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事例-1_第1页
游击战事例-1_第2页
游击战事例-1_第3页
游击战事例-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击战事例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广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发展出多种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中国共产党在对日作战所使用的游击战有几个特性:它主要不是在内线直接配合正规军的正面作战,而是在外线、在敌之后方独立作战,承担著独当一面的战略任务。它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它不是“流寇”式的,而是以抗日根据地作依托。它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斗争相配合。它不是仅仅由正规军承担的,而是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它不是永远停留在游击状态,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逐步向正规战发展,使之成为最终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抗日游击战争,这已经是传遍全国的一个新的名词。有不少的人在议论它、研究它。书局里出版了许多书籍论述这个问题。许多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已经在把它付之实践,例如东北的人民革命军、义勇军。晋西北、晋冀察、山东、河北、绥远以至上海的郊外,抗日游击战争也已经广泛地发动起来了。以上这些事实指给我们,对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予以深刻的研究,实为必要。抗日游击战争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是抗日战争中的一种形式和一个阶段。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在党的领导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各根据地的广大民兵和自卫队,活跃在敌后广阔的战场上,依托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纱帐,到处摆开了杀敌的战场。原始的大刀、梭标、斧头,自然界的水、火、石头,都变成了他们杀敌的武器。他们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在人民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活剧,创造了许多灵活巧妙、神出鬼没的独特战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晕头转向、丧魂落魄、顾此失彼、疲於应付,像一条野牛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沼泽泥潭中不能自拔。麻雀战。这是民兵在抗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作战方法,也是最能发挥民兵特长的游击战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少量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出没在山野密林、狭窄隘口、街头巷尾、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一样,东一枪、西一枪,忽聚忽散,忽来忽去,一会跳到这里,一会跳到那里,出敌不意,扭住敌人,一阵猛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消失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大作,杀声四起,使敌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吃又吃不好,睡也睡不著,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苦境。麻雀战打得最出色的,就是全国民兵战斗英雄李殿冰领导的北岳区曲阳县尖地角村民兵游击小组。在1943年的3个多月里,他们先后对敌作战27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00多名,缴获步枪3支、电话3部、牲畜47头,战利品一批。地雷战。地雷战首先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发展起来的战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国县东赵、西赵两村的民兵,在反“扫荡”中把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死了两个敌人。於是,各村纷纷效仿,利用废铁壶、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炸药,以杀伤来犯之敌,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此后,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制造了铁、木、石、瓷地雷等,发明了拉火雷、踏火雷、电火雷、定时雷、连环雷、绊雷、跳雷、飞雷等几十种埋雷方法,各式各样的地雷和雷阵,对於打击运动之敌、杀伤“扫荡”之敌,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赫赫战果。北岳区阜平县五丈湾村著名的民兵爆炸英雄李勇和他的爆炸组,利用地雷战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362人,炸毁汽车25辆;山东海阳县赵?村的赵守福和於化虎,带领民兵用地雷战炸死炸伤日伪军303名的事迹,全国闻名,威震敌胆。地道战。抗日战争中期,由於日寇加紧对我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清乡”,处在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没有山林和水泽可依,於是就发明了纵横交织、户户相通、村村相联、不怕水淹、不怕毒气,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战,成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一大法宝。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就挖地道达1.25万公里,成为抗击日寇的一条伟大的地下长城。冀中清苑县冉庄民兵,就是因为运用地道战打了许多漂亮仗而驰名中外,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了电影地道战。英雄的冉庄民兵先后作战157次,其中进行地道战17次,依托地道进行伏击、追击战斗55次,配合地方武装出村作战85次,共毙伤敌267名。当时,日伪军曾传出这样的禁令:“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太行地区磁县山底村民兵、晋察冀地区满城县石井村民兵、北京市顺义县焦庄户民兵,都是利用地道战取得辉煌战果的英雄群体。民兵们曾用打油诗颂扬地道战:“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明里打,暗里挑,消灭敌人最可靠;鬼子气得干瞪眼,抗日军民哈哈笑”。破袭战。这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创造的又一战法,它不仅适用於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如公路、铁路、桥梁、车站、码头等,而且适用於对敌人的仓库、工厂、矿山等进行破坏和袭击。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民兵经常以隐蔽、突袭的战斗,配合正规军对敌人的铁路、公路和交通枢纽进行破坏,挖路基、扒铁轨、炸桥梁、打火车、割电线、平围墙、阻河道、毁码头等等,有些地方在一夜之间就出动几万或几十万民兵和群众,把数百公里长的铁路、公路全部破坏,将电线割断,电杆锯倒,使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陷於瘫痪。1939年,安徽省肖县就出动20多万民兵和群众,参加了陇海铁路大破袭,一夜之间将100多里的铁路全部拆掉,枕木、铁轨、和电线、电杆一起运回根据地,日寇被迫停车10天,使其西运计划流产。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仅冀中的民兵和群众,就有35万人参加了破袭敌交通线的斗争。1941年至1945年间,晋察冀全区共捣敌伪碉堡1140多座、炮楼300多个,炸毁敌汽车360多辆、火车头40多个,破坏公路3.76万公里、桥梁730多座。围困战。就是对敌人的据点和碉堡实行封锁,把敌人围困在据点和碉堡里,使其没吃没喝、走投无路,最后将其挤跑、赶跑或歼灭。太岳沁源围困战,就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围困封锁、制服敌人的一个典型战例。1942年9月,日寇纠集了1万多人,分14路进犯我只有8万人的沁源县抗日根据地,并在沁源县城安了据点,妄图把沁源划为“剿共实验区”。这里的民兵在敌人到来之前,一面把人民群众转移到山里,一面实行“坚壁清野”。敌人占领沁源县城后,见不到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一切供应全靠外地。广大民兵和游击队又密切配合,到处截击,袭击敌人的运输队,无奈,敌人只好外出四处抢粮,可又遭到游击队和民兵打击,只好呆在据点杀马充饥这场围困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於把敌人困出了沁源县城。在此期间,沁源民兵共作战2700多次,毙伤俘敌4250多名,涌现出了民兵杀敌英雄100多人,爆破能手200多人,沁源县获得了民兵对敌斗争“模范县”光荣称号。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待伏,是在得知敌人出动的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预设埋伏,待机歼敌。如1944年农历4月的一天,太岳区安泽县风池、高壁等地的民兵,获悉日寇骑兵运输队要给府城的敌人送粮弹,民兵们便在距府城西12公里的柳寨村做好埋伏。当鬼子的运输队进入伏击区时,地雷“轰轰”地爆炸起来,一时浓烟滚滚,杀声四起。仅七八分钟时间,33个鬼子就被消灭了32个,只有一个受伤的逃进了府城据点。诱伏,就是先以主要力量在有利地域设伏,然后以少数民兵诱敌深入,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将其歼灭;或者佯攻一个方向,引诱敌人前来增援,在路上伏击敌人。如冀南区隆平县民兵自卫队在河上伏击鬼子汽艇,山东平原县塘坊民兵伏击日寇一小股机械化部队,都是采用的这种战法。此外,抗战8年中,广大民兵和游击队还创造了窑洞战、联防战、捕捉战、水上游击战、拔点战、攻心战、坚壁清野等战法。这些神奇巧妙的战法,对於配合主力作战,粉碎日寇的“清乡”、“扫荡”、“蚕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