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 2试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卜无效。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文化理论模型的建构是为了阐释文化的现实。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化主题,梁漱溟指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中国文化的路向正“柳暗花明”,中国文化将替代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第一,从经济上说,西方文化已露败相。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曾给人类带来过许多利益,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富悬殊,权力集中在资方,生产过剩,失业的恐慌等等,足见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断不会长此延留。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因为人类将从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而转入人对人的问题的时代,由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入精神的不安宁时代,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它的复兴理所当然。第二,从见解方面说,西方文化已出现了转向。以前,西方的心理学一直重理性。现在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它说明西方人两眼睛的视线与孔子两眼睛的视线渐渐相合。就进化论而言,以前西方文化只讲竞争本能论,现在出现了互助本能论,这与中国尚情毋我的文化视角渐渐重合。这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贺麟提出,应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出、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不管时间之或古或今,不管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发扬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 尽管梁漱溟、贺麟主张保守和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但他们却具有开放的心怀,在中国现实文化的选择和建构上,坚持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双向互动的原则,为今天的文化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独立性,但独立性不等于孤立性。尤其是今天,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渗透融会是必然的趋势。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再造的必由之路。 (节选自柴文华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有删改) 1为什么说“两方义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需要精神慰藉。 B两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而不适宜于解决精神的问题。 C中两文化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问题下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D西方文化只讲竞争缺乏互助,缺少从尚情毋我的视角看待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人类从解决物质的问题(求生存)到解决精神的问题(精神的不安宁)的需要。 B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 C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不安宁的时代。 D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打破了文化封闭,使文化达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新文化的再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粱漱溟认为西方文化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所以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 B贺麟的以自由主义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对待中外文化的义化观是具有开放意识的文化观。 C梁漱溟从西方心理学关注到了非理性冈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上看到了中围文化的必然复兴。 D在如何融会不同文化为我所用上,贺麟的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的看法比梁漱溟的更为实用。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稍长,涿郡王倚一见,期以国士。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临政即有声。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而邹四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轲治其狱,庭筠 以计获邹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再调馆陶主簿。 明昌元年四月,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是年十二月,上因语及学士,叹其乏材,参政守贞日:“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五年八月,上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岂易得?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闻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论其文顾以行止为訾。大抵读书人多口颊或相党。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固无足怪。”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正月,坐赵秉文上书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职。二年,降授郑州防御判官。四年,起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复为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三十余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七。上素知其贫。