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瓷器 主讲 徐涛 中国瓷器鉴赏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 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 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 所以一般称其为 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 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 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 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 公元25 220年 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 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 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 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 名窑涌现 明清时代从制坯 装饰 施釉到烧成 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曙光熹微原始瓷 青釉弦纹尊商周 公元前16 前11世纪 这是现存原始青瓷中难得的精品 原始青瓷指一种用含铁量在3 以下的粘土成型 经过人工施釉 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以上的青釉制品 此尊釉色滋润 呈色稳定 器表匀净光洁 造型端庄工整 朴实无华 象这样制作极精的原始青瓷传世较少 战国原始瓷提梁盉高17 7cm 口径7cm盉直口 圆腹 下承以三兽形足 流为兽头状 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 提梁为弓形 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 肩 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 器物造型古朴端庄 釉色青中泛黄 施釉均匀 纹饰简洁明快 富有动感 青釉划花双系壶壶撇口 长颈 溜肩 肩部相对两侧各有一系 鼓腹 圈足 通体施釉 釉呈黄绿色 肩部饰划花纹饰 颈 肩及腹部饰弦纹5道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质一般比较疏松 存有大量气孔 吸水率高 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 其釉层普遍较厚 色调偏深 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 装饰纹样则有弦纹 水波纹 云气纹及划刻花纹等 壶 罐等多饰双系或堆贴铺首 此壶器型敦厚古朴 纹饰洗练 釉厚而色深 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青瓷烧成的过渡性器物 生机盎然的成熟青瓷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 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比较安定的南方 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 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 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 六朝青瓷 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 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 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 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 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 中部和南部地区 分别是唐代德清窑 越窑 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 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 青瓷双系壶东汉高24 5cm 口径11 5cm 底径9cm 壶洗口 束颈 溜肩 鼓腹 腹以下渐敛 平底 肩部置对称竖系 通体内外施青釉 外壁施釉不到底 颈 肩部刻划水波纹 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 釉层匀净光洁 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 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青釉羊高13 2cm羊卧伏状 昂首张口 体态肥硕可爱 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 腹部浅刻戳点和条纹 似羽翼张扬 此器釉色青绿 晶莹润泽 羊首上端开一圆洞 羊在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 三国两晋时 青瓷中屡见羊形器 均精致可爱 为一时风尚 砚滴为乌龟形状 龟首昂起 颈部刻划螺旋纹 龟背前小后大 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 龟腹平坦 刻划十瓣莲花装饰 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 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造型生动 工艺精湛 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龟形砚滴高5 8cm 口径2 4cm腹径4 9 4 7cm 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 9cm 口径8 4cm壶洗口 长颈 丰肩 鼓腹 腹下内收 平底 底部无釉 有支烧痕迹 肩部刻划弦纹2道 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 外口凸起弦纹1道 器身施半截釉 釉色青黄 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 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 形态千变万化 或似泼墨 或似树叶 装饰效果绮丽 十分罕见 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卣直口 短颈 平肩 垂腹 腹下饱满 圈足外撇 通体呈扁圆形状 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 其下各立一系 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首系 龙鼻下卷构成圆环 两对系大小相间 形成稳重平衡之美 施青釉 釉面匀净 微黄 外壁上部印纹饰4组 中间为4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 其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 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托起上部图案 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青釉双系卣高23 7cm口径11 7 10 6cm底径16 4cm 洗折沿 鼓腹 平底 三兽足 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 上下戳印圆圈纹 网纹上又分六方模印贴塑6尊佛像 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 洗内底刻划太阳纹 水波纹和羽毛纹 洗在当时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 此洗属南方青瓷越窑系 具西晋时期比较流行的造型 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 又以佛像作为装饰 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青釉印纹贴花洗高9cm口径20 7cm底径15 7cm 青瓷莲花尊南北朝河南省上蔡县出土高49 5厘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许多建筑 日用器物都用佛教图像加以装饰 这件莲花尊颈部有2个天人 4个交脚而坐的佛像 天 是佛教对神的称呼 佛经中有20种 天 和其他小神 许多神住在天上 叫做天人 表现他们时多作飞腾状 故今日又习称 飞天 飞天能奏乐 散花 又能护法 是佛的弟子和侍卫 莲花在佛教信仰中象征洁净 尊腹部作出浮雕式莲花4层 上3层下覆 下1层上仰 把器物形体配合得很华贵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 