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26_第1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6_第2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6_第3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6_第4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2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2.过程和方法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第二课时教 学步 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1、“乌台诗案”2、“一切景语皆情语”,宋代范希文也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今天面对赤壁的明月清风,他的情感有哪些变化?他又是如何通过景、情、理的有机结合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的?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这样设问引起学生读本文的兴趣。导入顺畅。如此设计让学生很快捕捉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顺利进入文本。 二 感 悟 文 本 小结 结束语 作业设置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构建情境初悟情感思考讨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朦胧迷离、羽化登仙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从历史人物中来从个人境遇中来 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变不变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时刻在变 无尽也 物 人客: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取 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从山水之乐到达观之乐 学生若干答案丰富多彩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2、悲又从何而来? 问题三: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4、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5、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6、学习本文的收获与启迪多媒体展示卜算子定风波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多么丰厚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情随景生,景随情变。”作者在赤壁触景生情,借题发挥,抒写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这些成了今天养育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感谢赤壁赋,感谢苏轼。按照苏轼的心情是如何变化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逻辑顺序来探究 抓住线索 注重体味深刻哲理 结合生活体验深入思考生生合作 此处是教学重点。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萧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如此设计能更好体现这一思路。不足之处是学生阅历较浅,由于时间关系,我的引导也显得有些急躁粗糙,不过学生的回答还是很到位,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合作探究 启发学生如何正确的面对坎坷逆境 启发思考课外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