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案.doc_第1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doc_第2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doc_第3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doc_第4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1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29 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85%的学生综合测试达到优秀水平。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二、教学目标(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五、教学措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未达到的目标,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1、引导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2、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3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4、安排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6、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七、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组课文 1014课时 第二组课文 1114课时 第三组课文 1114课时 第四组课文 1013课时 第五组课文 1214课时 第六组课文 1113课时 第七组课文 1013课时 第八组课文 1415课时 总计 89110课时 1 窃读记一、学习目标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二、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三、教学过程四、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多年来我们一直和书形影不离,我门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2.读通课文。3.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 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三)、二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直接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我们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3、感情朗读(四).三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五)、我的收获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以及“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2.生自由读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交流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4.诵读句子。(三).回归整体,理清层次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2.尝试分段。(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4练习朗读。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五)、拓展延伸1谈读书经历。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教学板书窃读记复杂:快乐惧怕(心理描写独特感受)急切:(动作描写:跨、踮、钻、挤、找)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学习重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2板书课题。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4检查自读情况。(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四)、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五)、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教学板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闲书多看书偏科三贯通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3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概括出读书的方法。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自己读书的感受,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比喻。教学重难点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如果让你独自驾舟环游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让我们一起到文中看看作者的选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2、谁来说说作者独自驾舟环游世界旅行,选择什么东西供自己娱乐?(书)3、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侣”是什么意思?(生查字典:同伴)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体会或感受。2、交流讨论3、品读课文并指导朗读4、齐读第二部分5、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作者为什么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二、继续阅读课文,感悟学习方法(一)感悟方法1、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2、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继续读文,划出有关词语。(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3、小组合作概括出作者读书的方法(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二)思考说收获你反复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吗?有什么收获?(三)学方法,谈怎样认真读书三、总结全文畅谈感受四、布置作业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学板书、走遍天下书为侣常见常新百读不厌4、我的“长生果”教学目标: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1、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书的。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书的名言?学生交流(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只,好比是顾问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3、带着自己提的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4、汇报交流读书的收获。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四、品读课文,积累词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五、练写片断,读写结合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过程中的收获。六、布置作业找自己喜欢的书读一读,写一篇读书笔记。板书设计:4、我的“长生果”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阅读:博览群书 如情入境 写读书笔记作文:构思别出心裁 写真情实感 借鉴模仿5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4同桌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3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4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5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6感情朗读。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2练习背诵。第二课时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10感情朗读。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3学生练写。6、梅花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三、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课前预习: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4、课文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的请记下来。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梅花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梅花历来都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师重点指导写“幽”、“甚”、“衰”)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二)汇报交流,说体会1、学习第一件事。(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2)思考讨论: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 、五件事)(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四)布置作业1、阅读链接故乡。2、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6、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 赠送梅图 递梅花巾 7、桂花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 2 个生字。正确认读“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往事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一同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3介绍桂花 二、检查预习 1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那“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故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1)默读第二至六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画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1)重点理解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画出描写“我”摇桂花的句子。 