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法PPT课件_第1页
灌肠法PPT课件_第2页
灌肠法PPT课件_第3页
灌肠法PPT课件_第4页
灌肠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灌肠和胃肠减压的护理操作技术 1 灌肠法 灌肠是用导管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 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 以帮助病人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 能刺激肠蠕动 软化 清除粪便 并有降温 催产 稀释肠内毒物 减少吸收的作用 此外 也可借输入的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供给药物 营养 水分等治疗目的 2 一大量不保留灌肠 1 目的 软化和清除粪便 排除肠内积气 清洁肠道 为手术 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为高热病人降温 2 用物治疗盘内备灌肠筒一套 橡胶管和玻璃接管全长120cm 肛管 图15 12 弯盘 止血钳 石蜡油 棉签 手纸 水温计 调剂棒 橡胶布和治疗巾 或一次性尿布 便盆 输液架 屏风 一 不保留灌肠法 3 3 常用溶液生理盐水 1 肥皂水 4 液量及温度成人每次用量为500 1000ml 老年人用量为500 800ml 小儿用量为200 500ml 液体温度39 41 降温用温度28 32 中暑病人可用4 等渗冰盐水 5 操作方法 4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 向其说明目的 消除顾虑 以取得合作 嘱其排尿 大病室用屏风遮挡病人 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 根据肠道解剖位置 借助重力作用使溶液顺利流入肠腔 脱裤至膝部 右腿屈膝 左腿自然伸直 臀部移至床边 将橡胶布和治疗巾 或一次性尿布 垫于臀下 弯盘置臀边 如病人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 可取仰卧位 臀下置便盆 勿暴露病人下肢 盖好被子 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 液面距肛门40 60cm 润滑肛管前端 将肛管与灌肠筒上的玻璃接管相接 放出少量液体 排出管内气体 用止血钳夹紧橡胶管 左手持手纸分开病人臀部 显露肛门 嘱其张口呼吸 使肛门括约肌放松 按解剖特点插管 即先向前 再右后 轻轻插入直肠10 15cm 松开止血钳 固定肛管 使溶液缓缓流入 5 观察内液面下情况 如溶液流入受阻 可稍移动肛管 必要时检查有无粪块阻塞 若病人并嘱病人深呼吸 有便意 应将灌肠筒适当放低 减慢流速 减轻腹压 待溶液将流尽时 夹住橡胶管 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入弯盘内 擦净肛门 嘱病人平卧尽可能保留5 10分钟后排便 以利粪便软化 不能下床的病人 给予便盆 将卫生纸放在病人易取处 便毕 协助虚弱病人揩净肛门 取出便盆 橡胶单和治疗巾 帮助病人洗手 整理床铺 开窗通风 观察大便情况 必要时留取标本送验 整理 洗净灌肠用物 并消毒备用 记录结果 在当天体温单的大便栏内记录 6 6 注意事项 掌握灌肠液的温度 浓度 流速 压力和液量 为伤寒病人灌肠时 溶液不得超过500ml 压力要低 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 降温灌肠 可用28 32 等渗盐水 或用4 等渗盐水 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 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并记录 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若出现面色苍白 出冷汗 剧烈腹痛 脉速 心慌气急 应立即停止灌肠 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 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禁忌症 妊娠 急腹症 消化道出血和各种严重疾病晚期病人 7 二小量不保留灌肠 1 目的 软化粪便 为保胎孕妇 病重 年老体弱 小儿等病人解除便秘 排出积气 为腹部及盆腔手术后肠胀气病人排除肠道积存气体 减轻腹胀 8 2 用物治疗盘内备注洗器 药杯或量杯盛指定溶液 肛管 温开水5 10ml 弯盘 卫生纸 橡胶布和治巾润滑油 止血钳 便盆 屏风 3 常用溶液 1 2 3 溶液即50 硫酸镁30ml 甘油60ml 温开水90ml 温度为38 油剂 即甘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 多用于老年 体弱 小儿和孕妇 9 4 操作方法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 其它准备工作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润滑肛管前端 用注洗器吸取溶液 连接肛管 排气后夹住肛管 轻轻插入直肠内10 15cm 松开止血钳 将溶液缓缓注入 灌毕再注入温开水5 10ml 将肛管末端抬高 使溶液全部注入 然后反折肛管 轻轻拔出 放于弯盘内 嘱病人平卧尽可能保留10 20分钟后排便 10 三清洁灌肠 1 目的 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内的粪便 为直肠 