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陶器的发展史.doc_第1页
浅谈我国陶器的发展史.doc_第2页
浅谈我国陶器的发展史.doc_第3页
浅谈我国陶器的发展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我国陶器的发展史中国历来就有悠久的陶瓷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彩陶、黑陶,到悠久的白釉瓷、原始瓷,再到美丽的唐三彩、粉彩。陶瓷的历史遍布几乎整个中国史,在时间的一点点推移中,陶瓷的魅力也在一点点增加着,可以说,陶瓷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也就是从“陶瓷”的英文单词“china”中演化而来的。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中国人,就连外国的朋友们也认识到了陶瓷对于中国的重要地位,看作是中国的象征。我们再来看陶瓷的本身吧,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不同的色泽,不同的手感,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韵美。不论是朴素典雅的青花瓷,还是雍容华贵的唐三彩,或是激情跳跃的中国红,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美而著称的国家,那么陶瓷又何尝不是美的象征中国的象征呢?陶瓷,也正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它是中国的象征,史前时期是没有瓷器的,可是我国早在八千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关于陶器的起源有诸多的神话传说,当时的人们或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淡忘了制陶的始祖,也或许是想把敬仰和感激之情依附于神灵身上,便产生了“神农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滨”,“宁封子为黄帝陶正”,“女娲抟土造人”等故事,表达了其对远古历史的追忆与附会。当然,陶器不可能是神对人类的恩赐,它必定是远古先民们在与自然作生存博斗中,经验、劳动与智慧凝合而产生的结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原始先民们所使用的容器,大都是木制或藤条制成的。这样的一些容器有很大的缺点,不能用来盛水等液体,更不能用火烧烤。于是,制陶技术出现了: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这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使物体的本身发生质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需要与追求的不同,标准与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使陶器成为这个时代纵向断代和横向区分地区类型的标尺。从考古中证实,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分布主要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五个大区域。新石器时代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很多,有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陶器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制陶原料中含有金属呈色元素和烧窑后期人们能够改变、控制火焰的性质所致。1.灰陶 灰陶是在烧窑后期,采用还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人们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种,质地较疏松、粗糙。灰陶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成为陶器中的主流产品,夏商周时期更是大量烧造。2.红陶 红陶是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质地较坚硬细致。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烧成温度900左右。3.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 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 4.黑陶 黑陶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投入木炭产生浓烟(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5.白陶 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 6.釉陶 釉陶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的胎呈红色的陶器,其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唐三彩便是低温釉陶。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1.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出土的陶器主要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 2.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磁山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少量泛灰色的器物,有泥质与夹砂两种。3.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后岗与大司空类型和秦王寨与大河村类型等。4.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是1959年首次在山东宁阳堡发掘的一处墓地里发现的。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5.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继之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也发现了许多相似的龙山式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6.齐家文化: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发现,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一部分。齐家文化系继承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代表器形主要有双耳大罐等。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素面,彩绘极少。此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实用功能。 二长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1.大溪文化:1954年首先在四川省巫山大溪镇发现,分布在长江三峡和湖北、湖南的长江两岸及附近地区,约在公元前3825前2405年。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红 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黑。盛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另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响球。2.河姆渡文化:1937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是目前江浙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时代较早的遗存,约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说明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3.良渚文化:1936年首次在浙江杭州良渚发现,约在公元前2750年前1890年。出土陶器以泥质轮制的黑陶(包括灰胎黑皮陶)数量最多。典型器皿有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等。陶胎细软,大多轮制。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造型规整。纹饰线条纤细工整,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弦纹、竹节纹和各种形态的镂孔纹等,并出现有彩绘陶,在薄而黑或黄黑色陶器上绘以棕红或黄色纹样。三其他新石器时代陶器(一)东南地区1.福建的昙石山文化2.江西的山背文化3.广东的石峡文化3.广西多分布在桂林、南宁和广兴3个地区。据对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9360180年,陶器为砂质和泥质的红陶和灰陶。南宁地区主要以砂质(包括掺砂粒和蚌末)粗红陶为主(二)西南地区1.云南大墩子遗址:云南省元谋县2.西藏境内:林芝、墨脱和昌都境内(三)北部地区1.沈阳新乐文化2.红山文化: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2780110年。3.新开流文化:黑龙江密山县新开流4.小珠山遗址出土:黑龙江四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一)原料1.陶土:多采用红土、沉积土、黑土或其他粘土,并已知道用淘洗的方法去除泥土中的杂质,以利于制造较细致的陶器。陶土中含铁较多,它能起到助熔作用,降低陶坯的烧成温度,也影响陶器的颜色。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成红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则成灰色。2.羼(chan)和料:制陶时加入的砂粒、石灰粒、稻草末和碎陶末等。主要是提高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避免在火上加热时发生破裂。3.瓷土和高岭土:氧化钛含量比陶土低很多,烧成后呈白色,制备出白陶。(二)制法1.手制成形(1)捏塑法:一般小型陶器多用捏塑成各种器形,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器形也不大规整。模制法,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2)泥条盘筑法: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尼罗河边的陶罐,泥条盘制法是人类最早掌握的陶瓷造型方法之一。就是把泥搓成长条,再圈积成型。此法是制陶的技法中最为古老的方法。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已经大量使用盘制泥条的方法成型。先将坯泥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3)泥板成形: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2.轮制成形: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