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定员管理的新技术_第1页
企业定员管理的新技术_第2页
企业定员管理的新技术_第3页
企业定员管理的新技术_第4页
企业定员管理的新技术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定员管理的新技术企业定员管理的新技术 2005 年 11 月 27 日 黑龙江省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 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导致 171 名矿工遇难 从当时的 事故报道中可以看出 事故发生时和发生后的 5 天时间里 该 矿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对当班井下矿工人数和事故后安全升井人 数始终不清楚 2006 年 5 月 18 日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 矿发生特别重大透水事故 矿方当时报告有 5 人被困 但随后 有部分群众举报称此次事故存在重大隐情 被困人数远远不止 5 人 事故抢险指挥部经过反复核查 才确认当时有 266 人在 井下作业 事故发生后有 210 人安全升井 另有 56 人被困 导致这些群死群伤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部分煤矿企 业劳动定员标准执行不严 甚至没有定员标准 劳动组织管理 混乱 超定员组织生产 发生事故后 又缺乏有效的井下人员 管理监测系统 不能确定井下人员被困位置而及时展开救援 为此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煤监局连续向全国煤炭企业发 出通报 要求严禁矿井超能力生产 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核准 的能力 确定采掘工作面数量和入井人数 同时加强劳动组织 管理 严格登记 考勤 严防超能力 超强度 超定员组织生 产 与此同时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煤监局 发改委 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 4 部委于 2006 年 10 月 11 日联合发出了 关于加强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 要 求 煤矿企业应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 加强入井人员考勤 逐步 推行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及时 准确地掌握入井人数和入 井人员的工作区域 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纳入煤炭行 业管理 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2007 年 9 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在 2007 年 安 全生产优秀科技成果论坛 上 重点推广了 煤矿井下人员位置 监测技术与装备 会上推荐了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信信息中 心研制的 kj250 矿井人员管理系统 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 6 大功能 一般而言 一个完善的煤矿井 1 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应具 有下井人员总数控制 井下作业人员考勤 井下作业人员生产 管理 井下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井下事故救援 井下设备管理 6 大基本功能 1 下井人员总数控制 目前 我国一些地方小煤矿受利益的驱动 超能力 超强 度 趣定员生产现象严重 由此导致了很多群死群伤事故 应 用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这些不良煤矿的超定员生产行 为将无处匿迹 因为实际的下井人员总数 可以通过监控网络 传送至上级管理中心 从而使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及时查处这些 煤矿的超能力 超强度 超定员生产行为 2 井下作业人员考勤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能够精确地统计矿工入井 升 井时间 并可按班次 部门 生成多种灵活的考勤统计报表 对井下工作人员超时生产情况提供报警 对于一些小煤矿不使 用管理系统的情况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甩与管理 规范 要求 现行的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必须与下井人 员考勤挂钩 让下井工人来监督系统的运行 同时为职工工资 的发放提供详实的数据 人什么时候下井 什么时候上井 工 作了几个小时 都能直接体现出来 3 井下作业人员生产管理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能够及时 准确地将井下各个 区域的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 使 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 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 的运动轨迹 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 4 井下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煤矿生产过程中 都会要求井下每个班的瓦斯检测人员 定时到指定的地点检测瓦斯含量 这个工作相当于地面上的 巡 更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管理这类人员 瓦 斯检测人员每天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到达指定的地点检测瓦 斯含量 必要时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还可以勾画出瓦斯 检测人员检测时的移动轨迹 5 井下事故应急救援 煤矿发生事故时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能够给应急 救援人员提供实时的或最后时刻的人员信息 事故发生时井下 被困人员总数 人员的具体分布位置 井下被困或遇难人员名 单等信息 部可以通过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监控技术 显现出来 不仅可以为应急救援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而且大 大缩短了应急救援人员的搜救时间 同时避免了在井下搜寻已 逃离的人员而造成二次事故及人力财力损失 6 井下设备管理 煤炭生产过程中 矿车 电钻 风镐等一些设备或工具是 移动的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 方便了生产调度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功能创新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信信息中心对于射频技术在煤矿领域 的应用有较深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 90 年中期就开展了与南非 rfid 的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合作 将南非的技术引入中国 2005 年初 通信信息中心投入力量研发了新型的煤矿井下作业 人员管理系统 在 2006 年中期与其它单位合作 成功在陕西铜 川柴家沟煤矿和玉华煤矿引入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2006 年 8 月 30 日 国家煤监局彭建勋副局长组织煤监局综合司朱凤山 副司长和安标办的杨大明副主任一同视察了柴家沟煤矿的井下 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随后 在西安召开了 全国煤矿井下人员位 置监测系统应用工作研讨会 就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 标准问题广泛地征求了意见 会后 通信信息中心又根据新的 国家标准开发了新一代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通信信息中心开发的新一代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采 用先进的通信和识别技术 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 可任意调 整系统的识别范围 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 系统实现了高度 自动化 功能实用 灵活可靠 能够迅速 准确地掌握监控区 域内人员分布及流动情况 可根据需要随时扩大监控区域 系 统中 gis 技术可以实现完备的数据统计与信息查询 同时具有 完善的数据分析能力 系统具有高度的识别可靠性 可同时识 别 200 个标识卡 以 100km h 的速度实测 100 通过接收分站 无漏检 从而彻底改善了下井人员必须缓慢 逐个通过识别设 备的状况 系统一体化设计 安装方便 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安 装井投入使用 无需外接天线或地感 此外 系统无线标识卡 为超小型弧形设计 可以方便地佩戴在矿工的安全帽上 腰间 皮带上或粘贴在矿灯蓄电池的外壳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新一代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实 现了 4 大创新 系统率先将 2 4ghz 射频技术应用于矿井人员管 理 相对于其他频率的射频技术 2 4ghz 射频技术具有更有利 于提高系统的识别能力 系统率先将 gis 技术应用于矿井人员 管理系统 相对于平面图 gis 技术功能更加丰富 更能全面反 映井下真实情况 系统功耗超低 无线标识卡在不更换电池的 情况下可正常工作 3 年以上 该系统识别距离可达 50m 以上 通讯数据传输距离可达 20km 以上 在满足设备本质安全的前 提下 大幅提高了人员接收分站和人员标识卡之间的识别距离 扩大了单个人员接收分站的可识别区域 应用前景 2007 年 7 月 1 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布了 2 项安全标准 aq6210 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aq1048 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明确提出要尽快推广应用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2007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的 国家金卡工程第十次全国 ic 卡 应用工作会议 上 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办公室张琪主任对煤 矿使用 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管理井下工人给与了充分的肯定 目前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信信息中心已协助国家安全监 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完成了 射频识别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应用 需求分析与规划 研究课题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出现 为加强煤矿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