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 庭筠仪观秀伟,善谈笑,外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既见,和气溢于颜问,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不恨也。从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有文集四十卷。书法学米元章,与赵讽、赵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云。 (节选自辽史?王庭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期:期望。 B朝廷遗大理司直工仲轲治其狱 狱:案件。 C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 工:精美。 D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 朋:朋友。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庭筠聪明有文才的一组是(3分) ( ) 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 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世人以知人许之 七言长篇尤工险韵 善谈笑,外若简贵 为文能道所欲言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庭筠少年聪慧,十一岁就能写整首的诗,刚刚到恩州任职,就赢得了好名声。 B皇上认为人才难得,用人不应只看他的短处,便把起草诏诰的重任交给王庭筠。 C皇上比较欣赏王庭筠,即使他因赵秉文一事被解职,最终还是恢复了他的官职。 D王庭筠清秀伟岸,待人热情,喜欢称赞人,所以别人也不把他的小过失放在心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而邹四窜匿不能得。(5分) (2)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渎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晚归故居 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8此诗写归途一路到家的情景,自远而近,层次细密,请用简洁的话语写出每层的大意。 (5分) 答: 9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情景具真”,请结合具体诗句从“真”的角度加以析(举二句(联)即可)。(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4)野芳发而幽香, ,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 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E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说“不,我瞎了”,这里写出了马因一件小事败坏了自己之后的沉痛懊悔。 12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13小说写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之前,先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其用意是什么?(6分)14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518题。杜甫在夔州杜甫在篷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叉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起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叉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叉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足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位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l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同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致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16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17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6分)18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义本加以探究。(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B陈水扁上台六年,从一个小律师变为拥有亿万财富的富翁,如今劣迹败露,为了欲盖弥彰,不得不抛出几百万来遮挡掩饰。C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是百姓的正常心理,重庆领导体谅百姓、积极做好三峡移民工作使移民愉快地搬到新的家园。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最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大量广告的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来增长孩子的智力这就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B不久前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来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C德川时代的日本,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实在是得益于中国儒家“仁爱观念”和 “众生平等”思想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D这些书虽有多方面的意义,但我以为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便是生动弘扬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精神魅力。2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在人际相处和沟通中。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适当恳切地回应其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他人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一位刚转学到你班不久的同学向你表达内心话,你该如何回答他呢?(1)同学: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书的那所学校好。那里的同学对我很友善。你的回答: (2)同学:这里的校规太多,我真难以接受。你的回答: 22下面是时代周报记者就“山寨”现象采访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时的一段对话,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时代周报:“山寨”这个词汇最初源于珠三角地区生产的山寨手机、山寨数码产品等,这些产品无疑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但却具有低价、紧跟流行趋势、更能满足中低端消费者等特点。