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放前沿河县城的宫观寺庙肖明道沿河历代的司衙多设在河西(只有民国初置县后,曾设在河东今粮管所地址,但民国十六年河东衙门烧毁,又迁建在河西今日的县委地址)。因而河西的宫、观林立,寺庙密布,这些庙宇,大都创建于明、清两代,据统计,河西有 15 座大庙,河东有 6 座大庙,两岸共 21 座。朝阳观:在西岸上街油榨坨,相传是崔光德施出资金,建于清康熙年间。其庙阶高数十步石梯,庙堂较窄而清雅。民国三十年(1941)沿河县司法处置此,原房未变;现为县人民法院地址,己改建成高大的楼房,但门前石梯尚存。巧圣宫:俗名鲁班庙,供奉鲁班先师,过去木工、石工、泥水工年年祭祀,香烟不断。庙址在西岸上街,建于清道光年间。今为公安局地址。隍城庙:在西岸五台街(上街),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庙侧有岁贡王擂于乾隆三十二年的补修碑序一座;又易连山在乾隆五十年补修碑序一座。城隆,本是守护城池的神。明、清两代,凡置府、州、县、司的地方,都有城隍庙,地方官每年还要主待祭祀。沿河在元、明、清为沿河祐溪正勃长官司(简称沿河司),有土司衙门,就必然要建城煌庙。沿河城隍庙经过几次补修,庙宇宏大,塑像周全,过去老百姓非常信奉,香烟不断。城隍庙大殿正中神兔上塑有形象威严的城隍菩萨(人称城隍老爷),身披的红袍,是迷信因果的善男信女们“还愿”敬献的。解放前,常有因家中老、幼患病或其他事故而许愿的人,如果病好事息之后,就得给城隍老爷敬香、献袍,因此城隍菩萨披的红袍常有新的。龛前神案两旁,塑有牛头、马面、判官、小鬼,个个面目狰狞,活灵活现,使人见之不寒而栗。在殿的左右两廊,塑有鸡脚神、鸡脚二娘;无常二爷、无常二娘。鸡脚神夫妇皆鸡脚人身,像貌奇丑,望而生畏,无常则面带笑容,周身穿白,高九尺有余,足登草履,左手持伞及肩,右手执扇仿佛轻摇,特别是帽尖上“一见大吉”四字,黑白分明,使人望而生敬。在无常右侧,还塑有无常二娘,面目慈祥,栩栩如生。俗传无常二爷喜吸鸦片烟,所以迷信者常给无常嘴唇涂上烟膏,致使无常的两片嘴唇经常是黑的。过去,竟然有吸烟的无赖之徒,暗地去刮无常嘴唇上的烟膏来自己过瘾。又传说技帅塑无常二娘的像,全身将要作好,不料正在接投头像的时候,恰巧楠木坪有一妇女进庙去望,返家,第二天就死了,人们传说无常二娘是从楠水坪娶来)的。是以往往有烧香还愿的人,除把无常敬一袭白布衣和草鞋外,还得给无常二娘献双绣花鞋。大殿檐下正中一扁曰:“赏罚严明”,绿底金字,其字书法工楷,笔力道劲,左檐悬有三尺宽七尺长的大算盘一具,名曰“铁算盘”,算人生死的。有句俗话叫做“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意即“城隍庙的算盘,算定了的”之意。殿阶下是石板面的庭院,庭坝左右两端各有两人合抱不交的古柏,显得浓荫壮雅,古朴清幽。庭阶下是戏楼。过去,每年六月地方长官祭祀城隍,都要唱戏三天。戏楼与大殿相对,后楼延伸出庙门以外,突过街心,楼下是米行(赶场卖米的集市)。旧社会,西岸五台街是比较热闹的地方,也就是城隍庙这一段街市。由于戏楼后楼强过街心,因此庙门前不易照射到阳光,夏天,成了供人乘凉的好去处。庙门右边塑有一匹高大的白马。起初,这马全身雪白,无鞍无辔,周围也无栏棚,相传这马很灵,曾跑到东岸傅家井去吃人家的麦苗,被庄稼人朝它后腿打了一棒,它就跑了。庄稼人跟踪迫至东岸码头,见马淌水过河,他也立即赶到河西,追到城隍庙当门突然不见,仔细寻觅,才发现庙门右边白马的后腿脱去一块白色,现出了印迹尚新的泥巴,而且周身还是湿淋淋的样子,孩才是城隍庙的泥马显灵。