结肠检查和术前做准备 稀释肠内毒素 促其排出 物理降温 2 用物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3 常用溶液1 肥皂液 等渗盐水 11 4 操作方法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 第一次用肥皂水灌肠 排便后 再用生理盐水灌肠 至排出液清洁无粪块为止 注意灌肠时压力要低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40cm 每次灌肠后让病人休息片刻 每次灌肠的溶液量约500ml 灌肠应在检查或手术前1小时完成 禁用清水反复多次灌洗 以防水与电解质紊乱 12 二 保留灌肠 1 目的自肛门灌入药物 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 通过肠粘膜吸收 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于镇静 催眠及应用肠道杀菌剂等 2 常用溶液 13 1 镇静 催眠用10 水化氯醛 剂量遵医嘱加等量温开水或等渗盐水 2 肠道杀菌剂用2 黄连素 0 5 1 新霉素及其它抗生素等 剂量遵医嘱 药量不超过200ml 温度39 41 3 肠道营养剂用10 葡萄糖溶液或牛奶等 14 3 用物同小量不保留灌肠 选择较细肛管 4 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 向病人解释 以取得合作 2 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或给予排便性灌肠一次 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 便于药物吸收 3 取适当卧位灌肠时臀部应抬高10cm 利于药液保留 卧位根据病变部位而定 15 4 其它操作同小量不保留灌肠 但入肛管要深 约15 20cm 溶液流速宜慢 压力要低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以便于药液保留 5 折管拔出后 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 嘱病人保留1小时以上 以利药物吸收 并做好记录 5 注意事项 16 1 灌肠前了解病变部位 以便选用适当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2 为提高疗效 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 掌握 细 深 少 慢 温 静 的操作原则 即 肛管细 插入深 液量少 流速慢 温度适宜 灌后静卧 3 肛门 直肠 结肠等手术后病人 排便失禁者均不宜作保留灌肠 17 4 肠道病病人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 5 慢性菌痢取左侧卧位 阿米巴痢疾取右侧卧位 18 胃肠减压及护理 1 原理与目的 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 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 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 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 有利于炎症的局限 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 对该类病人进行合理科学的护理 对减少并发症 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胃肠减压在腹部外科中用途广泛 如肠梗阻 胃肠穿孔 食管 胃肠道手术后及胆囊 胆道手术后的病人均为适应证 19 2 胃管引流并发症 胃管是腹部外科极为常用的引流管 长期应用也会引起并发症 1 体液丢失 电解质紊乱 胃管引流可导致病人消化液大量丢失 使Cl H K 减少 当胃管插至幽门以下的消化道 或有胆汁 胰液逆流时 Na 可减少 2 呼吸道感染 胃管放置后 可干扰通气 影响咳嗽 咳痰 容易引起病人肺部感染 3 经口呼吸 因鼻孔内有胃管 使一侧鼻腔通道受阻 影响经鼻呼吸 患者不得已经口呼吸 可引起口咽部干燥 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如腮腺炎等 4 鼻孔溃疡及坏死 如果胃管长期置于一侧鼻孔而不改变胃管的位置 可压迫侧鼻腔黏膜或软骨 从而引起溃疡及坏死 5 胃内容物及胆汁反流 也会引起食管炎和食管狭窄 导管本身还会引起食管膜的侵蚀和糜烂 甚至出血 20 3 胃管胃肠减压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应用前应了解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 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 食管梗阻 鼻腔出血 以防发生损伤 1插管时应注意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 插入过长胃管在胃内盘曲 过短不能接触胃内液体 均会影响减压效果 据临床观察 传统法插入深度为55 60cm 术后胃肠减压效果不佳 部分患者有腹胀不适感 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为55 68cm 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 内的深度为55 60cm 21 要使导管侧孔完全达到胃内 起到良好的减压效果 插管深度必须在55cm以上 