现在,“山寨”已发展为一种“文化”,那么你认为“山寨文化”的最终命运如何?朱大可:“山寨”一词是不当地借用了“山寨”中所含的“另立山头”的语义。仿制工业品根本就不是“山寨”产品,而是彻头彻尾的盗版品。而山寨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它会像岩石一样永生,不倦地鼓舞青年亚文化群,在反叛和颠覆中寻找自己的价值目标。(1)请给“山寨产品”下一个定义。(4分)(2)仿照画线语句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另选取一种文化写一句话。(如茶文化、旅游文化等)(4分)六、(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一只白兔十分喜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都会惬意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白兔仍然夜夜赏月。可是,从前的闲适心情没有了,脑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白兔痛苦万分,她终于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9分)1C(没有从为什么“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上去解释,“存在分歧”不是原因)2D(原文“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还不能说传播媒介的作用能够“达到再造”)3D(说“更为实用”不妥,原文没有这方面的比较,且这里谈的是哲学问题,不能以实用不实用为标准来判断)二、(36分)4D(朋党)5C(句是王翛对他的看法。句是说王庭筠有知人之明的。句写王庭筠的外表。) 6D(“所以别人也不把他的小过失放在心上”,理解错误。见译文)7(1)恩州郡人邹四谋图造反,事情被发觉,逮捕了一千多人,但邹四却躲藏起来未能捕获。(5分。写出大意3分,“觉”(发觉)、“而”(但,但是)各1分)(2)御史台上奏,说王庭筠在馆陶任职期间曾犯贪污罪,不应当安排他在馆阁中任职,于是作罢。(5分。写出大意3分,“处”(安排)、“罢”(停止,作罢),各1分) 参考译文:王庭筠字子端,是辽东人。他生下来不到一周岁,看书时就认得十七个字。他七岁时学作诗,十一岁时能写整首的诗。渐渐长大以后,涿郡人王翛只见他一面,就期望他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大定十六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恩州军事判官,他刚刚从政,就赢得好名声。恩州人邹四图谋造反,事情被发觉,逮捕了一千多人,但邹四却躲藏起来未能捕获。朝廷派大理司直王仲轲审理此案,王庭筠用计捕获了邹四,他分辨出被牵连的人,仅判处了参与谋乱的十二个人罢了。再调任他为馆陶县主簿。明昌元年四月,征召王庭筠试馆阁职务,被选中。御史台上奏说王庭筠在馆陶任职期间曾犯贪污罪,不应安排他在馆阁中任职,于是作罢。王庭筠就选择彰德作定居地,在隆虑县购置田地,入黄华山寺读书,因此自号为黄华山人。明昌三年,朝廷征召他为应奉翰林文字。这一年的十二月,章宗在谈到学士们时,感叹人才缺乏,参政守贞说:“王庭筠就是合格的人才。”明昌五年八月,章宗对宰相说:“应奉翰林文字王庭筠,我打算把起草诏诰的任务委托给他,这样的人才哪里是轻易能找到的。近来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很不精美。听说文人们很妒忌王庭筠,不看他的文才如何,只抓住他的品行进行诋毁。大致说来,读书人爱搬弄口舌,或相互结党。从前东汉时的儒生与宦官分别结成党派,这本不足怪。于是提拔王庭筠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正月,因受赵秉文上书一事的牵累,被削夺一级,杖打六十,解除职务。承安二年,贬降为郑州防御判官。四年,又起用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再任翰林修撰,侍从章宗去秋猎,奉命作诗三十余首,受到章宗的嘉奖。第二年逝世,终年四十七岁。章宗一向知道他贫穷,命有关部门赠钱八十万,供丧葬费用,又搜集他一生所作的诗文,收藏于秘阁。王庭筠外表清秀伟岸,善于谈笑,从外表上看,好象是傲慢高贵,别人起初不敢接近他。等到见面以后,他脸上洋溢着谦和的气色,热情诚恳,对对方百般体贴,唯恐有不周到的地方,别人有一点可取之处,他就满口称赞,过后虽然别人有一百个对不起他的地方,也从不计较。和他交往的如韩温甫、路元亨等人,经他推荐的如赵秉文、冯壁等人,都成为一时的名人,因此世人称许他有知人之明。王庭筠的文章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晚年的诗作格律严整,七言长诗尤其擅长用一些艰僻难押的字韵。他著有文集四十卷。他的书法学米元章的风格,与赵沨、赵秉文都是书法名家,王庭筠尤其擅长画山水墨竹。8每联一层:1、马就熟路,渐近乡里;2、远见乡树,近识乡人;3、穿过小路,见到战乱后的乡景;4、回到家中,邻人来访。(写对四处5分,写对三处4分,写对二处3分,写对一处2分)9首联“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写老马识途,归家心切,渡河时连声嘶叫,以马衬人,十分真切;第三句“忽惊乡树出”,写见到家乡的树木而惊喜,以细节的真显示归乡的欣喜心情;第六句“颓垣压薜萝”,以战乱时代残垣断壁、薜萝蔓延的真实景象的描写显现内心的凄凉情感;尾联“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以回家反而“似客”,本来熟悉的邻居也来探望的感受和情景,写出了久客远归,乍一到家时的特有的真实感受。(赏析二处即可,一处3分)10(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3)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4)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三、(25分)11C E(C、理解上偏离了主题。小说是马通过自己被打骂一事说明自己看错了人,而不是为了谴责什么样的人,且背信弃义的说法也无文本依据。E、“因一件懊悔”错。自己为主人出生入死,而主人却为“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骂自己“瞎马”,是对自己投错了主人、是“睁眼瞎”的沉痛的悔恨。)(全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2分)12(1)本文勾勒了马“巍然”、“粗壮”、“削竹般的耳朵”等外貌特征,又用牛和鸡来衬托,意在突出马出类拔萃的形象以及“我”对马的深厚情感。(2)一匹杰出的战马在遭到不公正对待后自我毁弃的抗争,与平庸的牛、鸡安享平凡的生活形成对照,表达了对遭逢不幸、自我惩罚者的同情与感慨。(一点3分)13(1)意在说明世界上一些自残者,是为了各种目的心甘情愿地自残的;(2)为其自叙经历进行铺垫;(3)暗示出“以马喻人”的写作意图。(一点2分)14(1)答“值得”的,参考要点:突出了命运对它的不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这样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对主题(怀才不遇)的表达显得更深沉有力;即使不在战场上驰骋,也可以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活出自己的尊严,这同样是自身价值的体现。(2)答“不值得”的,参考要点:它可以继续为军官服务,用出色的表现证明自己没“瞎”;它可以跑到别的部队,继续驰骋疆场;没必要后半生“装瞎”,它可以睁大眼睛堂堂正正地驾辕出力,体现自身价值。(说明:要有观点,有分析。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有理就可给分。)四、(25分)15B D(B、说“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原文的意思是“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