后来,人们为了防止它乱跑害人,便在马像前添塑了一个七尺高的马夫,一手牵着组绳,一手指着马头,并在四周加上木棚栏,从此,这马也再不显灵了。在民国时代,沿河县城隍庙门前的马,就是有马夫、有辔头、有棚栏围着塑像。城隍庙与巧圣宫为县三青团团部;城隍庙为县保警大队住址,当时这两庙的一切神象俱已销毁。解放后,这两庙的地址贯通为公安局使用,现在,已建成公安楼房,城隍庙己完全湮灭。其碑序,古柏己荡迹无考了。川主庙:在西岸大石梯子。(大石梯子这条街,系旧社会的大十字),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庙内供奉川主,是为四川会馆。民国六年(1917),沿河县长朱其中创建沿河一所女子初等小学设于此庙,次年,因开支缺乏,兼之封建意识浓厚,家和不让女孩子入学,停办。至民国二十八年春,沿河县民众教育馆设于庙中,内设民教部以广民众知识,二十九(1941)国民党县党部置此,把民众教育馆移水浒庙去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党部移参议会,川主庙便为保警队驻兵用。解放后,先为县联社职工宿舍;现已改建为农资公司的职工宿舍。水浒庙:在西岸黄木沟桥,建于清嘉庆中。主祭镇江王爷,大殿曰“忠列祠”,正中悬一扁额“倒挽狂澜”四字,黑底绿字,笔法雄健。殿堂下左厢房三小间,有楼;右厢房两间,无楼。庭院前无庙门,形成一撮箕口式;庭阶石梯九步,下面是一土坝,被左坎下之大黄桷树遮荫,真是清风不止,爽人心目,是沿河避暑的好地方。民国二十九年(1940)冬,沿河县民众教育馆自川主庙移至此庙,以忠烈祠左厢为职员办公室;右厢为书报阅览室;正殿为大礼堂。大礼堂常常为民众识字班、贫苦儿童夜校班、妇女识字班的教室。解放后,县文化馆仍使用此庙,直到1958年,这地段划属贵州省乌江航运轮船公司。火神庙:火神庙位于水浒庙左侧坎下,庙堂虽小,然而古木幽深,景色迷人。出门前石坎之下,即黄木沟(古名祐溪)。昔日这一带绿柳成阴,翠竹掩映,从木沟楼拾级而上,梯面整洁,直至山门,均柳竹夹道,足以令人怡然自乐。山门石挨坎一株直径约四尺的大黄桷树,分为两大桠毗邻而立,枝干四出,将水浒庙门前的院坝及火神庙屋顶几乎遮掩,据传有上千年之史证。庙庭前原有楼阁一座,相传张三丰曾游憩于此,悬像其中,因之名曰,“宜仙阁”。壁有七律回文诗一首,署大明三丰戏题。诗曰:桥边苑对柳塘湾,夜月明时偏户关。遥驾鹤来归洞晚;静弹琴坐傍云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瓢挂树间人隐久,嚣尘烧水响潺潺。以上诗句,用三尺宽、一尺六寸高的青石一块镌刻成碑,刊于火神庙山门前右侧墙壁上,过去,凡有文人墨客来此者,无不朗诵熟记而归。相传张三丰曾在此庙棲息之时,被蚊虫叮咬,他就举扇一拂,便说:“滚出外国去。”从此火神庙无蚊飞窜;夏夜在山门前乘凉的人们,确乎没有蚊虫叮咬的感觉。宜仙阁毁后,憔火神庙神堂、侧屋尚存,山门完好,张三丰这块回文诗碑无损。直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县长杨化育修葺火神庙宇为民教馆图书室,中置各种图书三千余册室壁悬挂周恩寿之宜仙阁记十二祯(已装裱称帧)。复筹款在宜仙阁旧址建四方亭一座,题额曰:“复兴亭”。该亭三面朱栏,一面墙壁,置张三丰诗碑于壁正中。时值日寇入侵,国土沦丧,山河破碎,邑人游此,寓复兴祖国为共同愿望之意。三十一年(1942)夏,民教馆在复兴亭内开设“七七民众茶社”、举办妇女识字班等文化事业,并在馆前坎下麻柳树林之中,辟“中山公园”,中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资瞻仰,是年,游人广集,盛极一时,有胜于“宜仙阁”之复还了。