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俗文化》PPT课件_第1页
《岭南民俗文化》PPT课件_第2页
《岭南民俗文化》PPT课件_第3页
《岭南民俗文化》PPT课件_第4页
《岭南民俗文化》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岭南民俗文化 主讲梁荣维电话Q 250565309 大纲说明 本课程是电大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向学员介绍广东的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形式 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对民间艺术的鉴赏力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岭南民俗文化 叶春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的基本情况 岭南口承文艺的文化轨迹 岭南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 心意现象的文理透视四个部分 在一个学期内授完 总计54学时 学习方法建议 1 学习 岭南民间文化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民间文学 民俗学的基本知识 2 岭南民间文化 是一门地域文化课程 学生应了解 熟悉各种形态民俗的形式 内容及形成的背景 只有在此情况下 才能体会岭南文化的独特处 3 经常留意自己身边 生活中的各种习俗 民间形态的表现形式 4 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完成思考练习和平时作业 并听取教师的讲评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或同学咨询 请教 参加学习小组活动 经常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方法 专题一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学习目标 岭南地区的范围和岭南文化的基本形态 三大民系的形成和特点 百越古族的基本情况 水上居民的特点 岭南民俗的主要特色 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 岭南文化的特质学习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 对岭南民间文化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岭南地区的范围 岭南 又称五岭 即五岭的南面 五岭 就是指大庾岭 骑田岭 都庞岭 萌渚岭 越城岭 五岭山脉层峦叠嶂 东西一字排开 延绵1400余公里 有 七山一水二分田 之说 它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自然分开 形成了江南丘陵区和岭南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岭南 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 相当于现在广东 广西 海南全境 以及湖南 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历史上 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 岭南 之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 现在提及到 岭南 一词时 特指广东 广西和海南三省区 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三大民系的形成和特点 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中原人陆续南迁入粤 其中有将领 士卒 商贾 赘婿 和谪徙罪人及平民百姓 西汉初 真定人赵佗乘中原战乱 自立为南越武王 守卫岭南 由于中原人与越人杂居其间 乃稍知言语 渐见礼化 于是教其耕稼 制为冠履 初设媒娉 始之姻娶 建立学校 导之礼仪 见 后汉书南蛮传 这说明中原文化自秦汉开始 全面浸润五岭地区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 以双向交融并经历自身发展与嬗变过程 在这一嬗变过程中 部分越人外迁 或融入另一个族体 或蜕化为另一个新的族群 而由北方迁入的中原人与岭南越人相交融逐渐形成了广府 客家 福佬三个民系 这三个民系都是属于汉民族的分支 广府民系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 它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历史上中原人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万戍五岭 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十万大军南征 留守岭南九郡 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 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 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 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 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这些中原移民 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 他们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还有粤中 粤西的一些县市 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 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 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 广府民系的特点 主要是不怀旧 不拘泥于历史 富于冒险 勇于开拓 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 又善于融合 消化 吸取 商品意识浓 价值观念强 精明能干 善变兼容 淡薄政治 讲求经济实效 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客家民系客家的先人是南迁的汉民 