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诗词歌曲鉴赏论文.doc_第1页
古代女性诗词歌曲鉴赏论文.doc_第2页
古代女性诗词歌曲鉴赏论文.doc_第3页
古代女性诗词歌曲鉴赏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女性诗词歌曲鉴赏 姓名:邓德兵从李清照之词看其早期生活李清照(1084一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李清照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名望较高的书香门第。父亲李恪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精史博文,能诗善文,据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上载:“廖正一明略、李格非文叔、李禧膺仲、董荣武子,时号后四学士。很受苏东坡赏识 。其母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善工词翰,善文章。宋史、李恪非传中写到“其妻王氏亦善文”古代作为女子四很少被史书记录下来。虽然仅仅“亦善文”三字,但也足矣表明其母文学造诣之深。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加之李清照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擅长诗文,亦通音律,能书会画,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女文学家、艺术家。他被后人尊为“婉约派词宗”.在火星之上的15座环形山脉。其中之一就被命名为“李清照山脉”,其他14位也均为世界名人,由此可见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其传奇一生也就成为后人争相认识的焦点。今日学生才疏学浅,斗胆以易安居士的四首词谈谈居士的早期生活经历。 、少女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年少时期,大多数人的少年是美好的,李清照也如此。李清照一生下来就降落于官运亨通的李恪非家,加之其母亲又是望族出身,李清照在父母和整个李家地位自是尊贵。父母眼里,他是唯一的女儿。李王二人对她可谓百般疼爱,李清照自是万千宠爱于一身。如早期两首如梦令作品中“沉醉不知归路”和“浓睡不消残酒”都提到酒字和醉字。在那个礼教严厉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本分无德为好。但李清照似乎很不合那时的淑女标准。话回来说,李的自由绝对和她的父母宠爱不可区分。 在父母的爱护中其作品如何?且看两首如梦令。 其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得是以次野游活动,生动的刻画出一位活泼天真,热爱生活的带有人文气质的少女形象。“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尝记。曾经记得日落溪亭之时,我还沉醉在溪亭的美景之中,不想回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直到游性已尽天色已晚才驾舟回去。不知不觉中船竟然划到了荷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怎么划的船啊!且不管它,当船划入荷花深处时。浆声惊起了一群在沙滩上歇息的鸥鹭。全词用语自然平常,格调清晰。“兴尽夜归图”生动逼真。 其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天夜晚听到雨点稀疏,风却刮得很大,我喝了几口酒就沉沉的睡去了,直到天明才醒过来,醉意却还未消去。“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我有些担心的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样了?)她漫不经心地说海棠花还是原来的样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知道吗?怎么会是原来那样呢?应该是绿叶经雨水滋润而更加肥大,粉红色的海棠花经风吹雨打而显得消瘦。词人由海棠花的消瘦联想自己的年华。少女的那份懵懂开始了新的思考。、新婚时期,十八岁那年,她嫁给了山东老乡诸城人赵明诚(字德甫)。赵明诚的父亲是赵挺之,与李恪非同为朝官,李赵结亲是在京城,当时赵明诚还是太学生。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文人仕宦之家,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夫妻二人又有着共同的爱好,收藏金石典籍。但赵明诚身处官场也不免在外为官。李清照自少不了相思之苦。新婚夫妇都是才人,其生活中作品怎样?且看!其一、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上片主旨是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似乎小丫环入报以后,女主人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春” 字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下片主旨写戴花。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丰神如画。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其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 李清照的一生正如开篇所说是传奇的一生。作为后人的我们自是不能感同身受的去体会、理解她的坎坷。她的早年生活有父母爱护,丈夫宠爱却也悠闲、舒适。后人都知道南宋灭亡,李清照南渡后,丈夫失去。其一人茕茕孑立。生活凄惨。也曾再婚,亦遭不幸。作为女性的清照无子嗣。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但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