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纪梦诗成因范文_第1页
陆游纪梦诗成因范文_第2页
陆游纪梦诗成因范文_第3页
陆游纪梦诗成因范文_第4页
陆游纪梦诗成因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游纪梦诗成因范文 陆游纪梦诗成因范文纪梦诗在陆游的诗歌作品中占相当分量。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说“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99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 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 陆游的纪梦诗把追求宏伟理想的言志传统与炽热的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将理想与梦幻完美融合,实现了情、志二者完美的艺术结合,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陆游之所以运用纪梦的表达方式,有其个人的原因,更是其所处的时代使然。 本文对陆游的纪梦诗进行归类分析,认为诗人内在的爱国情感和他所处的南宋时代士人的文化心态及诗人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共同决定了其纪梦诗的产生。 一纵观陆游的纪梦诗,大概有三种类型1.盼收复,梦北定的理想之梦。 陆游出生于公元1125年。 他降生的第二年,便发生了徽宗、钦宗被俘的“靖康之变”。 公元1141年,即陆游十八岁时,南宋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南宋失去了淮河和大散关以北的大片国土。 身负亡国之辱,面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陆游撕心裂肺,他日日企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陆游在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写道“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表现其屡遭挫折但始终没有被磨灭的光复故土的雄心壮志。 枕上诗明白地表明了诗人急盼收复的心愿,诗曰“枕上三更雨,天涯万里游。 虫声憎好梦,灯影伴孤愁。 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明年起飞将,更试北平秋。 诗作借用汉武帝时李广之事,希望南宋朝廷能起用良将,打退金兵,收复失地。 陆游常常借梦中的胜利来寄托恢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理想愿望。 例如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帐。 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 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此诗为陆游四十九岁在四川嘉州时作。 诗人做了一个痛快淋漓之梦将士们顶风冒雪,英勇杀敌,一举恢复了太行、北岳直至天山的广阔地区,把金国侵略者的窟穴一扫而空,被解救的人民斗酒欢宴,高唱胜利的凯歌。 这正是诗人日思梦想的场景。 再如诗人作于八十四岁时的异梦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 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 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 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此时,诗人驰骋沙场的愿望早已落空。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却做了一场“异梦”,在梦中他披甲上阵,挥戈杀敌,战斗于敷水渔关一带,在悲壮慷慨的战歌声中恢复了中原故土。 陆游纪梦诗中的这类题材比较多,再如记梦“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闻雨“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 楼上醉书“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等等,都是诗人收复失地,北定中原的理想之梦。 2.寄托豪情壮志,怀念往昔战斗生活的追忆之梦。 陆游从小好学不倦,攻书习剑,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他四十八岁那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幕府襄赞军务,他得以亲身参加了抗金队伍。 诗人换上了戎装,驰骋在当时的国防前线南郑一带。 但这段让陆游深感自豪光荣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由于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压制爱国将士的抗战活动,不到两年,王炎解职,陆游被调到后方成都,在范成大幕府任职。 但陆游对这段“铁马秋风”、“气吞残虏”的戎马生涯终生难忘,他经常在诗歌中以写梦的方式来追忆这段军营的战斗生活,以此寄托诗人欲重返疆场、抗金救国的壮志豪情。 试看其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有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雪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此诗为陆游六十二岁在严州任上作。 诗人梦中行进在南郑、小益之间,登上梁州西北的高台,望见点点报告平安的烽火,从遥远的骆谷传来。 如此一梦,表达了诗人对当年战斗生活的怀念,寄托了他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愿望。 再如秋晚登城北门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陆游借曹操当年军中赋诗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当年从军南郑的那段军旅生活的无限留恋,其军人的忧国报国之情真挚悲壮,震人肺腑。 此类诗作还有梦至小益“梦觉空山泪渍衿,西游岁月苦駸駸。 感旧“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建安遣兴“梦里都忘闽峤远,万人鼓吹入平凉。 等等。 3.抒发报国无期、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哀怨的失望之梦。 抗金救国、统一中原是陆游一生的理想与追求。 然而生不逢时,陆游生活的时代朝廷腐败、不思光复。 诗人虽胸怀大志,但始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不得已,他以诗鸣志。 他用纪梦的方式来宣泄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残梦诗“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抒发的是一种报国无期,空老林泉的惆怅情怀。 再如二月一日夜梦梦里遇奇士,高楼酣且歌。 霸图轻管乐,王道探丘轲。 大指如符券,微瑕互琢磨。 相知殊恨晚,所得不胜多。 胜算观天定,精忠压虏和。 真当起莘渭,何止复关河。 阵法参奇正,戎旃相荡摩。 觉来空雨泣,壮志已蹉跎。 诗人在梦中淋漓报国,可惜醒来终觉是空梦一场。 这类诗往往在发出“百年身易老,万里志空存”(闻虏乱)的感慨的同时,糅合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控诉和谴责,宣泄了诗人的悲愤与哀怨。 再如贫甚戏作绝句之六“可怜老境萧萧梦,常在荒山破驿中。 晚泊“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等等。 二陆游之所以用纪梦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的理想、豪情与悲愤,既与他的个性、家庭教育有关,又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士人的文化心态密切联系。 