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墙”需要谁来推到?蔡金小学集体参评.doc_第1页
孩子的“心墙”需要谁来推到?蔡金小学集体参评.doc_第2页
孩子的“心墙”需要谁来推到?蔡金小学集体参评.doc_第3页
孩子的“心墙”需要谁来推到?蔡金小学集体参评.doc_第4页
孩子的“心墙”需要谁来推到?蔡金小学集体参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乐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孩子的“心墙”谁来推倒?浅谈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障碍诱因及应对策略成果类别:课题研究论文类申报单位:乐山市五通桥区蔡金小学作者姓名:宿 煜 朱学蓉2016年4月孩子的“心墙”谁来推倒?浅谈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障碍诱因及应对策略申报单位:乐山市五通桥区蔡金小学作者姓名:宿 煜 朱学蓉【摘 要】学生心理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致使生活兴趣降低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农村寄宿小学生从周日至周五在学校中度过,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情况更为严重。作为从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多年的蔡金小学,前期曾就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研究多年,学校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养成与实践的研究开展过专题研究。作为课题主研人员的我们,就农村寄宿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诱发因素和解决对策,以期帮助农村寄宿小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推倒“心墙”,助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关键词】农村寄宿学生;心理障碍;应对策略【正 文】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讯(本网记者)2016年3月31日,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多悦小学六年级二班12岁女学生严雨欣,被发现在学生住宿楼内不省人事,事件发生后,该校迅速联系区急救中心并立即将其送往多悦镇医院抢救。经医院确认该生已经死亡。经东坡警方初步调查已排除他杀,经东坡公安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案情:2016年3月30日20时40分,多悦小学3楼4号宿舍9名女同学熄灯就寝时,严某用其衣帽的紧缩绳拴在自己床位上铺的床条上,坐于床上,把头伸进绳圈里,喊室友何某萍看自己上吊,何某萍认为其开玩笑没有理会。次日早上七时许晨跑点名时,才发现严某发生意外。看见这类自杀事件的发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均表示格外的敏感和痛心,到底是什么把孩子压垮的?这些花季少年为什么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现象背后,让学生“崩溃”的压力到底来自何处?这些花季少年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是什么?这危害孩子生命安全的“心墙”究竟有谁才能彻底推倒?这一系列关乎在校学生特别是寄宿学生安全的心理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学生的心理障碍指的是智力正常儿童在形成积极生活学习态度方面的阻力,以及能力获得与运用上的困难,它表现为恐惧、厌倦、冷漠和担心等。心理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致使生活兴趣降低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农村寄宿学生从周日至周五在学校中度过,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而这种缺失在西部农村现象更为普遍,情况更为严重。作为从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多年的蔡金小学,前期曾就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研究多年,学校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养成与实践的研究开展过专题研究。作为课题主研人员的我们,就农村寄宿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诱发因素和解决对策,以期帮助农村寄宿小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推倒“心墙”,使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一、探究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孩子为什么会走上这条不归路?究其学生心理障碍诱发因素有下列一些情形:(一) 学业压力对学生的影响据媒体报道,在2013年“五一”小长假后上班上学的第一天,南京两中学生不堪作业压力自杀,溧水一名13岁男孩疑因作业未完成,上吊自杀。在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刚刚发布的报告中,自杀位列青少年死因的第三位,抑郁症则是背后的推手。能够引发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学业压力在美国等地的青少年中不算主要原因。然而,如果换到东亚,在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学业压力导致学生自杀就比较多了。学业压力与父母和社会“读书无用便无成”的传统思想有关。现在的家长多是注重孩子的智,忽略了德和体,更别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这样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处理,很容易累积不良情绪。(二) 家长、学校对孩子生命教育的忽视青少年的抗逆能力能力相对较弱,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减少,父母的工作焦虑往往会转嫁给孩子;另外,单亲家庭、父母亲关系恶劣、家庭暴力、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老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这些都是青少年随时面临的困境,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风险性因素,这些因素越多,孩子出现心理障碍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像文章开头谈到的那位眉山小女孩,如果有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知道“生命无返程,安全记心中”,她就不会做什么上吊的危险游戏,也就不会白白丢掉宝贵的生命。素质教育推行了好多年,但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思维,学生们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当然,减负正在日益推行,情况正在日渐改观。教育工作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传的是情商之道,“授业”、“解惑”则是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传道”放在首位,就说明情商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而生命观正是情商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加强生命观教育,让孩子们明白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悉心地呵护,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能重来,切不能轻易地、无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三)学生本身心理脆弱 抗挫折能力差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自杀并不是临时起意的行为,而是一个连续的历程,先有脆弱的内在因素,再加上不良的外在因素,交互影响逐渐形成自杀倾向,且这个倾向一旦形成,只要环境带给个体挫折、不如意的感受,当事人就容易引发自杀意念,并随着情境危机的增强,产生自杀企图,迅速发展成自杀行为。学校、老师、家长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的疏导,就会使得学生普遍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不动选择轻生、自杀。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一个自我认同的阶段,最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安全感与周围人的认可,一个负面评价就有可能将其打入“地狱”。在缺乏足够的心理辅导下,遇到困难很容易走极端,甚至轻易地放弃生命。