器型高大 气魄雄伟 纹饰华缛精美 集贴 印 堆塑 刻划 模印 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 装饰题材莲花 团花 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 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经过化验分析 其胎 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 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 5cm 口径7 7cm 足径8 4cm 罐直口 溜肩 肩部有四弓形系 腹下渐收敛 假圈足 平底 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 肩部刻弦纹数道 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 腹部刻下垂莲瓣纹 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 又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 下部露胎 黄釉绿彩罐胎质洁白 造型工整 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 更富装饰性 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 冰清玉洁的隋唐五代瓷器 隋朝历史很短 不足40年 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陶瓷史上 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 可她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 同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 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 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 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 在发展中形成了 南青北白 的两大瓷窑系统 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 以浙江越窑为代表 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 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 唐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的瓷窑 唐代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上虞 余姚 宁波等地 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 瓷场逐步扩大 越窑以生产青釉器著称 唐代以素面器为重 有 如冰 似玉 的美誉 唐代诗人陆羽在 茶经 中评价青瓷茶盏 以越窑器为第一 由于其产地在浙江一带 为旧时的越州 故称 越窑 越窑青釉瓜棱壶唐高20 4cm 口径8 9cm 足径9 4cm壶撇口 束颈 溜肩 长圆腹 圈足 通体呈四瓣瓜棱形 肩部一侧置短流 另一侧置曲柄 与流 柄成十字形的颈 肩之间置双系 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壶造型圆润饱满 釉质润泽 为晚唐越窑的代表作品 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 7cm 口径2 3cm 足径7 9cm瓶直口 长颈 腹部呈八棱形 圈足外侈 灰白色胎 质致密 釉呈浅青绿色 唐人陆龟蒙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 4cm 口径2 3cm 足径7 3cm瓶直口 长颈 颈上细下略粗 硕圆腹 圈足 通体施青釉 釉色莹润细腻 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 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 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 透明度好 釉色极为优美 青绿色调 浑厚滋润 其胎体灰白色 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 釉面犹如一湖清水 碗十花瓣口 口以下渐敛 平底 里外满釉 釉色青绿 如 嫩荷涵露 古镜破苔 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 有 类玉 类冰 及 千峰翠色 之誉 至晚唐 越窑更加兴盛 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 有荷叶 海棠和葵瓣形 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 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 6cm口径14 1cm足径6 5cm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代这是一件传世瓷器中造型独具一格的越窑青瓷碗 器形规整 丰满硕大 碗口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 胎质细腻 釉色匀润 青中闪黄 润泽如玉 早在唐代 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 烧造了许多专供帝王享用的贡瓷 这件海棠式碗即是其中的一件精品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 五代 通高4 8cm 口径8 8cm 足径5 4cm 盒直口 外撇圈足 盒盖面坦平 直口 盖面刻花 中心为一莲蓬 外环莲瓣一周 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 盒里外及足内满釉 釉呈青黄色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 胎体轻薄 釉面光滑 造型趋于秀美 刻花技法更加成熟 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 器物施满釉 釉薄而匀 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 五代时期 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 刻花 印花 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越窑青釉壶高14 2cm 口径6 1cm 足径7 4cm壶撇口 短颈 溜肩 圆腹 椭圆形圈足 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 另一侧为曲柄 壶身饰直线纹四条 将壶身分为四瓣形 壶内外施釉 釉色青中闪黄 晶莹透澈 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中国瓷器 主讲 徐涛 越窑青釉四系壶唐代胎呈浅灰色 质地细腻致密 通体施青釉 微泛黄 釉层均匀光洁 造型圆润饱满 制作精致工细 通体无暇疵 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唐代越窑佳作 越窑青釉执壶 五代高19 7cm 口径9 7cm 足径7 6cm壶撇口 短颈 溜肩 长圆形五瓣瓜棱腹 浅圈足 壶身一侧置弯流 另一侧置连于口 肩之间的曲柄 肩部置对称竖系 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 釉面开细碎片纹 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经对唐 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 与唐代执壶相比 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 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 便于实用 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传 在唐代 有一种叫做 秘色瓷 的瓷器 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 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 凡是有幸见到 秘色瓷 的人 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所倾倒 要烧成这种瓷器 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 然而 不知从何时起 这个秘密配方和这种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 几百年来 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 秘色瓷 五瓣葵口秘色瓷盘唐 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 