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ji)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了伽利略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 “信奉”表示大家把亚里士多德的话视作真理,不容别人怀疑。而“相信”的程度就一般了。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为什么用“信奉”而不是“相信”?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wi)背人类的真理吗?” 难句解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界狂热崇拜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连续两个问句反映了什么?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了人们对权威的迷信。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zho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 不能删去。因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句话中的“如果”可以删去吗?为什么?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伽利略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对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落地的观点产生了疑问。 “反复”说明伽利略多次做试验,每次高度、球的质量、试验地点、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都不同。这表现出了伽利略严谨的科学精神。“重复”只是机械地做一样的事,没有“反复”的表达效果好。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d确说错了。“反复”可以改为“重复”吗?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是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之后才向学生宣布的。他公开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试验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公然反对亚里士多德?他公开做试验的目的是什么?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出伽利略宣布了自己的试验结果并决定要做一次公开试验。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可以看出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受到责备,而且可能还有更坏的结果。伽利略坚持自己的试验,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何种精神?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人们对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反应,说明伽利略是冒着风险、顶着压力来做这次试验的。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大家最终相信了伽利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了伽利略试验的结 重点句解析: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果,让人们从迷信中醒悟过来,科学地认识权威。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证明权威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一道理。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着地。)历史上谁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伽利略。)2.请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1564年,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他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他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年仅25岁。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望远镜的帮助下,他发现了新宇宙,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却遭到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教会的迫害,以致被送上法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科学,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有不懂的问题,要记下来。三汇报交流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1)字音。违背(wi,不读wi)的确(d)更改(gng)(2)字形。注意:“释”左半部由“丿”和“米”组成,不要写成“采”。(3)词义。信奉:信仰敬奉。文中是指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表现出人们对权威的盲目迷信。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文中指人们认为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竟敢反对他们深信不疑的亚里士多德,简直是胡作非为,胆子太大了。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6千克。2.课文主要内容。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们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四默读课文1.思考:伽利略是经过哪几个过程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引发疑问(第3自然段)反复试验(第4自然段)公开试验(第5、6自然段)2.读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伽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念书时,就善于提出不寻常的问题,可见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伽利略的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联网软件可靠性研究-洞察及研究
- 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效益比较-洞察及研究
- 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洞察及研究
- 年产20吨碳化硅、300吨氮化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认证协议性能优化-第1篇-洞察及研究
- 纳税担保风险预警及处置合同
- 互联网商业用房租赁与电商运营合作协议
- 城市综合体底商出租管理协议范本
- 上市公司员工劳动关系转让及股权激励协议
- 水上乐园店面租赁及品牌经营管理合同
- 《铁路轨道维护》课件-钢轨母材探伤
- 餐饮服务工作培训
- 高中学习主题班会
- GB/T 44808.1-2024人类工效学无障碍设计第1部分:消费品中的语音提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ECP20)操作手册-省公司合同管理-供应商操作分册
- 带电作业施工方案
- 《钢渣集料冷铺抗滑磨耗层施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编写要求)
- 2024年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技能大比武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VDA6.3 2023 过程审核检查表-参考表单
- 《稻草人》课件-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人力入股机制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