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页
人教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2页
人教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3页
人教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4页
人教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植物的生殖,即: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涉及到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但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在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已经学习过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遗忘,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复杂、抽象,这就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无性生殖部分包括“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植物的组织培养”两个内容,虽然内容具体,但涉及到的范围广,尤其是植物的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这需要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具体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插扦或压条等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2)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教学重点: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教学难点: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2.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教学用具:教师:自制PPT课件、盆载万年青、月季等花卉、杨、柳的枝条。学生:供观察的已经纵切开的各种水果。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授新课一、植物的有性繁殖(受精与果实的形成)达标检测小结课后作业(第二课时)二、植物的无性繁殖1.营养繁殖2.植物的组织培养达标检测小结利用 PPT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花、果实,果树、杨树苗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做鼓励、评价。PPT出示桃花和桃的结构。PPT超链接到网络课件开花与结果传粉。 PPT超链接到网络课件开花与结果动画双受精过程。PPT超链接到网络课件开花与结果动画果实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水果的结构及各部分分别是由雌蕊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引导学生就观察、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并做鼓励、评价。PPT出示双受精作用后雌蕊的结构图及果实的结构图。PPT出示桃、李、杏、西瓜、辣椒、茄子等果实的纵切图片及其思考题:桃、李、杏这些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西瓜、辣椒、茄子这些果实中有多粒种子,这是为什么?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了解3至5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植物的果实的形成。鼓励学生交流所了解的植物。引导学生阅读P122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例举营养繁殖的实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营养繁殖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盆载万年青、月季等花卉,杨、柳的枝条进行实践操作。PPT出示植物组织培养流程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植物组织培养资料。PPT出示思考题:植物的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过程中涉及到两性性细胞的结合吗?鼓励、评价学生交流。PPT出示抢答题并鼓励、评价学生答案。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观看图片思考:1、植物的花与果实之间是什么关系?2、杨树苗是怎样培育出来的?辨认花和果实的各部分结构并回忆花的主要部分。根据传粉动画,认识传粉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观看动画,理解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双受精的部位,比较哺乳动物的受精与植物双受精发生部位的不同。观看动画,理解植物经过双受精作用后,雌蕊发生的变化。四人一组,把本组带来的水果纵切开来,辨认水果的结构并讨论各部分分别是由雌蕊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各组交流观察、讨论结果,组内成员相互补充。在白板软件状态下,通过连线方式把雌蕊的结构与果实的结构连接起来。四人一组,观察、讨论、交流答案。思考、回忆、交流。利用网络、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交流调查结果。阅读、明确营养繁殖的概念。根据营养繁殖的概念,例举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营养繁殖的实例。四人一组搜索、整理并展示结果。四人一组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的实践操作。观察并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技术的关键所在无菌条件。四人一组搜索、整理并展示结果。思考并交流答案,明确植物的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属于植物的无性繁殖,而花与果实的形成则是有性繁殖。以四个大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抢答。思考、回忆、交流。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先复习原有知识,回忆花和果实的结构,再此基础上通过动画演示传粉、双受精过程以及双受精作用后子房各部分的发育,在明确了有性生殖的基础上,再学习无性生殖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二、把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结合到课堂中来,通过实践操作,在课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嫁接、扦插和压条,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三、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成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需要的资料较多,让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还应扩大一些。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人、动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节是讲解动物部分中的一个类群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材中以毛毛虫和蝴蝶之间的关系引入,分别以家蚕和蝗虫为例,介绍了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因此教学的难点应是对学生课前对家蚕观察饲养过程的指导和督促。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产生思维的火花,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感受到生物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与人类关系的密切。本节课蕴涵着一个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中国的丝绸,中国的丝绸之路。这是一个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绝佳机会。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描述变态发育的过程,说明变态发育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观察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提高观察能力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三)情感目标认同动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危害,养成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三、教学重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四、教学难点饲养家蚕的活动,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理解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真正含义。