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鲁迅1、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对传统寿险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批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地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少看或不看中国书”:“语境”。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绪的表达。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候】,在旧的思想与伦理道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的自由和发展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觉新,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鲁迅决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遗产,发掘其中那些仍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成分。鲁迅自己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养分,特别是与“魏晋文章”的风格一脉相承。鲁迅对传统所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他的褒贬鲜明,常有独到眼光,决非不负责任地将小孩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二、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示众)“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鲁迅写的最多的,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祝福)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隔膜,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性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们民族的处境和命运。鲁迅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成人的精神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要义。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这仍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是鲁迅打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他尖刻的批评中,更多的是在做“社会相”的揭露和研究。但大都不是个人攻击,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剖析,最终也都是对国民性弱点的研究与批判。鲁迅说他“没有私敌,只有公仇”三、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鲁迅认为文化的转型,除了对传统进行批判、发扬和继承(更多地做批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就有一个如何打破闭关自守心态,正确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弊”,是普遍的,不容易控制的,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但鲁迅又不是抵御物质文明的清教主义,他承认西方的科学和物质文明毕竟有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一种趋势。关于西方传来的“平等”观念:在社会教育水准普遍非常低下,国民精神仍然深受传统束缚的情况下,谈论平等、民主,大概是一种奢侈。鲁迅还担心平等观念的绝对化,可能会消磨个性,折损天才,不利于激发社会竞争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和健全发展。鲁迅所探讨的不是要不要社会平等,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铲除封建的专制的社会不平等,鲁迅是提醒人们,不要将平等观念绝对化,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民主:不应当盲目崇拜民主,尤其是要防止民主的异化。以独制众是独裁,以众虐独也可能演变为思想专制。四、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1、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狂人日记长明灯狂人2、 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药风波啊Q正传示众3、 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伤逝忧愤深广。他在呐喊 自序写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同时也表明他写作时心情很坏,是为了排遣“苦的寂寞”。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转型:1、 题材的变革。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人。而传统小说都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究传奇性和故事性。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鲁迅的发现太透彻,往往带着悲悯和同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待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2、 揭示灵魂的深。非常重视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病苦。3、 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鲁迅小说多是采用“横切面”的方式,即使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就算有些相对完整的故事,但也不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浓缩情节,而是打破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述角度也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孔乙己)、双线结构药、反讽结构狂人日记、抒情独白体伤逝、类散文体故乡、类独幕剧体风波等等多种体式和手法。思考题1、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当如何看待鲁迅这种态度?结合具体的作品加以分析。2、 就阿q正传或其他作品为析,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3、 怎样理解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也是成熟的标志?第二讲 郭沫若一、 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1、 思想内容2、 形式3、 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女神激发了五四读者的情感与想象力,反过来,五四读者的情绪和想象力又在接受女神的过程中重塑女神的公众形象。女神独特魅力的产生离不开特定历史氛围下的普遍阅读心态和读者反应。女神作为经典,是经由“五四”时代“公共空间”的传播运作,由诗人郭沫若和众多新进的青年读者所共同完成的。五四时期处于大变动,青年一代追求的是新异的叛逆的艺术趣味,反精美、反匀称、反优雅成本时尚,所以类似女神中的天狗、晨安一类粗糙的不成熟的形式,是更能博得读者的喝彩的。其成功主要在于宣泄压抑的社会心理,或可称为能量的释放,一种渴求个性解放的极大的能量。