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记叙文写作的高分奥秘.doc_第1页
探索记叙文写作的高分奥秘.doc_第2页
探索记叙文写作的高分奥秘.doc_第3页
探索记叙文写作的高分奥秘.doc_第4页
探索记叙文写作的高分奥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描形传神文采生探索记叙文写作的高分奥秘 近几年来,高考一直以话题作文试题为主,虽然明确提出可以让考生自选文体,但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仍然深受广大考生的青睐,仍然是大多数考生首选的两种文体。因此,这两种文体的写作仍然是今后高考作文文体的主流。尽管每年有关这两种文体的佳作不绝出现于各种媒体之中,但是大多数考生的这类作文普遍不令人满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不尽人意的问题。它们或是审题不准,或是文体不明,或是感情不真,或是语言不畅等等。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多年来一直不间断这两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为什么至今还会出现这些不如意的情况呢?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下有关记叙文的写法(议论文本文暂时不做分析),当然,记叙文包括叙事散文和小说,它们也可看作是记叙文的扩展和延伸。 一提到写法,就会有不少人反对“作文指导”,认为“写作没有共同的方法”“作文法是悟出来的”。其实,他们忽略了一条客观规律:客观事物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掌握的。我们可以通过探索一些记叙文体裁优秀例文的写作(为了更好更深刻的说明问题,我大多数举了一些世界文学的名家名著,望读者见谅),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写作经验,借鉴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记叙文写作。 在平常的作文批改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两篇题材相同的记叙文,一篇为人们所接受,深受赞扬,得到高分;另一篇却遭到拒绝,受到批评,得到低分。其原因何在?比较一番,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两种认识: 第一、二者构思不同。两位作者可能选取同样的事件,即选取相同的题材,但是他们对事件有着各自不同的安排,即构思不同。由构思不同,产生了作品的质量优劣、水平高低之分。这取决于作者的思维能力。当然,我们要尽量使文章的构思与描述实现完美结合。在二者不能兼得之时,我们应注重描述,美国文艺理论家约翰盖利肖曾说过:“区分出第一流作家的是描述,而不是构思。”我们反对那些语言枯燥乏味、只凭惊险怪诞的情节哗众取宠的低劣之作。 第二、二者描述不同。这是最大的差别。有的记叙文不仅题材相同,而且它们的开端部分、主体部分,甚至结尾部分也相似,那么,为什么一篇被人们所接受而另一篇被人们所拒绝呢?仔细分析,我们很清楚地发现原因所在在于文字语言描述不同。善于描述者,则文章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反之,则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即描述缺乏艺术性。什么是描述,它与叙述有何不同?我们常说的“叙述”只是简单地列举事件,它只说某件事发生了,而不交代怎样发生,有哪些影响,也就是它只强调事件的结果,而不注重事件的过程和作用。举个例子“人物的笑”。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有很多人在笑,他们各自笑得不同,有的笑得很好看,有的笑得很难看,有的大笑,有的小笑。”至于具体笑法是怎样,“好看”“难看”在何处,“大笑”“小笑”各有何不同,叙述者没能进一步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来,从而给人印象不深刻。而描述不是这样的,它要形象化、生动化地描写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及其影响,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印象又是感官感染力的总和,因此,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述必须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样才能对读者的感官造成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一种真实感。例如“笑”,不仅要交代了人物笑的事实,而且也要生动形象表现了笑的动作的过程及影响。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圆”,在凤姐、鸳鸯的一手导演下,刘姥姥装猪逗乐,引的众人哈哈大笑。到底怎么个笑法?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各具情态的“群笑图”:“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了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家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发怔,后来听出来了,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嗳呦;宝玉躺在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儿;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的身上;惜春离了座,拉着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在这幅“群笑图”中,曹雪芹不仅重点写了史湘云、林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八人的笑态,并且通过笑还把其他人物连在一起,并简略勾勒了地下众奴婢们的笑态。有详有略,有声有色,有形有神,摹形传神,栩栩如生,更难得的是在笑貌中写出了八人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另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拍案叫绝。