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件)龙氏颈椎正骨十法_第1页
(优质课件)龙氏颈椎正骨十法_第2页
(优质课件)龙氏颈椎正骨十法_第3页
(优质课件)龙氏颈椎正骨十法_第4页
(优质课件)龙氏颈椎正骨十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氏颈椎正骨十法介绍 1 2 病因 1 基础病因 椎间盘退变与失稳 颈肩腰背部软组织劳损与失稳 椎间盘突出 骨质增生 韧带增生肥厚或钙化 先天性畸形 颈部及咽喉部炎症感染 上述病因中以椎间盘退变 椎周软组织相对松弛及椎周软组织劳损造成脊椎失稳后而发生脊椎错位最常见 2 发病诱因 轻微扭挫伤 过度疲劳 睡眠姿势不对 工作及生活不良姿势 感受寒冷 其它疾病 内分泌失调 3 病理 1 椎间盘变性及突出2 关节突关节的改变及脊椎错位3 椎周软组织改变4 骨质增生 骨刺 骨唇 骨嵴 5 神经根改变6 椎动脉改变7 脊髓改变8 交感神经改变上位颈椎错位 窦性心动过速 心悸 C4 6错位 心动过缓C7 T2错位 心房纤颤 T3 5错位 室性 房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C7 8神经根受刺激 胸大肌痉挛 4 急性损伤 慢性损伤 椎间盘变性 骨质增生 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 软组织损伤 变性 椎周软组织相对松弛 脊椎失稳 诱因 突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 椎间盘突出 椎小关节错位椎体滑移椎小关节椎膜嵌颈 先天发育因素 椎管变窄 椎间孔变窄 横突孔变窄 压迫或刺激 内脏功能障碍 交感神经损害症状 脊髓损害症状 神经根损害症状 椎A损害症状 脊椎病病因 病理示意图 5 诊断要点及三步定位诊断法 诊断要点 1 有临床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表现者2 发病节段有活动障碍者3 触诊有椎关节错位体征者4 相关软组织有阳性反应物者5 X线照片符合者6 辅助诊断支持者7 专科会诊排除其它疾病者8 化验室检查正常范围者 6 第一步 神经定位诊断第二步 触诊 检诊定位诊断第三步 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三步定位诊断法 7 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 神经定位诊断 1 有麻木 疼痛的肢体 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周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判断 2 有内脏 器官病症 按交感神经节段判断 3 有脊椎局部症状的 按局部肌肉 韧带附着关系作判断 4 无1 3表现的 从动脉供血的脑 脊髓损害作判断 8 第二步 触诊 检诊定位诊断 1 颈椎横突 关节突触诊法 术者用右手拇指 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 向上下滑动对比 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 如有异常 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 若有 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 若无 或为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 故触诊容易有误差 触诊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 棘突触诊法 用于下位颈椎级胸腰椎 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 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 亦按横突触诊法进行鉴别病态或畸形 3 阳性反应物触诊法 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 横突 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 触诊有无摩擦音 压痛和硬结 4 各项试验 神经系检查 椎动脉压迫试验 斜角肌实验 挺胸试验 头颈下压试验 肌力测定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等 三步定位诊断法 9 第三步 X线照片定位依断 1 排除骨折 脱位 肿瘤 结核 嗜伊红细胞肉芽肿 化脓性炎症等病症 2 分析椎间关系的变化 脊轴变异情况 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 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 倾位 仰旋 倾旋和侧旋等改变 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等 3 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 椎体关节骨质增生部位与发病的关系 4 观察关节炎症 骨质疏松 韧带钙化的部位 程度等 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 作出初判 第二步 相符 判断准确 第三步 均符 作出最后定位诊断 三步诊断的关系 10 五种错位类型 1 前后滑脱式错位2 侧弯侧摆式错位3 左右旋转式错位4 倾位仰位式错位5 混合式错位 11 前后滑脱式错位 12 13 前后滑脱式错位 14 侧弯侧摆式错位 15 侧弯侧摆式错位 16 左右旋转式错位 17 左右旋转式错位 18 倾位仰位式错位 19 倾位仰位式错位 20 小关节错位 复位机理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确证 X线片 正骨手法伸屈运动前后滑脱式错位 C6 T3 4 推正法 侧位片 椎体后缘联线中断 成角 反张 侧屈运动侧弯侧摆式错位 C1346 T11 12 搬正法 正位片 椎体 棘突 勾突排列侧弯摆 旋转运动左右旋转式错位 C4 5 T12 L4 摇正法 侧位片 双边征 双突征 正位片 棘突左 右旋转 伸屈运动时暴力损伤 倾位仰位式错位 L34 5 牵引下推正法 侧位片除中断 成角 反张外 牵抖冲压法等可见椎体倾 仰变化 21 混合式错位 综合上述变化在同一椎间多关节错位 一种错位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多关节多形式错位 二种以上错位形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 