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观察的四重意蕴.doc_第1页
1课堂观察的四重意蕴.doc_第2页
1课堂观察的四重意蕴.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观察的四重意蕴关于课堂观察的思考之一课堂观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日常教学的基本工作,但目前,我们在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工作中,对课堂观察仍是比较漠视的,这与课堂观察作为课堂研究主要方法的地方并不相称。我们现在看到的课堂观察案例主要是以科研机构的人员或高校专家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的课堂观察,他们采用的方法往往相当严密而规范,一般教师们难以掌握,更难以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方法。我们倡导并开展课堂观察,旨在探索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的观察方法,在初步的探索中,我们认识到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察可以真正地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它具有四重意蕴:提升教师智慧、改善教研方式、消除浮躁心态、落实有效教学。一、在理念“刺痛”中提升教师智慧。教师的智慧,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理念变革,从其深刻性来说,是一种隐性理念的改变。隐性理念的改变是实践智慧生成的开端,没有隐性理念的改变就没有实践智慧的提升。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期待通过以种种传授的方式来让我们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我们假定教师专业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是可以由教育专家或专家型教师来传授的,但事实上是,这种可以传授的知识往往得一种“明确知识”,而教师专业智慧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智慧,这种智慧往往“无法言说”,知识冰山理论告诉我们,明确知识只是教师全部知识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更多的知识属于水下的部分。这种“无法言说”的智慧如何获得?无疑应系于理念的变革,那么,理念的变革何以实现呢?我们又常常寄希望于通过一种培训,聆听一场报告,阅读一本著作。但事实上,这些经由专家们口授或撰写的理念,教师们并不缺少,甚至可以耳熟能详,但对于我们的实践并不能有持久而深刻的改变。所以,我们不得不将教师理念真切的变革寄希望于教师自身的研究,教师在参与其中的研究中,获得的一种真切的信息才能真正地影响教师的理念。课堂观察就是这样一种能够真切影响教师深层次理念的研究活动。首先,课堂观察深刻地影响观看者的理念。我们第一次组织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以“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为主题,每位教师具体负责四、五名学生,每五分钟记录一次关于这四五名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参与观察的老师在听完课的时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说“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听过课”,“从来没有这样地看过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大家讲了学生在课堂上各种表现,有一位老师的感慨是:“我感到很震惊!因为从这节课上,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我的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又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这种朴素的表述,就是深层次的理念“刺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头脑的风暴。同时,课堂观察深刻地影响执教者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影响深深地表现在他们在听着老师们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描述与分析之后,他们常常会用一种“真的吗?”“啊?”之类的怀疑来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惊讶。比如我们就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一次课堂观察,这节课老师一共提出56个问题,在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中,提了8个问题,但执教的老师马上说:“没有,应该是3个问题!”当观课老师将8个问题逐一说出来并一一分析的时候,那位老师的内心一定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种震动就是理念的“刺痛”,这决不是千万次地告诉老师们“要精心设计提问”之类的传授所能实现的内心的理念冲击。唯有深层次的理念冲突,才能深刻的改进教师行动,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真正意义的专业发展。这正是课堂观察的第一重意蕴。二、在微观聚焦中改善教研方式。应该说,传统的教研活动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种种问题。笔者以为传统教研活动通常具有的弊端有三个:一是离散而无主题,目前教研活动的无主题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评课也就完全跟着感觉走,看到什么谈什么,没有主题引领的教研活动往往缺少研究的深度,教研活动以“研”为核心,但究竟要“研究什么”,谁都心中无底,看到什么就研究什么,因此研究的效率不高,甚至听了几十年的课,也不能有什么大的长进。二是粗放而非精细的,传统的教研活动是一种“感觉派”的活动,教师的议课以“感觉”、“好象”之类的非精细化的语言替代了研究中应有的精细的叙述与分析,降低了研究的品质,比如上述关于课堂提问的观察,如果以传统教研活动的评课话语,就只能笼而统之地提出“提问的数量好象偏多”,就不会精确地说出执教者究竟提了多少问题,是哪些问题,更不会一一地分析这些问题的价值如何,而执教者也可以“执著”地认为“好象并不很多,所提的问题好象都是必要的”,如此粗放,如此笼统,教研活动的精确度就怎么也说不清、道不明了。三是讲究范式而去情境。