解放后,县文化馆仍承用水浒庙,对火神庙、复兴亭、中山公园等遗迹,保存完整,一如既往。自1956年文化馆迁移,1957年以此办沿河小报,1958年为手管局手联社住址。1960年后,这一带地方划归乌航公司,即现在的造船厂。武庙:在西岸坨街,建于清康熙间,大殿正中塑有岳飞像。民国三十年(1941),除龛废神,把庙殿改为粮仓;现在改建成县商业局食堂。体心堂:体心堂又名义园。在西岸中街,系肖大章同兴源(商号名)及陕西人购置的。建于清宜统元年,并置田产一份,以资作救济善举。肖大章死后,曾把体心堂作为停尸房之用;或为西岸“打醮”作“斋荐”道场之所。所以,体心堂虽非寺庙,而实为寺庙公地之一。民国二十六年春,陶汝耕任沿河县长,其女陶祖铭(又名陶浩,中共地下党员)恢复沿河女校,以体心堂作校址,把体心堂田产提入教育项下,由县教育科管理。解放后,曾以该地为粮仓使用,1958年后,百货大楼建成,在体心堂遗址,建成百货仓库。禹王宫:在西岸中街,建于清道光间。庙宇宏大,三进两庭,大殿在前庭大院,殿门口有小石狮一对,与碧霞宫之大石狮同出一技师手艺,镂刻玲珑,形象逼真。殿中塑禹王菩萨,是纪念大禹治水所立下的赫赫功勋而塑的。前庭阶下有戏楼连接庙门。庙门外有敞房五间,是沿河土司时代的花行(昔时,土家族、苗族儿女、喜花布、善纺织、棉花多土产、故特没有棉花行)。花行在民国时代兼市杂粮同样闹热,后庭院坝扁窄,有后殿,钟鼓楼设置左右,空明和尚住持,月初一和十五,钟鼓之声霄呜。民国三十年(1941)城关一小移此,三十一年,因筑街道,从禹王宫前庭直过,戏楼撤卸。三十二年,挨大殿阶下筑门面,以大殿、后殿及钟鼓楼充作县卫生医院。宫门外花行为民房了。解放后,一段时间曾为酒厂住址,至1958年夏,庙殿全部撤销,以基遗址建成沿河县人民会场。碧霞宫:系陕西会馆用地。在西岸下街,清道光(1882)初创修正殿五间;辛丑(1841)张文仲倡首募化,至甲辰(1844)始全部落成。碧霞宫殿宇巍峨,大殿正中一间,四根大抱柱,每根约九尺的围园高二丈,其柱支撑全厦,威然矗立,神龛上,塑的是关圣帝君,左有关平,右有周仓,神像肃穆,正气凛然。高檐下悬一大扁,金底黑字,题“人伦之至”四字。这四个字的每一笔划是紫铜片鼓成鱼脊背形嵚在扁上的,其字颜体书法,有骨有肉,笔力雄浑,劲道十足。相传书写者沙文清在写人字右边一捺时,执笔向右后用劲一捺,其手拐恰巧撞着一人胸口,这人顿时倒地而死。事虽话传,他也正说明人们对此四字,评价是何等的高。右殿一扁,黑底金字,题“靖彼狂澜”四字;左殿一扁,也是黑底金字(忘记),这五间大殿和三块大扁,一直保存到1976年。殿阶五步石级,阶下庭院宏敞,左右厢房各五间;庭阶下有戏楼与大殿相对。戏楼飞阁朱檐,花枋环绕,正中一扁题“神人以和”四字,书法遒劲,亦为人们所赏识。院的两边平楼明窗亮格,围栏别致,特别是戏台前沿的一条“看枋”,镂雕各种人物、花鸟图案,加上描金彩漆,更显得非常壮观,堪称一绝。宫门墙壁高耸,紧贴戏楼。门面是以四根砖柱镶嵌于壁,形成排坊式的石门,门墙正中用青花碎瓷竖嵌的“碧霞宫”三字,非常夺目。门前有大石狮子一对分置左右,门阶三级,下面又是一个石板铺的坝子,习称“狮子坝坝”。坝前临街,来往人们从街上掉首一望,无不感到这座庙宇的庄严堂皇。石狮,雄伟高大,雌雄可辨。都是前肢立、后腿坐的形状,各连于四尺高、三尺宽、五尺长的座石。座面与座底间成工字形,底、面相称,四方均刻有精细图案。狮身大若驴,雄首朝右,雌首朝左,两狮相对视,严然天配一双。二狮口中,均衔有活动石珠,其珠光滑圆匀,若小皮球,狮口半张,石株在其口中滚动灵活,然而人们掏之不出,见者元不惊赞匠工之妙绝。