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给药_第1页
口腔黏膜给药_第2页
口腔黏膜给药_第3页
口腔黏膜给药_第4页
口腔黏膜给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黏膜给药 概述 1 口腔的解剖结构与生理 2 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3 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 4 第11章经皮释药技术 口腔生物黏附制剂 5 6 第11章经皮释药技术 第一节概述 定义口服给药的替代途径 优点 1 颊黏膜和舌下黏膜血管密集 血流丰富 通透性好 2 酶的活性低3 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好4 剂型易定位 用药方便 剂型的发展溶液剂 喷雾剂 膜剂 涂剂含片 舌下片 速溶片 咀嚼片口腔黏膜生物黏附制剂 第二节口腔的解剖结构与生理 口腔黏膜总面积100cm2 非角质化区 舌下黏膜 26cm2 100 200um 和颊黏膜 50cm2 500 600um 角质化区 龈黏膜 硬腭黏膜 唇的内侧 口腔黏膜的主要成分 类脂和胆固醇 少量的神经酰胺和饱和脂肪酸 结构 黏液层 含黏蛋白 带一定电荷 表皮层 上表皮细胞 胞浆内有酶 基底层 结缔组织层 固有层 基底层 毛细血管 神经等 第二节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吸收机制 多数药物为被动扩散吸收途径 细胞内通道和细胞旁通道 疏水途径 细胞间隙的水性渗透区影响口腔药物吸收的因素 1 口腔黏膜的生理屏障2 药物的理化性质3 制剂因素4 唾液的分泌和口腔的运动 第三节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 一 吸收促进剂机制 1 改变口腔黏膜上黏液层的流体动力学性质 降低黏液层的黏度和阻力 2 与黏膜组织的细胞膜上的类脂和蛋白质等组分相互作用 增加膜类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 以便利于细胞内通道的转运 3 扩大细胞间隙 增加细胞旁通道的转运 4 与一些金属离子相互作用 减低蛋白酶的活性或具有蛋白酶抑制剂作用 减少蛋白类药物的降解 二 生物黏附材料三 酶抑制剂 第四节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 口腔黏附给药系统定义 是指利用具有黏附性聚合物的材料能与机体组织黏膜表面产生较长时间的紧密接触 使药物通过接触处黏膜上皮进入循环系统 发挥局部和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 生物黏附机理 湿润 机械嵌合 非特异性结合 形成新的共价键结合 生物黏附材料 聚丙烯酸类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 壳聚糖影响生物黏附的因素 1 聚合物的类型 结构 电荷密度 侧链疏水基团的性质和数目等阴离子 中性或阳离子 带羧基的 磺基结构 水不溶性 水溶性2 分子量 聚合物要有足够大的分子量才能有一定的黏附性3 外加压力和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