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感 觉范文.doc_第1页
第一节 感 觉范文.doc_第2页
第一节 感 觉范文.doc_第3页
第一节 感 觉范文.doc_第4页
第一节 感 觉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感 觉范文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嗅到花香等都是感觉。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 当这些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时,就在大脑中引起相应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客观条件: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 凡是能够引起人们感觉器官活动的客观事物都叫刺激物。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感觉,只有当刺激物具有一定能量且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感觉。 如细微的灰尘落在手上,并不能产生感觉,只有达到一定重量的东西落在手上时,我们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是一种解剖生理装置,巴甫洛夫把这个生理装置叫分析器。 各种感觉的产生都是由相应的分析器来实现的,如视分析器、听分析器等。 每一种分析器都包括反射弧的前三个环节: (1)外周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的转换器; (2)神经通道,把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输给大脑皮层; (3)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即感觉器官的终端部分,感觉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来获得外界或自身的各种信息。 根据信息的可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内部刺激,反映有机体内部器官的状态和变化,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的灵敏程度)。 研究人的各种感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了解感觉能力如何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更好地训练、提高感觉能力;另一方面研究感觉能力的测定,可以根据工作和实践的需要提高(如侦察、检验工作需要有灵敏的感觉)或降低(如手术时要降低痛觉的灵敏程度)某种感觉能力。 心理学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之分,这就需要用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来衡量。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眼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的强弱是用绝对阈限的值来衡量的。 把一粒非常轻微的灰尘慢慢放在被试的手掌上,他不会有感觉。 但是,如果灰尘的数量一次次慢慢地增加,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被试的感觉。 这个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当引起感觉的刺激量不断地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感官受到破坏,引起痛觉。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即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大,绝对感受性越低。 有的人视觉的绝对感受性可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空气完全透明的夜间,能看到一公里远地方的千分之一烛光的光源。 不同人的听觉感受性差别很大,婴儿可听到20000赫兹的声音,老年人只能听到10000一12000赫兹的声音。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这是从能否觉察出刺激量的变化或差别方面来考察感觉能力。 刺激量的变化(增或减)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个体才能觉察出来。 比如原刺激量是100克,加上1克,个体觉察不到100克与101克之间有差别;增加到103克时,觉察到100克与103之间有差别。 这种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它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 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I)与原刺激量即最初的标准刺激强度(I)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即I/I=K。 这个K值,因刺激和感觉性质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如视觉(对光的强度)的K值为1/100。 这个关系,最初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物学家韦伯指出来的,后来就叫韦伯定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如果能了解、掌握学生的感受性水平及其发展情况,对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和就业指导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其它刺激影响着该感受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叫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在不同的感觉中,其表现和速度各不相同。 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如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最初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过一会儿就能看到一些东西,这是暗适应,暗适应表明视觉感受性的提高。 暗室适应半小时后,人的视觉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反之,若在暗室里呆久了,突然到强光照射的地方,最初很耀眼,看不清外界的东西,稍后才能逐步看清东西,这是明适应,明适应表明视觉感受性的降低。 触压觉、温觉、嗅觉适应现象也很明显,如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感觉适应现象。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类。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先后对比现象。 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之后,喝杯白开水也觉得甘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设备、工艺管道的色彩设计,都要考虑到感觉的对比现象。 如机器的重要操作部分采用浅黄或白色标明,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提高工效。 在直观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感觉对比以提高教学效果。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由于同时受到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现象,叫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复杂的生活环境往往会有多种刺激同时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从而同时产生多种感觉,在一定条件下,多种感觉间会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包括 (1)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每一种感觉均会受到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当我们仔细听微弱声音时,常常会闭上眼睛,说明了视觉对听觉感受性的影响;“望梅止渴”说明视觉对内脏感觉的影响。 一般来说,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的趋向大约是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够提高对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对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因为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得的信息,起到补偿作用,例如盲人丧失了视觉能力,而其听觉能力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聋哑人的视觉相对发达。 (3)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彩色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 红、橙、黄等色引起人温暖的感觉,因而被称为暖色;蓝、青、绿等色往往引起寒冷、凉快的感觉,被称为冷色。 音乐家常会发生视听联觉,在声音作用下大脑中产生某种视觉形象。 不同的色调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 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镇静,绿色使人和缓,玫瑰色使人振奋等。 在建筑设计、环境布置上要考虑色觉的联觉作用。 根据联觉现象,近年来人们创造出了彩色音乐,把声音形象转化为彩色形象。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我们看电影、电视就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 后像是由于神经的后作用而发生的,它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 后像在视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夜晚将火把以一定速度作划圈动作,就出现一个火圈;电扇转动时,几个叶片看上去象一个圆盘,这些就是视觉后像作用的结果。 视觉后像有两种。 一种是正后像,它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 如注视电灯几秒钟,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与电灯相仿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叫正后像。 另一种叫负后像,即随着正后像的出现,再将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在白色背景上出现黑色的形象,因与正后像相反,故叫负后像。 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约0.1秒,但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刺激的强度大,作用的时间长,则后像的延续时间也长。 视觉后像还可以使依一定频率断续的光产生连续的感觉,这叫做视觉的闪光融合现象。 例如,我国城市民用电灯每秒断续50次,由于视觉的暂留作用(后像),我们才可以看到连续而不断的灯光。 电影胶片一张一张是间断的,由于后像作用,每秒放映24格底片时我们就能看到连续的活动画面。 这种刚能被感觉为连续的最低断续频率叫做闪光融合频率。 4、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例如,中国人在说话的实践中练就了较高的辨别“四声”的能力;一些印染工人能分辨30一40种黑色的色度,而一般人只能分辨3一4种黑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