德国心理学家海因茨亨塞勒深入研究过自杀问题,他就这么解释:在人与人发生冲突或个人遇到严重挫折时,自我价值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使人产生愤怒、焦虑、痛苦、孤独、无能为力、绝望的感觉。这时候,人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被调动起来。在正常情况下,人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宣泄和缓解上述情感危机。然而,由于在某些人那里,攻击被阻滞或转向了自我,他们所陷入的情感危机不但不能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四)寄宿学生特有的心理障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由于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乡镇为经济条件欠发达、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区域。很多学生家长常年累月地外出打工,他们无力也无心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而爷爷奶奶又年愈古稀,身子骨弱,而且大字不识一个,他们更没有什么精力和能力来照顾孩子。所以许多家长认为能够让孩子进入寄宿学校就是天大的好事儿。认为孩子有学上,有饭吃,哪里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离异父母、父母外出、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了寄宿学生心理上出现障碍。往往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沉默无言;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自卑,报复心强等。同时这些孩子寄宿生从周日至周五在学校中度过,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学校和教师便是学生接触最多最广的,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这些都是住宿学生与家庭教育断层而导致的结果。 “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采集的教育”。 因而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密不可分。如果这种家庭教育不及时填补,学校又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从而使其心灵与身体受到无形伤害,使学生心理健康成为空谈。二、探究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从上述分析来看,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更多的是主观形成的。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寄希望于教育体制改革,让分数不再成为决定一切的唯一因素外,还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应该认识到,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比取得一个优异的分数更重要。而学校也应当意识到,贯彻素质教育不仅是为青少年减负减压,更需要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及时通过精神健康支援机制、生命教育和辅导计划、家长教育等对调查分析出的学生给予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以上这些才是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具体措施如下:(一)加强“家生校”的联系,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1、加强“家校”联系。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与家长配合,通过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如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家访、电话联系等)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2、加强亲子(家生)联系。家长要定期或不定期与子女联系(包括电话、网络、书信等联系),多交流沟通,多关爱子女,加强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子女感受亲情,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二)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强化校级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系统性、长效性、规范性,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从班会课、团队活动课或课外活动课等时间中安排,列入课表;要求教师要认真备好辅导课教案,保证教学效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课时、人员落实。同时利用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纠正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对寝室、教室等校园环境进行必要的布置装饰,营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的找到家的感觉,逐渐削除孤独感,产生归属感,认可并融入学校生活。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加以挖掘,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转移注意力,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减轻心理压力,化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开设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和心声信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心理困扰,心理咨询能为他们指点迷津、排忧解难,但在节假日,特别是暑寒假,脱离学校生活,在家庭、社会交往中遇到了挫折时,学生可以通过开通的师生心理咨询热线求助。在心理咨询中改变传统的心理辅导方法,坚持预防为主,变堵为疏,对有需要的学生采用简易疗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解开心结,调节心理,进而养成良好行为的习惯。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不称心的事时,心里烦燥时,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受到同学或老师的批评指责心里有怨气时,把想要说的话、想吐的怨气、想问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倾吐心声信箱。从而使信箱成为介绍心理知识的教育平台、化解学生思想矛盾的保健站、融洽师生关系的缓冲站、激励学生进取的加油站、调解学生家庭矛盾的中转站。4、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监管学校应减少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爱心和细心关注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及时发现并尽可能的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法制、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政府部门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促偏远山区寄宿生心理健康成长1、重视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2、加大对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的正面宣传,加大对媒体节目(大尺度的娱乐节目,充斥暴力、性爱等内容的电影电视剧等)的审批、监管力度,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依法取缔学校周边的游戏厅、网吧及贩卖黄色书刊的店铺,净化文化环境。3、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寄宿学生的心灵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他们遇到一道无法逾越的“心墙”、绞上一个无法开解的心结的时候,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父母、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社会群体,都应义不容辞的站在他们身边给他们最强有力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只有对寄宿学生的行为和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