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性感染的中医防治一、认识病毒性感染病因 病毒感染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几乎人人都患过此病。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显性感染中多数病毒性感染表现为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多在12周内自愈,少数表现为潜伏性感染(如疱疹病毒感染等)和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此外,尚有一类慢感染或称慢病毒感染,如库鲁病等。少数病毒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先天性感染,引起死胎、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并有研究证明,某些病毒感染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如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有关,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子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等。病毒性感染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眼及泌尿生殖器和胎盘传播。在病毒性感染病人中,儿童多于成人。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侵入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呼吸道。含有病毒的空气飞沫由口,鼻吸入呼吸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消化道。含有病毒的粪便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用具、手和苍蝇传播,由口进入消化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有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皮肤。病毒通过皮肤外伤、注射处、节肢动物叮咬伤口和动物咬伤创口等进入人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如狂犬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HIV、虫传病毒等。眼、口和泌尿生殖道。含有病毒的分泌物直接接触这些部位(如阴道性交、口淫、手生殖器口接触等)从而引起感染。通过这些途径感染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 HIV等。胎盘。病毒经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乙肝病毒等。传播方式 病毒感染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水平传播是指病人和健康人个体之间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节肢动物叮咬、直接或间接接触等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胎盘由母体传给胎儿或于分娩时经产道由母体传给胎儿的传播方式,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均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类型病毒感染有两种类型,多数为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少数则发生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两型。急性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程一般为数日至数周。除少数在急性期死亡及发生后遗症者外,多数病例最终以组织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愈。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于寄主体内,可达数月至数年,造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潜伏性感染。当病毒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组织内,不引起症状。一旦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状。例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人体组织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续性病变,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可达数年,病变逐渐发展,最后导致死亡。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的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胃肠道病毒性疾病脊髓灰质炎。库克萨基病毒感染。ECHO病毒感染。病毒性胃肠炎。包括轮状病毒性胃肠炎、诺瓦克病毒性胃肠炎、腺病毒性胃肠炎、星状病毒性胃肠炎、冠状病毒性胃肠炎和杯状病毒性胃肠炎等。肝脏病毒性疾病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EB病毒性肝炎和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等。皮肤和粘膜病毒性疾病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及带状疱疹、天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狂犬病和口蹄疫等。眼病毒性疾病包括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滤泡性结膜炎和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疾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西方马脑炎、东方马脑炎、圣路易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墨累山谷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森林脑炎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等。亲淋巴细胞性病毒性疾病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虫传病毒性疾病有以下多种:病毒性出血热。包括流行性出血热、黄热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拉萨热、鄂木斯克出血热、马尔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热等。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西尼罗热。科罗拉多蜱传热。白蛉热等。慢病毒感染包括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库鲁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和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等。免疫 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免疫反应。首先引起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反应天然存在人体,不是针对某一种异体物质(包括微生物),而是针对一切入侵的异体物质,故名。