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换热.doc_第1页
实验四、换热.doc_第2页
实验四、换热.doc_第3页
实验四、换热.doc_第4页
实验四、换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五 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气汽对流传热)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2、通过实验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汽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 Pr0.4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4、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5、掌握换热器的操作方法。二、实验内容1、测定56个不同空气流速下普通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2、应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求普通套管换热器准数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3、测定56个不同空气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4、应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求强化套管换热器准数关联式中NU=BRemPr0.4常数B、m的值。5、同一流量下,根据所得准数关联式NU=ARemPr0.4求NU0,计算传热强化NuNu0。6、在同一流量下分别求取普通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0。三、实验原理1、对流传热系数i的测定: (4-1)式中:i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 w/(m2);Qi管内传热速率,w; Si 管内传热面积, m2;tm管内流体空气与管内壁面的平均温度差,;传热速率: (4-2)式中: V空气流过测量段上平均体积,m3/h;at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Cpat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比热,J/(kgK);t传热管出口温度与空气进口温度之差, ;内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差,。由下式确定:tm= 当2t1 / t2 0.5时,可简化为 式中:t1,t2 冷流体(空气)的入口、出口温度,; Tw 壁面平均温度,;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对流时,处于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ui=AReimPrin其中,传热准数:Nui=,雷诺准数: ,普朗特准数:Pri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流速:物性数据i、cpi、i 、i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朗特准数Pri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关联式可简化为Nu=ARemPr0.4。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i与Nui。3、求关联式Nu=ARemPr0.4中的常数项以Nu/Pr0.4为纵坐标,Re为横坐标,在对数坐标系上标绘Re关系,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Nu0=ARemPr0.4中的常数。处理强化管的实验数据,以Nu/Pr0.4为纵坐标,Re为横坐标,在对数坐标系上标绘Nu/Pr0.4Re关系,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 Nu=BRen Pr0.4中的常数。4、强化比的确定:将强化套管换热器求得的Re、Pr数值分别带入普通管和强化管换热器所得的准数关联式中,可以得到Nu及Nu0,强化比=Nu/ Nu0 。5、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0的确定实验中若忽略换热器的热损失,在稳态传热过程中,空气升温获得的热量与对流传递的热量及换热器的总传热量均相等,则以外表面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S0传热管外表面传热面积(m2)因为本实验中i0,故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i热冷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四、实验装置:如下图气-气传热综合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传热管系数实验装置结构参数:实验内管内径d1(mm)20.00实验内管外径d2(mm)22.0实验外管内径D2(mm)50实验外管外径D2(mm)57.0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L(m)第一套1.00 第二套1.20强化内管内插物(螺旋线圈)尺寸丝径h(mm)1截距H(mm)40加热釜操作电压200伏操作电流10安1、温度测量(1)空气入口温度t1、空气出口温度t2,由电阻温度计测量,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第一套:切换开关挡位分别对应的测温点是: 0普通管空气入口温度、1普通管空气出口温度、2强化管空气入口温度、3强化管空气出口温度、4釜温。第二套:数字显示仪表显示的温度分别是:0普通管空气入口温度、1普通管空气出口温度、2强化管空气入口温度、3强化管空气出口温度。 (2)壁面(外管内壁)平均温度Tw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w表示。第一套:由数字毫伏计测出与其对应的热电势E(mv,热电偶是由铜-康铜组成),由公式Tw=8.5+21.26E( mv)计算得到。切换开关挡位分别对应的测温点是: 0普通管壁面热电势、1强化管壁面热电势。第二套: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上普通管壁面温度,下强化管壁面温度。2、空气流量测定V(m3/h)V=Vt1 (m3h)式中 Vt1空气入口温度(即流量计处温度)下的体积流量, m3/h;tm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即tm=),;t1,t2分别为空气的进口温度及出口温度,;Vt1的计算:第一套:*3600 P孔板两端压差,pa;t1空气入口温度(即流量计处温度)下的密度,kg/m3。C0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0.65A0孔的面积,m2;d0孔板孔径, d0=0.017m;第二套:式中:V2020时体积流量, m3/hV20=13.909(P)0.648P孔板两端压差,kpa;3、 电加热釜 是生产水蒸气的装置,使用体积为7升(加水至液位计的上端红外线),内装有一支2.5kw的螺旋形电热器,为了安全和长久使用,建议最高加热电压不超过200伏。4、 气源(鼓风机) 又称旋涡气泵,XGB2型,电机功率约0.75kw,产生的最大和最小空气流量基本满足要求,使用过程中,输出空气的温度呈上升趋势,5 、稳定时间 是指在外管内充满饱和蒸汽,在排出口有适量的不凝汽(气)体排出,空气流量调节好后,过15分钟,空气出口的温度可基本稳定。五、实验步骤1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1)第一套向电加热釜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第二套:向储水罐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处(2)(第一套)向冰水保温瓶加入适量的冰水。