狮身俱各有“风带”,自颈项缠绕全身,带端从狮身左右膀向地飘拂,宛若凌空飞舞,离身一尺有余,镂雕工巧,远望之而不觉是石飘带了。雄雌之别,除头部毛发各异而外,雄狮左脚踏一“六合相拼古宝钱锈球”;雌狮左脚下依卧一玲珑生动的雏狮,正翘首仰望其母,显然亲昵的母子两。人们对这对石狮,赞许为全国第二,就是北京故宫及王府门前的竖雕,都不及这对石狮的精巧。民国三十一年(1942)九月筑修街道,从碧霞宫横穿过,戏楼、宫门撤卸,把石狮移置于县政府门口左右(现县委地址),确实也对沿河县政府的壮观增添了威严之色。其时,碧霞正宫殿完好。民国三十二年县政府拨款建校,仅用枋板把神像齐龛隔开,大殿堂柱依然,扁额稳固,五间大殿成了第一中心小学的大礼堂。阶下庭院,除街道占去一半,把两边厢房推倒改建成两楼的砖房二座,作为一小教室,前面门墙开校门三洞,门楣上为“沿河县城关第一中小学校”十二个字,从此,碧霞宫就成了小学校址了。解放后,为城关一完小。组师观:祖师观又称玄天宫或玄天观,在碧霞宫后面挨山,不知建于何代。据清乾隆时碑序云:“前有吴姓施田;创修后,有官舟龙姓施田补修”。大殿五间,稍阴暗,殿左上角有观音堂;堂阶下小庭左右有厢房各一间,庭前阶下有文昌阁一座;后殿三间,中有玄天祖师(即李老江),大殿中有玉皇大帝、雷母雷公等神像,其他大小塑像几十尊。观后岩石嵯峨,古柏参天;特别是一进山门,就是一株两人合抱不交的大柏香树,傍门而立,使临高坎的一座僧楼有所凭依,更显得绿树朱栏,非常古雅。清道光间,观音住持僧碧澄,不知何处人氏,嗜酒茹晕,能诗善画。自卓锡玄天观后,喜欢栽培花木,梵宇经楼间常置盆花数十钵。在大殿前左角有鱼池一方,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池上花台植红梅一株,横斜屈曲,弄影生姿,特别是花台左角文昌阁阶下有凤尾棕一株,粗若瓮,倾斜出,叶苍干老,这些是碧澄一手培植的。这株历百余年的稀有植物,在1966年“文化浩劫”中遭到毁除;鱼池也破坏无迹。祖师观原有吊钟、大鼓,击之震响全城。相传肖家巷子曾有一水氽子(泅水技术很高的人),在中堆浩(西岸江边石洲)下水洗澡,一个猛子栽将下去,竟被中堆浩岩穴吞了进去,迷失了方向,尽往里钻,久久浮不上水面。再进,感到轻松无阻,眼前仿佛一沙坝,无水,于是就坐下稍息,寻找来向、出路。突然听到祖师观钟声,沙坝摇摇欲坠;顶上岩石扎扎崩响。他惊恐万分,肚子又感到很饿,则又慌忙摸爬,也不知时日几许,总是找不着出路,骤然觉得有一动物擦手而过,这时,他一惊愕,随手抓着它的尾巴。其物似狐非狐;似獭非獭,被抓着后也不回头咬人,一个劲地往外奔爬。他想:管你是什么动物?你到那里;我就跟着你到那里。于是顺着该物的奔向,随势爬行,钻了若干石穴,左撞右碰,终于复入水中,那动物在水中的活动力量聚增,尾巴一摆,把他带出水面。既出,中堆浩岸边洗澡、乘凉的人们大惊,喊了声“见鬼!”他立即登岸,声音“是我,我没死!”大家仔细瞧看,何尝是鬼?分明是人嘛。于是洗澡的人们才挨拢来说:“你看,你的灵牌、幡幡都在这里,你已经是溺死五天了。”说着,指引着他看,在一石框中果见有他的灵牌。他惊诧中,便把这几天在中堆浩石穴下的奇特经历告诉了大家。回家后,全家转悲为喜,庆幸生还,满城传为奇谈。自经那个水氽子的传说,认为祖师观的钟声,可使天摇地动,为了稳定西岸,便把祖师观大吊钟一口去掉,换为小罄;后来修建碧霞宫时,也就没有修鼓楼,只用一罄而已。在当时,曾把碧霞宫狮子坝坝对出去那一截街(今一完小对面的老街),名为“水洞街”。这一截街,地下确实空虚,1954年涨洪水时,这段街道平整地陷下一尺多,然而房屋无损,连屋中家具都未倾斜,只是与里半边的阶沿坎有脱接现象,足可证实昔称水洞街之缘由,与水氽子之传说,不是没有依据了。