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备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扰素和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在病毒侵入和感染早期(尤其是特异性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时,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病毒感染后,人体还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抗原性的异体物质包括微生物进入人体,经过诱导期(约1周)后,引起的针对该种异体物质特有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体液免疫反应(人体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如T淋巴细胞、K细胞(杀伤细胞)等产生的免疫反应。病毒的体液免疫反应是针对该种病毒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如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产生麻疹特异性抗体。病毒引起的特异性抗体有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上述抗体可清除细胞外及体液中的病毒并防止病毒侵入健康细胞。同时,也正因如此,检测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如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才可作为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方法。病毒性抗体主要是IgG、IgM和IgA。IgM在病毒感染早期产生,持续36个月后逐渐下降及消失,故检测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早期和现症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如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等。IgG抗体出现较晚,持续较久甚至可达终身。IgA为分泌性抗体,由粘膜(如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分泌,存在于粘膜表面,可防御病毒侵入。感染病毒同时也可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可以通过T细胞直接溶解和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而消除病毒;或通过它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强T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如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等对病毒的免疫反应也可以通过抗体依赖性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反应,此种细胞毒反应是特异性抗体一端和感染病毒的细胞结合,另一端和K细胞结合,K细胞依赖抗体而杀伤和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由于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特异性抗体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故抗病毒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释出病毒后,抗体及噬细胞才能中和、吞噬及杀灭病毒。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相辅相成的,是抗病毒免疫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病毒性感染的免疫中,各有各的作用,不可缺少,但又是互相促进,共同组成抗病毒免疫。病毒感染的免疫除能保护人体、抵御病毒侵入、清除体内病毒及消除感染外,也能由于免疫反应造成人体的免疫性损害,称为免疫病理。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病毒的抗原结合再摄取补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一方面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或由尿排出体外,清除病毒。但另一方面免疫复合物可沉着于组织,产生组织损伤引起免疫复合物病,如血清病样反应(表现有发热、荨麻疹、关节炎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肾小球性肾炎等。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现免疫复合物病。此外,病毒引起的细胞免疫,免疫活性细胞可以大量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出现组织损伤及临床症状,如乙型肝炎的发病和病情轻重与免疫病理有关。人体感染病毒后,常可产生免疫功能的异常,一般多引起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低下。也可由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不能识别自身组织,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自身正常组织的损伤和破坏,称为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临床症状者,称为自身免疫病。如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发病,目前认为有自身免疫反应参与。诊断 病毒感染须依靠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注意当地有无病毒性疾病流行、接触史及预防接种史等。病毒性感染可由多种病毒引起,但临床表现均有畏寒、发热、全身倦怠无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受侵组织器官炎症的表现。受侵组织器官不同而可引起不同症状。此外,还须注意一些有诊断意义的特殊体征,如麻疹病人的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氏斑)、狂犬病病人的恐水征等。常规实验检查,末梢血白细胞一般均降低,在30004000/l(微升)左右,淋巴细胞增多。同时多数病毒性疾病均为自限性,即病程12周后可不治自愈。根据以上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治疗 多数病毒性疾病均能自愈,少数严重感染者可致死亡。尚缺乏特效治疗,仍以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用抗生素或磺胺治疗无效,一些抗病毒药物如碘脱氧尿嘧啶核苷(疱疹净)、阿糖腺苷、无环鸟苷对疱疹病毒感染等有一定疗效。干扰素为广谱抗病毒药,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对某些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能有抑制作用。金刚烷胺可以预防流感。中草药对减轻一些病毒性疾病的症状、缩短病程可能有一定的疗效。预防 除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外,免疫预防是重要而有效的措施,有人工自动免疫如接种减毒活病毒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牛痘疫苗和麻疹疫苗等)及灭活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尤其是减毒活病毒疫苗的应用,常能获得持久、有效的预防效果。其次是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病人恢复期血清及免疫球蛋白,可短期预防,如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和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等。近年来已研究应用多肽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有高效、安全、可以大量制备等优点,但尚须进一步研究及完善。二、中医对病毒感染的认识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感染致人发病,且具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中医称之为疫病。