有升迁,但是经历了心灵创伤的王维,已是万念俱灰,他的这种心境正好与佛教“无我无念”暗合。佛教思想的核心思想可用一个“空”字来概括,佛教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人的生存就是生命过程的“苦”,要从茫茫苦海中解脱出来,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破红尘,通过“禅定”的修持方法,沉思冥想,止息意念,在精神上排除烦恼、忧患、欲求、迷惑,体悟到超越现实的无我无念的寂静境界。静在佛家所奉行的参悟修持过程中,不仅是形成境界的必备条件,更是佛禅本身的观照和体现,甚至可以说静为禅之源。1佛教的这些哲学理论帮助失意的王维体认到心性的深处以及构成心源与造化合一的空静之境,更深刻地体会到动静虚实相生的道理。在佛教思想影响下,他开始了追悔以往的生活,形成一种得过且过,但求安逸的人生哲学。一首终南别业宣告了他人生观的改变: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从浑浊的官场逃了出来,在这里求得了暂时的安宁,他独来独往,无忧无虑,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中诗人淡而有致的画笔中,感受到他宁静淡泊的心境,给人以富有哲理的联想;也反映了一种人生哲理:只要你清心寡欲,随遇而安,自会有一种意外的乐趣。 纵观王维的一生,其早年的心境是充满欲望和冲突的,带有极强的功利性;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其心境由原来对仕宦的乐观进取转为平静冲淡、闲逸超脱、澄明空寂。通过比较王维与裴迪在辋川集中的同题唱和诗我们即可知道王维后期的心境是极为澄明空寂的。如文杏馆,裴迪的诗是:“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后顾。”王维的诗则是:“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又如木兰柴,裴迪的诗是:“苍苍落日里,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王维的诗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再如辛夷坞,裴迪的诗是:“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王维的诗则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裴迪的诗总是写自己在游玩,而王维的诗虽然只有大自然物象本身自然呈现,但他又把物象的神理深入细致地表现出来。只有当诗人心境极为平静、淡泊的时候,才能对大自然最神奇而又最微妙的动人之美,有一种会心的感受与体悟。正如王维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正是因为诗人心境极为平静,才能感受到月出鸟鸣,觉察到细小桂花的轻轻落地,甚至可以感受到阶下院中那青苔绿幽幽的颜色,正在静悄悄地向自己衣襟上爬来。 从几次重大变故中窥探王维,我们不难发现他在每经历一次打击后,便会向佛禅靠得更近以寻求解脱。他内心深处有着不为人知的懦弱性,恐惧感。诗人秉赋高、判断力强,在敏锐地作出判断后,却不敢坚持己是,这是因为王维在现实中处在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疏异的矛盾中,难以自我主宰。仕途上的压抑,特别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使王维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佛理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安慰。在佛教的影响下,王维的名利进取之心日益淡薄,“逝从断荤腥,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璇上人)。无情的现实使王维陷入了困惑,对人生的态度发生着变化,从早年的积极入世到中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再到晚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企羡过一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的闲适宁静生活。在与魏居士书一文中王维表达了他在坎坷人生中形成的对“适意”人生的追求。文中说“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以一种出世的态度来看待入世问题的,用佛教的超然来淡化仕宦途中的种种失意和痛苦。他不满奸臣弄权,不愿同流合污,却又不能忍受清贫的生活。凡此种种矛盾、痛苦都在诗人心中碰撞,迫使诗人去寻找一条能够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即由自主的追求转向对内在生命价值的探索。综上所述,郁抑的仕途经历使王维的心境和人生态度一步一步发生改变,最终选择投身佛教,皈依自然,以实现情绪的转移,精神的寄托。2、 皈依自然,寄托感情(一)观照自然,与自然融合 大自然是美丽的,神奇的。中国的山水美本身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一任自然,具有一种抚慰、陶冶心灵的神奇功效,诗人可以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契合之中,得到解脱。王维,总喜爱宁静淡泊、空、寂等,总企望脱离人世的烦恼,所以他经过艰辛的人生跋涉,把山水田园当作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自己那被政治舞台上险象环生的狂涛巨浪搞得疲惫不堪的身心。于是,他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投向了山水田园,他从山水田园之美的寻求者、发现者、欣赏者和表现者,进而成为以山水田园诗表现禅心佛机玄妙意识的开拓者。