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1页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2页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3页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4页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单选题(共24分)1. 一年中,盐城的最低气温约为()A. -8CB. 10CC. 20CD. 30C2. 李老师在教室门外咳了一声,同学们就知道是他来了。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速度3. 下列属于三原色光的是()A. 紫光B. 红光C. 橙光D. 黄光4. 如图所示是用水壶烧水的情景。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淡。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 它是水蒸气,a处较淡B. 它是水蒸气,b处较淡C. 它是小水滴,a处较淡D. 它是小水滴,b处较淡5. 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A. 缥缈的雾B. 晶莹的露C. 洁白的霜D. 朦胧的雨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白光是单色光B. 红外线烤箱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C. 透过红玻璃看蓝天,看到的应是蓝色的D. 五星红旗看上去红色的,是因为它能吸收红光7. 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 光的色散B. 钢笔移位C. 小孔成像D. 水中倒影8. 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图中纸板B可沿折缝ON向后翻折。现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O点,则()A. 入射光线沿逆时针转动时,入射角会减小B. 增大过程中,反射光线应沿顺时针转动C. 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没有反射光线D. 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会立即消失9. 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用摄像头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摄像头是一只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眼看到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因为它发光B. 手机扫到二维码时,凸透镜成的是虚像C. 扫描二维码时手机一定要闪光D. 通过摄像头的光线会发生折射10. 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就开始计时,不能等听到枪声才计时。如果声速取340m/s,则()A. 听到枪声才计时,会少计约100/340s的时间B. 听到枪声才计时,会少计约200/340s的时间C. 听到枪声才计时,会多计约100/340s的时间D. 听到枪声才计时,会多计约200/340s的时间11. 下列工具不是用来计时的是()A. B. C. D. 12. 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华用卡片乙覆盖在开有小孔的卡片甲上,并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边改变小孔形状和大小,边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为了只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下列合乎要求的是()A. B. C. D. 二、填空题(共18分)13. 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空气柱振动发声,声音通过_传入人耳;减少试管中的水量,再吹气时声音变“秃”,说明音调变_(高/低);声波能使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14. 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分别是以_、_(榆堤/船)为参照物。可见,运动具有_性。15. 小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玻璃板应_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确定棋子A像位置的操作是:将另一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_;移去B,将一张白卡纸竖直放在B所在位置,白卡纸上_(有/没有)A的像16. 飞行全程可使用手机的国产大飞机C919,装有盐城盐都高新区某企业生产的3D打印钛合金垂尾。3D打印的基本流程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_热量(吸收/放出),_成液态(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_成型(填物态变化名称)。17. 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又能看到“硬币”.这是因为光从_斜射入_中时发生了_现象18. 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会导致眼睛近视。近视眼看不清_(远/近)处的物体,其形成原理与下面_(甲/乙)图相符,应配戴_透镜予以矫正。三、实验探究题(共48分)19. 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中,小明用每隔0.5秒钟拍摄1次的相机,拍得如图所示的照片,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的放大图。(1)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_s;纸锥从A运动到D的时间是_s;(2)纸锥从A运动到D速度变化情况是_,判断的依据是_。(3)从E到F过程中,纸锥运动的路程是_cm,速度是_m/s。20. 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让一束平行光沿主光轴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cm。(2)实验前,调节烛焰的焰心、光屏的中心在透镜的主光轴上,实验中,燃烧的蜡烛不断缩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逐渐向_(上/下)移动。(3)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20cm位置处,调节光屏得到清晰像,这个像是倒立、_的实像;生活中的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4)再把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想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_(左/右)移动。在此过程中,由于该同学不小心,手指挡住凸透镜的一小部分,那么在光屏上将_(会/不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像。21. 某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从90C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时间/min01.02.03.04.05.06.07.08.09.0温度/90.094.298.498.899.099.099.099.099.0(1)图甲中,读取温度计示数方法正确的是_(A/B/C),杯中气泡_(能/不能)表示水在沸腾时的情景。(2)t=2.0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是_。(3)实验测得水的沸点为_C,沸腾时,继续加热,水_(吸收/不吸收)热量。(4)利用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所画图线分析,沸腾时水温_(保持不变/继续升高)。2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以声消声 科学研究发现,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的声波由近处向远处传播。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在这些位置几乎听不到声音。 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消声器,它对特定频率的声音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图乙是这种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一列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当入射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声波,它们分别向上、向下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播,通过不同的路径在B处再次相遇,恰好发生消声现象。 消声器能有效控制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经消声处理后,其排气噪声可以降低70%以上。(1)图甲中,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音叉两侧的空气_(左右/上下)振动。(2)图甲中,音叉叉股振动时,在音叉的左边、右边都会传播声波,则声波_A.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疏密相间的B.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均匀的C.向左传播时使空气变密,向右传播时使空气变疏D.