早在两千余年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 (素问刺法论),并指出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疫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提到:“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的严重性。东汉张仲景,目睹“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的惨象。张仲景将自己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提升为理论,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明代崇祯辛已年(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疫病流行,吴有性(字又可)推究病情,悟出疫病的病因: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把祛邪作为治温疫的第一要务,已很接近现代医学传染源的认识和治疗思想。清代温病学派崛起,伤寒与温病、新感与伏气、温病与温疫学术的争鸣,为防治传染性疾病提供丰富的理论与经验。以叶桂(天士)、吴瑭(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指导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又一重大贡献。三、中医防治病毒感染的特色中医预防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立足于以“治未病”为理论基础形成的中医预防学,古代医家把预防疫病称作“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未病先防”,即对疫病提前采取相应的中医中药措施,防止致病因子在健康人群中传播,预防疾病的发生。我国历代典籍中都有瘟疫的记载,并曾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在世界上首先做了详细的描述,一些隔离、消毒措施和预防性的服药等有效的防疫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至今还在预防上进行运用。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们在长期与自然做斗争中逐渐适应了自然,但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或工作、生活环境受污染以及不洁的环境都可使人致病。如气候反常,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有其气则更容易造成疫病的发生。如麻疹、百日咳、流脑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痢疾、乙脑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传统中医学很早就对某些疫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以及这些疾病的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识到传染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从而有了冬温、春温、暑温、湿温之说。在传播途径上认识到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接触和蚊虫叮咬是疾病传播的常见途径。如疫痧草记载:“家有疫痧(猩红热)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正是由于掌握了某些疫病的发病规律,因此未病先防也就变得更加有的放矢。中医药预防疫病的主要目的在于祛避邪气和提高机体正气。常用的方法有口服汤液、片剂、丸剂的药物预防,用药物制成烟雾剂或气雾剂进行空气消毒和隔离预防等。研究证实,大多数清热解毒药具有杀菌和抗病毒的作用,另外中药黄芪、甘草等也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效能。千金要方中记载,辟温杀鬼丸、雄黄丸既可燃烧,又可佩戴,还可吞服,具有避邪毒、防时疫之功效;李时珍提出常食大蒜可预防疫痢、霍乱等病。晋书曰:“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不得入宫”,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有空气消毒的方法,“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医学史上有关免疫思想的萌芽与现代医学应用疫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清初痘疹定论记载:公元11世纪宋真宗时,有峨眉山人为丞相之子接种人痘预防天花,这是我国人痘接种术的最早记载。到16世纪下半叶,使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已经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这些使未病先防有了坚实的中医药基础。疫病的流行不仅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内在环境,即人体本身的正气、体质强弱和精神状态有关。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在前人导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基本动作,创造出了“五禽戏”,用以健身防病,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建议人们通过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情志乐观舒畅、注意饮食起居和劳逸结合来提高自身机体的抗病能力。因时、因地、因人是治未病所遵循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强调中医辨“因”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辨“因”是指在开展瘟疫的预防工作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可能致病的因素,并针对病因选用预防药物。如瘟疫流行一般从口鼻而入,故在未病之前宜选用清热解毒避秽之中药。辨“病”则是利用已经被研究证实了的科学发现,如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媒介是鼠类、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蚊子等,采取灭鼠、灭蚊等防疫措施及时切断瘟疫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疫情发展的目的中医治疗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根据外感病(主要是外感热病)的理论指导,贯彻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这是临床能取得疗效的关键。试图用一药一方来解决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目前是很困难的,也是违背中医基础理论原则的。审证求因的病因观:外感病的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疫疠等外来邪气,外邪经皮毛或口鼻的途径入侵人体,外因只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内因是人体正气,人体正气相对不足难以抗邪,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发病观是符合唯物辨证法思想的。中医的病因观,与天人相应的学说思想紧密联系。人体不能适应自然气候,正常地理环境产生的六气转化为六淫和疠气(疠气本质上仍有六淫属性),成为致病因素。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联系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采用援物比象的方法,寻找病因,即是中医审证求因的思想方式,根据病因辨证施治就是审因论治。