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 供养佛指舍利 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 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 属宫廷专用 因其釉色 形制少为人知 故以 秘色 相称 器物以青绿釉为主 釉内夹杂玛瑙细末 釉面润泽晶莹 釉层有透明感 秘色瓷碗唐朝时期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高7 1厘米 口径25厘米 邢窑白釉小壶 唐高10 5cm 口径2 5cm 足径5 3cm壶敛口 短颈 圆腹 圈足 肩一侧有短流 对应一侧有壶柄 柄上端饰装饰结 此壶造型小巧 釉质白润 是河北邢窑唐代的产品 唐代 邢窑是北方的著名瓷窑 以烧白瓷为主 兼烧黄釉 黑釉 三彩品种 其产品不仅供国内使用 而且远销世界各地 邢窑遗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内 中心窑场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一带 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出土的标本看 唐代邢窑白瓷有精 粗之分 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 正如唐人李肇 国补史 所曰 内丘白瓷瓯 端溪紫石砚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唐通高12 5cm 口径2 2cm 底径12 5cm 壶提包式 上窄下宽 形似袋囊 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 中间有一曲柄 另一侧饰一曲尾 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 中间亦饰凸线一道 此壶通体施白釉 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 釉泛青白色 平砂底 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 徐六师记 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 具有稳重 大方 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 可与青瓷分庭抗礼 陆羽在 茶经 中以 类银 类雪 赞美其釉色之白 它不以纹饰取胜 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 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 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隋朝时期高18 6厘米 口径4 5厘米 腹径6 3厘米此器两瓶身相联 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 颈部有凹弦纹三周 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 有冰裂纹细开片 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 高岭土 瓷土 含铁量较高 经过1300 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 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 克服铁的呈色干扰 即能烧制成白瓷 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 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 说明含铁量偏高 烧制温度偏低 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 这件隋代白瓷器 胎 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 白瓷长颈瓶唐朝时期高22 2厘米 口径6 9厘米 底径7 2厘米唐代白瓷生产以北方地区为盛 邢窑在今河北省临城县 内丘县一带 其产品色泽如雪似银 叩之铿锵有声 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 此外 河南巩县窑烧造白瓷的时间长 产量大 品种多 公元8世纪是其高峰 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和西市遗址曾发现巩县窑的产品 河北曲阳窑烧造白瓷的时代较晚 但其产品胎质洁白 釉色白净光润 晚唐时已取代了邢窑的地位 这件白瓷长颈瓶的造型 在唐代瓷器中实属罕见 白釉瓶高14 4cm 口径6cm 足径7 2cm瓶口外撇 肩下渐收 底足平实 通体施白釉 釉色无杂质 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 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 碗居多 瓶类非常少见 此瓶器型虽小 釉面又无刻划纹样 但纯净洁白的釉色 端庄秀美的造型 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 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 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 唐朝人李肇 国史补 中就曾记载 内丘白瓷瓯 端溪紫石砚 天下无贵贱 通用之 不仅如此 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作为地方名瓷向宫廷进贡 并成为最早的贸易用瓷运往海外 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邢窑白釉 盈 字盖盒唐代胎质白皙密致 通体施白釉 仅子口接触处未施釉 釉层洁白匀净 底部刻一 盈 字 应为唐代内府 百宝大盈库 的简称 是唐代白瓷中的佼佼者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 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 其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 所以又称 铜官窑 或 瓦渣坪窑 长沙窑始于初唐 兴盛于中晚唐 终于五代 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 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 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 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也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 对宋代的钧窑 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 豇豆红 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 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 2cm口径12 6cm足径14 2cm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壶 白釉绿彩枕 高9 5cm 长16 5cm 宽10cm 枕长方形 圆角 一侧有孔 枕面白釉地 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 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 釉面开细小纹片 底无釉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花卉纹枕唐代此枕釉下彩绘褐 绿色花瓣 色调柔和 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已经比较成熟 采用蓝 绿 褐 黄 红等多种彩料 长方形圆角枕是唐代典型的瓷枕样式 三彩盖罐通高23 5cm 口径12 8cm 足径12 8cm罐口微撇 短颈丰肩 肩下渐收至底 平底圈足 罐盖尖顶 出边 直口 盖与罐口不吻合 略小于罐口 罐口施黄釉 罐身施釉不到底 以绿釉为地 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 盖面以绿釉为地 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 三彩双系罐 高12 5cm 口径13 5cm 底径6 9cm 罐呈扁圆形 口内敛 平底 口外两侧各有一系 器内施黄釉 外壁以绿釉为地 上以白 黄 绿三色点染花朵 器施半釉不到底 露胎处呈白色 百花争春的宋代瓷器 宋元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是陶瓷工艺 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得到空前发展 它在唐 五代 南青北白 的基础上 受当时商品流通 城乡庶民生活及宫廷御用的推动 产量激增 质量提高 在花色品种和纹饰图案上也有所改进和创新 形成了自由奔放 简练潇洒的时代风格 并出现了汝窑 官窑 哥窑 定窑 