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蔡甸区实验高中高一语文 祝轩 雨巷导学案 2017.8.31雨巷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反复诵读,体会诗的节奏、旋律,初步感受作者忧愁郁闷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讨论中,抓住意象,体会意境,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全诗优美含蓄的语言,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把握诗的意象、意境及象征手法,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早期诗歌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二、创作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避居于江苏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三、重点意象 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气味芳香,常为白色、紫色两种,形状象结,单薄细弱,容易凋谢。因此,常用丁香象征美丽、高洁和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一)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1、关注标题 2、知人论世3、关注意象 4、抓关键词 5、关注注释(二)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二 听朗诵,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彷徨(png hung) 寂寥(j lio) 彳亍(ch ch) 颓圮(tu p) 篱(l)墙(二)整体感知 1 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明确: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至少要说出音乐美:押韵、反复、重叠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2 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明确: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1)“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2)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3)姑娘并没有停下来,而是飘过“我”的身旁,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4)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3 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并用一句话概括诗人的感情。明确:满怀期待惊喜欣慰凄婉迷茫(惆怅)永久怀念 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三 朗诵诗歌,体会意象1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自读诗歌,找出并赏析本诗的意象。明确:我、油纸伞、雨巷、姑娘、雨、篱墙 1)我: “我”孤独、冷漠、凄清又惆怅,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内心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2)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3)雨巷:小巷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更添阴暗潮湿之感,意境充满了朦胧美。4)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容易凋谢,古诗中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姑娘如丁香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姑娘也如“我”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5)篱墙:用密植的竹子、树木或交叉的枝条等做成的墙垣,给人萧条感,颓圮的篱墙,更添一种破败、凄凉感。2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尤为典型。再读诗歌,试理解本诗中两个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课后第二题)明确:1)雨巷:它可以象征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也可以象征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阴暗沉闷。2)姑娘:(1)诗人当时22岁,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认为“姑娘”是实指,姑娘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这是首爱情诗。(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雨巷这首诗是作者1927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彷徨,很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所以姑娘可以是他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且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