老年性脊椎退行性变化椎间盘变性早期 椎体轻度骨质增生椎间失稳中期 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晚期 骨桥形成 椎间重新稳定 22 摇正法 仰头摇正C1 2 低头摇正 侧头摇正C2 5 摇肩法C6 T2 左右旋转式错位 推正法 侧 仰 卧推正法C1 6 俯卧 床边悬吊 冲压法C7 T3 前后滑脱错位搬正法 侧卧搬按法 拉肩法 CI 6 C6 T2 挎脚搬按法C2 3 侧弯侧摆式错位牵引下正骨法 椎间盘变性并错位 椎间盘突出 多关节多型式错位者反向运动法 对拉舒筋 对顶复位 冻结肩 正骨十法 颈椎 十法 23 1 以软组织损变 脊椎退变错位为基础2 独特的诊断要点和三步定位诊断3 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4 四步手法 筋骨并重5 针对错位类型复位 稳准6 生理运动正骨法 轻巧 安全 龙氏正骨推拿特点 24 四步十法 1 放松手法 使紧张的肌肉放松 2 正骨手法 正骨十法中选用 3 强壮手法 分筋 理筋法 调和阴阳 4 痛区手法 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 25 26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关节错位需正骨 动中求正是要诀 肌肉放松勿对抗 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 椎间狭窄加牵引 关节开合要充分 轻巧闪动定成功 27 1 仰头摇正法 适用于枕环关节 环枢关节错位 病人仰卧 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下颌 另一手托枕部 将其头上仰 侧转 缓慢摇动2 3下 嘱病人放松颈部后 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 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 一般先向健侧 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8 29 2 低头摇正法 适用于2 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 平枕 低头位 中段颈椎 前屈约20度 下段颈椎 前屈大于30度 术者一手轻拿后颈 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 定点 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 动点 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 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 定点 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 使关节复位 30 31 3 侧头摇正法 适用于2 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 低枕 颈前屈度如上述 术者一手托其头 放在对侧的耳部 另手拇指 定点 于病椎关节处 将头抬起 侧屈 进行转动摇正 32 33 4 侧卧摇肩法 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 只是 动点 改为摇肩 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可避免上位颈椎受副损伤 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 病人侧卧 平枕 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 定点 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 向后拉的摇动 定点 要配合用阻力 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34 35 5 侧向搬按法 适用于2 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病人侧卧位 术者立于床头 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 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 两手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 先屈向健侧 后屈向患侧 当搬至最大角度时 拇指 定点 不放松 与 动点 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 可听到关节弹响 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36 37 6 挎角搬按法 适用于2 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病人坐位 术者立于其后 将其头偏向健侧前屈位 充分展开患病关节 轻按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 使嵌顿之滑膜退出 揉捏颈肌放松后 术者一手拇指 定点 于病椎关节隆起之下方 另一手扶其头顶或额部 对侧耳部 先搬向健侧前外侧45度方位 后斜向外侧45度方位 重复3 5次即可 38 39 7 俯卧冲压法 1 又称分压法 适用于颈胸椎交界处前后滑脱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 也常用于胸椎错位 本手法缺乏准确的 定点 力 有一定盲目性和危险性 应认真注意冲压时力点应尽可能准确地落于隆起的棘突上 以免造成新的损害 40 7 俯卧冲压法 2 以颈7棘突偏右 胸1棘突偏左为例 以两节骨之间作为对比 如果上一节向左 头就向左转 向右 头就向右转 如果胸椎1 2有错位 先扶正胸椎 再扶正颈7 病人俯卧于软枕上 双手自然分开放于床两侧 头面转向右侧 术者立于床头 左掌根部按于颈7棘突右方 右手掌根部于1 3胸椎棘突上左方 令病人呼吸 当其呼气约1 2时 双手同时用一冲压力下按 有关节弹跳感即是复位 41 42 8 侧卧推正法 适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反张的颈轴有效 病人侧卧 平枕 低头位 术者用拇食二指挟其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作 定点 另一手托其下颌 将其头作前屈后仰活动 当后仰头时 定点 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 