2 佛教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这种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渗入到王维的诗歌审美领域,对王维的影响甚大。禅宗以非理性的自觉体验,瞬间的不可明喻的顿悟,自然含蓄、模糊朦胧的表达,活泼随意的参悟体验为特征,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王维头脑中,并与他因政治上的失意而消沉的人生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带有自身特点的艺术思维方式。王维虽不是出家人,但在追求了无尘染的清净心方面,与出家人是相同的。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来弥补。当诗人置身于山居秋暝的阔大而空寂的深山中,官场的倾轧不相干了,人世的喧嚣听不到了,连自身的种种欲念和由此引起的许多苦恼烦闷也得以暂时的淡忘,疲惫之心得以调养,审美意识得以激生,心境趋于宁静超脱。在他看来,失去的只不过是不经意的一瞬间罢了,也不可能把它留住,也没有必要去为世俗的羁累而活得太沉重,唯有大自然才是最高形式的永恒,是最值得珍惜和拥有的。3鹿柴“空”字既是诗人对于山水自然的一种审美尺度,也是他自己心灵世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此时,清幽空寂的山水成了他空寂心境的写照,诗人也在自然界中发现了自我。 王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佛教促使他走向田园山水,决定了他诗歌创作题材的选择。佛理禅旨的感悟、自然山水的景致、田园纯朴的民风,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他在田园里呼吸着无忧的空气,他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心灵的慰籍,对人生的态度发生着变化,使他在创作中开始注重选择那些带给他慰籍的山水田园题材来抒发内心感悟。因此在王维诗歌题材的选择上,我们总能看到佛教的影子。他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对自然的情感,宇宙的领悟寄托于有形有色的大自然,因此一切的景物,树木青山碧水,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界中的原有物象,这些恬静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隐士生活相结合,抒写出一种物我相忘,悠悠然于山林的超逸情趣,表现了诗人对凡尘世俗的厌恶,只求得到与大自然独处的返朴归真的乐趣。如别辋川别业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诗人把青山、绿水当成有生命的友朋,注入了自己的真情,把它们当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在肯定和表现客观事物这个层面上,有着诗与佛教的契合点。诗人将自身融入自然,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不仅再现山水的美,也能发人深省,体悟宇宙人生的哲理。(二)诗人感情的载体色彩 王维在观察大自然时是带着主观感情的,特别注意对景物的色彩的捕捉;在表达上借用色彩词汇,使情感色彩化,色彩情感化,赋“无情”的色以人的各种情感,从而产生具体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4在王维早期创作的色彩词汇中曾出现一些浓厚金粉类的内容。例如:“良人玉勒乘德马,侍女金盘晗纽鱼”(洛阳女儿份),“玉乘迎大客,金节送诸候”(奉和圣制幕春送朝集使归那应刹),等等。而其后期作品多开始使用自然景物之色,如红、黄、青、绿、碧、白。5而其中最常用的是青与白这两种素淡明净的色彩,这与他长期受禅学浸润,隐居之时恬淡心境有关。 马克思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在现实中具有一种直观性,它直接参与形象塑造并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色彩在诗歌中,却与主体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诗人对色彩的把握,是在对具体客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领悟或受到启发,并经过理性的思维加工,再用语言符号把色彩描述出来,让读者用理性的感官去体验。色彩一旦以诗行的形式出现,它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颜色了,而是带有诗人感情的色彩,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总之,诗人通过对色彩的选择,特别是通过具体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展示其主观心灵的色彩世界,从而把积聚于内心的不同感受用多彩的诗笔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色彩有暖色和冷色,红,橙,黄等颜色与太阳相联,称为“暖色”。绿,青,蓝等颜色和黑夜、寒冷相联,称“冷色”。由色彩的冷暖我们可以联想到有关事物产生的冷暖感觉,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由蓝色联想到水与天空而产生寒冷感觉等。色彩不仅能再现自然美,它更是感情的语言。只有在色彩的基础上才能引起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在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中用色彩去描摹它们的外貌,做到情景相生,物我交融。所以我们可以说,色彩是一种艺术语言和抒情的手段,对色彩冷暖的选择可以反映出主体对客观外界的不同感受。过香积寺中“日色冷青松”,借本来属于触觉的冷暖表现对日色的视觉,但不只是停留在色彩的表面,而是重在色彩引起的主体心理反应。