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 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也有一部分是黄河流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 他们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 才到粤 闽 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 客家人开始是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 基本不与土著居民交往 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 宗族观念很强 后来与当地的土著畲族部落融合 构成了客家民系 所操语言是客家方言 属汉语的一种方言 客家民系的特点 主要是宗族观念强 富团结心 喜爱唱山歌 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 山地意识 念念不忘祖宗盛德 他们尊师重教 崇尚诗书 秉承了中原文化 书香门第 的特质 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 以读书识字为 一技之长 梅县被称为 文化之乡 福佬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 闽北方言的群体 地域分布为潮洲 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 福佬民系的形成 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潮洲地区先秦时属闽越 汉时还是一处未开发的海滨荒芜之地 到东晋时代 这个地方才开始受到重视 唐天宝元年 在这里设立了潮州郡 这是潮洲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 唐宋以后 潮洲商业贸易迅速发展 成为粤东最大的商业中心 福佬民系的特点 主要是有强烈的商品意识 富于冒险开拓的精神 博采众长 但有急功近利 行为短期化的弱点 潮州人喜爱喝工夫茶 听典雅富丽的潮剧 潮绣绣工精美传神 工艺品 潮州小食等表现潮州人精巧的手工 思考 三大民系所表现出不同特点的原因 百越古族的基本情况 在原广东境内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 其中满 回 苗 瑶族 都是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 由于各种原因而先后从外地迁入广东居住的 只有黎 壮 畲族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 其中壮 黎两个族是岭南百越古族的后裔 这两个族在风俗文化方面依然保留着古越族的一些特征 并与其他民族 民系的风习相互影响 构成了文化的群体征象 黎族 黎族主要聚居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 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 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他们就是骆越人的后裔 据记载 骆越人的习俗是父子同川而浴 用鼻子喝水 断发纹身 巢居 不落夫家 等 中原战乱后 大批的汉人南迁 与黎族人交错杂居 对黎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整体来说 其发展也是很不平衡 住在五指山中心处的黎族人生产上还是采用刀耕火种的形式 在生活习俗方面有些还保留古骆越族生活的特点 如断发 纹身 纹脸的习俗 三月三是黎族的节日 而其实这个节日是那些 住在下路的客人 久居黎地 化为黎民 把中原 三月上已节 的古风带到海南去 由这里也可见古越族与中原汉人的文化交流情况 壮族 壮族是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 骆越人发展而来的 现居住在广东的壮族同胞主要分布在连山 怀集等县 他们是五百多年前从广西迁入的 在和汉 瑶族的杂居中 变化很大 现已基本汉化 壮族最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八的 牛王诞 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 歌堂夜 瑶族 瑶族先民 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 武陵蛮的一部分 或说源于 五溪蛮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 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 5 6世纪时 向北迁 13 17世纪 他们被大量南迁 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区 17世纪 部份瑶族人又从广东 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区 形成了今天的分布 广东的瑶族大致分为排瑶和过山瑶 排瑶是聚村而居 主要集中在连南 连县一带 过山瑶比较分散 流动性大 主要分布在粤北和粤西山区 瑶族人认为盘瓠 盘古王 是他们的祖宗 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王诞 这是瑶族最盛大的节日 这天除祭祀盘王 男子青年还要聚集对歌 交友 俗称 耍歌堂 耍歌堂活动一般是3至5年举办一次 畲族 畲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纯朴的少数民族 早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畲族先民就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繁衍生息 那时他们被称为 蛮 蛮僚 峒蛮 等 到南宋时才开始称其为畲民 畲 的意思是 刀耕火种 元代以后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 经常出现在史籍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正式定名为畲族 生活在各地的畲族人都说他们的发源地是广东省潮州凤凰山 传说他们的祖先盘瓠就葬在凤凰山 畲族人多是小聚居 并和周围的汉族人交错杂处 甚至有的和汉族人居住在一个村子里 现早已汉化 畲族同胞公认他们是盘瓠的后代 与瑶族同一个祖宗 但他们关于盘瓠 盘古王 的传说与瑶族所流传的故事又所不同 水上居民的特点 水上居民 史籍上称之为 