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的语法化过程摘要:“上”的意义十分复杂,它由先秦两汉到元明清以至今天经历了一个意义由实到虚,不断语法化的过程。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上”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并进一步探寻形成“上”的语法化的动因。关键词:“上”;语法化;动因引言 八十年代,汉语语法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有了拓展,研究的思路有了创新。语言学界研究“上”的著作也雨后春笋般的多了起来,对其的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研究的角度也多样化起来,具体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历时角度:蒋华在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一文中着重考察了动词“上”由表示动词的趋向到结果到时态到语气的一个语法化过程;胡伟上古至近代汉语“上”“下”的语法化对“上”“下”的语法演变(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和语义演变(有趋向性演变为动相标记)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张华“上/下”语义演化的认知考察从认知的角度根据语法化规律,对“上”“下”的各种意义进行了考察。2. 共时角度:周美玲“上”“下”语法功能的认知考察,张燕春V+“上/下”的语义语法分析,张薇“上”“下”语义语用辨析,关键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以上皆在共时的层面上对“上”的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3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董淑慧“V+上+数量”构成的语义功能及其语法化从共时平面分析了“上”的用法及其动词本义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历时角度考察了其演成过程。以上无论是从历时层面还是共时层面多是“上”和“下”一起研究的,并且对“上”的语法化的认识多是以动词词性为开端,未涉及其名词词性。单独对“上”进行研究的多是选取某一个侧面,还应考虑到其它方面,体现整体性原则。本文则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对“上”进行整体分析,探究其从创字之也未能初至今的一个语法演进过程,考察其成因,以期获得对“上”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1.“上”实词虚化过程所谓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1 “上”由创字之初的方位名词逐渐演化为表示趋向意义的动词、表示结果意义的动词、表示状态意义的动词,其词汇意义进一步发展为语法意义,它经历了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1.1 “上”的名词意义的产生“上”是汉族人民最早用来表示方位意义的词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上”。甲骨文作,上面一横是在上面的意思,下面表示位置的界线。从造字情况看 ,“上”是指事字,属于传统文字学中的“初文”。从历史文献看,“上”最初的句法功能是名词性的。在今文尚书中“上”使用80多次,皆为名词用法。现举例如下:(1)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2)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3)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1)句“上”是上面、地位高的意思;(2)句“上”是一月中前几天的意思;(3)句“上”是“上面”的意思。在周易中我们发现“上”大多也是用作名词的,如:(4) 是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为无咎矣。(5) 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4)句“上”是“上面、位置高”的意思,(5)句也是这个意思。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上”最初的句法功能是名词性的,表示方位,是方位名词。1.2“上”的动词意义的产生和发展1.2.1“上”的动词意义的产生上用作动词的用例在先秦时代是很少的,前面已提到今文尚书中“上”出现80余次,皆是名词用法,无一例用作动词,但是在周易中我们发现了“上”作动词有14例,现举典型三例:(6)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7)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8) 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6)句中“上”首次出现在动词的前面,在这里是作状语,是“在上、对上”的意思,(7)句、(8)句中的“上”则是连动结构中的后一个动词,有“向上”的意思。目前我国语法化理论中的“虚化语义链”理论指出在渐变式语法化过程中必经历一个双解并存的中间阶段,以作为实现旧解向新解过渡的桥梁,2们可称之为“中间状态”。(7)句中的“上”便是由名词向动词过渡的“中间状态”,而(8)句则完全看作动词。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时代的周易中动词“上”已经崭露头角,是“向上”之义,并且经常被用作状语。1.2.2“上”的动词意义的发展在国语中我们发现“上”的动词意义进一步丰富化,且在句中单独做谓语。(9) 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10)今至在七人之下而欲上之,是求盖七人也,其亦有七怨。(9)句中的“上”是“尊敬”的意思,用作动词,在句中作谓语;(10)句中的“上”译为“超过”,也用作动词。另外先秦汉语中“上”还有“呈上、崇尚、推荐”的意思。列举如下:(11)以尔壤生物共玄官,请四辅,将以礼上帝。