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外语与翻译2008年第4期(总第59期)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邓海丽东莞理工学院【提要】本文定位于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研究,以本科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通过为期一年的自主泛读,作者借助新近的词汇知识研究成果和相关的词汇测试理论,对受试进行词义,句法和搭配三个层面知识的产出,接受技能以及词汇量进行测试和结果分析,发现了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部分规律:在词汇知识方面,优先习得词义知识,其次分别是搭配和句法;在词汇能力方面,表现出接受技能的快增长与产出技能的缓慢获得.【关键词】泛读,词汇附带习得,词汇测试1.引言Nag,Herman(Nagy,Herman,Anderson,1985:235)在对儿童习得母语词汇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词汇附带习得假设.所谓附带习得,是根据学习者个体注意力投入的多少而区别于刻意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词汇的附带习得指的是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时,如阅读文章,听英文歌,学习者并非有意关注生词意义,只是尝试在语境中理解听到或看到的生词,却附带习得了单词的部分知识.无论是Krashen的输入假说,还是相关的阅读与词汇习得研究,都认为大量阅读可以附带习得词汇(Krashen,1989:440464;1993:156;Nagy&Herman,1985:盖淑华,2003:285).但这些都存在下列问题:停留在阅读材料的难易度,阅读者的猜词策略两个层面上,没有用词汇知识框架的理论来探讨阅读产生的词汇习得;实验时间太短,实验结果悬殊大;受试以中高级英语学习者为主.正如Krashen所指出的那样:阅读习得词汇是个渐进过程,习得的往往只是词汇的部分知识(Krashen,1989:462).但就词汇的各层面知识如词义,句法或功能等等而言,到底是哪一层面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通过阅读附带习得的词汇各层面知识是如何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并未见到有相关的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本实验选取广东某独立学院本科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受试,通过为期一年的自主阅读活动,借助最新的词汇习得理论,进行相关的词汇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试图揭示普通学习者词汇附带习得的部分规律,以期对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困境有所启示.2.泛读实验本实验要探讨的问题是:作为中初级英语学习者的普通大学生进行的泛读在多大程度上附带习得了词汇,附带习得的词汇知识方面有何发展规律?具体而言,泛读如何影响语义,句法和搭配三维度词汇知识的习得?泛读习得的词汇能否被自如运用?据此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学习者可经泛读习得词汇知识,不仅大量习得词汇的某个语义,同时使阅读者习得了句法和搭配等层面的词汇知识.假设二,学习者可经泛读习得词汇能力,即词汇的接受技能和词汇的产出技能(Melka,2002:89),前者指的是在语境中能被识别但不能自由运用的词汇,一般只知其最基本,核心的意义,后者指那些不需要任何的外部提示,可被其他单词激活或在说,写中自由运用的词汇.本实验拟通过定量研究法,对基于泛读而附带习得的词汇进行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测试和分析.包括以下步骤:为期一年的自主阅读,词汇量测试和词汇知识产出/接受技能测试,分析,统计测试结果.2.1甄选泛读材料在阅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中,人们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标准提出了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阅读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大量的,有趣的,关联的,粗疏的(Krashen1993:8).据此,本次所选的泛读材料为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英汉对照分级简易读物”书虫”系列,这套丛书按照中国学生的英文水平69外语与翻译2008年第4期(总第59期)从初一到高三分级排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丰富有趣,包括呼啸山庄,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苔丝等共五十本名着;语法简单,表达通俗易懂,以常用词为主从而有效解决初级者因词汇量不足而导致的阅读困难,客观上为附带习得词汇的发生提供充分的前提条件.