青松偏冷、偏静,足以引起寒冷与沉静的感觉,而冷、静又与诗人想远离尘嚣的心情相适应。 王维特别善于选取那些与自己心境吻合的色彩,以它做心灵的载体,抒发感情。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王维喜欢用“青”、“翠”、“绿”等冷色调表现其退隐之后宁静淡泊的心境。青绿色有时是浅浅的情思,有时是淡淡的愁绪,朦胧却唯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青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中青、白色彩的运用,极为自然,纯熟,是诗人有意为之的。白色、青色可引起冷落感伤的情绪,王维在他的诗作中大量运用青、白色,正是借此来表现其政治失意后归隐山林的恬适心境和超脱情怀。 感情是诗的灵魂,因此,抒发感情,表现生活,是诗的任务。王维善于把色彩和某种情感联系起来,通过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来渲染氛围,激发起读者对作品特有的联想,产生出更强烈的感情。如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青、白两色,单纯鲜明。“明”字写江水因反光而变成一片明亮的银白色,正如画中的亮点,使整幅画的色调变得明快爽目,让人感到无限的快意,诗人此时的愉悦心情也充溢在诗句中。落日,本该是让人感觉到温暖的,但在王维的诗中却改变不了其诗的冷色调。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诗中落日,不过是充作点缀的暖色块,而这仅有的暖色也被诗人笔下大面积的冷色调所融合,落日的残晖反而加剧了欣赏者“冷”的感受。 在过香积寺中诗人写道: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此情此景,诗人用一个“冷”字来形容是再切合不过的了。青松,再加上“冷”的日色,这些黯淡的色彩既加强了意象的具体可感,也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忧郁情绪。总之,诗人所选用的色彩已经超越了所写景物的色彩本身,而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三、营造禅境,传达佛理 佛教的分支“禅宗”讲究有话不直接讲,而是用比喻,一来一往,在“捻花微笑”中叫人顿悟禅理,在看似平常的偈语中,掩藏着深奥的禅机,在妙语连珠的机锋中悟出真谛。王维把佛教这一“言已尽而意无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思维运用到其思维方式中,在这一点上,王维找到了与佛教禅宗协调一致的创作方向。集诗人、画家身份于一身的王维,对大自然的色彩十分敏感,有着精微的审美能力,并善于在自己的诗中,表现出景物的色彩之美。他善于用接近自然之色来亲近自然,显现出闲适冷寂、悠然自在的审美情趣,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意境,借以传达“言已尽而意无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佛学哲理。(一)空灵静美、清幽淡远之境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王维长期专心事佛,修身养性,心境的恬淡平静必然导致笔下的意境清幽淡远,情思隽永,别具一格。 王维善于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使得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从而营造意境。从后期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寄情山水田园中的恬静,以及晚期完全虔诚佛教过着青灯古佛的生活。在奉佛之心的趋使下,王维与自然世界达到神秘的契合,其心宁静淡泊,从而在诗中营造出静美的意境,获得空寂禅境和妙不可言的禅悟、禅趣。王维的某些诗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涧之中,寂静无人,红灿灿的花萼,如一位新嫁娘,将一生中最美丽、最烂漫的姿容展现出来,然而在幽静的山谷却无人欣赏,这种“寂寞开无主”的静美境界,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但信仰佛教的王维认为生和死对于山涧的辛夷花来说是一样的,二者同是静穆美好的,二者同将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艺术地表现出一种“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生死禅意。这里,诗人借辛夷花传达出了佛教禅家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无念”境界。这是诗境,宁静淡远的诗境;这也是禅境,任运自在的禅境。这种境界与诗人恬静的心境是和谐的,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胡应麟说这首诗为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佛教认为,只有消除六根垢惑污染,使之清净,才能六根互用,感觉圆通。“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6王维将这一佛教境界说引入诗歌审美领域,并把色彩这一形式因素纳入诗歌的总体艺术构思之中,充分发挥色彩营造意境的功能。 即便是描绘颜色鲜明的事物,王维也不忘营造一种排除尘世烦扰的清幽意境。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硬体山客犹眠。写的是山庄的雨后春晓,通过“桃红”、“柳绿”的对比,表现辋川的美丽景色。着了暖色的“红”和明色的“绿”,分别来形容经过雨洗风梳的桃和柳,含苞待放的桃花带着夜来的春雨,显得更加鲜艳,随风摇曳的嫩柳笼着淡淡的轻烟,显得更加妖娆。好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图画。