五、学情分析1. 生殖和发育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在不同程度上有感性认识。2. 观察图片的经验丰富,对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也有一些了解,但深入观察的意识不强,所以归纳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要加强。3. 能领会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但需要掌握更多的实例。4. 学生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过“丝绸之路”,能理解教材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从学生熟知的情景入手,提高学习兴趣。引入课题: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幼虫和成虫的图片。美丽的蝴蝶竟是由“毛毛虫”变成的。提出问题:“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它怎么会变成蝴蝶呢?所有昆虫都一样变化而来的吗?观察图片,思考问题。教 授 新 课蝴蝶的变态发育过程展示多媒课件 “蝴蝶的变态发育过程”, 提出问题:图片中的蝴蝶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昆虫的发育过程都是这样的吗?学生观看图片,分组讨论找寻答案,说出蝴蝶的生长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解答疑问,引入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家 蚕 的 生 殖 与 发 育课件展示有关“家蚕与人类的关系” 图片,提出问题:你养过家蚕吗?想一想,蚕对人类有哪些作用?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大家观察课本P9“家蚕生殖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图” 小组讨论并将各图按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进行排序,最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蚕宝宝的一生经历。学生观察课本P9“家蚕生殖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图” 小组讨论并将各图按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进行排序:52 1 6 4 3最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蚕宝宝的一生,分析归纳家蚕的发育经过:卵 幼虫 蛹 成虫四个时期。创设情境,引入家蚕的生殖与发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要学生学会迁移应用,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家 蚕 的 生 殖 与 发 育出示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差异比较表,引导学生对家蚕发育过程各阶段的形态特点进行比较。学生比较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差异。得出变态发育的概念: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分析,归纳出变态发育的概念,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蝗 虫 的 发 育 过 程教师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的图片,并和蚕的发育过程图片进行对比,提出问题:“蝗虫和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异同?你知道昆虫的变态发育有几种类型吗?课本分别以哪种昆虫为代表加以介绍?什么叫“完全变态”?什么叫“不完全变态”?你对此还有什么疑惑吗?学生观察图片,列表比较两种昆虫发育过程的异同。归纳总结,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卵 若虫 成虫三个时期。各小组派代表列举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有哪些,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有哪些,全班同学动手写出: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 幼虫 蛹 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 若虫 成虫。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出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达到突破本节重点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丝绸、蜜蜂采蜜、蝗虫对作物的危害等图片。学生举例,说明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生物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物的意识。课 堂 小 结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昆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二、昆虫的发育方式:变态发育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课 堂 练 习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把答案写的作业本上。学生独立思考并按要求完成作业。巩固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八、板书设计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昆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二、昆虫的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卵 幼虫 蛹 成虫 2.不完全变态发育:卵 若虫 成虫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参考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讨论与交流。带着问题阅读P13内容。观察图-6 蛙的生殖和发育。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思考、讨论、交流。讨论与交流。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观察图-5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思考、讨论、交流:P15讨论1.2.3。分析比较。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评价与点拨。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1、青蛙都能鸣叫吗?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评价、释疑、小结、拓展。评价、小结。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点拨指导,得出结论简要介绍、拓展。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最后一块内容。学习本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初步知识,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教材选用鸡卵作为代表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来获取相关知识,贴近生活,增添情趣。同时,安排堂上练习,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有关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通过探究和讨论锻炼学生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谈话法等相结合。(二)教学策略: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大类群动物。而鸡等家禽更是无人不晓。它们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基本上个个学生都知道,鸡卵更是吃过无数。但很少同学会留意鸡卵的内部结构。本节通过对鸡卵结构的观察这一实验,以小组同学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究鸟卵的结构、讨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认识鸡卵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本节学习内容,除了让学生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了解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越是高等级的动物其生殖过程越复杂,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三)教学步骤: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温故知新课题:鸟的生殖和发育回顾前两次课所学的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的发育方式,由变态发育引导到直接发育,从而引出本次新课,鸟的生殖和发育,再以鸡蛋为例开始介绍鸡卵的结构。