蛋民 蛋 又书作 疍 广州人称其为 蛋家人 他们长年累月泛舟江海 以捕鱼捞虾 运输贩盐为生 根据不同的作业 又有鱼蛋 蚝蛋 木蛋之分 他们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 蛋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 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 属于汉族 蛋民祖籍多为阳江 番禺 顺德 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旧时水上居民居无定所 以舟为居 过着水上 游牧 生活 他们所居住的 连家船 俗称 沙艇 部分陆居者亦多于河沿岸搭个简易的 茅寮 或 水棚 这些棚寮以竹木为架 用稻草或芒苇编织作墙壁和屋盖 一家大小乃至几代人同舟 同屋 他们的 连家船 一般长6米 冤1 2米 既是居室 又是生产和运输的工具 其类型可分为孖舲 沙艇 横水渡 货艇 四柱大厅等三十多种 一般分为前后两舱 前舱中板可以活动 晚上放下中板便是寝所 后舱略高 供梢娘操作 并置杂物 供奉神袛等 一般为一户一艇 儿女婚后分艇而居 现绝大部分水上居民已上陆定居 蛋民因祖籍是汉族 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 宗教信仰为佛教 但也有其特点 他们更信奉龙皇 如三亚港的妈祖庙 保平港 即港西湾 的五龙公庙 蛋民初一 十五都给它上香 而且非备猪 羊奠祀不可 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 幸福 水上居民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是 浮家江海 以舟为居 咸水歌水上居民的民间歌唱主要是 咸水歌 这是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渔歌 传统咸水歌是内容多以情歌为主 男妇对唱 曲调比较简单 岭南民俗的主要特色 岭南地区自秦汉以来 便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 由于汉民族的大量南迁 改变了本地区的人群结构 加上中原汉人先进的文化技术 他们不但很快在岭南立足 而且反客为主 使得岭南民俗中处处显现着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特别是主要的节日民俗方面 如春节 元宵 清明 中秋 冬至等 基本是承袭中原而来 活动内容也大致相同 但由于古越族先民特别的禀赋 对中原同化无形的抗拒 加上地域 气候 环境的不同 岭南民俗中仍然保留着许多特异的现象 如阳江一带大年初一 行大运 广州人初二 吃无情鸡 年初七 游花地 黎族的 三月三 壮族的 牛王诞 瑶族的 耍歌堂 等 无不显示着独特的色彩 因此 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古老而又年轻 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 如今的岭南民俗中 一方面仍保持有许多古老的习俗 其中有中原汉人的古风 也有百越古族的特别风韵 保留着传统的东西特别多 另一方面又受西洋文化的影响 习俗中又夹杂着许多 洋 味 构成了岭南民俗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色 一面过传统的春节 一面过西洋的圣诞 一面游花街 一面给情人送玫瑰花 一面吃蛇 吃狗 饮功夫茶 一面吃汉堡 喝鸡尾酒 一面舞龙舞狮 一面跳迪斯科 一面用电脑预测市场的风云 一面又贡着财神 占卦算命等 这些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其原因就是南北文化交融和中西文化撞击的结果 2 活泼多样 充满水乡浪漫情调 这是由岭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决定的 中原移民多是逃难而来 他们对故土不多依恋 有的很快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 有的围屋聚居 构成新的民系 加上水上生活的特殊要求 使广东地方的人群结构异于他乡 除汉族三大民系之外 还有水上居民和七个少数民族 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 培育了人们轻快活泼的性格 富于开拓 冒险的岭南先民 创造了许多浪漫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业绩 3 富人情韵味 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 广东人感情比较细腻 不善表露 但极重情义 如 自梳女 们对自己的金兰盟友的深情 水上居民姑娘出嫁时姐妹依依不舍的场面非常感人 在日常生活中 广东人诸事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 如探访朋友忘不了 手信 春节时大人给小孩 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 分柑 以物 结缘 以花传情 送花祝愿等 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 广州的茶楼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情的大观园 广东人喝茶不只是为了果腹 更多的是为亲人相聚 交朋结友 应酬社会而来的 茶楼的装潢 飘满香味的食街 骑楼底下的橱窗是岭南市镇特有的街景 也使岭南文化富有市井风味 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 岭南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在大量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 岭南文化的根是在中原 但由于地理环境 政治经济 人群构成 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原因 又有其特殊的形态 其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位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背景的位差 中原传统文化是以封闭的自然经济 血缘宗法制度和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为背景的 在这封闭性的社会经济模式中 广大人民过着 以农为本 的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耕自足的生活 政治体制上则以 天地君亲师 五位一体 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盘根错节血缘政治纽带 