钧窑等五大名窑 而当时的磁州窑 耀州窑 吉州窑 龙泉窑 景德镇窑等名窑也以其清新质朴的瓷器闻名于世 汝窑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 宝丰宋代隶属汝州 故简称汝窑 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 故也称 汝官窑 其烧造时间不长 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 深浅有别 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 故俗称 香灰胎 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碗撇口 丰腹 圈足微外撇 胎体轻薄 通体满釉 呈淡天青色 莹润纯净 开细小纹片 制作规整 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汝窑碗宋高6 7cm 口径17 1cm 足径7 7cm 汝窑三足樽 宋 高12 9cm 口径18cm 底径17 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 直口 平底 口 足径度相若 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 中部凸起弦纹三道 下承以三足 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 里外满施淡天青釉 釉面开细碎纹片 莹润光洁 汝窑盘 宋 高3 5cm 口径19 3cm 足径12 6cm 盘口微撇 圈足外撇 盘身满釉 开细碎纹片 底有5个支烧钉痕 并刻有 寿成殿皇后阁 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 釉质纯净 开冰裂纹片 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 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圆洗 北宋 高3 3cm 口径13cm 足径8 9cm 圆洗敞口 浅弧壁 圈足微外卷 通体施偏蓝的淡天青色釉 釉面开细碎的片纹 胎呈香灰色 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钉 并有镌刻的 乙 字 此洗工艺精湛 釉色莹润 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 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 1111 1125年 在汴京 今河南开封 官府设窑烧造青瓷 称北宋官窑 宋室南迁杭州后 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 名修内司窑 也称 内窑 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 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 尊 洗 盘 碗 也有仿周 汉时期青铜器的鼎 炉 觚 彝等式样 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 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 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 俗称 紫口 又底足露胎 故称 铁足 官窑贯耳瓶辽宋西夏金时期高22 8厘米 口径8 3厘米 足径9 6厘米宋代瓷器的质地 釉色 式样 产量都远远超过前代 这件官窑贯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 直口阔腹 瓶侧筒状贯耳与足部两侧长方孔相对应 可以穿系绳带 此瓶釉色厚润 端庄典雅 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官窑弦纹瓶高33 6cm 口径9 9cm 足径14 2cm瓶洗口 长颈 圆腹 高圈足 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 颈至腹部有凸起弦纹7道 瓶通体以青釉为饰 釉层肥厚 呈粉青色 釉汁莹润 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 简洁雅致 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 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 器身布满大片纹 纵横交错 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官窑圆洗 高6 5cm 口径22 6cm 足径19cm 洗直口 微敞 器身近直 洗里坦平 圈足矮宽 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此洗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 釉呈粉青色 纯净莹澈 釉面上 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 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 优美和谐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 既无华美的雕饰 又无艳彩涂绘 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 其上纹片粼粼 愈显高洁古雅 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 在造型 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 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同时 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 形成 紫口铁足 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官窑葵瓣洗 高4 8cm 口径18 7cm 足径11 2cm 洗八瓣葵花式 斜直壁 折底 圈足 通体施粉青釉 釉面开片 片纹交织如网 足底边无釉 露铁黑色胎 官窑大瓶 宋高34 5cm 口径9 9cm 足径14cm 瓶圆口 直颈 垂腹 圈足 通体内外施青釉 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 上部开大片纹 近底处纹片细碎 官瓷重楷模 精华四海粹 这是 饮流斋说瓷 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 宋官窑琮式瓶 哥窑 宋代 五大名窑 之一 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 深灰 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 瓶 碗 盘 洗等 均质地优良 做工精细 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 其窑址也未发现 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 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哥窑弦纹瓶高20 1cm 口径6 4cm 足径9 7cm瓶广口 细长颈 扁圆腹 圈足 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 器里外及底心满釉 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 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 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 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 顺其自然 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 哥窑釉质凝厚 釉色沉稳 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 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 形成酱口 南宋哥窑五足洗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的哥窑因窑址至今尚未发现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这件传世五足洗内外施米黄色釉 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 这种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开片被古代文人称为 金丝铁线 这件作品造型别致 制作极为精美 是一件稀世珍品 哥窑碗 高7 5cm 口径19 8cm 足径5 6cm 碗敞口 弧壁 浅圈足 里外满饰青釉 釉厚润如脂 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 深浅不一 如网如织 深纹片呈黑色 浅纹片呈黄色 俗称 金丝铁线 纹 哥窑鱼耳炉 高9cm 口径11 8cm 足径9 