跟随老师思路一起回忆原有知识,让思维逐渐从变态发育过度到直接发育。建立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联系的支点,为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框。培养学生自主归纳课内知识点的能力。一、鸡卵的结构探究:鸟卵的结构进一步探究:卵壳的结构特点动动脑:鸟卵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复杂,这样的结构适合处在怎样的环境中?提出问题:胚胎(鸡蛋)发育要不要养气,所需要的氧是从哪里来的?取一个鸡蛋,将其由外至内进行观察,解剖鸡卵,观察内部结构,思考各部分结构相应的功能,针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学生一同总结。产卵只是生殖发育的一个阶段,引出下一主题。思索、讨论,尝试说出氧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对卵壳结构特点的思索。跟着老师的实验操作,逐步观察鸟卵的结构。讨论并分析每种结构的功能,说出结构名称和结构的功能。选用以上材料,设计探究方案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分组实验,探究鸡卵的结构。讨论说出鸟卵的结构体现出鸟类适合陆地生活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知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总结本节要点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思索技能训练科学、技术、社会:带你参观养鸡厂播放鸟的繁殖行为图片。然后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繁殖行为。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再次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指导。根据问题和图片观察说出相应繁殖行为。说出鸟的生殖和发育的几个阶段。观看。再次说出鸟的生殖发育过程的几个阶段。思索讨论回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三、课前问题回顾解答,进行小结根据课件,逐一分析课前三个问题。并归纳小结。根据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独立思考回答问题。自身尝试归纳小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小结思考、填图学生上讲台进行填图,教师小结卵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七、板书设计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一、 鸟的发育 受精卵雏鸟成鸟二、 鸟卵的结构 保护作用卵壳(气孔)卵壳膜气室 提供氧气卵白 保护、提供水分和营养系带 保护卵黄 营养胚盘 胚胎发育的部位三、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一般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四、 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的比较生物种类生殖方式发育方式昆 虫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两栖动物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多为变态发育。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不开水鸟 类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没有变态发育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材分析: 有关性状、基因、遗传物质的传递等内容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 抽象,但遗传和变异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又是生命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学科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所以,在教材中首先从对表象的性状开始,逐步深入展开,利用一些科学实验的现象促使学生思考并理解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传递与性状遗传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性别的决定以及变异的生物学基础。在教学中因把握教材的思路,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现象、实验进行思考与分析,以主动形成对遗传变异的认识,体现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并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4)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2.基因控制性状。3.课前准备:( 1)各组成员在上课前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性状特点并填写以下表格:性 状本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眼皮单眼皮双眼皮舌能卷舌不能卷舌耳垂有耳垂无耳垂拇指会弯不会弯酒窝有无(2)预习课本 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P24-P28)(3)基本概念理解 : 1)遗传与变异: 2)生物的性状: 3)生物的相对性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引入1、提问:我们知道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整个生物圈的生命却在不断的延续和发展,这是为什么呢?2、陈述:是的。通过生命个体的生殖与发育、遗传与变异,以及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生物圈的生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3、陈述: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则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前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接着我们就要学习第二章的内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龙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说的又是什么生物现象?4、陈述: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开始,(出示本节课课题: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5回忆自己与父母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哪些不同,为什么与父母既像又不像?6、说了这么多遗传和变异,那么大家来总结一下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7、陈述:我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所以我们先来讨论什么是性状的问题。1、回答:因为生物个体会繁殖后代。2、学生听教师的陈述,并开始思考遗传与变异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进入新的教学环节。 3、学生判断是否有亲缘关系。4、从游戏中学生总结得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5、让学生读课本上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的二、生物的性状列举一些常见的人体性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这些性状,请一个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展示调查表2看书上的图作出解释.3、上面我们谈的均是生物的性状,这些性状有什么特点呢?总结概括什么是性状?4、加深理解,看看自己有哪些性状?5、 看问题找规律,总结上面的例子引出什么是相对性状?先看概念,再出示图片,加深对相对性状的理解。6、检测学生掌握相对性状概念的程度:判断下列几组图片哪些是相对性状,哪些不是。7、进一步理解相对性状概念:各位同学展示调查表1家庭成员的性状特点调查表。8、从调查表1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的很多性状都给了我们,所以我们很像父母。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传递给了后代子女,才使子女象父母呢?1、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性状进行调查,并展示本组的调查结果。2、小组讨论人的性状。3、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结合调查和课本归纳出相关概念。