我们再阅读一组外国小说中有关“笑”的描写句子: 、“这就告诉我们,”那位著名的喜剧演员抿着嘴笑着说, 、“你愿意吗?”我抓住他的手,笨拙地笑着。 、她看者他,他对她微微一笑。 、玛格丽塔大笑起来。她笑得那样厉害,弗里迪不由也跟着笑起来。他不知怎地就到了他身边,抓住她的手不放,两人笑得浑身直抖。笑够了,他就依偎在她的粉肩上,那里有一股宜人的芳香。 、艺术家开心的大笑起来。最后他也拍着手,高兴地笑开了。 、她笑了。克罗斯曼头一次听到她的笑声那是一种缓慢、深沉而遥远的声音,更象是另人不安的回声。 比较以上三组例子,可见描述与叙述差距之大。这种差距也可视为作者语言功底的悬殊。叙述只达到了写作的基础等级水平,而描述则达到了写作的发展等级水平。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基础等级对作文的语言提出这样要求语言通顺,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所能达到的作文语言水平,但这不是善于描述者的水平。真正善于语言描述者,他的语言达到了发展等级水平,即具备了以下特征:丰富,指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才,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描述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或是为了塑造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或是为了抒发真挚感人的情感。 如何在记叙文中通过描述来塑造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呢?首先我们要对“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法国美学家狄德罗曾给“人”下这样的定义:“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事物”,在人的灵魂深处,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崇高与滑稽,圣洁与鄙俗,伟大与渺小,天使与魔鬼,光明与黑暗等经常在进行激烈的拼搏。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在不断寻找自己位置和价值的历史,故有“文学是人学”这样的结论。所以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切不要把人物性格单一化、脸谱化、概念化,因为现实生活中是人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这一点上,西方的现实主义对人的认识是相当坚定的,它要求文学艺术中的人物性格应当深化,决不应当把好人写得完全好,坏人完全坏。在我国,鲁迅也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指出,把我国文学推向最高峰的红楼梦,其美学价值,最重要的就表现在它打破了我国古代小说文学“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性格单一化的传统格局,表现了“美恶并举”性格的丰富性。懂得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丰满真实的人。如何让读者感受到文章中人物形象丰满真实?我们就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从多角度描述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下面略介绍常用的几种: 1、肖像描写。所谓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外形特征进行描绘。同学们在运用肖像描写的手法时,常犯这样的毛病:描写的人物“千人一面”“千口一腔”,仿佛人物都是一个模子造出来似的。例如,描写老人,总是“目光炯炯”“精神矍铄”“和蔼可亲”;描写女孩子,总是“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樱桃小嘴”“披肩的长发”。因此,肖像描写的关键是力求生动地把握他(她)的特征,显示灵魂。虽然写的是外表,但反映的却是思想和性格,即传神。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同时也要避免人物描写的雷同与泛化。那么,应描写人物的什么呢?我们应写出:人物的年龄特征、人物的身份特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思想感情。该怎样描写呢?需要我们做到:一、观察要仔细,用笔要细腻;二、精雕细刻人物的眼睛;三、巧用修辞(例如比喻),妙用联想和想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肖像描写应采取多种观察角度,从多个角度灵活地向读者展示人物的肖像。一般而言,大家描写人物的肖像直接从正面入手,例如俄国作家冈察络夫在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这样描写主人公的:“他年纪三十二、三岁,中等身材,外表愉快,深灰色的眼睛,可是面貌上毫无确定的观念和专注的神情。他的思绪,像自由的小鸟似的在脸上徘徊,在眼睛里翱翔,栖息在半张开的嘴唇上,隐藏在额角的皱纹中,随后就完全消失了,那时候就满脸闪烁着漠不关心的平静的光。”手法高明的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不拘世俗,会创新地从多个观察角度去展示人物肖像。有的间接地通过旁观者的观察去描写人物肖像,例如契诃夫短篇小说怪癖的人:“那位绅士跨进门来,于是玛丽亚彼得罗夫娜看见对面站着一个高高的、身材匀称的男子;他不能算是年青了,可是生着一张英俊而严厉的脸,密密从从的络腮胡子。”有的借助周围的外界物体,譬如灯光、镜子等。如上文:“玛丽亚彼得罗夫娜自己出来了。她穿一件白帷裙,外面披一件男大衣。她手里拿着一盏带着绿罩子的小灯,那灯射出淡绿的光来,洒在她那带着睡意的、布满雀斑的脸上,洒在她那精瘦的脖子上,洒在她那帽子底下滑下来的、直长的、淡红的头发上。”第二、巧用画眼法。眼睛是五官之一,乃人物心灵之窗,人物通过眼睛,一颦一笑,都能把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间接地表现出来。正如孟子所说:“胸中不正(心术不正作者注,下同),则眸子毛焉(瞳孔模糊不清)。”这种写法比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含蓄、巧妙。画眼睛法,自古至今,为人们所喜爱之法。