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客家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德育渗透.doc_第1页
浅谈客家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德育渗透.doc_第2页
浅谈客家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德育渗透.doc_第3页
浅谈客家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德育渗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客家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德育渗透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要重视挖掘校内外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1。同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我所从教的乡镇是一个客家人的聚居地,当地96%都是客家人,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地有着纯朴浓厚客家人的遗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这种民族传统,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客家文化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弘扬耕读传家的美德,激励后人尊师重教。客家人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千百年来,孕育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客家文化。他们不管在南方各地,或是远走闯天下,都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故历来客家人都有着“喜读书、尚礼教、崇信义、敦朴素、勤耕作”的传统美德2。这种民风民情,在本地各村寨都有所体现,例如有的人在厅堂牌匾上书写上“耕读持家、尊师重教”,因此,尊师重教是客家人一直传承的优良传统。我在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就充分运用了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我们客家人尊师重教的一些基本情况,接着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说一说,我们本地的尊师方式有哪些?列一列,老师为我们村培养了哪些优秀人才?比一比,我们村里谁最尊师?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回忆、讨论、讲述,很自然地把尊师重教的民风融入学生的思想当中,同时也使学生深深地为家乡有这一浓厚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为自己是个客家人而骄傲,进而升华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迸发他们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向上的斗志。二、利用独特的门第或堂号,唤醒学生的民族情结。客家人在居宅或厅堂上都写有自己的门第、堂号。例如,周姓的为“爱莲第”,是因其祖周敦颐写了爱莲说。曾姓的为“三省第”、“鲁国堂”,是因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和先祖在山东(原为鲁国)。苏姓的为“眉山第”,是因“三苏”是四川眉山望族,为纪念先圣,树立榜样,鼓励后辈而为。邱姓的为“河南堂”,其祖祠的对联“源深渭北,世系河南”就能说明这一姓氏的来源这些门第、堂号都与名人典故有关,是很好的教材,作为与自己有渊源的历史,学生自然会乐意去探究。有了学生的探究行动,说明学生有了兴趣,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三、歌颂客家名人,树立光辉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的名人一直是激励后人的最好教材。全中国的客家名人很多,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例如,孙中山、朱德、叶剑英、叶挺、胡耀邦、郭沫若、王力、刘亚楼、廖仲恺、谢晋元、丘逢甲、文天祥、洪秀全、石达开、黄遵宪、叶乔波、泰国原总理他信、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等都是著名的客家人。同时,当地也有不少与学生有一定关系的客家名人。如果能从自己身边的名人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我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引用在民国、抗美援朝、自卫还击战、抗洪救灾、当地各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当地客家人的先进事迹来说明课文的观点,学生爱听,而且欲望强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比较明显的。四、唱响客家山歌,培养民族精神。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长期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有自身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学,这些山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浓厚生活气息。有些山歌的内容是劝人为善、歌颂党的领导、歌唱社会主义,摧人健康向上的,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随着现代流行歌曲的普及,在当今中学生当中,知道、会唱客家山歌的很少。因此,在教学当中,根据教学内容,我适时运用客家语言把一些山歌引进课堂传唱,既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使师生的互动性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使客家山歌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在中学生当中弘扬、发展。有些学生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今时事新编歌词进行传唱,进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根据2005年当地洪灾和解放初期原来的山歌:“月光光耀耀,共产党来到,齐家(大家)去欢迎,纸炮(鞭炮)拉拉调喊佢(他们)话多谢捱(我),岩头(点头)微微笑,歌唱共产党,领导真系好,杀敌救齐齐(大家),功劳天柬(样)高3”,我指导学生把它改为:天灰灰朦朦,05发大涝(洪水),大涝推崩(冲倒)屋和楼,屋崩(倒)冇家心发愁。老人讲,民国三四(1945年)发大涝,大涝浸过老虎头(地名),冇食冇着(没有衣服穿)齐齐愁,拖儿带女向外逃。地今(现在)大涝推崩(冲倒)屋和楼,屋崩(倒)冇家冇事(不用)愁,做迈(为什么)冇事愁,因为有里(有了)共产党,开仓放粮救捱兜(我们),有食有着(有衣服穿)有盼头。共产党,功劳天柬(样)高,规划建设盖新楼!五、利用传统节日的风俗,传承民族美德。客家人按农历计算,每月都有自己的节日。正月春节、元宵,二月二(二月社),二月至三月清明,三月三,四月八,五月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十月十六,十一月冬至,十二月二十三(小年晚)、除夕4。在这些节日中,客家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代代传承。例如,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提倡讲吉利话,不能讲粗言乱语或中伤他人。这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能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引用这样的话题,引导学生从身边所经历的事情,感受到思想品德课中也有类似的话题: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等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这些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在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仪和礼貌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些问题情景:在大年初一拜年时,对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怎样拜年?到亲戚家做客,应注意哪些?给远方的亲戚打拜年电话怎么打?你得到他人的问候,心情怎样?这些生活情景的再现,既让学生感到礼仪无处不在,礼仪人人需要,又使学生摒弃了文明礼仪和礼貌在农村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此外,客家人的风俗习惯的变化、教育形势的发展、民间故事、民间医学、民间谚语、歇后语等方面材料还很多,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收集、整理,都可用来做课堂教学的极好教材,对进一步开展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是十分有利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九年义务教育中一部分学生厌学的情绪,巩固学额。但是,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或受各个历史时期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客家文化中也有封建残余思想,如等级观念、宗族观念、家长作风等,同时,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的风俗习惯等,如迷信思想、合八字、问仙求神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筛选,把客家文化当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挖掘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摈弃其不科学或违背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糟粕,使之能更好地为我们教育教学服务。综上所述,挖掘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符合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