考虑到附带习得词汇的循序渐进原则和以往类似研究由于实验周期不够长而带来的结果误差,本次泛读实验时间定为一年(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以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为主,辅之以教师的不定期检查监督,但教师不对材料作任何解释,也不告知测试内容.学生人手一本,看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换,一年内读完全套书,然后对这50名学生进行词汇测试,统计分析测试结果,检验假设.2.2词汇测试考虑到词汇掌握标准所涉及的多层面范围以及受试的中初级英语水平,同时为了方便操作,将词义,句法和搭配作为本次词汇知识的考查内容.其中词义指词典所列举的意义.句法指某个词的语法特征,包括词性,数,人称,语态等,例如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比较等级,动词时态,语态.搭配既包括句法,词汇和语义等都相对固定的习语(idioms),如:appleofmyeye,drinklikeafish;又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搭配(setphrases),如reactto,guilty0f等.选词.为了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避免以往研究中由于没有很好区分刻意学习和附带习得等原因而导致的实验误差,本次测试的选词必须同时符合:(1)GSL3000至4OO0词频以内的高频动词,形容词和名词;(2)泛读材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词;(3)课本以外的生词.根据上述选词标准,首先抽取9o个单词作为词汇量测试词;另外再抽取lO个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5个作为词汇知识测试词.为了确保所选词是受试的生词,在泛读实验前进行测试,再从测试结果中甄选出完全生词,泛读结束后对这些词进行测试.试卷设计:包括接受卷,产出卷和词汇量三种测试卷.其中接受卷和产出卷均包含三大部分,每一部分20小题,全卷共60小题,分别考查词义,句法和搭配三方面内容.接受卷设计:词义和句法测试采用多项选择题型,要求被试根据句意选择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完成句子.搭配测试则把个测试询和对应的搭配70设计成左右栏配对题,为减少猜题的正确率,在右栏增加一个不用的选项,要求受试从右栏中选择与左栏对应的搭配.测试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产出卷设计:要求被试根据汉语以及所给的字母提示写出单词,然后写出与该词构成的任意一个搭配,最后用该词任造一个句子.测试时间40分钟,满分6O分.词汇量测试卷:采用Nation(20O4:266272)的VLT作为测量工具,对目标词进行分组测试,每组由左右两栏构成,左栏为6个被测试的目标词,右栏是3个释义,要求受试根据释义在左栏中选择对应的单词.本次测试目标分l5组共测试9O个单词.测试时间3O分钟,满分45分.为避免测试后的干扰效应,本测试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测试产出卷,第二次测试词汇量,第三次测试接受卷.阅卷:本测试共发出问卷50份,有效回收5O份.接受卷和词汇量测试卷均为客观题,评分较简便;对于产出卷的评分,由于题目均为主观题,为减少阅卷人的主观误差,指定一位阅卷员负责所有产出卷问卷的批阅,每一个考查词汇共计3分,词义,搭配和造句各1分,满分60分.对于搭配和造句的评分,根据答卷的具体情况,酌情给0.5至1分不等.2.3结果分析2.3.1词汇知识习得情况分析表1接受卷词汇知识成绩统计接受卷词义句法搭配总分平均分l5.78l1.513.5740.85标准差4.O32.893.163.44表2产出卷词汇知识成绩统计产出卷词义句法搭配总分平均分8.236.357.4222标准差3.332.322.823.12词汇知识测试结果统计:从上面两个表格所列的成绩统计可知,习得者在产/接两卷的词汇知识测试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掌握,这一测试结果支持了假设一,说明泛读可附带习得包括词义,搭配和句法等在内的词汇知识.进一步分析,可发现无论是产出卷还是接受卷,各自的词义,句法,搭配成绩均存在明显差异.有关数据具体统计如下:接受卷中外语与翻译2008年第4期(总第59期)词义的平均分分别比搭配和句法高出2.21分,4.28分,词义的标准差分别比搭配和句法高出0.87,1.14,搭配平均分比句法平均分高出2.07分.产出卷中词义的平均分分别比搭配和句法高出0.81分,1.88分,词义的标准差分别比搭配和句法高出0.51,1.01,搭配比句法高出1.07分的平均分,0.5个标准差.显然,从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看,无论是接受卷还是产出卷的词义成绩都明显高于与其对应的搭配成绩,而搭配的成绩又高于句法成绩.这表明阅读附带习得的词汇各个层面知识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词义,搭配和句法三个基本层面知识的习得顺序表现为:词义优先习得,接着是搭配,最后是句法.原因分析:中初级学习者通过泛读附带习得词汇知识的发展规律表现为语义的快速增长,即词汇量的扩大,其次是搭配和句法知识的缓慢获得,对此本研究初步解释如下:首先,从阅读的心理过程来看,目前解释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模式虽不尽相同,但都认为阅读经过了符号辨认和语义理解两个阶段(Dubin,FraldaandElite1993:182).