向左传播时使空气变疏,向右传播时使空气变密(3)图丙中用疏密相间的竖线表示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P、Q表示密部,M、N表示疏部,则两列声波相遇时,消声效果最明显的情况是_A.P与Q相遇B.P与N相遇C.M与N相遇D.P与M相遇(4)图乙中,A处声音的响度_B处声音的响度(大于/等于/小于)(5)消声器的使用效果与噪声的频率和响度有关,图丁是某型号消声器在控制不同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时的性能图象,以下情况中,消声达标的是_A.响度为20dB,频率为100HzB.响度为40dB,频率为200HzC.响度为70dB,频率为250HzD.响度为90dB,频率为350Hz四、作图题(共3.0分)23. 在图中根据透镜的出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24. 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25. 如图所示,请画出线段AB在平面成的像五、计算题(共8.0分)26. 2018年1月16日,我国“沿海高铁通道的收官之作”盐城至南通高铁正式开工建设,盐城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高铁网的重要节点和国家大型高铁枢纽,盐通高铁长约156公里,桥梁占比93.4%,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皋、南通等6个车站,整个工程预计于2022年完工。下表为高铁某次模拟运行的时刻表。站名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皋南通到站时刻7:067:167:267:337:42发车时刻7:007:087:187:287:35路程/km0245999124156根据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高铁由盐城驶往南通全程所用的时间为多少小时?(2)高铁从大丰到东台和从如皋到南通用,哪一路段运行得较快?(3)若高铁以3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18s完全穿过一段长度为1300m的高架桥梁,则这列高铁的长度为多少米?答案和解析【答案】1. A2. C3. B4. D5. C6. B7. C8. B9. D10. B11. A12. B13. 空气;低;能量14. 船;榆堤;相对15. 竖直;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没有16. 吸收;熔化;凝固17. 水;空气;折射18. 远;乙;凹19. 0.5;1.5;逐渐变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20.0;0.420. 10.0;上;缩小;照相机;左;会21. B;能;97;99.0;吸收;保持不变22. 左右;A;B;大于;C23. 解:根据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24. 解:先过入射点O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OB;如图所示:25. 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26. 解:(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高铁由盐城驶往南通全程所用的时间:t=7:42-7:00=42min=0.7h;(2)由列车时刻表可知,高铁从大丰到东台和从如皋到南通的路程分别为:s1=59km-24km=35km,s2=156km-124km=32km,从大丰到东台和从如皋到南通的时间分别为:t1=7:16-7:08=8min=215h,t2=7:42-7:35=7min=760h,大丰到东台的平均速度:v1=s1t1=35km215h=262.5km/h,如皋到南通的平均速度:v2=s2t2=32km760h274.3km/h,所以高铁从如皋到南通运行得较快;(3)已知v=300km/h,t=18s=0.005h,由v=st可得高铁完全通过桥梁行驶的路程:s=vt=300km/h0.005h=1.5km=1500m,则这列高铁的长度:s车=s-s桥=1500m-1300m=200m。答:(1)高铁由盐城驶往南通全程所用的时间为0.7h;(2)高铁从如皋到南通运行得较快;(3)这列高铁的长度为200m。【解析】1. 解:江苏盐城属于南方地区,冬天气温不是很低,最低气温约为-8,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2. 解:我们通过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不同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不同人发声的音调、响度是可以相同的。解决此类问题要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声音特征的三个因素。3. 解: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光的是红、绿、蓝。故选B。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蓝,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很相似,注意区分。4. 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发生液化现象,“白气”较淡,所以a处较浓,b处较淡。故选:D。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掌握物态变化的本质以及液化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5. 解:A、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D、雨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凝华是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形成的物体是固态的,是由气态形成的。据此进行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凝华现象的判断,凝华现象的生成物是固态,这是判断的一个主要依据。6. 解:A、白色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故A错误;B、红外线烤箱是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来加热食物的,故B正确;C、我红色玻璃是透明的,只能透过红色光,其他色光几乎都被吸收,故看到的是黑色的,故C错误;D、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它反射了红光,吸收了其它色光造成的,故D错误。故选B。(1)白色光是复合光;(2)红外线具有热效应;(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透过的光线决定的;(4)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光线决定的;本题考查了光的组成、物体的颜色、红外线的应用、光源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基础题。7. 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出现的色散现象,属于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钢笔移位”,是由于光线通过玻璃、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小孔成像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C符合题意;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2)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看见不发光的物体;(3)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光的色散;根据四幅图中形成的原理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此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8. 解:A、入射光线沿逆时针转动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增大,即入射角增大,故A错误;B、增大过程中,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夹角增大,应沿顺时针转动,故B正确;C、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三线合一,故C错误;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仍存在,故D错误。故选B。(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增大过程中,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判断其变化情况;(3)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三线合一;(4)硬纸板可以显示光路,同时当把纸板向后缓慢旋转时,反射光线将会消失,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但此时光线仍是存在的。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考查了角度的概念与关系,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光线的传播特点等,难度不大。9. 解: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C、二维码能清晰可见时,手机不需要闪光,故C错误;D、扫描仪获取二维码信息,是二维码反射的平行光经过摄像头对光的折射而成像,故D正确。故选D。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本题考查光源、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道中档题。10. 解: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听到枪声再计时,记录时间会偏小,导致运动员成绩偏高,由v=st可得少计的时间:t=sv声=100m340m/s,故B正确。故选B。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的速度是340m/s,光速比声速大,据此分析回答。本题考查光速和声速的大小关系,考查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11. 