民国初年(1912),封管带(清末武官)和彭参谋驻扎观里。这年正值天早,禾苗转黄,将致无收。而观内果心和尚,一天求神拜佛,烧香求雨,毫无作用,便触怒了封、彭二人,他偏不信神,便命士兵把许多小菩萨统统赶出来,堆在张衙门(原土司衙门,现尚存遗房)后面山坡上烧焚了几十尊;又把雷公、电母等比较大一点的神象抛入江中;还欲毁其大殿中的玉皇大帝、后殿中的祖师菩萨,经果心和尚一再磕头求饶,要求保存这几尊大神象,封、彭二人也觉这两尊菩萨难于弄动,于是对着偶像说道:“菩萨啊,菩萨!你管阴来我管阳,你享香烟我吃粮,如今天干,生灵倒悬,你既有灵,限你三天之内,下场大雨灌溉农田,挽救众生,则千秋供奉,任尔享受;否则,我便碎你金身,抛进乌江,供你何用?”事不凑巧,第二天午后,天变一时,雷电交加,大雨如注,平地起水,而滚滚雷声,回旋于封、彭二人所住屋顶,吓得彭参谋浑身颤抖,面如死灰。然则封管带却硬是不信,传令士兵把祖师观包围起来,不断鸣枪示威,一时枪声、雷声、惊忧满城百姓神魂不定,非同小可。事后,谣传百出,说祖师菩萨、玉皇大帝显灵,封、彭二人磕头求饶,才得免遭雷击。却又凑巧,前两天封管带抛入江中的雷、电菩萨,冲到桃竹溪出口处便停着不动了,人们把它打捞上岸,供于溪口岸上的三抚庙内。由此看来,封建军阀封、彭之流,以粗暴、愚昧的行为破除迷信,反而更增强了百姓迷信神道的信念。因而祖师观的香火更加旺盛了。民国七年(1918),县长朱其中设立第二两等小学在祖师观,并在文昌阁右侧添置教室一间。民国十一年(1922)国驻兵停办;到民国二十年(1931)恢复。民国二十五年(1936)祖师观与碧霞宫串通,两庙地址合为一小。解放后,城关一完小沿用旧址,碧霞宫今已湮灭,祖师观遗迹尚存观音堂、文昌阁两处,权作教师宿舍之用。万寿宫:江西会馆驻地,在西岸下街,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在咸丰八年(1858)被白号军焚灭。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大殿五间,殿正中阶前突出建成一榭,飞阁朱檐,红栏绿柱,十分壮丽;后殿五间,比大殿稍高,左右有厢房,与前殿合成一小天井,庭院中有两株二人合抱粗的金桂,使这座宫庙古雅别致,分外宜人。后殿右角有水井一口(现为县招待所食堂,水井尚存),一年四季洁水长流。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大殿阶下,左右建厢房各三间,庭前增置戏台与大殿相对,戏台两边耳楼宏敞,比碧霞宫的戏台更为爽朗。庙前临街,门前长石级五步,门左右虽无石狮,但门前台阶宽朗,门左右各置三尺高的石鼓一座,阶沿上还有石磉十个分置两边,以备游人坐息之用。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罢科举,诏天下兴办学堂之后,在宣统二年(1910)分治委员王晋英便以万寿宫设立高等小学堂;次年,又附设自治研究所在内。政变时,地方巡防队移驻了万寿宫,学校停办,该庙则常为驻军之用了。民国二十六(1937)年,陶祖铭(又名陶浩、地下党员)同志来沿河主办女子小学,把城关第一女子小学由体心堂迁于万寿宫,把该庙庭院、房舍弥补修整,洒扫一新。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秋由于修筑市街公路,戏台及前庭被撤卸。娘娘庙:在万寿宫左邻,仅三间庙殿,内塑有送子娘娘神像供奉。过去,为缺子女的少妇们许愿、求子聚会的地方,每年六月十九要办一次娘娘会。庙坎下是一坝子,在万寿宫置女校时,这坝子为女校球场;解放后,曾为县委球场;现在,娘娘庙及万寿宫遗址统为政府招待所了。