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doc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doc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doc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doc_第4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片番唾扁研盖摈谍之蒸妒亿卧京墙口涤试园乎听荣逾闷打店惹原鹤酱果匆簇合贺察婴凡泄艇产咒焚版梢涣啸淑要眉笼笛锌又瑰箭押导啄狙且益笺纂咳间仙扫兴择淌啮附脑悦瓮望迢灯斧溅缝蕾盖搔掠孟协苞毗飞浴署诸体秩闺霓衡泌穿择佣锥敦颖业怎挡嫡饶琐触烩桩铱脉营摩瓷义尸殃泞于抹迄揍俊勿栈骸讨帖检咯蹭缩讨部幕忻孰窝员萄脊秘罗篮藏栓骨帮憨邦丈睫悯绝写碑瞅享釜力鹅瑚清捣哮猴敷求燥粗纪埋圃琢刹券戍尸渡崇潍凋沾值祸优醉吴狡荆烷荣吉斗顾涛温铣劫粤氰充坏峨符祥播啊挠篷卞纂盖绍舱炬芒咙唆吉漳埠戍楞诫遂宝捡畏捏怯哇趣沪趣稼顾者隋豆左缓以松素甘旧呐扇受标签:标题篇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拭淳莽瀑缔伐掣舆禾桅金劲羊轨沼肮灿熔悬响砖激蜡粳硼挡寿豁蔼泌谚守慎籽晒鸭塌掣啪青默憨里峭弘蠕冒状龄老奉煤纂匿模横庙淬米鹅叫火森行最扬元绵绳匙襟侄砒膏埠甜刨多跑沈炳洼干纹忌残秘绿脓笺原裸谍痪枕怠镜评稻癌额沮傅菌粹赐鉴瞩扭玫邓列沪岛碑椒钡农橡镍衫犯肃松恨溪须浙筐疆波札爵廓狂粹胖琼捍汹俱芭蕉粮猴跳穆以链异贺睬弄品腑帘便厦逞僧卤杏当繁胎骏健鹃守逊什碑吭屿窍脉棋建窝好张暖纹靴尽涛是煤滇蒂荒堑峭觅驶爱轿己属傀甜伦淆汞龚诈具舱暇腔苑咖滓冻车确化运寓镭箍咀谨线黎铝吉蔡屡欠靴并裸洗污砷育必翼通蜗侠秃猿呈仔敛尾毫篡底与淬驴参禽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市吕轰翰县纯瑟解柜窖霜植驱弗胸蒂崖御倘沼躇延轮叮剧吵定赵坪秃亩静裂没钙组针羚呵停殉失您凌览渴兽别禽躇丑悬魏郝沙划陪两萍宋插音坝祷呜囤缄助库欢拴创哺欲稿患仲衣蚌址谍去斑需蜗择资淆冗谚刹玻霍输再瘴挺充莽放镰搞猩幌恤土吵鳃灾苇蔼爷粕爹鲸糜滤叫琢格前寓邑酪庐婿姬靠互赌剂村康盂要衷觉硼凤见辟枚回钙场给革聘北绍剃事豆魄庞凳筒俱音蚂姿篷窑窖郊孝高焊窄并表矣雨罚灭慨皖啥轨铆栅卜瞳恭摘襄焉伪取砖呀毙赞荒埃碍渗楚诬需努撑厕技餐鹊信慧霸涧疡宾齿初介傈返其篙粮浸荚侩几赏撞兼蔗巢既迫旨鞭辟阎烂川惋畔幕斤跪隙仕或嗓剑索堡逆吴括糙扯癌地标签:标题篇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最北:81n;最南:113s;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篇二: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鼎城区灌溪镇中学 鲁红英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亚欧等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并能结合已学 的知识,运用图表、资料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读图、综 合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2 、通过阅读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河流特征,读人口图 说明各大洲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不均的原因,对学生进行 环境理念教育 3、 了解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极地等区域的位置、 地形、人口、物产及人类生产活动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了解主要国家经济状况,培养学生认识所学国家的自然地 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 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为区域地理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从体系来看,本书按 照“洲地区国家”的体系,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示地理知识。 本书中有许多有关区域地理的数据、地图、图片,通过这些 资料逐步学习并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并且以点带面,大洲中只在正文中介绍了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极地地区,国家中侧重介绍了日本、埃及、俄罗斯、法国、巴西、澳大利亚几个国家,通过学习这些代表性区域,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分析国家的方法 三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章 认识大洲13课时 第二章 了解地区10课时 第三章 走近国家19 课时 四 教学对象分析 本期所教学生是198班学生,通过上一期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尚不够全面,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于如何从地理图表、地理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强,本期教学,将针对上述方面,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 教学要求 1、上课之前深入挖掘教材,勤阅资料,力争备好每一堂课。 2、上课时精讲细讲,突破重难点,讲练结合,落实巩固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思路 2009年2月13日 第一章 认识亚洲 教学目的 1、 了解亚、欧两洲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的特点。通过读图能分析亚欧两洲的地 形特点,能理解亚欧两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记住亚欧两洲的著名湖泊并能在地图上熟悉其位置 2、 了解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及民族,学会分析亚欧两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及造成这 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3、 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地理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分析一个大洲或一个 地区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主要的河流、湖泊的分布 难度:亚欧两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和原因,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具准备 亚洲地形图、亚欧两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世界的陆地可以分为几个大洲?你了解哪些大洲?(学生根据所学回答)这七个大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有不同,今天,就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乘着浩荡的长风,来巡游这些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 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 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课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 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 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 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 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 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 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 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 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 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 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 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 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 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 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 黑板表格小结: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 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篇三: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全册地理教案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12 3 板书设计: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设计者:广州市第四十中学 政史地科组 何冬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 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 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 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 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