解:A图单位是,是温度的单位,故A图是测温度的工具,B日晷、C秒表、D沙漏都是用来测量时间的,故A符合题意。故选A。掌握物理学史知道古代的计时工具,以及现代的计时工具。本题考查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基础题。12. 解:B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B符合要求;A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故选B。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有一定的难度。13. 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空气柱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减少试管中的水量,空气柱长度增加,振动频率减小,所以再吹气时音调降低;声波能使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答案为:空气;低;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声音具有能量。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音调的影响因素和声音的应用,是声现象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14. 解:(1)从“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2)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云与我俱东”是以“榆堤”或运动的“飞花”为参照物的;可见运动具有相对性。故答案为:船;榆堤;相对。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都具有相对性。15. 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以玻璃板应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2)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此时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3)移去棋子B,将白卡片放在棋子B的位置上,观察光屏上的像是否存在,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光屏上不会出现像故答案为:竖直;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没有(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2)当玻璃板和像重合时,玻璃板后面棋子的位置就是玻璃板前面棋子像的位置,这样进行实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光屏能承接实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此题主要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其中像的位置的确定利用了替代法,在实验中要注意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的确定.同时要掌握实像与虚像的特点,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16. 解: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然后液态钛合金变为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故答案为:吸收;熔化;凝固。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熔化现象的理解,把握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17. 解: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故答案为:水;空气;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二者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18. 解: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故左图所示,此眼睛属于近视眼;这种眼睛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故答案为:远;乙;凹。本题要抓住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19. 解:(1)相机进行拍照时,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每秒曝光2次,由图可知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0.5s;从A运动到D是三个时间间隔,所以经历的时间是30.5s=1.5s;(2)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纸锥在加速下落;(3)EF阶段的距离为s=80.0cm-60.0cm=20.0cm=0.2m;所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EF阶段的速度为:v=st=0.2m0.5s=0.4m/s。故答案为:(1)0.5;1.5;(2)逐渐变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3)20.0;0.4。(1)相机进行拍照时,照相机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据此判断纸锥在各段的运动时间;(2)从照片中两个纸锥之间的间距判断物体运动快慢,间距越大,速度越快;(3)根据图片读出纸锥从E到F过程通过的距离,利用v=st计算速度的大小。本题考查判断物体快慢的方法和速度大小的计算,是一道综合性题目。注意长度的测量结果要有一位估读值。20. 解:(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0cm-5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2)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即u=50cm-20cm=30cm2f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4)再把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增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所以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像距变小即光屏左移,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手指挡住凸透镜的一小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其他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答案为:(1)10.0;(2)上;(3)缩小;照相机;(4)左;会。(1)图中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2)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光屏的移动情况。(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之一: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21. 解:(1)读取温度计的读数时,视线要和温度计中水银柱的上表面相平,B正确;杯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能表示水在沸腾时的情景;(2)乙图中的温度计一个大格都是10,其中又分了10份,故其分度值是1,温度计读数是97;(3)有表格数据可知,水从第5min开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开始沸腾,所以水的沸点是99.0;水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由沸腾图象可知,沸腾时水温保持不变。故答案为:(1)B;能;(2)97;(3)99.0;吸收;(4)如上图;保持不变。(1)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视线要和水银柱的上表面相平;水沸腾是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水沸腾前产生少量气泡,上升变小;(2)温度计读数时,首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找该温度计的0刻度,确定液柱上表面是在零上还是零下再进行读数。(3)首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4)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5)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6)由图象判断水沸腾前水温升高的特点。本题考查了水的沸腾实验现象、特点、规律、及相关概念理解,是一道综合实验题,注意积累。22. 解:(1)图甲中,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会引起两侧空气的疏密相间的变化,因此,音叉两侧的空气也会左右振动;(2)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一会儿变密,一会儿变疏,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音叉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疏密相间的,故只有A说法正确;(3)A、由题干中的表述可知,“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对照选项可知:A、P与Q相遇属于两列声波的“密部”相遇,不合题意;B、P与N相遇符合“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相遇”,消声效果会明显,符合题意;C、M与N相遇属于两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