a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c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7桂花雨桂花香飘十里摇花真像下雨爱花赏花拾花思绪回到故里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读书的兴趣(1) 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2)老师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以这里面的诗句作为题目,到底写的是什么呢?读读课文,检验一下你的感觉!2、提出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可在相关语段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二、展示学习成果(一)基础知道展示(小组内全班) 1、我会读、会写的生字词。 2、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会用之说话。 3、我会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知道了文章主要表达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我知道这种感 情分别体现在以下这些句段中:(预设)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 ,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3、小结写法:感情的表达可以采用直接表达也可以间接表达。直接表达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而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感情朗读展示。(小组为单位)(三)创作性展示与拓展延伸结合1、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并上台背诵。3、我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读给大家听。4、我集到了一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给大家听,说给大家听。5、小组创作或个人创作一些关于家乡的小诗或描写的一个小片段。三、作业,小练笔 仿写小桥流水人家,写一写自己可爱的家乡。教学板书9鲸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或见过鲸吗?谁能简单说说你对鲸的了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讲的就是有关鲸的知识。板书:鲸二、检查预习。 1.指名依次按自然段读课文。 2检查是否读准了生字的音。 3预习:要求把讲鲸由于环境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句子画下来,你画的是哪个句子?三、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 (鲸是很大的动物;鲸是哺乳动物,鲸的进化过程;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性。) 2.课文可以分几段?(四段)应该怎样分?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思考并讨论:课文用了哪些方法说明鲸是很大的动物? 3.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的这个特点,并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2.讨论:(1)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为什么?(2)鲸是怎样由在陆地生活逐步适应在海洋生活的?(着重引导理解什么叫哺乳动物,“鳍”的意思是什么,鲸的后肢为什么会退化,课文的第一段为什么用“一头”而不用“一条”。)六、小结。鲸的外观像鱼,其实是哺乳动物,这又是鲸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七、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二段。说说这两段分别讲了鲸的什么特点。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从吃食、呼吸、睡觉、繁殖生长等四个方面来讲的。) 3.齐读介绍鲸鱼吃什么和怎样吃食物的自然段。 讨论: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鲸?它们分别吃什么,怎么吃? (2)体会三种鲸吃食物的方法、过程,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4.默读介绍鲸呼吸的自然段。讨论: (1)鲸是怎样呼吸的?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5.指名读介绍鲸睡觉的自然段。 (1)讨论:鲸睡觉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聚在一起、围成一圈、浮在海面上。) (2)用笔把鲸睡觉的样子画一画。(可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其他同学在书上画。) 6.齐读介绍鲸繁殖生长的自然段。 讨论: 鲸的繁殖生长有哪些特点? (胎生、幼鲸靠吃母奶、长得很快、寿命很长。)四、小结。 1.指名分段读全文。 2.讨论。 (1)课文中哪些地方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示体重、身长的数字,突出鲸是很大动物的特点;表示食物重量的数字,突出了鲸的食量大、吃很快的特点;其他数字,突出了鲸大、生长快、寿命长的特点。)(2)从课文哪些地方知道鲸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幼鲸吃母奶。)五、指导朗读。 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六、识记生字的字形。 “获”,不要丢掉右下半部的一点;“滤”,右上方是一竖一横。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两遍。 2.把课文读几遍。教学板书10松鼠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敏捷、驯服、矫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小动物的方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二、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3 )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三、自主学习(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四、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小组内学习展示。 2、抽查学习情况。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a、知道课文从松鼠的外形特点、活动、窝、生殖4个方面来介绍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在写松鼠的外形时,作者采用_的写法,抓住松鼠_ 、_ 、_和 _ 的特点,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2、学生从从3、4自然段阅读感悟,体会写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a、这两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乖巧行为? b、你觉得小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c、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四、知识拓展延伸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五、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某一种动物。板书11新型玻璃教学要求:1、认识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新型、陈列、博物馆、急促、企图、犯罪、特殊、即使、打碎、改变、集中、对付”等词语。2、朗读课文。抓住并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3、学习两种句型:并用“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如果就”造句。4、发挥想象,创新发明几种新型玻璃。教学重点: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教学难点: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师:玻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谁能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所了解的玻璃?2、师:今天,我们来了解几种新型玻璃,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又有哪些能耐?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得的句子多读几遍。(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检查初读情况。(1)点生分自然段读课文。(2)提出要求:读得同学要大声、大方,把每个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听得同学认真倾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不准的地方?(3)重点讲解:安然无恙 藕断丝连噪音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讲了哪几种玻璃?(板书:夹丝网防盗玻璃)2、师:我们来看看夹丝网防盗玻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3、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玻璃的名称用“”,特点用“”,作用用“”。4、分组讨论:设计一个表格,把“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填在表格里,看哪个小组表格设计的最新颖,填写最明了。5、点生说说,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6、读一读书上写特点和作用的句子。(自由读、点读、齐读)7、因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所以它的用途非常广泛。8、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9、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10、总结:作者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开篇,讲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及广泛的用途,让“夹丝网防盗玻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11、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12、过渡: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之后,课文还介绍了另外几种新型玻璃,你对哪种玻璃最有兴趣呢?就读读哪个自然段。四、略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选择自然段朗读。要求:(1)勾画玻璃的特点、作用;思考文章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2)再分小组填写表格。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喜欢的段落。3、说一说,变色玻璃的特点、作用及说明方法。4、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五、练习:1、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种新型玻璃,了解了它们的特点、作用和课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