为五四新生的一代提供了痛快的情绪宣泄,满足了当时的审美追求。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这一时期虽然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第三个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沫若身居高位,杂物缠身,虽然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时代精神”朱自清认为,郭沫若的诗歌“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的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洞的和反抗的精神”。女神等早期诗作靠的是“火山爆发式的内发的感情”,将自己“光芒四射的热力凝聚在艺术形象的结晶体中”,而后来因实践所谓做“标语人”“口号人”,诗人自愿降低了诗歌美学要求,就不可能再像早期那样“那自己全部的热烈而巨大的人格灌注在诗歌的形式中”,创作也就走了下坡路。思考题:1、 对一些有较多时代隔膜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应当怎样去阅读和评价,才能进入和理解其艺术世界?试举一篇具体的现代经典作品为例加以说明。2、 试从文学史评价的角度,写一篇评价天狗或女神中的其他名篇的短文。第三讲 茅盾理性对于茅盾艺术个性的束缚。茅盾注意文学的倾向性,主张文学应对社会改革予以积极的影响,所以对外来文学借重选择性很强。他看重“新浪漫主义”的是罗曼罗兰式的理想性和尼采式的反抗性;他倡导“自然主义”,目的在于直面人生。茅盾所主张的文学“表现人生”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另一方面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这常常使茅盾处于矛盾之中。子夜分析:结构笨重。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1、 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2、 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3、 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4、 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5、 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囊括城市、工商、军资、新儒林人物以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艺术成就:1、 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如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的这一条线是先虚后实,与工人斗争的一条线是一实到底,与农民茅盾斗争一条线则是以虚为主。三条线浓淡相间地起伏前进,又互相映照和互相补充。2、 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强调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3、 拥抱真实。思考题1、 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2、 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3、 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第四讲 老舍1、 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又深切的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2、 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是那么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为现代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者。读到老舍的市民世界,这确实是他的特色。切入口:城与人的关系。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写的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特点是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是骨子里仍是农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这些人的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的。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骆驼祥子: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这一层次来看。祥子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也一次又一次地想向命运搏斗,但一切都是徒劳,终于向命运就范。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老舍在这里自觉地在表现和思考城市文明病对于人性的冲击。“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与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农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老舍用官样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慵懒、苟安、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后来追求更高的十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而又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思考题1、 试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述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2、 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3、 分析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五讲 曹禺1、 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来考察曹禺戏剧2、 运用精神分析派的观点来研究曹禺的戏剧3、 把比较文学视角引入曹禺研究韩日新三四十年代曹禺与夏衍剧作比较:A/从作家和时代的关系来看,他把曹禺的剧作成为暮鼓,把夏衍的剧作称为晨钟。前者强调长夜漫漫的压抑,而后者则表现了清晨的希望。B/从人物塑造来看,曹禺熟悉的是北方公馆里的老爷、太太、少爷、丫鬟,而夏衍熟悉的是南方上海市民阶层和知识分子。C/曹禺和夏衍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者。曹禺的个性是热情、深沉。精巧,机智,但又带有点忧郁和压抑的愤懑,给人的印象是勤奋老练,才华横溢而感情丰实。夏衍的个性是简朴、厚实、明朗、清爽,给人的印象是深沉而内向,坚强而丰实。4、 关于传统文化对曹禺影响的研究5、 从接受美学和其他不同的层面研究曹禺曹禺在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都在追求着戏剧的诗的境界。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还常常带偶然性或传奇色彩。因此,大家读曹禺剧作,往往有一种朦胧的不确定的时空感,特别是雷雨和原野,故事的发誓时间和地点常常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情节大起大落,人物的性格激烈而趋于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是更近于诗的。曹禺创作过程中有现实的批判情绪和神秘的冥想交织的情况。曹禺创作剧本时的状态类似于诗人写诗,是主要依仗灵感、情绪、想象,甚至冥想的。这种状态下的作品往往富于诗意。