如流行性感冒分风寒、风热、暑温、燥热等型辨证施治;流行性出血热有寒毒、温毒之别;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暑热、暑湿之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的地区辨为温疫、寒疫,有的地区辨为风温夹湿、温热伏湿等,充分说明中医病因辨证具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特点,体现个体化治疗的理念。近代中医信息学研究表明:致病微生物的入侵与机体防御能力相互作用而出现临床表现,用四诊手段收集资料(信息输入),通过审证求因(信息储存和处理)、审因论治(信息输出)是符合信息论的方法的。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审证求因是有效的。据文献报道 J,地球上已发现有4000多种病毒,其中100多种病毒能致病;其余几千种能否导致人类患病,从而出现新的传染病,值得我们警惕。现有致病病毒的快速变异的特性,给科学研究带来许多难题;而中医审证求因的病因学观点,能快速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临床思维的整体观: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分组织、器官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对发病及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整体观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外感热病的治疗,在临床思维时,更重视整体观。广东SARS的首发,是在2002年11月中旬。根据中医温病理论,散发者可按伏暑、风温挟湿辨治。后来传染病例增多,则按湿热疫诊治。2003年春季,南方地区SARS患者多被辨为湿热疫疠,少数散发而传染性不强者按风温挟湿或温热伏湿诊治。而北方地区,多为温疫,少数为寒疫。因南北地区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同、体质亦有差异,故辨证立法、用药就有差别。正如内经所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告诫医生在治疗时要考虑天时地理的变化,才能取得临床效果。疾病的演变过程,就是邪正交争的过程。在治疗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中,既重视祛邪,又注重扶正,这也是中医临床整体观的体观。仍以SARS为例,一味强调清热解毒治法是无法取得满意疗效的。在SARS早期,疫毒尚轻,正气尚盛,治则应予祛邪为主,佐以生津健运之品,切忌发汗太过伤津,或寒凉冰伏而闭门留寇。中期疫毒壅盛,正气渐虚,治宜邪正兼顾;祛邪,要祛除外因,同时宜兼顾病理产物如痰浊、气滞、食积、血瘀的治疗。扶正重在养阴益肺气,通肺络。极期疫毒鸱张,正气不支,治宜清热解毒,清心开窍,滋养营阴,益气固脱。后期邪退正复,余邪未净,治宜扶正为主,佐以渗湿或活血。在临床治疗中,注意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注意时、地、人三者关系的协调,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如此则体现了中医诊治思想的整体观。辨证方法的多样化:病毒性传染病,多数来势凶猛,传变快,传染性强,病情重,因此不是温病、伤寒模式可以完全解决的。要综合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瘟疫辨证,而且要联合运用病因辨证、体质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痰瘀辨证、八纲辨证,甚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把中医的宏观辨证与西医的微观辨证灵活结合,才能更好提高疗效_5 J。SARS在2003年由于传染性强,流行面积广,在南方多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结合瘟疫辨证。在北方多按六经辨证,结合瘟疫辨证、卫气营血辨证。SARS后期,多用气血辨证结合体质辨证。慢性乙型肝炎,在活动期多以脏腑辨证结合病因辨证。在迁延期多以脏腑辨证结合气血辨证、痰瘀辨证等。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我们亦发现,把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更有利疾病的恢复,如湿热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及肝组织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湿热重则HBV复制处于活动状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亦较重;反之则HBV复制处于轻度活动或相对静止状态,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变化比较轻。因此,调整宏观辨证,用清热利湿,或用健脾化湿,或用疏肝理脾等法,不单使临床症状好转,也对微观指征有明显改善。治疗手段的综合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数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控制高热对阻止病情传变、减轻脏器组织损害、减少并发症等十分重要。中医辨证施治,多以内服汤剂为主,其效果是明显的。但煎药时间长、患者因呕吐无法服用及口服吸收慢等缺点对危急病人是不利的。广东治疗SARS的经验:在口服汤剂同时,配合使用中药静脉制剂,中成药等剂型,为抢救争取了时间。2003年5月国家科技部提出了8种中药剂型(清开灵、鱼腥草、灯盏细辛、复方丹参、香丹5种静脉注射液及板兰根冲剂、新雪颗粒、金莲清热颗粒)对全国治疗SARS起到很好推动作用。治疗高热,控制体温,还有许多疗法可以综合应用。一些常用方法有: (1)药浴疗法:如用荆芥、薄荷各15 g,煎水擦溶,用微汗即可,对风寒外感发热适用;或用蒲公英50 g,板兰根50 g,羌活15 g,连翘30 g,煎汤沐浴,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外感高热者。(2)针刺、穴位注射:外感高热针刺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均用泻法,可降高热;或用柴胡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0.5mL,每4 6 h 1次,亦可降低体温。(3)滴鼻方法:用柴胡、金银花、连翘、青蒿等药,制成蒸馏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半小时至1 小时1次,有退热功效。(4)灌肠疗法:生石膏40 g,连翘15 g,煎取汁200ml,高位直肠滴注,或灌肠(保留30 min左右),每隔24 小时1次,视体温下降程度,减少灌肠次数或停用。(5)雾化吸人法:用超声雾化器,加人中药炙麻黄、川贝母、鱼腥草、僵蚕、大青叶制成雾化液,进行雾化。每日2次,每次20 min,5 天为1疗程,用于小儿病毒性肺炎,有退热,止喘、祛痰的功效。四、中医防治病毒性感染的优势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历经数百次大的战争、自然灾害、饥饿和贫穷的磨难,瘟疫也同样多次席卷中国大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繁衍和昌盛,中医中药功不可没。与西医长期以来致力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及疫苗的研发,却因病毒结构和入侵部位的特殊性及病毒的易变异性,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制难以跟上传染病的变化,且各类抗病毒药物均有相关的副作用相比,中医药预防病毒性感染病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中药有一定的广谱杀灭或抑制病毒的作用。中药来源于天然本草,或生用或经过炮制而成,其中一些中药,具有天然的抗病毒作用,比如板兰根、贯仲、黄芩、银花、连翘、苦参、天花粉等。与多为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西药相比,与人体相容性更好。中药有调动机体防御能力,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中药很少只有单一作用,多具有多种作用,一些能抗病毒的中药本身也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同时中药复方的用药方式也可以配合选择调节免疫的药物,如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刺五加、地黄、当归、鹿茸、灵芝、枸杞子、淫羊藿、冬虫夏草等;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如抑制超敏反应的黄芩、银花、连翘、石膏、青蒿、天花粉,具抗炎作用的板兰根、贯仲、黄连,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和特异性抗体形成的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而且一些中药的调节免疫作用是双向性的,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及无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弊端。