管子(12)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传(13)王者上事,霸者上功。管子(14)故曰:“上法而不上贤。”韩非子(15)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韩非子(11)、(12)句是“呈上、献上”的意思;(13)、(14)句“上”是“崇尚、推荐”之义;(15)句是“推荐”之义。从句式和句法结构看,上面例句中的“上”都是单独作谓语,(15)句是连动结构,后面直接接宾语,因此是动词。从意义上看,皆有和它们同义的名词意义。单独做谓语的“上”大多表示非趋向意义。先秦时代表非趋向意义的动词“上”已出现,当然我们不排除先秦两汉语中大量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只是后来用得多了,便逐渐固定下来了。那么,先秦时代是否也出现了表示趋向意义的动词“上”呢?经考察,吕氏春秋中就有了表示趋向意义的动词“上”的用例:(16)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17)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固视原野, (18)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19)乃见段乔,自扶而上城。前两句中的“上”是“向上”的意思,都表示趋向,在句中作状语;后两句是“登上”的意思,是真正表趋向意义的动词。这也是我们发现的“上”最早做趋向动词的用例。发展至两汉时期,“上”用作表趋向意义的动词的情况依然很少,笔者考察了史记,只发现了三例:(20)子夫上车,平阳公主拊其背曰 (21)齐兵上太行,栾程从曲沃中反 (22)三年,庄公上城见戎州。以上例句中的上均表示由上而下的运动的意思。此时,趋向动词“上”的用例虽然不是很多,但我们可以发现“上”从方位名词引申出的动词意义进一步语法化为趋向动词,已经开始虚化了。并且在汉代“上”的前面出现了其它动词,构成了“V+上”的结构,有学者认为它是连动结构,“上”充当谓语的功能,有学者认为是动趋结构,“上”充当补语的成分。笔者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对“V+上”的结构进一步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深了解“上”的虚化过程。1.2.2“V+上”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上”的进一步虚化前面已经提到汉代出现了“v+上”的结构,我们找到了以下例句:(23)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史记(24)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淄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史记(25)东海张霸通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训诂,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论衡(26)齐襄公与鲁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军车。史记(27)舟人辑丞,犹尚畏怖,不敢迎上与之周旋。风俗通义(23)句中“跪上”是“跪着呈上”的意思,我们既可以看作是状中结构,也可以看作是连动结构。(24)句中“推上”是“推荐”的意思,“上”还是保持着“呈上”的意思,是及物动词。(25)句中“奏上”是“呈奏”的意思,“上”也是“呈上”的意思,为动词,作谓语。结合句意得知前三句中的“上”都用在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尊敬的情况中,都有表尊敬的意思,它们后面跟的都是受事宾语,这里的“上”是非趋向意义的。前面提到“趋向意义”表示人或物体得位置移动,由句意分析这三句中的动词“上”并未体现空间位置的移动。(26)句中“上”则表示趋向意义,“抱上鲁军车”由原来的“醉在地上”移动到了车里。因而说前三句中的“上”是非趋向意义的。后两句中的“上”则是真正表示趋向意义的“上”,(26)句中的“抱上”既可以看作连动结构,也可以看作动趋结构,是二者的中间状态,(27)句中的“迎上”则是动趋结构。我们发现句(26)句“上”后跟了处所宾语,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上”在动趋结构中已经虚化为了补语趋向补语,对前面动词进行补充说明,但仍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行为动作是有方向的,“上”作为趋向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按照既定的方向达到一定目标时,这个动作结束,此时“上”便衍生出了结果义。当结果持续下去时,便成为了状态,“上”的状态义便产生了。因此,“上”作为动词补语的语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的趋向义,第二类则是由趋向义衍生出来的结果义和状态义。3前面已提到两汉时期在“V+上”的结构中,“上”出现了趋向补语义,那么“上”作为结果义是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演化呢?我们在南北朝语料中找到了相关例句:(28)壹与遣倭大夫率善中郎将掖邪狗等二十人送改等还,因诣台,献上男女生口三千人。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29)帝嘉其治,召特听朝,引上殿。三国志裴注崔毛徐伺刑鲍司马传(30)魅便跳上马,人遂坠地,怖死。搜神记(31)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世说新语 黜免(32)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世说新语 规箴(33)乃取笔挑上,语曰:“救汝至九十年活。”颜拜而回。搜神记(28)句中的“上”显然是“呈上”的意思,为及物动词,它延续了先秦汉语中“上”的“呈上、崇尚、推荐”的意思。但此句中的“献上”已不同于先秦时代是“献”和“上”完全独立的两个词,句中“上”本身的词汇意义已经不那么明显了。(29)、(30)、(31)句中的“上”都表示有低处向高处运动,从句法上看,后都带处所宾语,这延续了两汉时期产生的上的趋向补语义,“引上”、“跳上”都是动趋结构。笔者认为(32)、(33)句中的“蒙上”、“挑上”是“蒙之上”、“挑之上”的省略,从意义上来说是由“在上”义引申而来的,表示结果义,“蒙上”、“挑上”均为动补结构。