晋代大画家顾恺之说它是“传神写照”的妙处,故画龙时,总是最后画眼睛,才流传“画龙点睛”之说;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描写的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皆无色”,成为不朽的诗句;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眼睛可描写的对象很多,例如眼的种类有大眼睛、小眼睛、细眯眼、杏儿眼、丹凤眼、三角眼、腫泡眼等;目光有目光溫和、目光炯炯、目光四射、目光闪烁、目光如电、目光慈祥、目光敏锐、目光深邃、目光严厉、目光逼人、目光灼人、目光如剑、目光和蔼、目光如豆、目光迟钝、目光浑浊、目光呆滯、侧目面视、怒目而视、眼射怒火等。眼睛不仅能传达心理活动,还能表现人物性格。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此法运用最传神。王启忠先生曾在传神文笔意态生的文章中有过精辟的分析:“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眼神眉态几乎都有特色,是他们思想性格频频外露的门户。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是她才自清明志自高品格表记;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是她机智与奸诈的标志;紫鹃说黛玉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这愁眉是林黛玉寄居孤林冷,婚姻不得自主的满腹愁肠的凝结;晴雯的立起眼睛来骂人王夫人说她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是她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精神的象征;贾雨村的剑眉星眼表明了他有钻营官场之志和历练老成的才智。”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也出色运用了此法。作者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表现了她善良温顺的性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悲惨命运。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极成功运用了画眼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内心世界,尤其安娜出场的那一情节,更是成为世界文学中少有的一幅最鲜明生动的肖像画:“凭着社交界中人的眼力,瞥了一瞥这位妇人的风姿,伏隆斯基就辨别出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他道了声歉,就走进车厢去,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这并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也不是因为她全部姿态上所显示出来的端丽与温雅,而是因为在她走过他身边时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当他回过头来看她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象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象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隆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 在这段描写中,外表与内心世界、眼睛与性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那透过微笑与眼神所流露出来的,洋溢在安娜全身心的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生的欲望,正是安娜性格的核心,使她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热烈地爱上贵族军官伏隆斯基,最终导致她爱情悲剧的产生。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指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言为心声,成功的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的内心秘密、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并充分揭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它是写好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同学们在语言描写上所出现的问题是人物语言概念化、单调化、缺乏表现力,甚至于矫柔造作。那么如何写对话呢?作家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的文章中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建议:“对话不只是交代情节用的,而要看是什么人说的,为什么说的,在什么环境中说的,怎么说的。这样,对话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老舍先生这种观点在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小说驴皮记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苏联作家高尔基在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中曾以惊叹的口吻谈到驴皮记的写作技巧:“当我在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驴皮记里,读到描写银行家举行盛宴和二十来个人同时讲话因而造成一片喧声的篇章时,我简直惊愕万分,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仿佛现在还听得见,然而主要之点在于,我不仅听见,而且也看见谁在怎样讲话,看见这些人的眼睛、微笑和姿势,虽然巴尔扎克并没有描写出这位银行家的客人们的脸孔和体态。” 如果我们细心地去读这段人物对话描写,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在于巴尔扎克懂得“人处在社会环境之中”,从而牢牢把握住了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经历等客观因素。