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一轮必修1第一次同步.doc_第1页
高二(历史)一轮必修1第一次同步.doc_第2页
高二(历史)一轮必修1第一次同步.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一轮必修1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30*2=60)1下列对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 B C D2.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 A礼仪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5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6“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与此吻合的历史时期应是A秦朝初期 B秦朝末期 C西汉初期 D唐朝初期35.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以上材料可看出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8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A B C D9“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1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11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12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1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14“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15明朝永乐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A. B. C. D.16、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那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17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实施行省制度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内阁制 D增设军机处18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19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 B加强中央集权 C保证列侯利益 D笼络王侯人心20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B体现三省分权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 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22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 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2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秦简的记载 B史家的研究论文 C史记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24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 B C D25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经历过君主制 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6论语中记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二代指西周和春秋 B孔子赞同西周的分封制C孔子欣赏西周的礼乐制度 D孔子主张全面退回到西周27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A分封制遭到破坏 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28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29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 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 D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30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山东、山西 C湖南、湖北 D广东、广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者,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5分)(2)自汉代以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成为一个基本趋势,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结合唐宋两朝宰相职权的变化,说明这一结论。(4分)(3)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8分)(4)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地位和权限。(4)(5)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存废与君权的关系?(4分)3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8分)及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提出设想(7分)高二(历史)一轮必修1第一单元 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参考答案:(1)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2)唐朝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相互牵制。北宋进一步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3)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4)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5)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只是唐太宗把君权与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