但由于王维此时的审美取向所致,这一又红又绿的华丽色彩又被灰蒙的“朝烟”加以淡化,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以追求排除尘扰的闲适境味,这不能不说是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又一结果。 积雨辋川庄作写村庄夏日积雨的景象: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村庄里弥漫着燃烧湿柴的烟气和煮饭的蒸气,漠漠水田上白鹭飞舞,阴阴林木中黄鹂啼鸣,鹭的雪白、鹂的金黄、夏木的深绿、水田的灰蒙,四种色彩组合在一起,以大片的灰白突出淡漠低沉的韵味,更衬托出雨后村庄的清静无尘和不为世累,更显示出诗人此刻万念俱灰、心静神明的境界,营造出幽寂淡远之境,暗喻人生无常。由此我们知道,王维的空静清幽之境不仅是其追求真淳高洁的审美理想融合在高度提纯的自然美之中的结晶,更是其吸收了佛教禅家涤清烦虑、自悟性空之说的产物。(二)“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理 佛教中“言已尽而意无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禅悟禅趣,为王维后期诗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东西。借助佛教的理趣,王维创造了极其美妙的艺术境界,诗与禅相互交融,不言禅,却自有无尽的禅趣。王维诗中看重的是抒情、写意和感悟,强调诗歌背后所潜含着的无限丰富的意蕴。要达到这种若有若无、言浅意浓的韵味,关键在于体味和悟,它与禅宗直指内心、不可言传的“悟”相通。一个“悟”字,便能让人豁然开朗,进入洞察入微的奇妙境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个“悟”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莫可名状的精神愉悦,更能像佛禅所说让人在瞬间的永恒中体会到我即佛、佛即我,梵我合一的精神体验。7 身为画家的王维能够敏锐地捕捉不同的色彩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在色彩描写中,或虚实对举,或纯用虚色,获得了含蓄隽永、别有韵致的艺术效果。“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洋绿蒲涵白芷”(寒食城东即事)中读者眼中可以出现水清,桃红,李黄,白芷,蒲绿几种颜色,然而作者并没有将桃李的颜色说出来,只是让读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联想、去体会。山居秋暝之“明月松间照”乍一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细读之,我们会发现在字里行间,有着暗示色彩的情思,通过联想,我们眼前会出现这么这么一幅画面:月光因有松树的阻隔,不能直泻地面,而只能透过松林的空隙,在地面上形成斑驳不均、明暗相间的光影。又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虽然没有直接运用一个色彩的字眼,可是呈现在读者脑海里的却是黄色的茫茫大漠,一轮红日即将落下,蓝色的河流经过,灰色的龙卷风,几大色块的渲染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色中,也使得塞外荒漠的悲壮,苍凉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王维的另一首诗送秘书晃监还日本国里,有这么两句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作者在这儿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在这句中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图画: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这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汇变幻,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这种色彩变幻刺激读者的感官,唤起读者的情感休验,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本人安危的忧虑直接传达给读者。诗人笔下的色彩已不再是客观对象的附属物,而是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的助推器。 王维能把色彩与声音和形态的描写结合起来,从而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对象的外貌,还可以驰聘想象,去补充和丰富诗人笔所未到的画意,产生韵外之致的情思。在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时,陶文鹏说:“王维善于将声音与画面和谐地配合,构成有声有色的胜境,如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巧妙地寓声于景和藏声于象,诱使读者发挥想象力,从景物的形象和色彩中听出声音来。”8正如佛教的悟解方式是会心领悟,不直接揭示出一个结论,在这句诗里,诗人没有明确的揭示,而是出现一个形象画面。诗人把从佛教那里获得的审美方式的启示,融入诗的审美创作中,增添了诗的深长意味。 正如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9王维的诗就是一个典型。王维少年得志,但他的仕途却并没有一帆风顺,郁抑的仕途经历再加上其内敛的性格,使其每次在遭受外部挫折时便无法正面应对,而是向佛禅靠得更近以寻求解脱。佛教使王维对仕途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先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被无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