对以往插管回顾 插入胃管后 只能抽出少量胃液 有时仅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 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 虽证明胃管在胃内 但术后减压效果不佳 患者出现腹胀 胃蠕动恢复慢 使置管时间延长 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增加10 13cm 达到55 68cm 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 患者腹胀明显减轻 其效果明显 22 作肠内减压时 若估计长度已达肠腔 但未抽出肠液时 可将减压管插至胃的长度再细心缓慢插入 动作轻柔 直至成功 食道癌手术日晨常规置胃管时 通过梗阻部位困难时不能强行插入 以免食管穿孔 可将胃管置于梗阻部位上端 待手术中直视下再置于胃中 测量方法可由传统法从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长度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为55 68cm 术中观察胃管顶端正好在胃窦部 侧孔全部在胃内 有利于引流 23 2应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防止变换体位时胃管牵拉加重对咽部的刺激 以及胃管的体外部分受压或折叠影响胃肠减压的效果 胃管固定要牢固 防止胃管移位或脱出至食管内或口咽内 尤其是腹部手术后的胃肠减压 如果固定不牢靠 一旦胃管脱出 再下胃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故术后尽量不要让胃管脱出 如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4 3要随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持续有效的负压 经常挤压胃管 勿使管腔堵塞 胃管不通畅时 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并及时回抽 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张力而并发吻合瘘 胃管脱出后应严密观察病情 不应再盲目插入 以免戳穿吻合口 4观察引流液的色泽 性质和引流量 并正确记录 如引流出胃肠液过多应注意有无体液不足和电解质的平衡 结合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量 25 一般胃肠术后6 12h内可由胃管引流出少量血液或咖啡样液体 以后引流液颜色将逐渐变浅 若引流出大量鲜血 病人出现烦躁 血压下降 脉膊增快 尿量减少等 应警惕有吻合口出血 对肠梗阻病人 密切观察腹胀等症状有无好转 若引流出血性液体 应考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对有消化道出血史的病人 出现有鲜血引出时 应立即停止吸引并积极处理出血 胃肠减压的同时 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6 5观察胃肠减压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如腹部手术后的肠麻痹 应观察肠鸣音是否恢复 肛门是否排气 有无腹胀 并于手术后12h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 并适当增加活动量 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6鼻腔 咽喉部 口腔的护理 1 随时评估病人口腔粘膜的损伤 溃疡 感染及咽部不适的情况 2 每日给病人口腔护理2次 保持口腔清洁 并注意观察口腔粘膜的情况 清醒 禁食的病人可给予温盐水或朵贝尔氏液漱口 3 口唇可用盐水纱布覆盖 并涂 27 石蜡油 嘱病人勿张口呼吸 防止口唇干裂 4 定时清洁鼻腔 5 长期使用胃管的病人 应每周 更换胃管一次 改变胃管置入部位 避免胃管压迫鼻腔粘膜或软骨 引起鼻孔粘膜溃疡或坏死 7呼吸道的护理保持病室温 湿度适宜 一般温度为18 20 湿度为50 70 经常协助病人咳痰 做深呼吸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呼吸道感染 28 8胃肠减压期间一般禁食禁水必须口服药物时 如片剂要研碎调水后注入 并用温水冲洗胃管 注入后夹管30min 以免药物吸出 9拔除胃管通常术后48 72h肠蠕动逐渐恢复 肛门有排气 无腹胀 肠鸣音恢复后 可拔除胃管 拔管时 先将负压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 捏紧胃管末端 嘱病人屏气 先缓慢往外牵拉 当胃管前端近咽喉部时 迅速将胃管拔出 以减少刺激 29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 取坐位或斜坡位 清洁鼻孔 将胃管前段涂以润滑油 用止血钳夹闭胃管末端 顺鼻腔下鼻道缓缓插入 2 胃管插至咽部时 嘱病人头稍向前倾并作吞咽动作 同时将胃管送下 若恶心严重 嘱病人深呼吸 待平稳后在继续插入已量好的长度 用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 接上胃肠减压器 如系双腔管 待管吞至75cm时 由腔内抽出少量碱性液体 即表示管已进入幽门 此时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20ml空气 夹闭管口 其管端即靠肠蠕动滑至肠梗阻近段 30 3 若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