就初学者而言,在符号辨认阶段,最先对语言符号的视觉刺激做出区别性视觉反应,然后辨认出单词,词组,句子和标点符号等语码表层结构.在语义理解阶段,阅读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解词汇意义,进而在句子层面进行结构,功能和推理方面的解码.以上两阶段客观决定了阅读者的注意力和认知努力必须集中在词义和搭配的信息处理上.再者,从阅读策略的使用来看,猜词被认为是阅读习得词汇的主要手段.对阅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大部分研究都论证了”注意”的重要性(Coady&Huckin1997:89101).本研究认为,在以意义理解为主的泛读中,”注意”不光是对生词,搭配引起的注意,还包括对生词,搭配的意义处理,阅读者总是大量地,无意识地使用猜词策略来构建生词和搭配的意义,对影响意义理解的生词和搭配给予最多的认知注意,而对于句法,在不影响信息获取的前提下一般给予较少甚至没有关注,自然对句法的习得就比不上词义,搭配的习得了.另外,就阅读与其他词汇学习方式比较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阅读材料为习得者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有关语境与词汇学习的研究表明(Nagy&Her-man1985:245)第一语言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多数来自附带习得,而非课堂学习.通过大量的阅读,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是附带习得的主要途径.至于外语语言学习者的词汇量来源(Co.dy1993:127),像第一语言学习者一样,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语境学习词汇,也是外语学习者词汇量增加的主要途径,而词汇量的增加首先就意味着对词汇意义的掌握,至于搭配和句法往往较少涉及.最后,按照Krashen(1985:2)的输入假说,获得一定量的可理解输入后,就会发生语言习得.但习得的是哪些内容?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这些可理解输入在大脑中经过了理解,吸收,储存和激活,提取过程,Skehan(1999:69)据此提出的”语言处理与习得模式”认为部分输入信息被吸收后,由于人类注意力(noticecapacity)的局限性,造成大脑中这样一个记忆系统:占绝对优势的语义系统(formulaic,exem-plar.based)和微弱的语法系统(analytic,rule.based).因此,成功习得的词汇总是以意义为线索,在大脑记忆系统中形成一张交叉连接,彼此相通的心理语义网络.在进行词汇信息的加工处理时,最容易被贮存,激活和提取的都是基于语义系统记忆的词汇.本次测试中词义的产/接成绩均高于搭配和句法,丽搭配的产/接成绩又高于句法,这一现象正是语言处理与习得模式的体现.2.3.2词汇能力习得情况分析表3接受卷和产出卷成绩差异的显着性统计接受/产出词义句法,搭配总分平均分之比1.921.811.831.86标准差之比1.1显着性0.8540.780O.8l1O.824显着性在0.05水平以上即认为差异显着词汇产/接能力测试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法,通过对测试平均分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阅读对词汇的产/接能力习得有大相径庭的影响,直接造成产/接测试成绩的显着差异.就总体产/接能力而言,接受成绩是产出成绩的将近两倍,这与其他类似的研究结果接近.再分别从词义,句法和搭配三个层面的产/接差异比较可知:词义,句法和搭配的接受性成绩平均值,标准差分别大于各自产出成绩的平均值;存在显着差异.从平均分来看,词义的产/接比为:1:1.92,句法的产接比为:1:1.81,搭配的产接比为:1:1.83.再从标准差比较分析,也有类似的显着差异.即接受卷的词义,句71外语与翻译2008年第4期(总第59期)法,搭配平均值分别大于产出卷词义,句法,搭配的平均值,接受的标准差大于产出标准差.词汇量测试结果统计为:平均分31.82(满分45分),标准差是2.76.说明学生通过泛读附带习得词汇,直接表现为对词汇的识别,词汇量的显着扩大,其实也是接受技能的增长.原因分析:平均分是被试成绩的直接体现,而标准差则说明了被试成绩的离散程度.本次测试产/接之间的巨大差异可解释如下:从知识的获得过程来看,知识的获得必须经过领会,掌握和应用三个基本过程(Skehan1999:125).其中领会和掌握是理解的过程,表现为接受性知识的获得,而应用就是表达,表现为能够产出一定的知识表达意义,情感.理解和表达是两个不同而高度相关的过程,理解先于表达,没有清楚明了的理解,就不会产生表达.阅读正是给予学习者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使其领会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领会的知识如何转换成可表达的知识,是一个复杂而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本次测试中的接受成绩远远高于产出成绩,是符合一般语言学习规律的,这不仅反映了人类认知的特点,而且揭示了人类语言学习的信息处理过程.输入,理解,加工,贮存是人类认知或信息处理的必经环节,也是接受性知识获得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刘绍龙2003:49).