43 44 9 牵引下正骨法 牵引时前后纵韧带拉直 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关节的复正 牵引能使早期变窄的椎间隙增宽 对椎间盘变性并发关节错位者易于复正 中下段颈椎错位在牵引下正骨易于复位 45 46 9 牵引下正骨法 病人坐于牵引椅上 术者站于其后 双手扶其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 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 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 颈肌要放松 约1 2分钟后进行正骨法 推正法摇正法侧按法 47 9 牵引下正骨法 推正法 前后滑脱式错位者 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突的棘突旁 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 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 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48 49 50 9 牵引下正骨法 摇正法 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时 嘱病人双手抓住牵引椅后脚上 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 然后术者选好 定点 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 51 9 牵引下正骨法 摇正法 以颈4 5错位为例 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 牵引角度30度 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 右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 闪动力 而复正 重复2 4次 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 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 重复2 4次 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力来复位 52 53 54 9 牵引下正骨法 侧按法 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作 定点 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 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度 然后轻轻还原 重复上述动作2 4次 一般先作健侧 使交锁的关节易于松解 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55 56 57 10 反向运动法 用于松解肌痉挛和肌牵涉性痛 亦有复位作用 例如斜角肌痉挛 锁骨上窝处可触到索状硬结 多为钩椎关节错位的体征之一 手法 术者右手食中二指按于其锁骨上窝的右侧中斜角肌紧张肌腱处 让病人转头向右 术者按压加力同时嘱病人用力将头转向左 重复上述动作2 3次即可 58 10 反向运动法 再如正骨后仍感颈背牵涉性痛者 病人坐于凳上 术者站其背后 嘱病人头略仰 术者一手扶其肩 另手拇指或屈肘按于其背部痛点上 开始加力按压同时嘱病人用力屈颈低头 重复2 3次即可 此法可立即收效 解除肌痉挛及牵涉痛 59 60 谢谢望多多指教 61 1放松手法 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 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 也可应用擦法 按法和摩擦法 在棘突 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 手法应柔和轻松 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 或者使用轻手法 2正骨手法 分快速复位法和慢速复位法两种 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 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 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 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 定点 及 动点 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 闪动力 以使颈椎关节因受短速有力的 闪动力 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的动作与快速复位法基本相同 只是不用 闪动力 重复3 5次的连续动作 让关节在运动中受 定点 的阻力和 动点 的动力而还纳复位 颈椎小关节创伤性退变性关节炎3强壮手法 对于椎旁硬结粘连组织 可用弹拨 拿捏 推拿等理筋法 以散结调理软组织的平衡机能 对于松驰 萎缩的软组织 可用指针点 捻 叩打 摩擦生热等法 以温热补气与强壮 并可选取一组穴位行调和阴阳 行气活血的补益法 强壮手法对病程长 体质虚弱和老年病人尤为必要 同时对颈椎关节失稳有康复作用 4痛区手法 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 由于神经 血管继发性损害 还可在四肢 头 胸 腹部出现症状和病症 传统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疗为主 治脊疗法的正骨推拿法则是以脊柱部位治疗为重点 只要祛除 改善 脊柱病的骨性压迫 临床症状常可立竽见影地减轻或消除 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 但对病程长 症状重的病人 在结束治疗之前 于脊柱复位后 应在痛区局部常规施行简易手法 起到促进局部组织康复的作用 根据局部症状可以选用补虚泻实的手法 常用手法有揉法 搓擦法 捻弹法 捏拿法 震颤法 叩打法 点穴法和运动法等 必要时随症选用 62 C4 T4支气管哮喘 C1 4偏头痛 眩晕失眠 过敏性鼻炎 C1 4偏头痛 眩晕失眠 过敏性鼻炎 脊椎与相关疾病关系图 C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