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人物对话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就在于其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它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是写几个青年妇女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那段对话更是精彩万分: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在这里,通过简洁而传神的对话,孙犁分别给我们塑造了机智伶俐、爽朗直率、细心稳重、冒失性急、含蓄忸怩的性格鲜明的五个青年妇女形象。可以说,上面的观点,是人物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同学追求人物语言描写的最高目标。但是对于语言描写的初学者而言,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初学者应从最基本的语言描写做起,那就是写出人物怎样说。同学们在作文中写人物的对话常常犯人物访问记的毛病,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指出访问记这种文体不足之处:“访问记很少试图去告诉人们一件事是怎样说出来的;它只写了不加修饰的对话,就此为止了。当一个人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时候,他采用的方法与此迥然不同。”那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他举了三个例子: 、“要是他敢当我面说这件事,就非让他见血不可。”阿尔弗雷德摆出一副好汉的架式,狡黠地向同伴溜了一眼,说。 、“要是他敢当我面说这件事,就非让他见血不可!”豪克伍德说。他眼睛里闪射出一种东西,使那群心虚的人里不止一个人看了要发抖。 、“要是他敢当我面说这件事,就非让他见血不可。”那个用大话唬人的小人说。他嘴里激昂慷慨,嘴唇却吓白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种结论:马克吐温主张写人物的对话时,应写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声调的抑扬顿挫、一切给人以温暖、雅致、友情和魅力的东西,即表现人物怎样说出来。否则,一句简单的话因说话者的不同表情而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会给读者理解带来混乱。 3、行动描写(包括细节描写)。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自己通过行动来表现自己。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俗话说:“看一个人不只要看他的宣言,还要看他的行动。”这说明了行动描写的重要性。细细分析起来,行动描写的作用可归纳为三点:第一、表现人物的性格。恩格斯曾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在做什么 ,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可见,表现人物性格时,我们不仅要叙述他在做什么事情,而且要描写他怎样做。茅盾也说过: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这句话对于我们怎样去行动描写很有启发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并不是所有的行动描写都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只有典型性的行动描写,才能表现典型性格;二、行动描写依附于事件或情节之中,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但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能表现典型性格,因此,我们只有选取典型性的情节,并穿插行动描写,那么,才能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行动描写的关键在于能否选取准确而生动的动词。法国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这个动词或形容词往往是这个句子中最精彩之处。大家还记得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背影中一段关于父亲在火车站台为“我”买桔子的那一幕感人的情景吧?“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读到这,慈父的爱子之情,不仅使作者要流泪,而且也使任何一个有感情的人流泪。这巨大的感染力一方面来自作者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来自作者选取的典型性的情节,并运用了准确凝练而又生动形象的动词。第二、发展情节。人物是事件的主体,有时,他们的行动举止影响事件的进程或事件发展的趋势。第三、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这一点上,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是合二为一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例如,当代作家史铁生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就很深刻而又含蓄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我与地坛中为了表现一位母亲对残疾儿子的毫不张扬的爱,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母亲那万分焦灼忧虑的心情,每一位读者都能通过母亲的动作深深地体会到。再如秋天的怀念有这样一段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我与母亲的不同行动,展示二人不同的心理活动,我遭遇残疾,烦躁、痛苦、无奈之心情通过行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理解、体谅而又担心的矛盾心情也通过行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因此,这些行动描写尽量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并结合具体情景,运用准确而又精炼的动词,才能透露人物的内心秘密。