金仙寺:在西岸下街原名春游堡地方(今天县府大楼住地)。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602),内有三米多高的铜佛两尊及一大铜连花香炉,炉中空约一米直径,均系紫铜铸造。关于这两尊铜佛的来历,却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清顺治年间,冉姓为副土司,当乌江洪水季节,有天半夜,忽听到河中有人大喊“救命!”于是,冉土司命人前去探望,但见是四尊铜菩萨围捧着一个铜香炉浮旋而下,便立即打捞上岸,那供于金仙寺内。但不几天,寺内只有两尊铜佛和一个铜香炉了,传说另外两尊飞往官舟大寺堂去了。因之,官舟大寺堂亦有两尊铜佛,其形象、高度基本上与金仙寺的如同一式。这个传说,不能说完全没有依据,思南府志载:“播州铜佛寺有铜佛七,一夜皆失,司(沿河司)人网得其四,立寺奉之。”在光绪年间,邑士周恩寿曾写有游金仙寺古风一首云:“金仙古刹宇,中有铜佛二,跌坐塑如来,左右立如侍,或云两尊者,法相觉不类,又谓二菩萨,象狻去坐次,弩目而掀眉,金刚差足比,不知铸造谁,何年于此置,传说甚荒唐,飞自播州至,浮旋江岸边,呼救惊司史,长官诧神奇,舁供此山寺,西去五十里,佛堂名大寺,亦有佛二尊,形色无稍异,同日播州来,四佛分两地,事虽涉子虚,言则确有自,我本好奇者,搜考无载记。寺钟刻留题,文字鲜深义,况去古远,同一耳食意,安得谪仙才,天花飞藻思,与佛同不朽,唯唯孰敢议。世道忒多变,谁知后来事。不见他兰若,神象竟遭弃,独此昂然存,若幸有先智,可知金刚身,要亦贵择地。嗟彼淡金人,祸及不知避,会在荆辣中,潸然空下泪。”民国三十年(1941)金仙寺殿右一间及左厢房置城关区田赋粮食嵇征处,大殿保存,另于殿左空地建食廒一栋。解放后,曾为劳教队用,铜佛二尊移置文化馆(水浒庙)保存,讵料在1966年“文革”初,这两尊铜佛竟遭“破除四旧”之灾,被暴露于搬运社门前,不知被何人“尸改”而变为3千元币了。1956年,金仙寺殿堂,为文化馆业余川剧团演出用地;1957年,金仙寺古刹以及左右公地,建成了县委大楼,1980年后,县委移上街,这里便完全为沿河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三抚庙:在西岸桃竹溪沟与乌江汇口处,庙宇为一阁楼,门前阶庭,石栏绕砌,竹叶摇风,后背虎岩,前瞰乌江,与东岸鹤呜书院之奎阁相对,为沿河乌江岩边风物之一。这座庙,本是纪念张、杨、冉三个宣抚司而建的。昔年鹤呜书院奎阁毁后,这座庙仍然屹立江岸,为游人歇息之所。民国初年,封管带抛祖师观雷、电神于江,流于此处岩边,当地人打捞起来从在此庙。该庙在解放前夕,已朽残倾危,无人敢入,解放后,为县食品公司生猪仓库地址。东岳庙:在东岸东山,亦名岱岳宫,建于乾隆间,内有解元崔承业写的碑叙。庙宇巍峨,神像显赫,庙后山有七级石浮图一座,相传为一和尚坟。山门前一广场,四周古木参天,外沿灯笼花树十余株,分外突出。山麓临街,拾级而上,约三百余步石梯方达广场。民国十五年(1926),沿河县立第二初等小学堂置此庙中。后在军阀混乱时期停办,常为驻军之地。民国二十三、四年有一圣祥和尚主持佛教会设于此庙。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沿河县立第二两等小学校设此庙,佛教会移泗王庙。二小把前面广场作升降旗场;庙后又辟一兰球场。二校毕业三期学生后奉令停办。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在龙家嘴之私立复兴小学迁此;民三十三年,复小校董无力资助,县政府吸收该校为和平镇中心小学。