近年虽然发现一些有毒性的中药(如含马兜铃酸的马兜铃和关木通),但绝大多数中药只要加工炮制得法,避免农药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副作用和毒性是可以避免的。其他研究表明:中药能兴奋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和改善重要脏器的功能;能补充糖分、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促进机体损伤的修复等。费用低廉,适合长期应用。与抗病毒西药老药低价多耐药疗效欠佳,新药高价临用短不良反应未可期相比,中药抗病毒治疗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也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试验,安全可靠,疗效显著,而且费用低廉,切合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有利于一些慢性病毒性感染的长期治疗。19561958年河北石家庄、北京、广州先后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按暑温、暑温兼湿及兼湿浊辨证用药,有效率均达90以上,死亡率很低,且基本无后遗症。1958年以后,中医在防治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及2003年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ILS)等重大病毒性传染病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五、病种举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但该病可引发多种疾病或使原有的基础疾病突然加重,尤其是老年人并发肺炎可危及生命;它引发的许多长期慢性炎症可使蛋白质代谢分解增加,细胞因子激活,导致全身脏器功能衰减,出现易于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等非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也不可掉以轻心。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该炎症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心肌病。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反映全身性病毒感染,但也有部分患者原发病症状轻而不显著,须仔细追问方被注意到,而心肌炎症状则比较显著。心肌炎患者常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临床上诊断的心肌炎中,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由此而发生昏厥或阿-斯综合征。极少数患者起病后发展迅速,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疏肝宜柔肝为刚脏,肝体宜柔,肝用宜疏。彭勃认为,慢性肝病多兼有气郁之证,治疗用药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气血调和。一要防止疏泄太过,以免有损肝体,一要避免养阴碍胃。同时在一张处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药,取药应轻疏柔和而不伤阴,常用者有郁金、合欢花、绿萼梅、生麦芽等。其中生麦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药性平和,为常用之品。疏肝汤剂若久服,药方不宜过大,药量不宜过多,更须注意柴胡升散之性。另外,要疏肝与柔肝并用,如与枸杞子、白芍配伍,即可协同提高疗效,又可制约药物之散性。健脾宜早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应注重调理中州,自始至终注意顾护脾胃。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病治疗应将顾护脾胃放在首位。可选用党参、砂仁、山药、扁豆等益气升阳、醒脾健中。当心养阴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在于滋养肝肾之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赖肾精供养,肾精依肝血补充,同源于水谷精微,有乙癸同源之说。如湿郁内盛,郁而化热,病久毒热耗损肝肾精血,致肝肾阴虚,阴虚而生内热,以致阴虚为本,热邪为标,则发为本虚标实证。对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来说,治疗中保存一分阴血便有一分生机,并要防止阴亏进一步发展致动血出血。一贯煎是滋补肝阴的代表方。注重解毒乙型肝炎的治疗一般以解毒为重点,解毒既要解热毒,同时又要注意解湿毒,解热毒常用白花蛇蛇草、蒲公英、板蓝根、野菊花、虎杖、苦参、半枝莲、败酱草、鱼腥草、连翘等,解湿毒用土茯苓、粳米、半边莲、蚕沙、萆解等。但对慢性病来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使患病不久,仍有虚证,所以祛邪药物只能暂用而不可长用,防止虚虚之戒。尤其在解毒的同时仍要注意避免伤阴,一不可过于辛燥,二不可过于苦寒。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但亦有反复多次发作者。硬指标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把统计数据作为主要评价信息,通过硬指标信息的直接提取或硬指标计算公式,最终获得数量结果的业绩考评指标or equal to 200 mm, not more than 4 mm. 7.3.9 simmering bending production of square steel tube extension, to use the whole tube bending. Interface if necessary, the welding position should be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vertic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级社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国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锅炉水处理作业G3证理论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心理咨询兼职培训师合同协议
- 海绵厂入职考试题及答案
- 数字八字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印象形成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全自动衣物清洗与烘干设备采购合同
- 衢州国企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宪法》知识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共50题)
-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 债权债务法律知识讲座
- 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个人停车位租赁合同模板
- 基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客户关系营销研究
- 肉制品工艺学-香肠类制品-课件
- 超全QC管理流程图
- 2广告实务课程标准
- 00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一章
- GB/T 2992.1-2011耐火砖形状尺寸第1部分:通用砖
- 中医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