(3)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4)检查普通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的畅通。(5)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2实验开始(1)一段时间后水沸腾,水蒸汽自行充入普通套管换热器外管,观察蒸汽排出口有恒量蒸汽排出,标志着实验可以开始。(2)约加热10分钟后,可提前启动鼓风机,保证实验开始时空气人口温度t1比较稳定。(3)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使压差计的读数为所需的流量值(当旁路阀全开时,通过传热管的空气流量为所需的最小值,全关时为最大值)。(4)稳定58分钟左右可转动各仪表选择开关读数t1、t2、E值。(注意:第1个数据点必须稳定足够的时间)。(5)重复(3)与(4)共做56个空气流量值。(6)最小,最大流量值一定要做。(7)整个实验过程中,加热电压可以保持不变,也可随空气流量的变化作适当的调节。3转换支路,重复步骤(2)的内容,进行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测定56组实验数据。4实验结束(1) 关闭加热器开关。(2) 过5分钟后关闭鼓风机,并将旁路阀全开。(3) 切断总电源。(4) 若需几天后再做实验,则应将电加热釜和冰水保温瓶中的水放干净。六、注意事项1、第一套由于采用热电偶测温,所以实验前要检查冰桶中是否有冰水混合物共存;检查热电偶的冷端,是否全部没在冰水混和物中。2、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个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3、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既在给蒸汽加热釜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控制阀之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控制阀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4、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控制阀。5、电源线的相线,中线不能接错,实验桌铁架一定要接地。7、调节流量后,应稳定38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七、实验数据处理表一、普通管实验数据处理表设备编号: 1# 传热管内径d1=20mm 外径d2=22mm 传热管长度:L=1.00m 内传热面积S1=0.06284(m2) 外传热面积S2=0.06912(m2) 孔板流量计: Co=0.65 do=0.017m Ao=0.0002m2NO.12345678910孔板流量计压差(KPa)1.39 2.02 2.523.27 4.05 4.87 t1()26.30 27.60 30.00 32.90 35.60 38.40 t2()63.10 62.90 63.60 64.40 65.40 66.40 Tw(mv)4.24 4.24 4.23 4.23 4.23 4.23 Tw()98.64 98.64 98.43 98.43 98.43 98.43 t1(Kg/m3)1.18 1.18 1.17 1.16 1.15 1.14 tm()44.745.2546.848.6550.552.4m(Kg/m3)1.12 1.12 1.12 1.11 1.10 1.10 m(W/m.k)0.0278 0.0278 0.0280 0.0281 0.0282 0.0284 Cpm(J/Kg.k)100910091009100910091009m1000001.94 1.94 1.95 1.95 1.96 1.97 tm()51.78 51.39 49.75 48.07 46.34 44.57 V20(m3/h)Vt1(m3/h)25.73 31.07 34.82 39.83 44.50 48.99 Vm(m3/h)27.31 32.90 36.75 41.88 46.64 51.19 um(m/s)24.14 29.08 32.49 37.03 41.24 45.26 Q(W)316.3 364.9 386.2 410.4 430.0 440.9 i(W/m2)97.2 113.0 123.5 135.8 147.7 157.4 Re28759 34504 38185 43020 47384 50360 Nu69.9 81.2 88.4 96.7 104.6 111.0 Pr0.703 0.703 0.702 0.702 0.702 0.702 Nu/Pr0.480.5 93.5 101.8 111.4 120.5 127.9 普通管关联式 Nu = 0.0249Re0.7894Pr0.4 A=0.0249,m=0.7894K(W/m2)88.4 102.7 112.3 123.5 134.2 143.1 计算实例: 已知:传热管内径d=0.02m,流通截面积:F=*d2/4=3.142*0.022/4=0.0003142(m2)传热管长度L=1.00m,传热面积S=*d*L=3.142*0.02*1.0=0.06284(m2)孔板流量计:流量系数Co=0.65,孔板直径do=0.017m, 孔板截面积Ao=*d2/4(m2)以第六组数据为例:1、 空气物理性常数的确定:查表或根据回归公式计算可得:t1=38.4 () t1=1.14(Kg/m3)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m=1.1(Kg/m3)。平均比热Cpm=1009 (J/Kg.k)平均导热系数m=0.0284(W/m.k),平均粘度m=1.97*10-5 (Pa.s)2、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差tm=()上式中传热管壁面平均温度Tw=8.5+21.26*E=8.5+21.26*4.23=98.48 ()3、 管内平均体积流量:(m3/h))4、管内平均流速 (m/s)5、传热速率 (W)6、管内传热系数(W/m2)7、雷诺准数传热准数普兰特准数8、求准数关联式Nu=ARemPr0.4中的常数项:A,m。计算以Nu/Pr0.4为纵坐标,Re为横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绘Nu/Pr0.4-Re关系图,并进行回归公式。见下图9、计算强化比Nu/Nu0 将强化管的Re、Pr值带入普通管的准数关联式中,求NuoNu0=0.0249Re0.7894Pr0.4=103.25 强化比Nu/Nu0=129.3/103.25=1.2510、管内总传热系数 (W/m2)因为i0,因为本实验中i0,故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i热冷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i、0分别为管内、外壁传热系数)11、同理,处理强化管的实验数据,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Nu=BRemPr0.4中的常数项B,m。12、强化管的实验数见表二。表二、强化管实验数据原始记录表设备编号: 1# 传热管内径d=20mm 流通截面积:F=0.0003142(m2) 传热管长度:1.00M 传热面积S=0.06284(m2) 孔板流量计: Co=0.65 do=0.017m Ao=0.0002m2NO.12345678910孔板流量计压差(KPa)1.13 1.81 2.242.94 3.58 4.12 t1()27.10 29.20 32.20 34.90 37.90 39.70 t2()67.70 68.30 69.70 70.50 71.40 72.30 Tw(mv)4.24 4.24 4.24 4.24 4.24 4.24 Tw()98.64 98.64 98.64 98.64 98.64 98.64 t1(Kg/m3)1.18 1.17 1.16 1.16 1.15 1.14 tm()47.448.7550.9552.754.6556.00 m(Kg/m3)1.11 1.11 1.10 1.10 1.09 1.09 m(W/m.k)0.0280 0.0281 0.0283 0.02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