而知识的检索,提取或输出又体现了以接受性知识为基础的更高一层的产出过程和能力.2.3.3词汇知识与词汇能力的习得相关性分析表4词汇知识和词汇能力组内相关系数统计相关因素总产/总接词义/搭配搭配/句法句法/词义相关系数O.55O.76O.63O.67相关程度一般显着一般一般表4是有关总产出/总接受以及词义总分(产/接两卷),搭配总分,句法总分各因素的组内相关性统计.显然,词义与搭配的相关性最大,在统计学上属于显着相关,其余按大小排列分别是搭配与句法,句法与词义,总产出成绩与总接受成绩的相关性最小.表5词汇知识和词汇能力组问相关系数统计相关性RMRCRsPMO.65O.6o0.57PCO.620.64O.59PsO.58O.560.64说明:为表这方便,本表把接受(receptive)和产出技能(productive)分别用字母R和P表示.词义知识(mean-ing)用字母M,句法知识(syntax)用字母S,搭配知识(collocation)用字母C表示,因此,表中的RM意思就是接受性词义知识,PM指的是产出性词义知识,其他依此类推.表5是有关词汇知识和词汇能力各个不同层面之间的组间相关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词义产出成绩和词义接受成绩相关系数最大,为0.65,在统计学上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其他因素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词汇知识和词汇能力习得的相关结果分析:被试无论是词汇知识还是词汇能力,其词汇知识内部的相关性大于与词汇能力跨层面的相关性,其中词义与搭配的相关性最明显,总产出技能与总接受技能的相关性最小.本实验初步分析如下:从相关系数看,词汇知识各层面的相关程度按大小排列为:词义与搭配,词义与句法,搭配与句法;词汇总体产/接能力的相关程度最小.搭配产出性知识与搭配接受性知识的相关系数是0.64,词义产出性知识与词义接受性知识的相关系数是+0.65;句法产出性知识与句法接受性知识的相关系数是0.64.说明同一层面”产”,”接”知识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根据以上相关系数的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明确:词汇知识和词汇能力的发展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词汇知识和词汇能力所涵盖的各个方面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这与国内学者(刘绍龙2003:48;)所做的词汇知识发展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原因分析:针对阅读导致词汇各层面知识和词汇产/接能力各方面的不同程度相关,本研究分析如下:从产接能力的转换过程来看,通过阅读习得的词汇都经历了理解到运用的缓慢发展,没有一定的可理解输入,就不会有相应的输出(Krashen1982:3233),因此习得者的产/接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就习得者在掌握词汇各层面知识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关现象,在此予以重点分析.从词义,搭配和句法本身的关系来看,三者都是构成词汇知识框架的最基本层面,对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而言,最容易引起注意的也是词义,搭配和句法.在这三者中,词义与搭配的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搭配决定意义,意义决定搭配(Hatch&Brown2001:67),任何一个语言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个语言的结构体系之中,因而必然受制于它们的左邻右舍.从语篇层面外语与翻译2008年第4期(总第59期)来讲,篇章中旬与句,段与段之间必须在语义上取得连贯性,实际就是语义上的搭配.Halliday和Husan(2001:298299)更是认为:语篇构建的语境就是意义,所谓搭配就是语篇中词语的共现.所以,在以处理语篇意义为主的阅读中,由特定语篇上下文所构成的语境必然决定了搭配和语义在习得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发展特征.从交际语言观来看,阅读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是阅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文字符号进行的一种无声的信息交流过程,因此阅读也就具有意义优先,形式其次的交际特征了,而词汇知识层面中相对固定的句法特征,与更具灵活性和变化性的词义,搭配相比,对理解意义,获取信息的影响程度微小得多.所以,习得者对词义与搭配的习得胜于句法的习得,搭配与词义的相关性也就最大.2.3.4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次测试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一张答卷答对了某个测试词汇的全部层面知识.这反映了一个问题:从总体上看,虽然阅读者可习得词汇的各层面知识,但就某个具体单词而言,学习者很难通过阅读在短期甚至是较长时间内习得个体单词的全部知识,往往只掌握了某个词汇的一,两个层面知识,如词义和句法,或词义和搭配,或只是词义.