岭南文化在总体上亦依托这一背景 但由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和影响 使岭南 特别是广州的经济形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通融性 逐渐形成了 以商为本 的经济结构 政治上亦由于历代封建皇朝鞭长莫及 把岭南作为官员贬谪流放之地 封建宗法制度较为脆弱 社会结构也没有那么严谨 致使岭南人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 2 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 中原统治者一向以为自己是天朝大国 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输入 岭南地区则以边缘文化为特征 具有极大的受容性 同时 由于缺乏内核文化那种强大辐射传递力 所以变异性极强 对他种文化的移植有较大的宽容性 由于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 使得岭南民俗丰富多彩 活泼明快 自由浪漫 3 文化核心的位差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 中原文化把自己禁锢在小农经济的天地里 不谋求客观环境的改造 不注重人生的价值观念 广东人眼界比较开阔 自强求富 崇尚实业 也务求功利 其次 在思维方式上 中原人表现为一种封闭 单向 直觉的趋向 失去活力和创造 广东人的思维比较活跃 开放 横向 积极进取 反对保守 中庸 安分 随缘的民俗心理 岭南文化的特质 1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岭南文化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 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 现在南海神庙里还立着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圣像 西来初地还有印度达摩祖师的遗迹 著名的岭南画派 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 借鉴了西洋和复生法及几何远近比较法之优点以及摄影等技术之长处而形成 广东音乐就是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 以其音域宽广丰厚 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 扬名四海的粤菜风味 不但吸收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 也吸收了西菜烹饪的精要 一些有胆识的实业家大胆采用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促进了岭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文化思想方面 极力主张 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 汇择其长者而取之 梁启超 饮冰室全集 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西方文化 这不但在文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使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工商界产生积极的效果 这些有力地推动岭南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放改革中 广东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 在对外经济 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 这与其开放的文化特质有着重要的关系 2 努力超越 传统导向 的进取精神 传统导向 是指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由于对传统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种极力维护传统的现象 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 传统导向 的进取精神 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的弊端 提倡 创造新器 著作新书 启发新俗 由此在近代文化史上 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 3 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广东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 除广州 佛山外 还有潮洲 特别是清中叶以后 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 丝绸需求量的增加 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潮洲商人的足迹 远至新加坡等东南亚一些地方 与珠江三角洲的商人遥相呼应 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 广东帮 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本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 偏重商业的倾向 回顾总结 1 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 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的聚居之所 历代南移的中原人与百越古族融合后 分别构成了广府 客家 福佬三个民系 2 广府民系的特征 勇于开拓 兼容性强 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强 是岭南文化特征的代表 3 客家民系的特征 宗族观念强 尊师重教 崇尚诗书 秉承了中原文化 书香门弟 的特质 4 福佬民系的特征 商品意识强烈 5 岭南百越古族的概况 广东境内有黎 壮 畲 满 回 苗 瑶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 但只有壮 黎 畲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 其中壮 