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 形轮廓线上收下凸 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 两侧对称置鱼耳 下承圈足 炉的外观古朴典雅 通体施青灰色釉 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 金丝铁线 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 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哥窑八方碗 高4 2cm 口径7 8cm 足径2 8cm碗呈八方形 口微外撇 弧壁 瘦底 八方形圈足 足微外撇 碗里外满施釉 外壁施釉较厚 开片较大 为冰裂纹 内壁施釉薄 开片细小而密集 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 即百圾碎 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 足边无釉 呈铁黑色 俗称 紫口铁足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 9cm 口径4 6 3 7cm 足径4 8 6 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 为八方形 口微外撇 颈部凸起两道弦纹 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 中空 俗称 贯耳 腹下部丰满 高圈足微外撇 底足一周无釉 呈黑色 哥窑葵花洗 高3 5cm 口径12cm 足径8 8cm洗呈葵花瓣式 洗心微向内凸起 底有6个支钉烧痕 通体施灰色釉 釉汁厚润 釉面满布开片 纹片大小相间 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 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 故有 金丝铁线 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 典雅可爱 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定窑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 五代 盛烧于北宋 金 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 刻花 印花和捏塑等 纹饰以莲花 牡丹 萱草为常见 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 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 碗最多 其次是梅瓶 枕 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 奉华 聚秀 慈福 官 等字 盘 碗因覆烧 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 口径5 5cm足径6 4cm瓶平口外折 颈细长 圆腹 高圈足外撇 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 胎体洁白 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 刀工遒劲有力 线条自然清晰 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宋 高4 7cm 口径23cm 足径10 8cm盘敞口 口沿无釉 俗称芒口 浅弧壁 圈足 通体施白釉 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 碗内模印螭龙纹 胎体轻薄 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 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 芒口 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 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 大大提高产量 白釉刻花折腰碗 高5 5cm 口径16 8cm 足径9 4cm碗敞口 浅式 斜腹 近底处内折 通体白釉 口部镶铜 碗内 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 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 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 碗之内 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 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白釉盏托 宋 高6 5cm 口径8 6cm 足径8 2cm盏托上呈杯形 口沿无釉 托镶铜口 圈足外撇 里外施白釉 杯口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此盏托造型规整 釉色温润 纹饰简洁 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 宋高37 1cm 口径4 7cm 足径7 8cm瓶小口折沿 短颈 丰肩 肩下渐收敛 圈足 俗称 梅瓶 通体施白釉 釉色柔和洁净 白中闪黄 肩部刻菊瓣纹一周 腹部刻缠枝莲纹 下部刻上仰蕉叶纹 刻花清晰婉转 深浅不一 莲花简洁典雅 线条流畅 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此瓶造型挺拔 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孩儿枕 高18 3cm 长30cm 宽11 8cm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 以孩儿背作枕面 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 右手持一绣球 两足交叉上跷 身穿长衣坎肩 长衣下部印团花纹 榻边模印花纹 四面开光 其中一面凸起螭龙 相对的一面光素 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 枕身釉作牙黄色 底素胎 有两孔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 宋 高3 5cm 口径17 9cm 足径5 9cm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 腹部渐敛 近底处呈折角状 故称 折腰盘 器里外施紫色釉 外部施釉不到底 足墙露胎 足底心有釉 此盘造型规整 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 其釉色匀净 折角线清晰 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 铜呈色的不同特点 烧出蓝中带红 紫斑或纯天青 纯月白等多种釉色 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 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 称 蚯蚓走泥纹 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 盆托 洗 盘 炉 钵 碗 尊等 花盆 盆托 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 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 还有的刻有 奉华 等字样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 8cm 口径22 8cm 足径11 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 折沿 口沿边起棱 深腹 圈足 盆内外施釉 口沿以内呈灰蓝色 外呈玫瑰紫色 口沿下流釉 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高14 7cm 口径23 3 18 6cm 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 敞口 折沿 腹上阔下敛 平底 四云头足 盆底有5个圆孔 底面刻有 重华宫 金昭玉翠用 八字楷书及 四 字 盆内壁施月白色釉 外壁施玫瑰紫色釉 釉层厚润 上有 蚯蚓走泥纹 钧窑鼓钉三足洗 高9 4cm 口径23 5cm 足距9 5cm 洗作鼓式 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 上22枚 下18枚 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施天蓝色釉 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 绕底一周有支烧痕 并刻有 一 字标记 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 一 至 十 数目字的钧瓷标本 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 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宋 高18 4cm 口径20 1cm 足径12cm花盆撇口 长颈 圆鼓腹 圈足外撇 