4、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5、提问各小组,回答问题。6、各小组组长负责统计人数。7、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三、基因控制性状1、我们来看课本P26页,转基因鼠的启示。解决P27的问题。2、讲解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3、教师归纳出结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4、提问学生:父母的性状是怎么传给子女的?小结: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5、我们知道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真理,并且观看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种技术应用到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饲养方面来为人类服务呢?回答是肯定的,能!这就是转基因生物。1、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转基因鼠的启示”。2、小组讨论: 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3、各组选代表回答问题。4、小组讨论。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转基因原理: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2、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3、课外阅读指导:浏览相关的书籍和网页。教师出示问题:说说你所知道的转基因例子。1、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2、选代表回答问题。3、小组讨论:根据你所看到的情况,你还知道有哪些转基因的例子?课堂小结总结本节所学的几个概念: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认识常见的性状。通过了解转基因超级鼠实验,理解基因控制性状。思考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课处延伸了解各种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学习新知识。板书设计: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遗传的概念: 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2.变异的概念: 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3.性状: 遗传学上八生物所变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2)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明确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4)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学史的介绍,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教学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环节一-导入环节二基因主要在细胞核里环节三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环节四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经生殖细胞传递的环节五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环节六小结在回忆中回答问题通过回忆多莉羊的诞生过程,得出基因主要在细胞核里的结论认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有难度得出结论: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观看视频动手绘图:尝试用各种方式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活动:数染色体的数目观察图片,找关系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做画图练习,先画一对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图,再画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图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照片:回忆蔡依林母女的照片思考:(1)有人错把蔡母当蔡依林,为什么?(2)父母在生殖过程中是把形状直接遗传给子女了吗?(3)父母在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子女的是什么?(4)基因是通过什么途径,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提出问题:基因在哪里?出示多莉羊的诞生过程的实验图片回忆:(1)多莉有几个母亲?(2)多莉跟哪个母亲的形状相似?(3)A样提供的是什么?(4)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5)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图片: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注意:染色后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什么结构最明显?为什么?将细胞核放大,示染色体引导:通过刚才的观察思考与学习,你能试着归纳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吗?继续引导:介绍摩尔根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关系过程:从1910年起,摩尔根(美)致力于研究果蝇的遗传问题 ,并由此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1933年,摩尔根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根据上学期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DNA和蛋白质)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那么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视频 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呢?回忆: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什么细胞充当了亲子代之间桥梁作用的?视频:受精过程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图片示人体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数不清楚,原因:杂乱无章观察 染色体彼此间有无关系?结论 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染色体是全部传给子代还是传一部分?假设:在生殖过程中,如果父母的染色体全部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结果会怎样呢? 染色体增加了一倍,显然与事实不符,假设不成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资料一:1883年,比利时学者比耐登(E.van Beneden)以马蛔虫为材料研究受精作用。他发现,马蛔虫的体细胞里有两对染色体,而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含有两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子代,子代细胞中又恢复到两对染色体。推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资料二: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是任意的一半呢?还是有规律的一半?强调: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生殖细胞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提出新问题:子代的细胞里既有父方的基因,又有母方的基因,但与父母双方都不完全一样,那么,子代性状的表现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遗传的有关问题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初中生物的难点之一。因此,学好本节对掌握生物学的遗传规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高中生物遗传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以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通过对 “基因传递的遗传图解”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2)通过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过程,感受实验过程的艰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3.