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思想活动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法。它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心理描写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写法是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常用内心独白、幻觉、梦幻等方式,其中内心独白是人物心声最真实的记录。另一种写法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常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间接暗示出来。常用的方式通常有以下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描写人物的肖像、言行,通常指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个人在内心极度愤怒或失望之时,往往表现为“脸色苍白、语无伦次”等外在神情,内心害怕恐惧之时,往往表现为“两个膝盖打抖、周身打颤”等外在行动。第二种方式是景物描写。通常采取借景抒情、景物烘托内心活动等方式。 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情呢?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择与心境相一致的自然景物。例如,晋人陆机在其文赋中说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为表“悲”“喜”之情,古人选取“劲秋之落叶”“芳春之柔条”;为抒“心志”,古人选取“霜”“云”。总的来说,抒发轻松欢快的心情,就要选取情境氛围与之相一致的或热烈或柔婉或优美或壮阔的景色;反之,就要选取萧瑟、凄凉、死寂的景物。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即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他的感情也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征,感情表达得更含蓄委婉而又富有意境。王国维曾这样精炼地概括:“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表现手法完全可以运用到记叙文表现心理活动之中。恰当的自然景物描写,有时比直接内心独白描写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更能加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使作品文采飞扬。例如: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短篇小说新娘中为了表现一个女孩在黎明时分醒来之时不安与沉重的心情,这样描写景物的:“从旧式的大窗子望出去,她可以看见花园,和稍远一点那茂盛的紫丁香花丛,那些花冻得软绵绵的,没有一点精神;浓重的白雾悄悄的飘到紫丁香上面,想要盖没它。远处树林里,带着睡意的乌鸦在呱呱的叫。”而另外一位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为了表现主人公毕巧林早晨醒来轻松愉快的心情,又是这样描写景物的:“今天早晨五点钟,一打开窗子,屋子里就充满了那从小庭院里袭来的花香。盛开的樱树枝窥视着我的窗口,微风吹来,不时把白色的花瓣撒上我的书桌。我全身的血管里都洋溢着一种快感,空气纯净而清新,就像是婴儿的亲吻;太阳明亮,天空碧蓝,”这两段景色描写,都能选取恰当的景物,达到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目的,富有意境。心理描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要写出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特定的心理活动;二、要努力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对人的心灵有着真知灼见,而且善于为我们揭示它的奥秘这是我们评论写出了让我们惊奇作品的那些作家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当然,有时这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描述效果更好。例如,刘金宝在一篇我自己来(载自2003年8月23日新华日报)的文章中为表现一位坚强的残疾女孩,是这样描述的:“那天很冷。站台里要上车的是一个双手拄着拐的女孩,中学生打扮。背着一只书包。女孩的腿有着某种先天性疾病,下肢显得萎缩。可能在秋风里站得久了,脸上冻得发青。女孩拄着拐来到了车门。她抬头看了一眼车里不多的空间,默默地,两膝跪在车门的第一个台阶上。当时的我知道她要以一个独特的方式上车。我,还有另外几个人向她伸出了手,她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她抬起两臂,将两只拐架在第一个台阶上,用力起身,想将两膝放在第二个台阶上,但右拐滑了出去,她把握不住重心,膝盖重重撞在台阶上,上身随着左拐摔倒在车上乘客的脚边。几人将她扶起在座位上,有一个跳下车,将掉下车的拐捡上来。拐放在了两边,女孩的脸有些苍白,呼吸有点急促。过了一会儿,她伸手轻轻掸去了膝盖和上身的灰尘,脸上逐渐恢复了平静”这段人物刻画,综合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手法,读后,一个面带平静表情,轻轻地说“我自己来”的坚强女孩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萦绕不去,另人感动,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总之, 以上几种塑造人物的描写手法也可归纳为细节描写一个分类。细节描写是对于一些细微末节的刻画与描绘,用来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应用范围比较广泛。表面看来这些细节的分量很轻,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能够小中见大。但需注意的是,细节必须真实,要有生活实感。它需要我们靠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细节是编不出来的。编造出来的细节常常要露马脚。作家沙汀曾经说过:“找故事容易,找零件难。”这里所说的“零件”就是细节,说明了平时积累富有生活实感的细节的重要。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