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敲要点.doc_第1页
文言实词推敲要点.doc_第2页
文言实词推敲要点.doc_第3页
文言实词推敲要点.doc_第4页
文言实词推敲要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实词推敲要点 常见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而且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察,突出强调了判定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重点考查语言推断能力。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的”赂”即贿赂;从”竹”的字与竹条有关,”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中的”策”即(竹质)马鞭。”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再如”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越州赵公救灾记),其中”粜”和”籴”都是会意字, “粜”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出”字,下面是一个”米”字,根据字形可推断其为”卖出粮食之意。而”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二、根据语言结构推断字义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中”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庭除”与”堂庑”相对,”甚芜”与”甚残”相对,显然”除”是个名词,解释为”废弃”是不对的,应该解释为”台阶”。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以”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再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灭”与”族”位置相对,词性相同,”族”应该是”消灭”之意。 过秦论中”齐人追亡逐北”,”亡”与”北”对应,则可推测”北”也是”败逃者”。三、根据语法推断字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并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词语的搭配,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中”志义相投,刑牲盟生死”,”刑”本是名词,但此处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刑”名词活用为动词,为”宰杀”之意。翻译句子中”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设备”本身是个名词,而”不”是否定副词,因而不能构成句子,自然”设备”是个古今异义词,需要拆开解释,应为”设置防备”。又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中”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声,烛之则狗也”(冉氏烹狗记),”烛”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释为”照”。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短”本是形容词,却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诋毁,说坏话”。“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本是名词,却带了宾语,显然要做动词用,解释为”杀”。“将军披坚执锐 “中”坚”本是形容词,但”披坚”是动宾短语,所以”坚”应该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坚固的盔甲”。同理,”锐”应解释为”锐利的兵器”。四、根据语境推断字义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的意思都会与上下文的语境有关。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断字义。例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同出石钟山记,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中”伺”作”等候”讲,显然不符合语境,应该是”进之按住腰间的刀探察(窥探)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了他”。所以”伺”应解释为”探察(窥探)”。又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贷”若当”借给”,讲不通,因为这里不存在借贷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文意为,你的罪行当死,现在暂且饶恕你。今后如果不好好改过自新,并且再胡言乱语,我就要烧掉你的房子,杀掉你全家。所以”贷”应释为”饶恕”。再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作”率领”讲是讲不通的。因为上文为”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意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不寻常的人”。所以此处”率”应作”全、都”讲。五、借助联想推断字义试卷上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意义。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准许b.若不取来,公转营迫之 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考虑四项中加点的字在相关的课文中均出现过。”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听”释为”准许,满足”。”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后序中”迫”释为”逼近”。”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中”壁”为”营垒”之意。”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荆轲刺秦王”度”为”常态”之意。所以可以判断出答案为d项。我们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因为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我们可联想到”怨声载道”,”载”为”充满”之意,所以解释为”负载”是不对的。2007年高考江苏卷”进之布指算,不爽”,”爽”我们可联想到”屡试不爽”“爽”为”差错”之意。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假途灭虢或是久假不归(借)另外,当遇其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通假字。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发火器,再四皆不然”,”然”作代词”这样”讲,明显是不合适的,联想到通假字”燃”,”燃烧”之意就通顺了。又如”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从亲”, “从”应通”纵”,意为”合纵”,当时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马肥病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争”通”诤”,”劝阻”之意。“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