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 并刻有数目字 六 通体内外施窑变釉 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 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 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 犹如晚霞 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 明亮艳丽 外底施酱色釉 此器造型端庄 色彩变化丰富 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钧窑天蓝釉八角龙首把杯宋杯高5 1厘米 口径10 3 8 2厘米 杯作八角形 直口 浅腹略鼓 腹以下渐收 平底 一侧附一环形把 把上塑龙首 胎质紧密 器内外施天蓝釉 釉色乳浊失透 口沿釉薄 下腹部及底露胎 此杯造型特殊 制作精巧 为钧窑中的少见之作 钧窑天蓝釉紫斑罐宋元蓝釉红斑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品种 虽不如 海棠红 玫瑰紫 那样名贵 但也是铜红釉的成功之作 故颇受世人珍爱 钧窑天蓝釉红斑贴花双耳三足炉宋元形制高大凝重 胎骨厚重 胎质坚硬颇粗 呈灰色 通体施天蓝釉 釉面肥厚莹润 局部添饰红斑 红蓝相映 为元钧瓷器中少见的大器 磁州窑 北宋 金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 窑址位于河北磁县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 宋代属磁州 故名 产品以白瓷 黑瓷和白地釉下黑 褐彩绘瓷为主 白瓷装饰有划花 剔花 绿斑 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 白地釉下黑 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 器物除瓶 缸 罐 碗 盆等日用品外 以瓷枕颇为著名 枕底往往有张家 李家 王家和陈家造等印记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 宋高12cm 枕面长32cm 宽23cm 底长31cm 宽21 5cm 枕八方形 面 底出沿 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 背面有一通气孔 素底无釉 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丹一枝 并在花瓣 花叶上刻划出筋脉 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 此枕采用的竹节出筋装饰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风格 枕面画面精细生动 为磁州窑的高档产品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宋 高10 5cm 长28 3cm 宽19 8cm 枕呈长方多边形 枕壁有八面 枕面和底部均出边 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 枕面为篁竹一丛 枕壁为卷草纹 在宋 金 元时期 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之一 此枕采用简笔画法 笔触自然流畅 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 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 枕的底部戳印 张家造 款识 磁州窑白地黑花鹡鸰图虎枕宋元枕作卧虎状 胎呈灰色 敷化妆土 虎身施赭黄釉 毛发斑纹以黑彩画成 耳 眉 眼和嘴则以白釉点缀 虎耳各有一小圆孔 枕底露胎 墨书 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 家 一行 耀州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1959年发掘 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市为代表 包括陈炉镇 立地坡 上店等处 宋代属耀州 故名 耀州窑唐代已开始烧黑釉 白釉和青釉瓷 曾使用化妆土 玉璧底碗及堆酱彩朵花小盖盒是其典型器 北宋时以青瓷为主 兼烧酱色釉器 北宋中 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宋 高8 5cm 口径20 8cm 足径4 8cm碗敞口 宽唇 圈足 里外施青釉 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 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 两手腕各戴一手镯 憨态可掬 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高7 4cm 口径17 8cm 足径4 9cm碗敞口 腹为六花瓣形 近底渐收 圈足 内壁蓖划海水纹 碗心刻划一游鸭 外壁光素无纹 通体以青釉为饰 釉色深沉 青中泛黄 此碗造型优美 纹饰清晰 鸭纹的刻划生动传神 海水纹宛转自然 由此可见耀州窑瓷工们娴熟的技艺 是耀州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吉州窑 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 宋时称吉州 故名 吉州窑 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 也称 永和窑 其创烧于唐而终于元 所烧品种繁多 是一座综合性的民间窑 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 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 除剪纸贴花外 还有木叶贴花 剔花 玳瑁釉 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手法 皆惟妙惟肖 吉州窑叶纹三足炉宋元平沿 肩 颈部各饰凸弦纹一道 附三足 平沿处饰褐彩回纹 肩 颈部以褐彩作地留出白色回纹 器腹饰主题纹样 是在白地上绘褐色叶纹 花纹规整 细腻 色彩对比鲜明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宋 高19cm 口径5cm 足径6 8cm瓶小口 圆唇 短颈 丰肩 内凹足 通体施黑釉 器身剔折枝梅花 纹饰部分露黄色胎 花蕊用褐彩勾画 装饰效果极强 龙泉窑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 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市 故名 窑址已发现上百处 始烧于北宋前期 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 瓷窑数量成倍增长 其产品质量提高 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 器型也更加丰富 尤以鬲式炉 堆塑龙虎盖罐 双耳瓶 八卦炉为典型器 器物胎色灰白 釉质滋润 造型多种多样 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 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 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 近三尺的大盘 大瓶 烧成后不变形 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三足炉高12 4cm 口径14 5cm 足距9 2cm炉折沿 短颈 扁圆腹 下承以三足 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 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 通体施青绿色釉 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 青釉弦纹瓶高31cm 口径10cm 足径11 3cm瓶洗口内敛 细长颈 斜肩 扁圆垂腹 圈足外撇 颈上凸起弦纹3道 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 里外满釉 胎体洁白 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 通体所施的粉青釉 青翠碧绿 汁水莹彻 温润如玉 龙泉窑堆塑蟠龙盖瓶宋元灰白色胎 底足露胎无釉 泛显火石红色 施粉青釉 釉层匀厚 色泽莹润 在拉坯成型的同时 结合雕塑装饰 生动 典雅 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 龙泉窑青釉贴花龙凤纹盖罐宋元盖呈荷叶形 全器端庄敦厚 通体施青绿釉 釉面肥厚莹润 主题纹样贴花而成 在器腹饰云龙戏珠纹 器盖饰云凤纹 无釉处呈赭红色 景德镇窑 江西景德镇市我国著名产瓷地区 自唐以来就烧制青瓷 宋代景德镇的突出成就是制成著名的 影青 瓷 釉色呈一种半透明的淡青色 胎料采用高岭土 胎薄质细 装饰方法大多采用划花和刻花 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 6cm 口径5cm 足径8 5cm瓶小口出边 溜肩 肩下渐收 内圈足 通体施青白釉 腹部刻缠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 