课堂教学的世界是一种丰富的情境世界,但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忽略了这种情境世界的丰富性,这集中表现在评课的过程中常常过于讲究范式而忽视具体,讲究一套评课的框架,比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手段运用、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等,然后一二三四,逐项评议,表面上看是面面俱到,但却忽略了更为复杂的课堂的具体情境与细节。正是因为以上三种弊端,所以有人曾经这样夸张地说这种教研活动,说是有一位资深专家听课,听着听课睡着了,下课铃响,他就醒来评课,听课睡着这还不算奇事,奇怪的是他一觉醒来就评课,三条优点,二条缺点,一个建议,居然大家还认为说到了点子上。如果“课堂观察法”引进教研活动,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奇事,因为课堂观察讲究主题,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评议;课堂观察十分精细,而拒绝笼而统之;课堂观察依托情境,而这决不是依靠着一些通用普适的评课范式可以先验地进行。课堂观察是一种关于教学微观世界的聚焦式的探究,给我们的教研活动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在微观聚焦中改善教研活动,这是课堂观察的又一重意蕴。三、在务实探索中消除浮躁心态。有目前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态,这些心态影响我们研究的品质,影响了教师的专业生活,也影响了教师的生态状态。这种心态是一种浮躁的心态,这种浮躁的心态有这样三种表现:天马行空的遐想、无益身心的牢骚和日复一日的重复。第一种,天马行空的遐想。教育是需要理想来指引的,教育理想是我们的星光,没有星光的夜晚是可怕的。但是教育决不能沉迷于天马行空的遐想,决不是远离实践的所谓“思想”,通篇的“应该如何应如何”,满脑子的“我们要如何如何”,就是不愿意沉下心来研究一节课,研究一节课的一个情境,这象是“只顾着看天空想哲学问题,而看不到脚下陷阱”的哲学家,这种教育科研是“空军”,而现实需要的教育科研既需要“空军”,也需要“陆军”,需要在宏观理念视野下的细节关怀,需要把研究做到实处,这样的科研能够排除“天马行空”的浮躁心态。第二种,无益身心的牢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教师的人生太无奈,于是,牢骚满腹。对于当前的教育,没有牢骚是不可能的,教育病之重,令人堪忧。但如果我们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也是十分无益身心的,生活在牢骚中的人是可怜的,也是可怕的。关注窗外世界的同时,不被种种诱惑乱了心脚,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立足之根基,这种根基就是我们的人生兴趣与宗教般的关怀,这种兴趣与关怀是怎么养成的?我认为必然地要依托于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务实的静心的探索,在这种倾心的探索中消除浮躁,还我们一个踏实丰富的人生。第三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既没有天马行空,也不再牢骚满腹,但专业生活没有丝毫变化,所谓“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种缺少成长欲望的心态也是浮躁心态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平平淡淡不是真”。笔者认为课堂观察研究是医治“浮躁心态”的良药,它会让我们摒弃幻想,远离牢骚,追求成长。在课堂观察的组织中,我们必然要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某一细节如此处理是并不合理的,为什么,那么应该怎样处理比较合呢,于是,教师们必须提出种种假设,这种假设就是一种“超越”而不是平面重复,付诸行为就是一种成长而不再“停留”。在笔者组织的每次课堂观察活动中,我总是被老师感动,我看到他们静下一颗心来,细细的观察,细细的分析,细细的反思,提出细到的建议,没有好高骛远,更无满口牢骚,只有会心的一笑和与自己预想发生冲突之时的惊讶。很多老师在谈到初涉课堂观察的体会时说:“这种方法还是真是有意思!”我知道这种“意思”的意思,正是课堂观察在去除浮躁心态方面的一重意蕴。四、在文化重建中落实有效教学。我市开展课堂观察的探索,还有着自己的逻辑思考,这个思考简单地可以用这样的一个“线路图来表达”:有效教学校本研究教研组建设课堂观察。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石,“有效”是我市教学的重要关键词。当前教学最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太多疲惫的眼神,太多无奈的叹息,太多被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折磨得不堪重负的孩子、教师,甚至还有家长。为了避免在考试中失去一分,就要进行上百次上千次的重复训练;为了应付一种可能的题型,就要盲目地复印一叠叠未经挑选的试题;为了一种可能的“幸福成年”,似乎必须付出“诗意童年”和“快乐少年”、“英姿勃发的青年”。说到底,这种无视有效性追求的所谓的“教学”,是非理性的实践。痛感于这种教学为现状,我市提出“有效教学”的追求。有效教学,是一种理性的实践追求。目前,我市教育局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试图对当前越演越烈的非理性的教学有所改变,真正深刻地推进课程改革,推进建立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基础之上的素质教育。2005年,我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校本研究是有效教学的逻辑载体。只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实施。我市教育局的另一个文件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可以说是“有效教学”文件的姐妹篇。我们倡导的校本研究,提出“关注学生,亲近教师,走进课堂,成长师生”的宗旨,强调做“有我”的教育科研,强调“做我的科研”,强调“我能做的科研”,这种科研聚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细节,讲究求真务实。教研组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点。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校本研究的重点。但目前,教研组也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关于我市教研组建设的现状调查报告,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为扎实推进教研组建设作了思想与理论的建设。课堂观察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抓手。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