泗王庙:在东岸东山麓,临街。建于乾隆间。庙宇古朴。有乾隆庚子(1780年)科亚元肖明程碑叙。(该碑嵌于庙门左墙壁、尚存)清咸丰八年,思南城陷于白号军,曾为思南府移治沿河行署;之后,弹压委员的衙门俱置此庙。庙殿五间,坐东向西,殿阶石梯两台,在二台正中置铁铸化钱炉一座,其炉鼎足鼓园,表面铸有篆文,上盖宝形之顶,全身高约八尺。二台左右有钟鼓楼,石梯落平,庭院左右各有厢房两间连接钟鼓楼,庭阶下九步石梯建戏楼一座。其楼朱檐鳌角,花枋纵横,比之碧霞宫戏楼别具宏丽。在楼顶筒瓦里上,有一对小巧玲珑以碎瓷镶嵌成的泥狮一对,左右相向,并用小铁链相连于屋顶正中的避雷针上。相传这对小狮曾跑出去践踏人家麦苗,另一只被人砍掉了脑袋,因之,民国时代人们见到该楼瓦面上右边的一个小狮,确是无头的;而且颈项是红的,仿佛血痕;但左边的一个小狮,完整如新。戏楼临岩,岩高十余丈。当年依势奠基,补岩成台,却费一番工夫。站在戏楼后面,凭栏观望;俯瞰江流。但见卧狗堆浪潮翻滚;狮子口旋流湍急;上有黄猫警渡;下有白鹤舞门,真令人飘飘若仙,怡然生趣。泗王庙山门在大殿左侧,开向朝南,门墙左壁嵌有石碑一块,系乾隆年间文物,如今山门犹在,石碑仍留于墙壁,“文革”中幸未遭劫。民国二十五年(1936)作佛教会址,圣祥和尚住持,香烟不缺,民国三十年(1941)戏楼成危房,全撤卸。四川盐务税警队驻庙中;三十四年,税警队移,该庙为川剧班作临时戏院,次年,沿河县警察所置此,直到解放前夕。解放后,1950年冬,恢复学校,县文教科确定将原和平小学设于此庙,开办后,于1951年正式命名为“沿河县城关区第二安全小学校”(简称二完小)。并贯通右邻之善堂及崔秉钧租给原大业公司的木房五间为二完小校舍,1955年合作化后,学校大发展,把高级段班次分置东岳庙,直到今天,由于二完小扩建重点是东山,泗王庙作为幼儿班、低年级用,所以殿宇犹存,庙门尚在,庙碑也算沿河城寺庙之独一存物了。黑神庙:在东岸场口(现东岸饭店地址),又名忠烈宫,内祀南大将军,所以亦叫南将军祠。建于咸同间,碑序早毁无考,其庙宇宏大,进身较深,大殿、戏楼、石栏彫镂等建筑艺术,不亚于碧霞宫庙。民国二年(1913),分治委员饶存厚兴办县立第二初等小学堂置此庙中,到民国八年(1919)该校并入一小迁祖师观,这座庙便空旷冷落,常为驻军占用。民国二十二年三月(1933)因河坝起火,延烧到王家朝门米行,该庙全毁。民国三十三年(1944),东岸河街筑成,田景万便占用黑神庙遗址,修三楼的砖房一幢,并陆续把后面建房,完全占为已有。解放后,1954年以此房作县人民银行办公大楼,银行迁往西岸,该房归河东集体饭店用,至今,仍为“河东饭店”。观音崖:在东岸街口,陡立一岩,高约十五、六丈,半岩石壁上有“观音崖”三字,笔势飞舞,署唐吕岩题。岩顶最早有观音阁一座,不知建于何时。思南府志载:“高阁穿云,危栏俯地,水光山色,涤人尘襟”。阁后有僧楼一间,僧楼右是观音堂,再右有殿宇三间,殿后紧贴傅、张两家墙壁。观音堂阶下小庭中有渔池一方,池右依岩沿用石柱建成山门,柱上是光绪丁酉科优贡周恩寿提联:“此地即慈航,莫只看帆墙上下;当窗有明镜,须领略水月澄清”。山门外有石窟,依窟穿凿成两间土地祠,宣统元年乌江洪水曾涨词前面。祠前路宽约三尺,外筑石栏,内贴岩壁,因势利导,依岩凿削屈曲而下,形如“之”字,到达岩脚。民国二年(1913)沿河弹压委员衙门,曾移置于此。民国九年(1902),东岸河坝起火,观音阁毁,其余殿宇僧房尚在。之后,同善社(即善堂)的信徒们住此,每晚诵经拜忏,参禅打坐,东西两岸的佛婆们常会于此。每年六月十九要办娘娘会一次,城乡许多年轻妇女来观音岩上香者,挨肩擦背,遍岩皆是,观音岩之香火盛极一时。