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三、教学设计导入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哪么这一变化的趋势怎样?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哪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这一面貌的?【一看变迁】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的P6467页,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请同学们完成下表:时期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布衣满汉美食粗食深宅大院普通民居婚姻包办迷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洋布洋装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三中全会前衣着朴素灰蓝色调为主款式单一食物简单凭票供应住房拥挤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三中全会以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 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分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进行了调查,下面请各组的组长来展示你们的成果。各组依次展示并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教师进行点评。 然后进一步提问:从上表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特点吗?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得出结论: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但是广大的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提问:材料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二看变迁】近代篇 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易服:鸦片战争以后: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断发: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结论: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进一步提问: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1. 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2.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现代篇请同学们以我家家电变变变为题,口述自己家里近十多年来在家电购置方面的变化。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三看变迁】提问:联系现实情况指出当今社会在衣、食、住方面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好建议?【课后拓展】材料一、进乌镇,已是灯火阑珊。夜色里的小镇、古貌尚在,气韵生动。月光里蓝色的运河,连通两岸木屋,古意蒸腾。次日进古城区,天还未亮。在河边屋檐下坐着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灯笼,映照出一块木字招牌:乌镇牛角梳作坊。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把社会生活的领地分割的不留余地。科学技术以精湛的工艺和惊人的功效,肆意超越手工的经验拿捏和体力消耗。许多我们熟知的传统手艺(如剃头、打铁、修伞等),正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悄悄地远去,甚至消失 面对传统工艺出现的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做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统一与和谐?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小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课堂练习(略)教学反思:1、教学应紧紧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熟悉学情,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2、教学应注意按课标要求和一课一个中心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3、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识记交通工具中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和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等在中国的出现。 理解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及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教材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新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三、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武广铁路的有关资料。2、导入新课: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杨贵妃能吃到真正新鲜的荔枝吗?古代烽火台的功能是什么?能否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为什么?3、新课教学:课件展示展览的名称,即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之后从学生中选拔展览的讲解员,提出讲解和参观的要求。把交通工具的进步分四个展区。第一展区:铁路交通展示的图片有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东风内燃机车、韶山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地铁、动车组、青藏铁路、全国铁路交通示意图等。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加快了铁路建设,到“九五”末,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铁路筑路技术新的进步。机车制造技术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铁路的六次提速,尤其是高速列车动车组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运行效率。教师提问:铁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中担当了什么角色?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其归纳和概括能力。第二展区:公路交通展示的图片有:老式汽车,一汽红旗汽车,一汽奥迪汽车、盘山公路、高速公路、长江公路大桥、全国公路交通示意图等。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中国出现,之后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制造厂相继建立;建立了较密集的公路网,尤其是山区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大在改善了公路交通状况。课件展示:城市拥挤的交通图。教师提问:解决城市道路拥挤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在学生的发言中,肯定有很多可取的建议,甚至还会有不少的奇思妙想,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展区:水上交通。展示的图片有:木帆船、蒸汽轮船、豪华邮轮。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的发展。教师提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综合分析能力。第四展区:航空交通展示的图片:冯如的飞机、老式螺旋浆飞机、现代客机。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开通。到1949年,中国民航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航空交通有了较快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教师指出,在航空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航天技术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请问:10月24日18时5分,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卫星名字叫什么?它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图片显示发射的场景和嫦娥一号卫星,增强直观效果,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关注时政动态的意识。把通讯工具的进步作为第五展区:通讯工具展示的图片有摩尔斯发明的电报机、老式电话机、新型电话机、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互联电脑等各式通讯工具。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设立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到1949年,电话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通讯也发展较快。教师提问: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方式与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联系?进行现实延伸。探究练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有哪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原因: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3)政府的大力提倡;(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积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快了生活节奏;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等。 消极方面:带来了交通拥堵;产生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电磁辐射等。4、课堂小结: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表现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修筑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九五”期末,铁路营运里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机车制造技术的进步公路近代中国汽车的出现和公路建设新中国的汽车制造和公路建设的发展水运近代中国轮船运输业的出现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的发展状况航空近代中国航空业的开始现代中国航空业的发展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讯表现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传真机、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互联网的发展2003年末中国的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意义: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略)课后反思:让学生充当展览的讲解员,对图片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充当顾问的角色,进行适时的补充、提问和启发诱导。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 ,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三、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直观感知,观察领悟师生互动,理性探讨活动教学,协作交流整合教材,总体把握反馈创新,拓展迁移情境导入: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问题1: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多媒体展示: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推进新课:一、报刊业走向繁荣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 自主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目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报刊业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发展-繁荣)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目的:诱使学生探讨不同时期的报纸对当时的作用。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合作探究2:报刊业有哪些社会功能?答案提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立言议政,舆论监督.合作探究3: 目的:联系现实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该集团目前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收入第一位目前我国报业集团有31家。年份报纸刊物1978186930200020078725请完成: (1)当前我国报刊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2)你喜欢哪方面的报刊,谈谈这些报刊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觉得报纸不足的方面有哪些?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大,集团化,市场化原因: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重视对科技文化等.影响:开阔眼界,影响观念; 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局限:普及面不广,直观感染力不强.过渡:从这个问题可看出,报纸最大的不足是你必须识字,这样普及面就不广了,而且直观感染力也不强,这方面就不如影视了。二、影视事业的发展课前:为了说明当前电影事业的繁荣,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的内容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奖的影片、演员、导演。活动探究(多媒体展示)。目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当今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历史与现实拉近,引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率。(一)电影 活动探究: (1)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你爷爷和你父亲年轻时候心中分别有哪些经典电影和著名的电影人?(3)你心中有哪些经典电影和著名的电影人?对国产电影有着怎样的感情和寄望?接着教师利用图片展示中国电影事业的概况。(1905年诞生20年代后走向成熟30-40年代享誉世界建国后,主题走向工农生活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目的:让学生直观体验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过渡:电影存在时间、地点和票价的限制,而电视就在这方面弥补了它的不足。(二)电视 (1)问世:(2)概况: (3)现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多媒体显示电视栏目的丰富性)过渡:由此可见电视已经相当普及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非织造布调浆工岗位安全技术规程
- 2025湖北黄冈市武穴市赴高校专项招聘职教中心教师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非婚生子女抚养合同书5篇
- 船舶电器安装工应急处理能力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司病虫害防治工岗位职业健康技术规程
- 铝电解筑炉工出勤率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安徽芜湖经开区招聘3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企业项目合作协议
- pep2-SVKI-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宝鸡文理学院硕士招聘(2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医学装备发展规划与配置方案、原则和标准
-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施工技术指南
- Unit 5 The colourful world单元整体说课稿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核心素养目标】《燕歌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2025年防城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港口大队招考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学校空调设备维保与绿色校园建设合同范本3篇
-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考场答题技巧方法公式步骤复习课件
-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 食材采购协议书
- 社区网格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DL T 5745-2016 电力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