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速写 线和透视ppt课件.ppt_第1页
1设计速写 线和透视ppt课件.ppt_第2页
1设计速写 线和透视ppt课件.ppt_第3页
1设计速写 线和透视ppt课件.ppt_第4页
1设计速写 线和透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方法篇 第二章方法篇2 1基础训练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作业1训练目的 通过临摹优秀的线描作品 理解用线表现事物的方法 原理 课题时间 2课时 加课余时间 作业要求 找一些优秀作品的线描图 把硫酸纸 或其他半透明的白纸 覆盖在上面 可以用夹子等工具将其固定 用钢笔或者其他硬笔在白纸上进行描线 尽量使线条准确 流畅 1 第二章方法篇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线条是绘画艺术中最原始 最直接 最具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备受艺术家的青睐 英国的理论家贝尔还提出 线是一种 有意味的形式 2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1敦煌壁画 维摩诘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3 第二章方法篇 作业2训练目的 通过对物体轮廓 结构的练习 来提高运用线条表现好对象的能力 课题时间 课时 作业要求 选择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物体 开始着手刻画其结构 要求特征明确 结构合理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4 第二章方法篇 此训练的写生对象可以是任何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坚持这种练习 能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如图2 2 在速写中 轮廓主要用线表现 因为轮廓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它可以体现出事物的形体 结构 甚至肌理和光影变化 轮廓不只是简单的边线 它还可以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结构 如图2 3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5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3人物与环境速写 张永和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6 第二章方法篇 1 线的分类 特点和规律以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设计速写最常用的技法形式 这是由速写的特性及其线条的简洁生动 富于表现力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设计专业中 线条的练习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 我们将设计速写中的线条加以分类 以研究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7 第二章方法篇 线的分类按线条的形态可以分为 直线 曲线 组合线及不规则线 按线条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 单线和复线 按线条与物体的对应关系可以分为 轮廓线 结构线 装饰线及分析线 轮廓线对象物体的轮廓与形态 也是整体构图与形式冲击力的关键 结构线对象物体的结构与体积 也是形象的真实性与科学性的反应 装饰线对象物体的装饰与效果 也是作品艺术性与风格的体现 分析线对象画面的辅助线条 既是分析与说明 也是画面的组成部分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8 第二章方法篇 在设计速写里 还会留有许多探索性的线条 这些线条记录了形象在速写中的演化过程 同时也丰富了画面效果 是设计速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平面构成中 线是与点 面并列的基本要素 线条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不仅有直线 曲线 连线 弧线 长线 短线等多种形态 也有各种不同粗细 浓淡 虚实的变化 线的不同形态和方向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上升的 下坠的 急速的 稳定的 紧绷的 放松的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9 第二章方法篇 线可归纳为两大系统 直线和曲线 由此可派生出千变万化的不同形态 基本感觉是直线 刚 曲线 柔 不同的 线 它们的 性格 分别表现为 A 垂直线富于生命力和力度感 比较庄严 B 水平线偏于稳定 平静 呆板的感觉 C 斜线有运动感 方向感 D 几何线紧张 有弹力 体现着规则美 E 自由曲线自由 潇洒 自如 随意 放松 优美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0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4不同的线条 张玉忠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1 第二章方法篇 通过线的组合可形成疏 密 明 暗 轻 重的不同画面效果 从而使画面富有层次 秩序 节奏 韵律 另外还可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前后的空间感等 不同的线肌理可以让人感觉到不同的情感 情态 如光滑的线让人感觉平滑 纯净 畅快 随意 毛糙的线轻松 朴实 粗线粗犷 厚重 细线尖锐 精致等 线的画法可简可繁 既可用简洁的线勾勒出高度概括性的形体 也可用密集线条细致描绘复杂多样的细节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2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5同样粗细的线作规律性的疏密排列 产生装饰性的形式美感 图2 6曲线表现的速写产品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3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7线的组合 段晓刚 图2 8不同粗细的线 强调对比虚实关系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4 第二章方法篇 2 提高对线的认识有许多学生对线缺乏认识 觉得难以把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线 A 线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最早出现在抽象的数学概念中 线是指点在平面上或空间中沿着一定方向运动而形成的轨迹 在自然空间中 它实际上是物体的轮廓在特定视角被压缩后产生的形 或者说是被压缩的面 线是相对形体而存在的 从不同角度观察形体时 我们看到的它的 轮廓线 会不同 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轮廓线 其实只是结构转折的形态 而结构线会随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见 线条是不断变化的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5 第二章方法篇 B 在运用线条造型时 线条可以塑造物体的形态特征 在形的边缘和体积大转折处 就能看到线条 C 在运用线条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进行取舍 添加 夸张和变形 以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 D 应用不同的工具可以画出不同的线条 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工具和方法 我们提倡大胆下笔 灵活把握 将线条画活 我们要多关注由曲线构成其轮廓的形体 果敢用笔 灵活用线 塑造出想要的视觉形象 并使画面充满灵动与生气 另外还可以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 材料和技法 以拓展线条的表现力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6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9灯具的构思草图 张浩 图2 10点线表现的装饰设计速写 吴国健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7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11线形态的表现练习 张玉忠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8 第二章方法篇 3 线条技法的自由运用首先 学习捕捉与提炼线条 学会运用线条表现基本形体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 其次 还可以通过灵活运用绘画工具来表现物体的不同形态特征与质地 体现表达的趣味 最后 学会运用线条的形式法则 如长与短 曲与直 主与次 虚与实 疏与密 穿插与避让等 来表现速写对象的轮廓 体积 主次 前后关系等特征 把握画面的完整性 趣味性 体现作品的形式美感 同时 我们可以大胆地将个人的绘画习惯 形式趣味 审美倾向 情绪情感表现出来 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19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12表现植物的线条长短曲直变化的组合图 张玉忠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20 第二章方法篇 线的疏密可表现形体的扩张和收缩 在动漫作品中细而流畅的线条表现了发丝的飘逸与光泽 如图2 14所示 图2 13 14学生作品 景晶 