不料在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东岸边坝起火延烧,当时观音岩岩沿上竖有醮幡两杆,竟致“引火烧身”使观音岩所有庙堂化为灰烬。民国三十三年(1944),修筑东岸码头,首先得筑河街道,从坪上下观音岩的第一重石梯落平处,直在廖家嘴绕向田坝,必须从河坝垒石把观音岩脚填垫高,其街遂成;然后在观音岩正面半岩壁上铲平两方,托地方知名人士肖幼风在第一块上手书“水流心静”四个草体大字,笔划飞舞雄劲;草书下面一方石壁,还有隶书文词,皆肖幼风笔迹。再从这石壁直至方向(即街道外沿)筑修石级五十余步下到码头末端。次年田阡陌来沿任县长,才完成了东岸码头(即今之洪军渡)。当码头成功后,人们从渡口登岸,抬头便见观音岩壁“水流心静”四字,不禁爽然夺目,确符合“涤人尘襟”之誉。殊知在1966年“浩劫”运动开始,把岩壁所有字迹凿毁,并把观音观更名为“战斗岩”,至1979年6月,才在原“水流心静”石壁下竖“洪军渡”碑序一座,从而东岸码头即名为“洪军渡”。报恩寺:在东岸坪上,建于明际;后因年久破损,几致坍,在道光九年(1829),邑人肖景仲重修。肖景仲为什么捐资重修报思寺呢?这却有一个果报的传说:肖姓的一代宗祖肖翁(传者佚其名),夫妇俱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妻杨氏力劝其夫纳妾,肖翁执意不肯。杨氏四乡物色,阴聘井坝乡之女何氏为妾,硬要翁依从,肖翁力拒,杨氏便把他关锁在一间房内,并守于房门说道:“你不顺从,我便绝于房口,绝不让你出来,我俩个人一并饿死算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检验专业试题及答案
- 专业数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植保专业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孝感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日语试卷(含音频)
- 黑吉辽蒙金太阳2026届高三9月开学联考(26-1002C)政治试题及答案
- 考古专业试题及答案
- 车床专业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苗木清表施工方案
- 怒江清水混凝土施工方案
- 2025年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
- DB15T2882-2023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核算规程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面神经炎的护理查房
- 灯笼鱼介绍课件
- 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与护理讲课件
- 2025秋数学人教二年级(上) 校园小导游: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 产科三基试题及答案
- Klotho蛋白在万古霉素致急性肾损伤中的机制及干预潜力研究
- 空调冷库维修合同范本
- 气候变化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框架-洞察阐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