由此,笔者推断“上”表示结果补语义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这时期“V+上”结构为数不多,“上”的结果补语义也仅限与此。在唐五代的语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V+上”结构,后面可以跟具体的处所,也可以是人,这里的“上”已经发生了意义的虚化,不再表示具体动作意义,而主要表示前面动作的结果。崔达送认为,这些格式中的“上”,意义都很虚,除了表示动作有结果的意义外,还兼有达到一定目的的意思,这些动词后面的“上”如果分别换上“了”、“及”、“起”、“到”等也可以基本保持原句意义,这说明这些句中的“上”只是一种句法标记,甚至已经有了表完成的语法意义,已基本丧失了词汇意义。4我们可以从以下语料中得到证明:(34)单于领亲领万众兵马,到大夫城,趁上李陵。敦煌变文集(35)大王闻说喜徘徊,卷上珠帘御帐开。金刚丑女姻缘(36)太子才起此念时,有难陀波罗奈姊妹二人捧上乳糜。祖堂集(37)秀才汰上幞头,马祖便察机。祖堂集(38)文案既成,招伏衍罪,领上法场,看看是死。庐山公远话(39)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杜牧赠别两首以上例句中“上”已不再表示趋向而单纯是前一动词动作的结果,是趋向意义的虚化意义。换句话说,唐五代时期,“上”的趋向义已经开始虚化出结果意义,而这一过程在宋代时期得到了真正发展。(40)师便趁上堂云古尊宿语录(41)师曰:“我不重。”曰:“不重后如何?”师曰:“火里螂蟉飞上天。”五灯会元(42)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姜夔念奴娇(43)趁他酒醉,轻轻的收拾了随身衣服,款款的开了门出去,拽上门错斩崔宁(44)你的亲妹妹,止有今晚在家中,亏你两口下着得,诸般事儿都不理,关上房门便要睡。快嘴李翠莲(45)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贺新郎从句式上看,“V+上”的结构带处所宾语在宋代继续存在,如(40)、(41)、(41)句“趁上堂”、“飞上天”“飞上诗句”,而后三句“V+上”的结构后的宾语已由处所宾语变为受事宾语了,“V+上”中的“上”也就由趋向意义真正发展到可以表示结果意义了。当“V+上”结构进一步发展,“V+上”后的宾语变得抽象了,“上”的意义也由结果义虚化成了状态义。所谓状态补语表示动作或变化所造成的相关的人或物出现的新状态或动作本身出现的新状态。5“上”的状态义,表达客体由静态转变成动态。6我们在宋代语料中找到了相关例句:(46)这是你两日独自在家,勾搭上了人。错斩崔宁该句“上”用在动词“勾搭”的后面,表示由一种状态转化为了另一种状态,并且含有在时间上展开、延伸之义。前面已提到“上”的结果补语义在宋代发展完善,但是状态补语义刚刚出现,到了明清时期,用例逐渐多了起来,并且大多用例中“V+上”后的宾语消失了。(47)判官正在没走处,一直跑上了殿。三宝太监西洋记(48)他心里早和咱们这个婶娘好上了。红楼梦(49)后来我们就骂上了。小五义以上例句中“V+上”均表示动作或结果在时间上的展开、延伸,已经与空间无关,而完全表示一种状态。(47)句“上”为“跑”的一种状态;(48)句“上”为“好”的一种状态,表示原来关系一般,现在亲密,并且一直延续下去;(49)句“上”表示由原来的静止状态进入了动作“骂”的状态。由此看来“上”的意义已经完全虚化了。(50)虎妞的嘴唇哆嗦上了。(51)这个老三,准是没有看着锅,又练上拳了。(52)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53)这么快就和姓王的那小子好上了!(54)要知道考上了上海中学,就等于一只半脚跨进了大学,更何况高才生?(55)她喜欢得什么似的,好容易当上奶奶了。到了近现代语料中,用“上”表示状态意义的例句更是普遍了。“V+上”结构中的“上”永远都跟在动词后头,并且词汇意义彻底消失,仅表示语法意义。综上所述,“上”从创字之初到现在,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创字之初的指事字“上”是方位名词,有“上面、地位高”的意思;一直延续到先秦时代,出现了“向上”意思的动词“上”,除此,还有“呈上、崇尚和推荐”的意思。作为动词有趋向和非趋向之别,“上”的非趋向意义的产生早于趋向意义。到了两汉时期,出现了“V+上”的结构。“上”便由表示趋向意义的词汇意义演化出了表示目的的结果意义。到了宋明清之际,“上”的结果补语义进一步虚化为了状态义。含状态意义的“上”的产生标志着“上”已经完全丧失了词汇意义,真正只有语法意义了,语法化过程彻底完成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产生它的原因,那么“上”的语法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论述一下“上”的语法化产生的原因。2.“上”的语法化动因“上”的语法化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句法位置的改变、结构的重新分析和隐喻。2.1句法位置的改变就多数情况而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7在动词”上”形成之初是单独做谓语使用的,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提到,构成了”主谓宾”的结构。在这种组合形式中,充当谓语的只有”上”一个,它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所表达的动作是实实在在的。到了两汉之际,“上”的前面出现了另一个动词,在“主谓宾”的组合中,充当谓语成分的变成了“上”的一个连动结构,也就是说在这种组合中,“上”由句中的惟一动词变成了次要动词,动词性也随之减弱。两汉以后,随着连动结构用法的逐渐普遍,“上”的“次要动词”的语法位置被固定了下来,其词义也进一步虚化。继续发展,“上”到了近现代汉语中,更多地是出现在特定的句法框架中,表达某种语法作用。如此语法化的表现皆是由“上”的句法位置的改变造成的。2.2结构的重新分析“上”的语法化过程中另一个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就是结构的重新分析。所谓重新分析,Langacker(1997)给其作的定义是: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一个可以分析为(A,B),C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后,变成了A,(B,C)。