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doc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doc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doc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doc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25、伯牙绝弦教学课时二课时主 备 教 师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境,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及手段高山流水的乐曲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们听出了什么?相传这首曲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俞伯牙所弹的一首曲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引导学生质疑:“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绝弦,作为音乐家,琴是自己的第二生命,而伯牙却把它摔碎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缘由?课文会给大家解开疑惑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4.你是从哪里知道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引导学生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思考: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怎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别人对他的赞美都是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只有钟子期。即兴提问:若你是伯牙,听到子期的赞美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一旦听不到这种赞美,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失望、寂寞、忧虑、渴望5.默读课文,感受知音的含义。四、课文小结,援引质疑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的相关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1.课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2.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二、朗读课文,感悟知音1.全班齐读课文。2.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找出钟子期赞叹的语句。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伯牙正在鼓琴,子期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子期会怎样赞叹?有感情地朗读2-4句。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子期死,伯牙怎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表达了什么?(2)结合注释想象伯牙当时的心情,朗读这句话。5.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个同样动听的乐曲,就是前面我们听的高山流水。三、回味诵读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3.师生齐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搜集体现知音的诗句和名人名言。2.背诵课文。教学课题26、月光曲教学课时二课时主 备 教 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教学准备及手段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教师重点提醒:(1)字音方面:茵读“yn”,没有后鼻音。霎读“sh”不念“ch”。(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 ,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四、作业设计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1.引言: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如: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教学课题27、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课时一课时主 备 教 师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与难点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身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准备及手段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为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2.书写课题:蒙娜丽莎之约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小组交流讨论。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1.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2.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3.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引用: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讽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才会有着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术和作者丰富的想象。5.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总结拓展: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你们稍微准备一下,待会儿请你当一位讲解员来介绍这幅画。四、激情朗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引出达芬奇资料。学到这儿,老师想问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2.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解说词卡片,把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教学课题28、我的舞台教学课时一课时主 备 教 师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窃窃私语”等词语。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3.感受戏剧表演艺术的神奇魅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2. 让学生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炼就的勇气和毅力。教学准备及手段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一、谈话导入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2.板书课题:我的舞台3.“舞台”是什么?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学生找找文中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陈述自己的观点。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与舞台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