指导教师窦静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21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15美工笔表现的民居建筑 张玉忠 图2 16室内环境设计草图 学生作品运用不同工具来表现线条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22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17产品构思速写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23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18不同类别的服装设计速写 张玉忠 2 1 1以线为主导的多种表现形式 24 第二章方法篇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掌握透视规律对于学习设计速写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应该学习基本的透视理论和透视规律 并将其正确运用在设计速写中 图2 19透视术语 25 第二章方法篇 1 透视的基本理论作业3训练目的 通过练习几何体的转动透视 解决透视变化的问题 这个简单的练习对以后自由描绘人物或事物会有很好的帮助 课题时间 2课时 作业要求 画出转动的圆柱体的不同角度的透视图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26 第二章方法篇 透视 Perspective 是指透过透明的平面来观看景物 从平面研究它们的形状 透视学就是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我们看到的物像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 透视的基本术语V P VanishingPoint 灭点 透视线的消失点 G P GroundPlan 基面 放置物体的水平面 画风景时即地面 P P PicturePlan 画面 垂直于基面的铅垂面 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 看景物时可扩展成很大的画面 E P EyePoint 视点 观察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27 第二章方法篇 C P CentralPoint 心点 视点在 上的投影 也称主点 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 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E L EyeLine 视平线 通过心点在画面上所引的水平线 假设的画面倾斜 视平线必须与画面垂直 S P StandingPoint 立点 观察者站的位置 G L GroundLine 基线 与 的交线 F L FootLine 足线 物体与 的连线 F Foot oint 足点 与物体连线与 的交点 M 测点 以灭点为圆心 以视点到灭点的距离为半径 所画弧与 的交点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28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20三种焦点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29 第二章方法篇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透视着重研究和应用的是线性透视 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 它具有较完整 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 焦点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理 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 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 按照灭点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 平行透视 一个灭点 成角透视 两个灭点 倾斜透视 三个灭点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0 第二章方法篇 因其透视现象是 远小近大 所以也叫 远近法 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体积相同的物体 距离近时 视觉影像较大 远时 则小 对于宽度相同的物体 距离较近的视觉影像较宽 远的则窄 位于视平线以上的物体 近高远低 位于视平线以下的物体 近低远高 这是因人的视角不同而形成的规律 散点透视不同于焦点透视只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 它的焦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视点的组织方式并无焦点 而是有一群与画面同样宽的分散的视点群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1 第二章方法篇 画面与视点群之间 是无数与画面垂直的平行视线 形成画面的每个部分都是平视的结果 若从一点看全幅 则不符合透视法 但当观众移动着去欣赏时 画面的每个部分都似生活景象 这种透视法的画面 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及局部 由于画面的视点不是集中 而是分散到与画面等大面积 成为无数分散的视点 故名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有纵向升降展开的画法 中国画论称为高远法 有横向高低展开的画法 称为平远法 还有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 称为深远法 在艺术设计中运用散点透视法可获得特别的视觉效果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2 第二章方法篇 2 透视的基本规律作业4训练目的 临摹照片 学习焦点透视的基本规律 课题时间 2课时 作业要求 找一些建筑物的图片 临摹时可以只勾画轮廓 关键是要通过练习把透视知识变成我们自身的透视感觉 在临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 拍摄者是仰视 平视还是俯视 视觉焦点在哪里 和我们眼睛平行的那条线在哪里 视平线上面的物体和视平线下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拍摄主体离我们眼睛是远还是近 远近的虚实变化是什么样子的 以达到自然地发现这些透视规律的目的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3 第二章方法篇 要根据不同专业安排不同的临摹练习 比如 学习动画设计或影视广告的同学可以临摹影视作品和漫画 有条件的话 可以对优秀影视作品进行逐个镜头的临摹 从电影镜头中学习如何艺术地运用透视规律强化空间感 处理故事情节 临摹漫画 要尽量选择一些优秀的漫画作品来练习 漫画作品运用了比影视作品中更夸张的镜头 以及特有的叙述语言 还可以研究一些其他的艺术形式中是如何处理空间关系的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4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21 22建筑透视的表现 王辰嫣李孟伟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5 第二章方法篇 需重点掌握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物体远近不同 人感觉到的大小也不同 越近越大 越远越小 最远的点会消失在地平线上 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 越远越靠拢和聚集 最后会聚为一点而消失在地平线上 近实远虚 物体的轮廓线条距离视点越近越清晰 越远则越模糊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6 第二章方法篇 透视可以这样理解 表现画面中各种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位置关系 在平面上构建空间感 立体感的方法 所有透视方法都服从于设计的需要 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或运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来设计 在设计速写的透视学习中 通过观察和体会 掌握基本的技巧 并能够正确运用就可以了 不必严格地遵循透视原理 在下一阶段的写生训练中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透视规律的理解 在写生训练中 并不要求刻意地研究透视规律 而只需要保持临摹照片时的感觉就行了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7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23近宽远窄的花廊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8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24建筑风格写生中近大远小的透视应用 选自 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39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25小洋楼建筑画的透视应用 学生作品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40 第二章方法篇 图2 26小洋楼成角透视写生训练 刘伟 2 1 2简明的透视基础 41 第二章方法篇 几组透视的案例在建筑速写训练中 掌握好透视学的知识 对画面的构图和空间的表现十分重要 建筑物在空间中呈现的是三维立体形态 在表现中 由于我们观察距离的远近和视角的不同 也会产生大小 高矮和长短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特征是要符合一定的透视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