雷雨剧作好就好在这种思想的相对模糊与不确定性,没有接受任何一种抽象的固定的思想概念的约束与规范,因此反而容易造成诗意与美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回味与想象的余地。曹禺写戏当然有现实批判的情绪指向,但这情绪也是往往诗化了的,他不在意义发掘上花功夫,而用心创造有诗意能引发无限想象的艺术氛围;不是从主题出发,而是从体验,感觉和印象出发,可能这正是成就他的特色的关键。曹禺更侧重的是人的心里、情感和命运的关注。他的创作是为“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和左右,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现象所作的一种混沌的把握,将丰富的剧作内涵仅仅归结为某些思想主题,无异于将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特征:1、 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极端和茅盾。2、 象征性意象。大概有三种情况:A、一种是以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中死气沉沉,充满压抑感的周公馆,原野中的黑林子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日出中陈白露居住的饭店,以及北京人中曾皓的棺材等等。B、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北京人中的机器匠是一种类型,而更为普遍的则是剧作家赋予人物以某种象征意义,从而使人物本身即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例如具有最雷雨性格的繁漪,她那种极端和矛盾的性格,与狂躁郁热的雷雨的象征意蕴是如此吻合。C、由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既是一个实存之物,同时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这些象征性意象从不同层面烘托、渲染了戏剧的诗意氛围,就想一层厚重的天幕。笼罩着作品的一切事件与人物心态,从而成为戏剧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一旦缺少了它们,演出就可能会失去生命的灵动。3、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繁漪:她对压迫的反抗,对人的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于她身上原始的野性。她对周萍的情爱中并未出现高于情欲的个性要求,对周公馆她既有心理上的拒斥,也有事实上的依赖;对周萍既有情感的执著,也表现出过分的依附,这本身就是茅盾的,是个性的丧失。她远不如娜拉那样坚决和彻底:她只是在走投无路的是时候才有摧毁性的盲目反抗,将一切有罪或无辜的人都在她的愤怒之火中烧为灰烬。繁的形象更近于古希腊悲剧中报复一切的美狄亚。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她根本就没打算过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更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如果她与周萍的私通没有中止,那么她与周朴园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扰,这恰恰反映了她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志。她作为不行婚姻的牺牲品是令人同情的,但她也依然以门当户对的风景标准设计周冲的幸福。名分对她来说并不是不重要,她在潜意识中其实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这正是她区别于西方悲剧中的女性性格,而呈现出民族悲剧美学内涵的独特之处。思考题:1、 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他同时也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居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额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极其在剧作中的体现?2、 你认为谁是雷雨的真正主角?说说你的理由。3、 分析繁的性格内涵第六讲 沈从文京派:1、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2、 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3、 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废名:京派小说的鼻祖。诗化小说。玄学意味。理趣和禅趣。涩味。萧乾。芦焚(师陀)文学的特殊功能:唤起人的感觉、想象,让人能够重新体验、思考和发现生活。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这与他特殊的身世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知上的困扰相关。他是以城市边缘人的身份,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出色的才华,打进文坛,挤进城市的上层文明社会的。所以他可能很自负,又始终有一种自卑。这种乡下人的角色认知,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作者隐秘的潜意识角落里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但更重要的是使他成为湘西生活自觉的叙述者、歌者,另一方面又使他在跻身都市生活时,自觉地以乡下人的目光和评判尺度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沈从文说过,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即由偶然和情感而形成的。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你的命运。王晓明注意到沈从文的文体也有矫情的毛病。沈从文渲染牧歌情致的热情,主要源发于他在都市生活中受挫的情绪和乡下人的自卑心理,所以创作中总是受这种心态的牵制,在表达那朦胧感受的湘西小说中有意无意地要去赞美那些与城市文化对立的东西,不管是原始的性爱,还是愚昧的迷信。思考题1、 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2、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评析沈从文写湘西与写都市这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第七讲 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和人性的哀歌。她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总背景,那就是衰落中的文化,这也是时代冲击下不断委顿的中国封建文化的缩影。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非是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更遑论对这世界的“改造”。她只是要在这迷茫、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精神的不安,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这“惘惘的威胁”,从而表达出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一潜在主题。这也正是现代文学中较少表现的有现代主义味道的荒原意识。沉香屑和茉莉香片,这两则传奇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成长寓言。但我们看到的成长却是没有目标与彼岸的,展现给读者的是畸形的成长环境带来的畸形心灵,人在这种心灵支配下失控不可自拔,清醒地看见自我陷入到泥沼之中。金锁记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极致。人性的无形枷锁才是永远无法解除的桎梏。女性宿命式的悲剧生存:她们的追求过程是无意义的,而追求到手的结果也同样是无意义的。人生的新与旧,不仅代表了现代女性应有的反省,恐怕也有张爱玲对新文化的反省。这正是她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