黎二族是岭南百越古族的后裔 黎族是古骆越族人的后裔 是广东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主要聚居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 他们在生活习俗方面 仍保留着部分古骆越族生活的遗迹 黎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 三月三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 骆越人发展而来的 广东的壮族同胞主要分布在连山 怀集等县 壮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八 牛王诞 壮歌较有特色的是上帅一带的 年晚歌 广东的瑶族大致分为排谣和过山谣两大支系 排谣是聚村 排 而居 主要集中在连南 连县一带 过山瑶较为分散 流动性大 主要分布在粤北和粤西山区 他们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是10月16日的 盘古王诞 畲族是岭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其发源地是潮洲的凤凰山 他们自认为是龙犬盘瓠的后代 对祖先的崇拜明显带有古代图腾崇拜的遗迹 6 水上居民的风采 水上居民是指栖居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船艇之中的居民 史籍上把这些人称为 蛋民 根据不同的作业 又分为鱼蛋 蚝蛋 木蛋 蛋民没有固定的地域居所 其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是 浮家江海 以舟为居 7 岭南文俗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及变异 8 岭南民间文化的特点 谢谢 专题二 口承文艺的文化轨迹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认识 理解岭南的神话 传说 故事 歌谣 谜语的发展情况及文化内涵 从而加深对岭南口承文艺的特点和影响的认识 教学内容 1 神话 五羊神话中所蕴含的文化机理 2 传说 广东的盗宝传说与广东人的心态特点 3 故事 从六祖故事看佛教文化对广东的影响 4 歌谣 刘三妹与广东的民间歌唱 从刘三妹在广东各地称谓的不同认识歌谣具有流传性的特点 粤俗好歌 的表现 歌仙崇拜的风物效应 从广东的民间歌唱看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轨迹 5 谜语 广东民间谜语的特点 潮汕灯谜的特点 从 外江谜 看南北文化交流的特点 一 五羊神话的精神与岭南文化形成的关系 1 五羊神话的基本内容 2 五羊神话 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1 五 体现着 阴阳五行说 的文化观念 2 五位仙人的排位和持物体现着 强五 的文化观念 3 羊 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3 五羊神话中的开放基因对岭南文化特质形成的影响 二 广东涉外传说与岭南文化特点的关系 最能体现岭南民间文化开放特点的是涉外传说故事 1 传统涉外传说的基本形态2 关于 海珠石的传说 或 珠江的传说 3 广东涉外传说呈现的开放性特点与岭南传统文化特质的关系 1 广东地处南疆 远离传统文化圈的内核 又濒临沿海 海岸线长 地缘上就形成一个开放的格局 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2 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 历代封建王朝一向对广东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 促进广东商业贸易的发展 广州最早成为我国对外通商口岸和手工业基地 3 广东人的祖先多是由于逃避中原战乱或在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受到打击 排挤而南来的 他们对中原故土无多依恋 也没有古代文明衰败后的失落感 处于中西文化要冲的广东 当两个层次的文化冲突时 广东人更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导向现代文化的变通心理 4 广东华侨遍布世界各地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沟通作用 三 六祖故事与广东民间文化的关系 1 关于六祖2 关于六祖出生的传说3 关于六祖学佛的故事 4 六祖学佛故事的编造里所体现的佛教文化 1 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 关于 幡动 的辩论体现了佛学的色空观 2 惠能坠腰石舂米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讲求艰苦磨炼的精神 3 惠能种菜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根基清净 心如止水的品格 4 惠能吃早餐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悟性 5 惠能显法的故事 惠明追衣钵 向陈亚仙借地 行昌行刺等 体现了佛学中佛法无边的功能 5 六祖学佛的故事留下许多风物遗迹 丰富岭南文化 1 新兴县集成镇 2 广州光孝寺 3 韶关南华寺 四 刘三妹对广东民间歌谣的影响 1 关于刘三妹2 刘三妹称谓的不同与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的风俗文化 3 粤俗好歌 的风俗画卷 岭南粤歌谣选 1 岭南具有好歌的风俗 清代诗人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 中详细地描述了岭南的歌唱风俗 凡有吉庆 必唱歌以为欢迎 东西两粤皆尚歌 而西粤土司中尤盛 2 孕育出民间歌唱天才刘三妹 3 在歌唱风俗中看到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影响 4 歌仙崇拜的风物效应 1 化石 传说 2 化为神仙 3 当作祖宗神来崇拜 4 当作文艺女神来崇拜 思考 1 阅读 新兴的刘三妹传说 和 广西的刘三姐传说 比较广东的刘三妹和广西的刘三姐的异同 2 岭南民间歌唱的文化轨迹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3 刘三妹对岭南民间歌唱的丰富和发展起着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四 广东谜语的特点及形成的因素 1 广东谜语的特点 1 鲜明的地方色彩 2 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 3 有趣的击鼓报猜 