同时,他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方法也决定了他对“纪梦”这种表达方式的选择。 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首先,从根本上说,陆游纪梦诗的产生是其内在爱国情感的爆发与宣泄。 陆游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爱国世家。 他的祖父陆佃是个正直的中级官员,父亲陆宰也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士大夫。 陆游从小受到他们爱国思想的熏陶。 后来陆游又投在极力主张抗金的爱国名士曾几的门下,再次接受了“抗金”、“雪国耻”思想的教育。 曾几以人品高洁享誉当世。 陆游在曾文清公墓志铭中说曾几“孝悌忠信,刚毅质直,笃于为义,勇于疾恶,是是非非,终身不假以色词。 幼年时期的亡国之耻,少年时期的屈辱和约,家庭的爱国教育和恩师的人格魅力的熏陶极大地影响了少年的陆游,陆游必然会成长为一位伟大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在陆游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始终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陆游浓厚的爱国情结自然就会转入到梦境中。 他经常在梦中恢复中原,北伐抗金,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思的显露。 诚如钱钟书对陆游的评价“他看到一幅画马,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 血液沸腾起来”以至于“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另一方面,陆游身怀强烈饱和的爱国热情,但是南宋王朝不思光复国土,士大夫苟且偷安,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现状使陆游报国理想的实现强烈受阻,满腔的忧愤必然造成他心理的严重失衡。 这种境况下,诗人极需要寻找一种让心理得到宣泄和平衡的东西。 陆游纪梦诗中“梦”意象的运用正好满足了诗人跃马疆场、杀敌报国的爱国志士的愿望,使诗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宽慰和满足。 “梦的一般功能是企图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中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在梦境里,陆游的爱国情感得到充分的爆发与酣畅淋漓的宣泄。 因此,陆游以“梦”意象建构他的爱国诗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纪梦诗是他所处的南宋时代士人的文化心态的综合体现。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宋朝是最为贫弱的一个朝代。 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江南地区,其时北方及西北方有辽、西夏等政权与之对峙,而且辽曾多次打败北宋,强迫北宋称臣,年年进贡。 至于金灭北宋,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更是莫大的民族耻辱。 这与刚去不远的李唐时期四方来朝的强盛气象相形见绌,这样的国势自然在宋代士人的心中形成一种莫大的压抑。 他们当中的有识之士,要求北伐,收复失地的壮举和呼声又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与迫害,因此更是心怀悲愤苦闷。 报国无门的忧愤、无法雪洗的亡国之辱使宋代士人失去了唐代文人的那种马上取功名的张扬和豪情而变得理智、冷静与平和、淡泊。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两宋的士人形成一种特殊的矛盾的文化心态,他们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游离,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徘徊。 这种心绪必然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这个时期的诗词中出现大量的“梦”意象便是这种文化心态的反映。 如位极人臣的晏殊有“劝君看取利名场。 今古梦茫茫”(喜迁莺),皇室后裔赵令畤的“人世一场大梦,我生魔了十年”(西江月),革新派王安石的“追思往昔如梦,华毂也曾丹”(诉衷情)与反对派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几度新凉”(西江月),矢志抗敌的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临江仙)等等,都表达出了这个时代士人的心声。 他们虽个人遭际千差万别,文化底蕴不尽相同,家庭环境也各有所异,但在作品中均运用“梦”意象来释怀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都用“梦”意象来宣泄现实与梦想的错位,抒发心灵困境下的希望、回望与失望。 可以说,两宋士人的文化心态基本上是游离于内敛与外露,旷达与怨怒之间。 “梦”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正是宋代文人进与退、仕与隐之间的选择和表述。 在“内”、“外”之间的冲突中,“梦”成了释放和消解矛盾情怀的缓冲地带。 “梦是一个大剧场,布景、演员、提词者,舞台监督,剧本作者,观众,评论家,全都是做梦者自己。 在宋代士人参与的这个“梦”的大剧场里,陆游并不孤独,陆游的纪梦诗正是这种文化心态的反映。 第三,陆游的纪梦诗是其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体现和载体。 陆游在诗歌创作上向前贤学习,能够博采众长,融汇吸收。 他学习杜甫写实的笔法,善于用高度概括和夹叙夹议的手法反映现实。 他又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使其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陆游的诗歌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陆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梦”意象的频繁运用。 他的纪梦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带有“李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常常运用奇特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抒写自己的胸怀,借助梦境和醉境描述理想,飘逸奔放、境界阔大,具有李白的潇洒姿态和豪放气势。 如在神君歌中,诗人通过梦境,运用丰富的想象,怀着炽热的心情讴歌了李冰这位”神君”。 作品以“泰山可为砺,东海可扬尘。 惟有壮士志,死生要一伸”开篇,意境开阔,气势高昂。 从“我梦神君自天下”开始,诗人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虚构了飞龙、鬼神、美人、金尊、翠杓、琵琶等一系列意象,一气呵成,给人以迷离恍惚、变幻纷呈之感,表现着思飘云外的浪漫风韵。 作品最后以“生不封侯死庙食,丈人岂得抱志长默默”作结,既有慷慨激昂之情,但更多的是抑郁悲凉之感。 全诗由豪壮雄肆自然过渡到摧颓衰飒,整体构思浑然贯通,寓变化于整饰,其刚雄俊迈之气,酷似李白。 难怪陆游研究专家疾风说“前人以为他的对酒叹等七古,置之李白集中不易辨认”,也因为这样,陆游在当时便有“小太白”之称。 浪漫主义虽然与现实主义相对,但它们都是以“真”为审美核心的,而且浪漫主义所表达的内心世界要比现实主义真实得多。 陆游正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尽情淋漓地抒发他强烈的爱国理想和壮志不酬的悲愤。 而他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梦”意象。 梦是表现人的真实心态的一种重要方式,写梦就是敢于触及人的心理最深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