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 青白相映 素雅恬静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 声音清脆 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 柴窑 的品评 所谓 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 青白釉双狮枕高15 5cm 长17 5cm枕分上 中 下三部分 上部枕面为如意形 其上刻缠枝花纹 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 下部为腰圆形 枕底胎厚重无釉 其整体施青白釉 釉色匀净 青白瓷是宋 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一种重要瓷器品种 是古代窑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观而制作的 又有 假玉器 之美称 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佳 独领风骚的元代瓷器 元代制瓷业是宋 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 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 过渡性十分明显 一方面 宋 金时期的一些名窑 如磁州窑 钧窑 景德镇窑 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 特别是龙泉 青白系诸窑 由于外销的需要 大件器型增多 生产规模普遍扩大 另一方面 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 釉里红 钴蓝釉 铜红釉 卵白釉等新品种 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 元朝统治时期 北方定窑 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 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 青花着色力强 呈色稳定 纹饰永不褪脱 且风格幽靓典雅 素净秀丽 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 互相衬托 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 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 元青花以其多层次 满画面 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 划 印花的装饰技法 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青花凤穿花执壶高23 5cm 口径4 7cm 足径7 3cm 腹径13cm壶直口 口下渐展 粗颈 垂腹 腹下内敛 圈足微外撇 腹一侧安有上细下粗的长弯流 另一侧有如意形把柄 柄上端安小系 平顶盖 圆珠钮 底白釉 无款识 流绘以火云纹 柄有银锭 宝钗等纹饰 盖绘菊瓣纹 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 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图案 并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青花麟凤纹盘 高7 9cm 口径46 1cm 足径26 1cm盘折沿 菱花式口 盘心坦平 圈足 器身施青白釉 底素胎无釉 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 口沿上饰一圈卷草纹 里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的缠枝牡丹6朵 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一周 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 翔凤各一 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 盘外壁为缠枝莲花6朵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高46 1cm 口径6 2cm 足径13 4cm梅瓶胎骨厚重 小口平沿 颈细短 瓶身修长 有八棱 肩饰斜格锦纹 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 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 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 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 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 内绘牡丹花叶 青花鸳鸯莲花纹盘 高7 3cm 口径46 4cm 足径29 8cm盘折沿 16瓣菱花口 盘心坦平 圈足 盘内 外施亮青釉 底素胎无釉 盘内外绘青花纹饰 内沿面环绕锦纹 内壁饰串枝花一周 6朵仰覆牡丹相间缀于曲折的枝茎上 盘心绘鸳鸯戏莲主题纹饰 并蒂莲竖向环置 一对鸳鸯戏于其间 盘外壁亦以串枝牡丹环绕 与内壁纹样相对应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罐元 高27 5cm 口径20 4cm 足径19cm罐直口 短颈 圆肩 敛腹 浅圈足 砂底 内外施白釉 外壁以青花为饰 口沿为缠枝花 肩部为缠枝莲花 腹部通景绘缠枝牡丹 近足处为仰莲瓣纹 釉里红高足杯高9 1cm 口径7 5cm 足径3 8cm杯撇口 深腹 瘦底 下承中空竹节式高足 通体施青白釉 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 并置一小圆系 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 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釉里红刻兔纹玉壶春瓶高20 5cm 口径6 3cm 足径6 8cm瓶撇口 细颈 圆腹 圈足 俗称 玉壶春瓶 通体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四道 上腹部暗刻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 刻花技法娴熟 刀锋犀利洒脱 线条流畅自然 小兔作回首观望状 以釉里红点睛 形象栩栩如生 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 形成红地白花 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 瓶内口部施釉里红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高10cm 口径20 6cm 足径9 1cm碗墩式 口微外撇 圈足 通体白地红花 内外口沿各绘回纹一周 碗内壁为缠枝菊纹 碗心双圈内饰折枝花卉纹 外壁绘缠枝牡丹纹 足外墙绘回纹一周 此碗纹饰活泼明快 红色较艳 无论造型或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为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cm 口径15 5cm 足径18 5cm罐直口 短颈 溜肩 鼓腹 圈足 砂底无釉 胎体上薄下厚 胎质细腻 青花色彩浓艳 釉里红略暗 附狮钮盖 绚丽多姿的明代瓷器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 有明一代 至精至美之瓷 莫不出于景德镇 合并数郡 不敌江西饶郡产 若夫中华四裔 驰名猎取者 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景德镇真正成了 天下窑器之所聚 之地 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 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 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不拘一格 大胆创新 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 新的造型 新的装饰 真正是 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 而所有这些创新 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而且光照千秋 辉映千古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高33cm 口径8 8cm 足径11 3cm瓶撇口 细颈 圆腹 平底 圈足 通体釉里红纹饰 里口沿绘卷枝纹一周 颈部绘蕉叶纹 颈 腹之间绘变形海水 卷枝纹各一周 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 衬以山石 芭蕉 灵芝纹 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 圈足上亦绘卷枝纹 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高32cm 