2 广东谜语形成的原因 谢谢 专题三 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对岭南的饮食 居住 服饰 观赏 舞蹈 娱乐 婚嫁 节日等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之一 饮食 学习目标 广州茶楼文化的特点 潮洲茶文化的特点 广州菜的特点 潮州菜的特点 客家菜的特点 学习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 了解三大民系菜色的特点 掌握广州茶楼文化的风情和潮洲茶文化的内涵 一 广州茶文化 1 广州茶楼的起源 2 广州茶楼文化特点 1 趋时变奏 源远流长 2 食艺结合 情趣盎然 3 中西合璧 广采博收 4 得天独厚 领导潮流 二 潮洲茶文化 1 功夫茶 及其盛行2 功夫茶的特点 潮州功夫茶 以茶具精致小巧 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 治器 纳茶 候茶 冲点 刮沫 淋罐 烫杯 筛茶 三 广州菜的特点 1 选料博 杂 鲜 活 配料丰富 2 注重火候油温 烹调方法多样而完善 3 口味清淡 注重汤水 4 色 香 味俱全 饮食与艺术融于一体 三 潮州菜的特点 1 以海鲜见长 制作精巧 格局讲究 2 多素菜 富于田园风味 3 多甜菜 寓意生活甜美 4 多咸菜 雅俗共赏 四 客家菜的特点 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之二 建筑 学习目标 岭南早期民居的特点 广州竹筒屋 西关大屋 骑楼 的特点 客家围龙屋的特点 潮汕民居的特点 黎族的船形屋和水上居民的 连家船 特点 学习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 清楚岭南地方的建筑及建筑文化特点 重点掌握 骑楼 客家围龙屋 潮汕民居的特点 一 早期民居 从洞穴到干栏式 1 红烧土面或硬土居住面的半地穴式建筑2 干栏式建筑 干栏 又称 麻栏 二 广州竹筒屋 西关大屋 骑楼 1 竹筒屋又称直头屋 竹竿厝 2 西关大屋 属称古老大屋 3 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 是针对南方日烈雨多而创造的一种临街建筑方式 临街一楼是店铺及行人街道 二楼以上的居室跨人行道而建 为行走的人遮阳挡雨 三 客家围龙屋 四 潮汕民居 1 四点金 是潮俗独特的村居 是一种多层次 对称 平衡 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 2 下山虎 下山虎 俗称 厝尘 五 黎族的船形屋 船形屋又可称 船形茅屋 黎语称之为 布隆亭竿 或者 布隆篝峦 意为船形屋 六 水上居民的连家船 旧时水上居民 以舟为居 他们所居住的 连家船 俗称 沙艇 部分陆居者亦多于河沿岸搭个简易的 茅寮 或 水棚 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之三 服饰 1 清代以前广东服饰的基本特点 2 广东近现代主要的几款着装特点 A 马褂 B 旗袍 C 唐装 D妈姐装 E 中山装 F 凤凰装 G 筒裙 H 麻包衫与凉帽 3 广东改革开放后服装的变化特点 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之四 观赏 1 广州花市的特点 2 小榄菊花会 3 广东关于花卉的故事 素馨花的故事 芳村的故事 萝岗香雪从何来 荼薇仙子 4 广东的花卉语言特色 谢谢 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之五 舞蹈 1 舞蹈的种类 2 舞蹈的内容 3 舞蹈的文化内涵 A 雄浑深沉 风格特异 B 图腾崇拜与分享神的福佑 C 两种崇敬心理的吻合 D 自娱自乐和参与意识 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之六 娱乐 学习要求在广东民间的娱乐里 有很多色相 如春色 秋色 火色 水色等 这个 色 字 不是指一般的自然 景色 景观 等 而是指各色各样的娱乐活动 这些娱乐活动集音乐 舞蹈 工艺 美术 体育竞技于一炉 风格特异 门类齐全 展现着岭南民间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 通过本节的学习 了解并掌握岭南民间娱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春色 秋色 飘色 水色等的特点 一 春色 春色是泛指在春季举行的出色活动 广东民间春色的内容很丰富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 比较有特色的是潮汕的 赛大标 和番禺的 紫坭春色 A 赛大标 又称 游标旗 B 紫坭春色 二 秋色 秋色 是指在秋天举行的游行活动 以佛山的秋色最著名 佛山秋色 一 秋色工艺品 二 秋色赛会表演 三 佛山秋色的特色1 以假乱真 出奇致胜 2 地方特色明显 3 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行业特征 三 飘色 飘色是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菉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 四 火色 火色又叫 夜色 俗称 舞火狗 其中以增城麻车火狗最为出名 五 水色 水色就是在水上出色 即在水上扮演人物故事 广东著名的水色有两处 一是番禺市桥镇 一是中山小榄镇 六 马色 马色是指在马上扮演的赛色活动 广东的马色 分为纸马和布马两大类 七 灯色 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之七 婚姻 学习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 了解岭南两种奇异的婚俗 自梳女 和 串隆闺 的情况 以及其所透视的文化意义 学习内容婚姻是体现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岭南的婚姻世界中 充满着浪漫的情调 而且有一些非常特异的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特点 而且对理解现代生活观念的形成 变化 也是很有益处的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岭南两种奇异的婚俗 自梳女 和 串隆闺 岭南婚姻的两种特殊形式 自梳女 和 串隆闺 一 自梳女自梳女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 以顺德 南海 番禺 中山最多 这种习俗盛行于清初 直到辛亥革命初期 历久不衰 1 自梳 的来历2 自梳 的仪式3 自梳女 产生的背景 自梳女引起的社会效应 一 在习俗方面相应派生出了 不落家 代守清 等 1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