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根据本节课的内容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分别控制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因而“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是本节课重点之一。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利用遗传图解推断显、隐性基因的组成及性状这一系列过程,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抽象过程,所以这是一难点。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不但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又是一重点。3)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将生命科学和社会法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是又一重点。二、学情八年级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只是对自然界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比较熟悉,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遗传奥妙,同时也不知道其对生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性。所以课中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三、教法1.“体验式”探究法。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无法在课堂上重现,所以采用“体验式”探究法。通过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体验与感知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2.讲解法。“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采取教师讲解法。四、学法1.合作学习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动手画遗传图解。帮助理解遗传规律,学会应用,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本环节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索。第二环节:温故知新 提出质疑本环节设计理念: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所以我设置了以下问题,作为知识铺垫1.鲤鱼长的大,鲫鱼长的小是相对性状。2.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相对性状。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5.爸爸能卷舌,孩子就一定能卷舌吗。特别强调,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分离。利用人的生殖过程图解基因的传递,提出新的质疑。同时指出,科学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转入下节内容。引出课题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三环节:体验实验 认识规律本环节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其科学品质和精神;勤于动手,加深记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三个遗传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1.带着问题研读教材,使学生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有一个整体感知;1)孟德尔要研究什么问题? 豌豆高矮的相对性状的遗传2)孟德尔是如何实施他的计划的?用纯种的高豌豆和矮豌豆进行杂交,观察杂交一代、二代的性状表现。3)经过实验,他发现了什么?杂交一代都表现出高茎,而二代既表现高茎也表现矮茎,但高的个体比矮的个体多。2.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实验。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孟德尔的三个遗传规律。1)杂交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2)难道控制矮性状的基因没有传给子代吗?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3)隐性基因有没有遗传下去?第二代种子长成的植株有高的,为什么也有矮的?高的比矮的多得多?学生通过阅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孟德尔的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三个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画遗传图解等活动,推进学习,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四环节:运用规律 解决问题本环节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既运用了规律,解决了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又为下一问题学习做好了过渡。1.如果A和a分别控制卷舌和不卷舌那么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下一代Aa基因控制的性状,到底是能卷舌还是不能卷舌?还是一半卷,一半不卷?对于答案此时已经不言而喻了拓展练习 双眼皮是显性性状,而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父母都是双眼皮呢?生出了单眼皮的孩子? (用遗传图解)2.双眼皮的父母生育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原因是父母都携带了隐性的单眼皮的基因。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但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3.了解达尔文不幸的婚姻问题,然后利用家系图谱解释近亲,使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近亲关系。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遗传图解)。假设a为控制一种遗传病的隐性基因,让学生猜想她们的后代患病情况如何?使学生理解,亲缘关系越近,基因相似程度越大,如果结亲结婚,后代的隐性致病基因结合的机率就大,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理解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第五环节:采摘硕果 拓展创新本环节设计理念:根据课标要求: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根据学生的敏感曲线,此时的学生处于疲惫状态,先以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设计,利于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围绕本节重点,设计5道习题,应用三个规律,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六、板书设计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二、禁止近亲结婚 课后反思1.这节课导入的时候,利用创设情景,提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是双眼皮,孩子就一定是双眼皮吗?这个问题一下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新课程强调从小养成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有好习惯,才有可能学好生物学,可以说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必不可少。2.在本节课中,教师如果像通常情况下,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现象及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调动,不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就算完成任务,而本节课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问题。“高豌豆与矮豌豆杂交的后代F1豌豆表现出怎样的性状?”让学生进一步猜测,然后教师话锋一转“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然后让学生尝试写出遗传图解。”又引导学生把基因图和性状进行对比,自行总结出结论。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赢造一个师生交流、思维碰撞,共同创新的平台,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和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即对人的关注,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同时改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实现教学相长。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