口径7 3cm 足径11cm壶唇口 细颈 斜肩 硕腹 圈足 壶身作玉壶春瓶式 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 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 另一侧置曲柄 连接于颈腹之间 柄上端置一小系 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 唇口绘回纹一周 颈部分层绘焦叶纹 回纹 缠枝灵芝纹各一周 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 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 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 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 足外墙绘卷草纹 足内满施白釉 无款 鲜红釉高足碗 高9 9cm 口径15 8cm 足径4 2cm 碗撇口 弧腹 高圈足微外撇 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 内壁为白釉 有暗云龙纹装饰 碗心暗刻篆书 永乐年制 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 鲜红釉纯净无瑕 亮丽匀净 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24 8cm 口径4 5cm瓶小口 肩下渐敛 足胫处略外撇 圈足 砂底无釉 通体施甜白釉 釉面暗划3组纹饰 依次为卷草纹 缠枝莲花纹 折枝花卉纹 以弦纹间隔 甜白 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个白釉品种 其特点是白如凝脂 素若积雪 之所以称 甜 是因其洁白的釉色给人一种甜美之感 又有人称其为 填白 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画 青花压手杯 高4 9cm 口径9 2cm 足径3 9cm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 杯体如小碗状 口微撇 直壁 丰底 圈足 此杯制作精细 形体古朴敦厚 内外均绘青花纹饰 青花色调深翠 杯心有葵花一朵 花中心青花篆书 永乐年制 四字款 外壁口沿下绘朵梅一周 腹部饰缠枝莲纹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厚体重 重心在杯的底部 口沿微微外撇 手握杯时 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 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 故有 压手杯 之称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高28 5cm 口径4 8cm 足径11 3cm瓶小口圆唇 短颈 丰肩 宽圈足 通体青花装饰 肩部绘变形莲瓣纹 纹内绘朵花 瓶身绘折枝花果 大小各3枝 分别为石榴 枇杷 樱桃 葡萄 荔枝 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 素底无釉 此瓶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 这种梅瓶的传世完整器物不多 十分名贵 明永乐年间 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 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这一时期 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被称为青花瓷器的 黄金时期 它一改元青花繁密 雄健的格调 呈现出浓艳 凝重 古朴 典雅的艺术风采 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 苏麻离青 钴料 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 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 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 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 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宣德 鲜红釉菱花式洗高3 8cm 口径15 9cm 足径13cm洗通体作十瓣菱花式 敞口 浅身 腹壁近直 平底 通体施鲜红釉 釉面匀净 色鲜艳 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 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 底施白釉 无款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高4cm口径19 2cm足径12 7cm盘敞口 弧壁 圈足 内外均以宝石蓝釉为地 并饰白釉鱼莲纹装饰 盘心在白色圈栏内绘莲池游鱼图 两尾游鱼潜游于飘浮的水草与盛开的莲花之间 外壁亦绘莲池游鱼纹 荷莲与游鱼规则地相间排列 足内施白釉 青花双圈内楷书 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款 青花梵文出戟盖罐高28 7cm 口径19 1cm罐直口 平肩 硕腹 下部微向内收 平底 口上有槽 肩部凸起8个长方平面扳手 附圆盖 胎体厚重 釉色青白 青花浓艳并有黑疵 以渲染手法描绘纹饰 罐身分层饰海水纹 八宝 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 罐盖面饰4朵云纹 间以五个蓝查体梵文 是佛种子字 盖之外壁饰海水纹 盖内顶面莲瓣纹环围 九瓣之上各书一蓝查体文字 中央双线圈内从左至右篆书 大德吉祥场 五字 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 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 8cm 口径3 8cm 足径7 1cm瓶直口 圆唇 细长颈 扁腹 圈足 通体青花纹饰 口沿下饰朵梅纹 身部饰缠枝花卉 足墙外饰卷枝纹 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 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款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 以其胎釉精细 色泽浓艳 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 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 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 苏泥勃青 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 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 继承 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 并渐趋典雅 秀丽 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 很少描绘人物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高7 4cm 口径17 4cm 足径9 3cm碗敞口 折底 圈足 碗外青花红彩饰海水龙纹 以青花绘云及海水 红彩绘双行龙 下腹部饰凸起的弦纹两道 碗里光素无纹饰 中心青花双圈内楷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门级安全培训材料课件
- 【高考模拟】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 新 数学模拟试卷3(含解析)
- 海藻酸盐包装力学优化-洞察及研究
- 部署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遨游汉字课件
- 2023-2024学年广州市东江外语实验学校八年级(下)第一次限时训练物理试题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物理三轮冲刺《机械运动》
- 国际标准体系差异对出口型刨刀产品认证成本的结构性挤压效应
- 口腔解剖变异区域刮治效率提升的3D打印定制化工具设计
- 反向刮水器总成在极端环境(-40℃至85℃)下的热应力变形补偿机制
- 2025低压电工复审考试题库及答案
- TSG 07-2019 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 许可规则
- 电梯维保服务评价与改进措施
- 施工质量标准化手册之桥涵工程
- 彩色沥青合同协议
- 医院培训课件:《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方法》
- 中队辅导员培训材料
- 2025年巷道掘砌工(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深度解析Palantir介绍
- 小学五爱教育
- 玻璃幕墙维修保养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