这种附带习得规律可以解释为何有关附带习得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因为在这些实验中,往往只测试目标词汇某一个层面的知识,如词义,或搭配,或句法等,而不同的被试对目标词汇各层面知识的习得又不尽相同,这些实验大多选词不足,分析层面有限,被试数量偏少,这就势必产生两种趋向:要么低估附带习得效果,要么夸大附带习得作用.如果测试的大部分目标词汇知识不是被试所习得的,例如被试在某一次的阅读中只习得了目标词汇的搭配,而测试人员恰恰只测试该目标词汇的词义,这时测试得出的数据必然比真实的习得结果小,从而低估了附带习得效果;如果测试的大部分内容刚好与被试者习得的内容相一致,研究人员极有可能被这些数据结果误导,认为被试成功习得了目标词汇,以此推断出附带习得结果,此时就夸大了附带习得的作用.另外,这种附带习得规律还说明在以阅读为主的词汇附带习得过程中,所习得的词汇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正如Krashen(1989:454)在总结阅读与词汇习得的研究时所指出的那样:”阅读习得词汇是个渐进过程,习得的往往是词汇的部分知识”.对于语篇中碰到的生词,学习者如何掌握其意义,用法到最终成功习得该词的大部分词汇知识和产/接技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反反复复的过程,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3.结论本实验定位于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研究,以初中级英语学习者为对象,通过为期一年的泛读实验,借助新近的词汇知识研究成果和相关的词汇测试理论,对实验对象进行词义,句法和搭配三个层面知识的产出,接受技能进行测试和结果分析,揭示了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的部分规律,本研究认为通过泛读完全能够附带习得词汇.具体的词汇习得规律为:在词汇知识方面,优先习得词义知识,其次分别是搭配和句法;在词汇能力方面,表现出接受技能的快速增长与产出技能的缓慢获得.要提高词汇习得效果,首先要把附带习得与刻意学习相结合;其次,基于意义优先的认知原则,采用同时具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语块加工方式是词汇习得的重要途径;最后,要教会学习者自我学习,提高元认知策略,如猜词,查字典,建立多维词汇观等.由于本实验历时一年,相对于类似研究时间稍长,因此对实验的变量控制较有限,比如在所测试的词汇中,难保会有个别词汇是学习者通过其他诸如视听之类的途径而习得的,因此对测试结果有一定影响,在数据统计方面自然难避免以往研究中数据欠准确的通病.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词汇附带实验,仍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参考文献Coady,J.andThomasHuckin.1997.SecondlanguageVocabularyAcquisition:ARationaleforPedagog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oady,J.1993.ResearchonESL/EFLVocabularyAcquisition:PuttingitinContextA.InThomasHuckin.MargotHaynesandJamesCoady(Eds).SecondLanguageReadingAndVocabularyLearningC.NewJersey:AblexPublishingCorporation.Dubin,FraidaandEliteOlshtain.1993.PredictingWordMeaningsfromContextualC1u船:EvidencefromL1ReadersA.InThomasHuckin,MargotHaynesandJamesCoady.F_As.SecondlanguageReadingAndVocabularyLearningC.New73外语与翻译2008年第4期(总第59期)Jersey:AblexPublishingCorporation.Halliday,M.A.K.&Ruqaiya,Hasan.2001.Cohesionin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Hatch,Evelyn.&Cheryl,Brown.2001.Vacabu/ary,SemanticsandLanguageEdu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Krashen,Stephen.1982.Pr/,W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Krashen,Stephen.1985.TheinpahypothesisM.Ion-don:Longman,2.Krashen,stephen.1993.ThePowerofRending:InsightsfromtheResearchM.Enewood:Librariestin?limited,INC.Krashen,Stephen.1989.WeAcquireVocabularyandSpellingbyReading:AdditionalEddencefortheInputHypothesi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4):440464.Melka,Teichroew,FJ.2002.Receptivevs.ProductiveAspectsofVo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