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鲁迅的一味药——小说《药》主题和意象读解_第1页
读懂鲁迅的一味药——小说《药》主题和意象读解_第2页
读懂鲁迅的一味药——小说《药》主题和意象读解_第3页
读懂鲁迅的一味药——小说《药》主题和意象读解_第4页
读懂鲁迅的一味药——小说《药》主题和意象读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懂鲁迅的一味药小说药主题和意象读解 2019年第31期(总第607期)文学评论6读懂鲁迅的一味“药”小说药主题和意象读解王敏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山东临沂276000摘要鲁迅小说药蕴含着深刻的悲剧主题底层命运的苦难和反抗者的孤独。 “乌鸦”和“花环”则分别象征着革命者的呐喊和革命事业的延续,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风格。 药的创作凸显出鲁迅文学的思想性、文学性和革命性。 关键词药;悲剧主题;呐喊意象鲁迅小说药发表于一九一九年新青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小说讲述华、夏两家的故事,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情节设计巧妙。 一味“药”兼有救命之“药”和救国之“药”双重意指,华、夏两家的悲剧暗指整个华夏民族的悲剧。 一、底层命运的苦难先看华家。 华老栓老两口靠开茶馆为生,上茶冲茶,迎来送往,勤劳本分活着。 不幸儿子得了不治之症,他们寄希望于“人血馒头”救命,付出大把辛苦钱,可最终还是救不了儿子。 华家的故事里有病之痛、活之难、生之爱和死之悲。 我们能体味到人间疾苦。 生病的华小栓最是可怜,白天黑夜地咳嗽,本该强壮如牛的年纪却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孱弱无力。 日日看着儿子受罪,父母的心便如在油锅里熬煎。 哪怕有一丝希望,他们也要救儿子。 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包洋钱,可能是这个家庭的全部积蓄,又是给儿子保命的钱,因此老两口都小心翼翼。 这种谨小慎微的背后,是生计的艰难,是希望的倏忽即逝,是对命运对世界的卑怯与不安。 买到救命的“药”,华老栓“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吃下药后,“小栓依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 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幅补丁的夹被”。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的期许与守护,这朴实的父母之爱,给了黑暗世间最后的温情。 没有了生的寄托,便仅仅是活着。 失去小栓,华家老两口的晚年定是凄凉孤苦的。 我们不知道他们最后还能否活下去。 二、反抗者的孤独如果说华家的悲剧是个体命运的无常、被压迫者的苦楚,鲁迅先生“哀其不幸”;夏家的悲剧更多折射的是反抗者的孤独与整个民族的沉沦,鲁迅先生更“怒其不争”。 夏瑜的死太不值得。 他试图去反抗、去推翻黑暗的统治,去拯救艰难存活的民众,却被亲戚出卖,被统治者杀害,沦为民众的谈资,留母亲在世间羞愧独活。 在华老栓的茶馆,认为夏瑜该死的人一一现形。 像“康大叔”“红眼睛阿义”之流,是统治者的刽子手。 当灾难降临,他们这类恶人还要在百姓身上榨取最后一点油水。 那个“二十多岁的人”,听闻夏瑜在牢中劝牢头造反,“很现出气愤模样”;“壁角的驼背”听说夏瑜挨了拳棒,很高兴;从“花白胡子”到“二十多岁的人”都认为夏瑜“发了疯了”。 华老栓用他的鲜血给儿子治病,众人道“好运气”“包好”!可见,“革命者”被各个年龄层的民众视为异端。 没有经历现代文明和思想的启蒙,当时大多数人对国家、民主,对自己的政治地位、生命尊严毫无认知。 愚昧也好,麻木也罢,总之上千年旧思想的奴役塑造了根深蒂固的奴性。 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笑他们“可怜”,推翻现有的生活秩序,当然是跟统治者主子一起除之而后快。 反抗者就这样被“结果”了,可悲可叹!但换个角度看,要求挣扎在生活苦难中的民众从思想上觉醒,何尝不是一厢情愿的强求?救活生病的孩子,每天能吃饱饭,不要打仗流血,民众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满足不了,革命不过又是一次推立新皇帝的造反。 反抗者的孤独源自民众的愚昧麻木,更源自革命理想、斗争路线与“人间疾苦”的脱节。 革命失败后,深味这迷茫与痛苦的是反抗者的至亲。 夏四奶奶从情感上认为儿子是冤枉的,为儿子的死伤心;在理智上无法理解儿子的社会理想、革命追求。 她除了忍受丧子之痛,还要背负儿子的骂名,生活变得更加困顿。 那个时代,有无数的华家的故事,许许多多夏家的故事,整个华夏民族,还能否活下去?又该如何活下去?思想家鲁迅先生让我们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三、呐喊的意象药中值得品味的还有两个意象乌鸦和花环。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学界对于乌鸦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乌鸦的叫声作为最阴冷的一个意象,与枯草、枯树一同渲染了恐怖的气氛,写出了坟地的“鬼气”。 这种充满鬼气的阴冷气氛与整篇文章中民众的冷漠是一致的,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2.乌鸦是呐喊的象征,是革命者的雄姿、力量在阴森、恐怖社会中的具体反映,是寂寞里的呐喊,是期待民众觉悟的呐喊。 3.乌鸦象征了两位母亲的茫然的期待,它既不是绝望,也不是希望,是两位母亲永远的迷茫,表现了民众与革命者隔膜。 4.乌鸦可以看作是虽然背负着自身的不孝与母亲的悲哀,但仍坚韧向前的孝子们的象征。 夏四奶奶希望在乌鸦身上看到儿子灵魂的化身,但夏瑜决心投身革命,放弃“小家”,拯救“大家”,在孝、义之间放弃“孝”追求“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鸦被认为是一种孝鸟,同时乌鸦也是败亡的象征。 现代文学作品中,乌鸦曾以叛逆者的形象成为革命者意志的象征。 无论哪一种阐释,放在药这篇小说中,都是契合的。 意象的多义使得小说文本的意蕴和文化内涵都更加丰富。 鲁迅先生对“乌鸦”的描写堪称神来之笔,颇显其文学家的功底。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 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夏瑜坟上的花环,一般将其解读为象征着革命后继有人,革命者的力量是不会灭亡的。 鲁迅先生呐喊.自序在谈到“花环”时是这样说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是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他又说“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 概言之,鲁迅先生本人对革命力量能否战胜黑暗统治,观点是消极的,但他依旧用积极地呐喊鼓舞青年人社会革命的热情。 与“妙笔生花”相比,鲁迅先生更愿文学之笔化作投枪、匕首,给黑暗现实重重一击。 他要用自己的“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这是作为革命家的鲁迅先生。 四、结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药的主题和意象凸显出鲁迅文学深厚的思想性、文学性和革命性。 本文借由对小说药的解读,向矗立在现代思想之巅的鲁迅先生,向冲锋在文化启蒙前线的鲁迅先生,向深深眷恋着故土和民族的鲁迅先生表达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