8“上”由连动结构中的词汇意义虚化为动趋结构中的补语义,重新分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假如例(31)中“遂跳上船”中“V+上”的结构按最初之便义解释是连动结构,可这样划分:“遂跳|上船”,“上”为动作动词,和“跳”一样同为谓语。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这样的搭配已经不能够覆盖词句的意义了,所以必须重新分析以探究新的搭配意义。那么,例(31)经过重新分析,改变分界后就变为:“遂跳上|船”,“跳上”变成了动趋结构,“上”为“跳”的补充说明,“上”本身所含的动作意义不再凸显,而凸显其中的方向意义。此时“上”已经失去了词汇意义,语法化了。结构的重新分析造成了“上”的连动结构演变成了动趋结构,“上”的补语意义产生。结构的重新分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实例都是结构a;第二阶段,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a,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b,还有一些实例既可以做结构a理解也可以做结构b理解;第三阶段,只有结构b。9我们仍是援引前面例句来说明:(25)东海张霸通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训诂,造作百二篇,具奏上。论衡(26)齐襄公与鲁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军车。史记(27)舟人辑丞,犹尚畏怖,不敢迎上与之周旋。风俗通义前面我们已经分析(25)句中“奏上”为连动结构,符合重新分析的第一个阶段;(26)句中“抱上”则是二者的中间状态;(27)句“迎上”若为连动结构,则不符合句意,只能为动趋结构。有了这样的实例,我们说动趋结构已经产生了。而这无疑是经过结构的重新分析而造成的。2.3隐喻从人类的认知方式看“上”的语法化,我们不能不考虑隐喻在“上”的语法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谓隐喻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投射,是一种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10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空间领域转换到时间领域,而这种不同认知范畴之间的投射都是通过隐喻来完成的。“V+上”结构中“上”的由表示结果意义虚化到表示状态意义便是由空间领域到时间领域的一种隐喻。如前面例(51)、(52)句“练上拳了”和“哆嗦上了”已经与空间无关,表示动作的结果在时间上的展开、延伸,是一种持续的状态,由原来的“未练拳”、“未哆嗦”进入到了“练拳”、“哆嗦”的状态之中并一直持续下去。表面看起来似乎与空间领域中“由上而下的移动”没有什么关系,但实质却是空间领域中“由上而下的位移”的一种投射。因为时间沿地轴的运动易被看成空间位移现象,换句话说时间域往往是空间域的一种投射。例句中由一种状态进入到另一种新的状态,并一直延续下去,正是空间领域“由上而下的位移”的投射。由具体的空间位移来代表抽象的时间运动正体现了隐喻的认知方式,这使“上”的意义完全虚化为语法意义。小结本文在相关语料的基础,运用描写归纳法和分析解释法对“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考察,并谈及了其形成的动因,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创字之初,“上”为名词,先秦时代产生了动词的词性;伴随着动词的产生,两汉时期出现了“V+上”的结构,“上”便由表示趋向意义的词汇意义演化出了表示目的的结果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虚化为了状态义;到此时,“上”的词汇意义彻底消失,仅表示语法意义了,语法化过程结束。第二,在“上”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改变,结构的重新分析和隐喻方式发挥了促进作用。由于条件有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莱芜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3年鹰潭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4年宝鸡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4年南京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3年衢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4年吐鲁番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3年铜川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3年西双版纳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3年绵阳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3年阿勒泰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学校体育发展五年规划(2025.9-2030.9)
- 2025年陇南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
- 2025北京市顺义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额度人员14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共青团“新团员入团”应知应会知识考试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电子版教材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卖身合同范例
- 2022年四川凉山州雅砻江国有林保护局招聘护林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心衰千万人群市场重磅产品呼之欲出
- GB/T 156-2017标准电压
- 口语必备-英语最常用单词3000个(adverb)
- 中医适宜技术火针疗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